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埔后代、知名作家方知今
欣生
1986年,工人日报以《他拥有脚下一片土地》为题,报道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方知今先生执着追求文学创作,终于成为知名作家的坎坷历程。
方知今原名方永健,1932年出生,其父亲方靖(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二期,曾任国民党湘鄂川边区“绥靖”公署中将副司令兼第七十九军军长。1945至1949年间,为辖制地方势力、拱卫后方,方靖率军入川,同时兼任宜宾、泸州、内江、自流井四个专区警备司令。方知今从小酷爱文学,特殊的环境和家庭背景,使他经常接触军政要员,了解了国民党上层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奢靡腐败的内幕,激发了他拿起笔给重庆的一些报纸投稿抒发不满。此举遭到父亲的严厉责罚,不许他“舞文弄墨”。在方靖看来,除枪杆子外,只有实业可以救中国。因此,方靖为方知今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去攻读理工科。后来,方知今尊父命,学习了发动机(飞机、坦克、汽车)制造专业,但他热爱文学创作之心并未就此泯灭。
一
1957年,方知今患病在家休养,有了闲暇时间,于是再次萌生了写作的念头。他用了3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部反映民国兴衰、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垂亡》。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直到1983年才与读者见面。自此,方知今的创作热情喷发出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创作上,日以继夜地埋头写作,他要把逝去时间追回来。此后20多年间,他完成了小说、人物传记、纪实文学和电视剧本达30余部、近2千万字的作品,成为公认的“高产”作家。
方知今是黄埔后代,而且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作家,他曾表示“我等承父辈教诲,黄埔之情甚笃”。他的作品,近一半是反映黄埔将士英勇抗战的,即便在他的文艺小说中,往往也能找到黄埔军人的身影。在他笔下,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再现了全民族奋起抗敌的惊天动地场景。
说起方知今写黄埔将士题材作品的起因,还有一段故事。1976年,随着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社会上出现不少反映东征北伐、抗日、内战和以黄埔军校为题材的书,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走猎奇偏门,有的道听途说、夸大事实,有的明显“左倾”失实。一天,黄维(黄埔一期,曾任十二兵团中将司令)找到方知今非常气愤地说,社会上一些人太不负责任了,为了一点稿费捕风捉影、胡编滥造,歪曲历史。我一向不愿讲那段历史,现在看来不讲不行,你是黄埔后代,又是作家,你来写我们放心,我们一起给你提供材料。
方靖与黄维是莫逆之交,早在陈诚在十一师当副师长时,方靖就在十一师任少校营长,黄维在旅部任少校参谋,共事中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同为陈诚的爱将,黄维信任方知今也有此因。
从那以后,黄维一有空就请方知今去谈,推荐资料、介绍当事人回忆情况。父亲方靖更是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在黄维的带动下,侯镜如(黄埔一期)、李默庵(黄埔一期)、覃异之(黄埔二期)、郭汝瑰(黄埔五期)、宋瑞珂(黄埔三期)、郑庭笈(黄埔五期)、杨伯涛(黄埔七期)、李以劻(黄埔八期)等黄埔前辈们,先后以不同方式为方知今提供资料或帮助。十几年间,方知今为完成父辈们的托付,把详尽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后人,他拜访当事人、请教有关专家、不辞辛苦地查阅大量有关史料,完成了《江汉哀歌》(该书为方知今为主编之一的系列丛书12本中的一本)、《中国远征军》、《抗战名将陈诚》(同时在港、台出版)、《抗日鄂西大决战》、《江汉风雷》(同时在港、台出版)、《远逝的硝烟》、《爱国将领——卫立煌》等作品,使他在这一领域小有名气。
二
