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五期  > 正文

平生长系骆驼情 耄耋著书为中华

日期:2010-09-01 09:4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徐建洪 禹云裘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黄埔十四期同学贺新民

徐建洪  禹云裘
 
  贺新民,1918年6月出生于洞庭湖之滨的湖南省沅江县阳罗镇,他自幼勤奋好学,爱国心强。1937年他念完高中后,适逢卢沟桥事变,便决心投笔从戎,次年考入黄埔军校二分校十四期步科。于1939年军校毕业后去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41年回国又在广东乐昌县中山大学深造;1942年他被委任为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直属步兵第二团副团长,开赴抗日前线,参加滇西缅北会战。在坚守云南龙陵、打通滇缅公路时与日军的多次拼杀中,他机智英勇,屡立战功,在火线上被提升为直属第二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贺新民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独立骆驼兵团团长,1953年调任第三军副参谋长,但随即蒙受不白之冤,被关进监狱长达5年,后在许光达大将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治中的关怀和干预下才得以平反昭雪。1960年他转业回湖南,曾任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常委。

  与骆驼结下不解缘

  无论是紧张的军校生活,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还是艰难的铁窗岁月;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均未能使贺新民忘记过骆驼。

  原来在贺新民考入黄埔军校之前的1937年秋,他千里迢迢投奔兰州找到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堂叔贺耀祖。望着这远道来投的侄儿,堂叔郑重其事地说:“戈壁沙漠绵亘千里,车、马寸步难行,民运、军需惟有靠骆驼;但是,历来研究骆驼的人很少,养驼业发展不起来。我看你专攻此门学问。畜牧学校已开学,你就先去好好学习吧!”于是贺新民被送进了甘肃省畜牧兽医学校,结业后被分配到省运输处骆驼大队见习。

  当贺新民一脚踏进驼队,便立即被这些高昂着头、背上长有驼峰、奇特而魁伟的牲畜给吸引住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从此与骆驼结下了不解缘。

  抗战一结束,从滇西缅北战场凯旋的贺新民,就急不可耐地要求调西北从事调查研究骆驼的工作。

  骆驼兵团驰骋戈壁

  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北疆与苏、蒙毗连边境线上的广袤沙漠,不仅步兵难以活动,骑兵也难以深入,缺水少草之严酷环境,只有最能忍饥耐渴的骆驼才能适应。兰新公路和嘉峪关内外,常遭骑匪袭扰,威胁玉门油矿生产。为了边境地区和玉门油矿生产的安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西北行营向国民政府建议,采用骆驼代替马匹,仿效英法在非洲建立骆驼战斗部队。贺新民奉命在甘肃创办新型沙漠兵种,1947年夏在兰州成立“陆军独立骆驼兵团”直属国防部,归西北行营指挥,贺新民为首任团长,多年的夙愿终成现实。全团共有官兵三千余人,驼马四千余峰(匹),装备各式轻重武器;负责担任关内外、玉门油矿内外防务,以及从酒泉经马鬃山至哈密一带的边境巡逻任务。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北,西安、兰州相继解放。当时身在旧营垒心向延安的贺新民,在共产党的指引下,在团内成立了起义核心组织“新生会”,9月他领衔通电起义,迎接解放军西进新疆。玉门和平解放,这支骆驼部队投入到了人民的怀抱,成为解放军建制中的第三军骆驼兵团。改编后的骆驼兵团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和兵团司令王震、许光达多次召见谈话。最令贺新民难忘的是,1950年2月24日在古城西安彭总家里的一次召见。彭总详细询问了骆驼的特性、“从军”简史及骆驼兵团的训练情况,他亲切的乡音感人肺腑:“驼兵是个新型兵种,一定要发展下去……我们对你期望很高啊!”彭总还亲书一信,交给贺新民嘱他持信回兰州见一野参谋长阎撰要和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指示要扩编骆驼兵团。一野首长派人协助到内蒙古购买骆驼1000峰,后到兰州配制了500多副鞍具等军需装备。尔后,又把刚起义过来的一个骑兵团拨给骆驼兵团,将骆驼兵团改编为骆驼骑兵团,战斗力因此大大增强。并任命贺新民任骆驼骑兵团团长。当时正处于解放不久,国民党残部在甘、新边境到处流窜,并经常到玉门、安西、马鬃山地区抢劫百姓财产,贺新民率骆驼兵团常年奔驰在戈壁沙漠和草原上,执行肃剿匪特的任务。1950年秋,在追剿新疆乌斯满匪帮时,驼兵们狂奔急驰,快速前进,穷追猛打,十几天中横越南疆沙漠戈壁千余公里,匪众200多人全部就歼,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研成果丰硕

