围棋突围(一)
日期:2010-09-01 10:3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心
作为古代文人四大雅好之一的古琴,随着古代社会的消失,经历了由备受推崇而寂寞廖落几乎无人问津的历程,而同样是中国古代文人四大雅好之一的围棋却并未遭此厄运,围棋没有被其涵孕其中的深沉的传统文化特质所围困,相反成功转型成为现代社会被热捧的一项运动。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围棋不像其它同类文化现象,不但不衰退,反而越来越火,这是很耐人寻味的,这说明围棋除了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外,一定还有某些固有的特点,因为谁又能说古琴、昆曲这样的文化遗产没有魅力呢?
那么,围棋不同于其它文化遗产而独有的特质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围棋吧。
围棋在古时称“弈”,由棋盘和棋子组成,盘面是一个大正方形(实际上略呈长方形),棋盘一般用木材制成,古时也有石制的,上有横竖各19条直线,组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就放在这些交叉点上。为了计算起来方便,人们在盘上点了9个黑点,称之为“星”,中间的星叫“天元”。它的上下左右和四个角各有一“星”。围棋盘面这些坐标与中国古人极为推崇的洛书非常相似,它盘面上的361个交叉点、四边的72个交叉点以及8个方位星,与古代天文地理中的360天、72候、八封相对应。围棋棋子有黑白之分,象征着阴阳,其中黑子181个,白子180个,共361个。围棋的这些特点与古琴形制暗合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观点很相似,确实,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
围棋弈棋过程可分为布局、中盘和官子三个阶段,(中盘就是双方布局结束或布局时为争夺地方而发生的全局性战斗,是一盘棋的决定胜负、优劣的战争,是一盘棋最为精彩激烈的部分。官子是围棋比赛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指双方经过中盘的战斗,地盘及死活已经大致确定之后,确立竞逐边界的阶段。)其基本规则为执黑子者先行,在交叉点上落子,随后白方落子,落子后不得移动,双方交互轮流下子,一步棋只能下一子,“禁着点”不能下子。终局时以黑白方占据盘上交叉点的多少决定胜负,黑胜要占184个交叉点以上,白胜要占178个交叉点以上。玩围棋结果是分胜负的,这一点是它不同于书、画、琴、曲等传统文化的地方,这一点很重要。
围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
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围棋的文字记录资料是战国时期的《世本》,上面提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尧造围棋”只是一个传说,围棋不应该是由一个人造出来的,它应该是借助很多人的智慧,经过漫长时期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但托名于圣人似乎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习惯,古琴的产生不也如此吗?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围棋的历史记载就常见了,很多有关围棋的历史文物不断被发现,向我们展现了围棋在那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卫大夫叔文子说:‘弈者举棋不定’”。而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棋手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到过的弈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由此我们可知,当时已经举行了一定规模的比赛,学围棋已成为某种社会活动。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夫人也非常喜欢围棋。“戚夫人侍高帝(刘邦),于8月4日……下围棋。”
到东汉时,有关围棋的理论著作开始出现了,如大学者桓谭的《新论》和史家班固的《弈旨》。桓谭在《新论》中把围棋技法与兵法作对比,“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他把下棋者在棋理上的高低分成上者、中者、下者三等。而班固在《弈旨》中则讲述了围棋的作用,下棋时该注意的事项,围棋的基本战术,围棋修身养性的功能及教化作用等,还表述了当时的围棋观。文中说“博”、“弈”是古代传下来相提并论的游戏,其实二者有很大区别。下围棋要堂堂正正,讲道德修养,它的胜负颇似两国相争,成败与否在于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而“博”就是赌,水平高的不一定赢,水平低的却可能侥幸取胜,胜负说明不了一个人的真正修养和本事。《弈旨》是论弈的权威性著作,被弈棋者当作经典。
三国时期,社会上围棋很普遍,这时期留给后人最有名的是关于王粲“复盘”的故事。据说王粲可以凭记忆复盘,并且一步不差,这在今天一般的棋手都可以,并不稀奇,但在一千多年前就不一样了。这一时期的名人曹操很喜下棋,且水平非常高,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都是围棋爱好者。
两晋是围棋兴盛的时代,是围棋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西晋司马炎是有名的围棋爱好者,据说,他就是在棋盘前下达了伐吴的命令的。东晋时期,围棋之风日盛,开国元勋王导父子都喜爱围棋,而“淝水之战”大败符坚的谢安亦是有名的围棋爱好者,据说他也是在棋盘前下达进攻符坚的命令的,“谢安弈棋败符坚”还成为一则典故与“淝水之战”一同在历史上留名。这说明当时围棋受人们重视喜爱尤其是军事将领喜爱的程度,可证桓谭视围棋技法与兵法相类不为空言。东晋的豪门贵族多喜围棋,这些上层社会人士视围棋为自己既知识渊博且风度优雅的表现,他们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确立了围棋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围棋在当时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围棋被当作格调高雅的“雅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酷爱围棋,他不仅在宫内下棋,还派高手出宫去对局,然后制成棋谱回来研究。梁简文帝萧纲著有《棋品》一书,确立了“品棋”制度。所谓“品棋”,就是评定棋艺水平的高低。据记载,南朝时曾搞了一次“品棋”活动,将棋艺由高到低分为九品。反映了南朝围棋风行的盛况。南朝宋明帝设立的“围棋州邑”,专门管理围棋活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围棋机构。
隋唐时期,围棋进入鼎盛时期。唐人下围棋极其普遍,上自皇帝、官人、宗室贵族、文人武将,下至民间平民、僧人、道士、樵者,甚至有的妇女、三尺童子也深谙棋艺。这一时期,围棋还传入日本、朝鲜等地,推动了围棋在世界的发展,而这,可说是奠定了围棋日后长盛不衰的根本。唐代制定了棋待诏制度,是官府设置的专业棋手,这使围棋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围棋已成为传统国粹,唐代的棋待诏制度继续实行。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创有“独飞天鹅”等三个棋势。宋仁宗时期,围棋的经典著作《棋经十三篇》问世,很长一段时间,古代棋手无不奉其为行棋指南,其地位颇类似于《孙子兵法》在军事家心中的地位。《棋经十三篇》就是在今天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是学弈必读的一部专著。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这个称号可看出围棋在当时上流社会文人中的地位。宋朝科技名著《梦溪笔谈》中还专门就围棋究竟有多少种变化进行了探讨。
元朝外族统治,蒙古人不喜此道,于是,围棋地位急转而下,流传到社会下层,这时期的围棋发展停滞不前。
到明朝,围棋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及宰相刘伯温等都是围棋高手,今南京莫愁公园的“胜棋楼”,据说就是朱元璋下棋输给大臣许达的。
清朝是围棋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从明末到清康熙初年的50多年中,棋坛高手辈出,一时群雄争霸,各显其能。当时著名学者阎若璩把一些社会名望高、学问造诣深、受世人敬重的人,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合称为“十四圣人”,其中就有棋者黄龙士,足见他本人和围棋受推崇的程度。这一时期,棋艺理论方面全面丰收。《兼山堂弈谱》《桃花泉弈谱》《弈论指归》等著作培养了许多棋手。但这种发展至晚清之时告终,随着国势衰弱,围棋也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