让方知今兴奋的事,莫过于被黄埔军校同学会推荐,作为抗战将领的后裔代表,参加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庆典活动。8年抗战,方靖率部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三战鄂西、枣宜会战、长沙会战、常德战役等,大大小小战役不计其数,屡建战功,他流过血负过伤,始终率部浴血转战在抗战第一线。1985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大会上,方靖作为(淞沪抗战第一批投入战斗部队的少将指挥官)抗战将领的代表,被请上了主席台。方靖非常看重这一荣誉,激动得逢人便说。方知今身为黄埔后代,研究抗战正面战场多年,深知父辈的心愿,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了贡献,希望得到承认、历史能够记载。如今方知今作为抗战将领的亲属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中央正式公正客观地评价抗战正面战场,赞不绝口。他认为,这是贯彻实事求是、唯物史观的体现,表现了共产党的胸襟博大,此举不但对在大陆的抗战老兵是福音,也有利于做团结争取台湾黄埔同学的工作。
从那以后,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一下子火了,他的书不断的再版,未完成的书稿成了“抢手货”,出版界的朋友踏破了门槛,作品改编影视剧的计划也再次纷纷被提上日程。尽管他当时身体已不是很好,但还是接下了不少的预约合同。他暗暗许了宏愿,他要把自己掌握的材料统统整理出来,通过图书、影视作品让那些尘封的历史重现于世间,并永世留存。
三
作为黄埔后代与《黄埔》杂志结缘,应该顺理成章,但方知今在黄埔杂志社还有一段特殊的经历。1989年的一天,时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黄埔》杂志社社长的覃异之先生找到方知今,一来请他写一篇文稿;再则覃老知道方知今曾在出版社工作过,当时黄埔杂志社处在发展时期,想请他抽空帮帮忙,方知今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上了《黄埔》的义务编委。方知今是个热心和办事认真的人,那一段时间他还没有退休,本职工作还离不开,业余时间还忙于写作,时间很宝贵。特别是杂志社搬到丰台后,往返路途费时辛苦,他毫无怨言,始终召之即来,毫无保留的为杂志发展建言献策。这些年方知今一共为《黄埔》做了多少工作、投了多少稿,没人统计过,不过笔者知道他始终关注着《黄埔》。
四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祖国大陆的黄埔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为两岸接触对话、交流交往做了大量工作。但从90年代起,老一辈有影响的黄埔同学相继去世,到2000年前后,在世的前十期黄埔同学已是屈指可数了。“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黄埔后代们开始活跃起来。方知今当然没有落后,他不但与在大陆的黄埔后代有联系,还积极与在台父亲的部下及后代取得联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陈诚之子陈履安的联络。
1995年,方知今的《陈诚大传》在台湾出版后,台湾朋友传来信息,陈诚的公子、时任“监察院”院长的陈履安托人打听作者情况。方知今比陈履安年长几岁,抗战期间同在四川避难,由于父辈的关系,两家经常走动,因此两人有机会成为玩伴。近些年,方知今也曾托人设法与陈履安联系,由于陈履安一直公职在身,联络不便。直至2009年,陈履安到北京参访,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领导得知方知今与陈履安的关系,安排两人在餐会上见面。但由于当时方知今正患病住院,未能如愿。于是,方知今在病床上给陈履安先生写了一封信:
“弟方知今(原名永健)之先父方靖,1928年即追随令尊辞公大人 ……抗战期间,弟曾几次随家父、家母到重庆的尊府拜望,与兄嬉戏情景虽逾60载,记忆犹新。
欣闻吾兄应邀来访,承蒙黄埔军校同学会领导安排,本应于10日晚畅叙,因弟旧疾复发,无奈爽约,实为憾事。且喜两岸关系日趋缓和,往来方便,你我后会有期。今暂呈弟之联络方式,恭候吾兄赐教。
弟虽才疏学浅,从事笔耕40余载,多部拙作曾在台湾出版。因感念令尊辞公之丰功伟绩,1993年起受家父及“土木系”旧部等诸前辈之托,陆续撰写了《黄埔名将陈诚》、《抗日名将-陈诚》,并于1995年在台湾出版了《陈诚大传》。赖令尊之英名,书籍畅销两岸。近日,《陈诚大传》修改后,即将由大陆著名出版社再版,届时必当奉上拙作,请吾兄斧正。
吾兄雄才大略,叱诧台政坛,弟敬佩之至。今两岸纷争实属中华民族之不幸。闻吾兄高瞻远瞩,致力推动两岸交流多年,功在千秋。先辈曾为民族独立,中华统一而奋斗,吾辈当继之,弟虽年近耄耋,兄若有驱驰,当效绵力。……”
陈履安收到信后,即刻与方知今通了电话,由于行程紧,陈先生无暇亲自到医院,遂派了随行人员前往探望,并约定不日返回北京再见面。谁知这期待了60多载的见面,竟因为方知今的不幸突然离世,而成为两人永久的遗憾。
2009年12月15日,一个阴云密布寒冷的日子,方知今溘然长逝。他一生坎坷,在人生的前50年,生于乱世,成长中经历国难,十年动乱饱受摧残,但他积蓄了能量,待机而发;后30年,他收获了成功,赢得了尊重、享受了幸福生活;在他的人生轨迹上,始终追求文学创作百折不悔,最终为此耗尽了全部精力。78年人生不算长,但他活的很精彩、很充实。方知今为民族英烈们倾注真情著书立说,慰籍英灵、昭示后人;他倾毕生心血,辛勤笔耕,为世人留下篇篇佳作,他的名字人们会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