  由于骆驼从军、编成战斗兵团在我国近代军制史上尚属创举,有关驼兵训练、军驼调教、军驼培育和饲养、管理、放牧等驼事,均无陈规可循,事事都要从头做起。因此,早在成立骆驼兵团时,除参照骑兵常制编组外,贺新民还另设立拥有100多位骑兵、畜牧、兽医、驼中医研究人员的“骆驼科学研究室”,战斗间隙,贺新民和研究室的同志一道,夜以继日地开展驼兵研究工作。

  骆驼兵团初建时所购骆驼都是内蒙古阿拉善驼,为粗壮结实型,适于驮载运输,而乏骑乘型。战斗部队要选清秀紧凑、动作灵活、步速快的骑乘型,贺新民于1948年到南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进行品种调查,从该两地选购最优良的种公驼,与兵团民勤驼场的阿拉善母驼交配,育出体型较小、躯体较短、脚细长、动作灵活、步速快的后代,提高了兵团的战斗力。

  贺新民还因为牧民要求驼绒质量提高,进行调研,并从1965年起开展品种选育,使驼绒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为牧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贺新民还经长年实践和研究,分析出骆驼能极度耐渴原因,他的研究成果在农牧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勇攀学术高峰

  训养骆驼在我国历史悠久,但从未见过系统总结历代劳动人民养驼经验的史料,有鉴于此,贺新民在搜集、探索和整理古代养驼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早在创建骆驼兵团时,他就编写过《驼学初编》、《驼术教范》作为驼兵教材。 

  贺新民博览群书,广查文献,潜心研究骆驼数十年,搜集大量史料,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并通过信件往来,与各省骆驼产区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农牧院校的专家教授交换资料和信息;他经过27年的钻研撰写出的我国第一部60余万字的《骆驼学》于1983年问世,填补了骆驼科学的空白。贺老欣喜异常,兴奋之余,作诗一首:“一卷成篇赖友情,舟行大漠利苍生。他山之石可攻玉,猛着驼鞭趁晚晴。”

  《骆驼学》虽已问世,贺新民仍不满足。在进入古稀之年后,又于1983年、1985年、1988年先后三次自费深入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五省(区)的骆驼产区,按照品种来源、类型、特性和品种区划原则,作了更加深入、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数易寒暑,几经修改,贺老的另一部骆驼学专著《中国骆驼资源图志》于1996年脱稿,2002年3月出版了。它是《骆驼学》的姊妹篇。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专家捧读这部新作时评论说:“作者年已耄耋,犹能力作如此图文并茂的佳作,令人感佩不已!所集图片,不少珍品,藉此传世,实为极大贡献!”2002年6月1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原湖南省省长)来信祝贺,并将图志转给自治区有关部门研究。2005年,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提出《优秀图书评奖推荐意见》,经第十届中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评委会评审,贺新民著的《中国骆驼资源图志》荣获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科学没有国界。《中国骆驼资源图志》被迅速介绍到英国。英国学者梅森博士来信说,他要把《中国骆驼资源图志》送英国图书馆收藏。该书有关章节将译成英文,收进梅森博士编写的《驯养动物的进化》一书。骆驼终于从沙漠戈壁走进世界科学的学术殿堂,贺老也因此被中国农史学会、全国骆驼育种委员会、中国沙漠学会等学术单位吸收为会员、聘为顾问。●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