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五期  > 正文

中将 谭希林

日期:2010-09-01 09:45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毕一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毕一功
 
  1908年3月12日,谭希林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今望城县)一个陶工家庭。小学毕业后,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后因家贫无法维持学业,14岁时被迫进入纱厂做工。

  1925年6月,谭希林因参加纱厂罢工运动,被资方开除。1926年1月,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副连长等职。1927年9月随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转战至井冈山,历任工农红军连长、副营长,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曾参与指挥黄洋界保卫战。

  1929年后历任红四军随营学校总队长兼教育长,红二十军代军长兼第一纵队司令员,闽西新红十二军参谋长兼三十四师师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警卫团团长。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谭希林率部克险履艰,多次完成筑路架桥战斗任务。到陕北后,历任抗日红军大学地方干部营营长、抗日军政大学队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1938年底奉调赴华中,谭希林先后任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军事部部长,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兼第十四团团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第二师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津浦路西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皖江军区司令员兼第七师代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师长、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1950年出任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沉着干练的工兵营长

  强渡乌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战役之一。谭希林率部在乌江成功架桥,从而保证主力部队完成作战任务,是其中的一个华彩篇章。

  谭希林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是工兵专业,加入工农红军后,又曾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干部团工兵主任,12月任工兵营营长。他沉着干练,屡有建树。委以重任,在所必然。

  1934年12月31日,谭希林率领工兵营在距乌江30公里的一个村庄待命。当天夜里,上级命令谭西林率部立即出发,天亮前赶到乌江江界渡口,执行架桥任务。

  谭希林率部连夜出发。夜色漆黑,路途坎坷,部队一路急行军。谭希林根据自己多年专业经验,反复思考完成架桥任务的诸多要点、难点:建桥的器材,桥的长度、高度,水的宽度、深度、流速等,一直在他脑中盘旋,并初步形成一个周密的实施设想。

  乌江又名黔江,江中礁石密布,漩流汹涌;两岸险崖绝壁,直剌长天,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难以逾越的天堑。它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是红军长征路上必须克服的一个险关。能不能尽快渡过乌江,也是事关红军下一步战略成败的关键。

  在到达乌江边的指定地点后,谭希林立即带人进行实地勘测,随后召集部属研究架桥方案。根据乌江的宽度、深度和流速,他们决定就地取材,以竹子扎成数十个排筏,并在江面头尾连接,从而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搭成一道牢固的过江浮桥。

  架桥方案制定后,谭希林立即命令部队去砍伐竹藤,并向当地群众商借绳索、门扇、竹筐、锯斧等架桥器材。谭希林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部队不慌不乱,有效展开行动。他们编成器材供应、编制竹排、架设、投锚、救护、预备等九个作业组。乌江架桥任务,秩序井然,高效展开。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施工,浮桥终于搭成,连起了乌江两岸。

  1935年1月3日至6日,红军主力部队高举红旗,以四路纵队快速从浮桥上通过乌江。

  毛泽东走上浮桥,连连赞叹:“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朱老总走在桥上,即兴作诗:“莫道乌江天险,看红军等闲飞渡!”

  6日下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当国民党军追到江边时,红军早已将浮桥拆毁,开到乌江江界渡口百里之外了。

  坚守江淮的卓越将领

  在中国抗日战争处于艰苦卓绝的时候,新四军全体将士浴血战斗在南方敌后,一方面不间断地展开对日伪军队作战,一方面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反摩擦”斗争。通过在对敌作战和“反摩擦”斗争取得的节节胜利,新四军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并进而加强了抗日统一战线。

  1939年6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在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被错杀后,谭希林被派往第四支队任参谋长。同年12月,谭希林调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是谭震林。

  1940年7月,江北指挥部决定加强江北游击纵队力量,谭希林调江北游击纵队任司令员。这时候,国民党地方大员韩德勤、李品仙等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掀起了反共高潮,调动部队向新四军摆出进攻态势。

  一时间,江南江北黑云压顶,形势危急。谭希林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率领部队勇敢作战,不畏敌顽,针锋相对,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大刀阔斧地展开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谭希林任重建后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旅长兼政委,不久后,谭希林指挥部队打下定远县城,取得了一场鼓舞人心的大捷。

  1943年9月,谭希林调任新四军第七师代理师长,并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常委。谭希林指挥部队,参加了建立、发展、巩固和扩大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辱使命的将军大使

  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于1949年10月6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50年8月,谭希林被任命为新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首任大使。8月18日,谭希林偕夫人吴文彬以及驻捷全体外交官、工作人员乘国际列车赴捷任职,9月5日抵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9月14日,谭希林向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递交了国书。

  谭希林到任后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筹划迎接新中国国庆一周年活动。当时,使馆刚刚建立,工作正在展开,各方面情况需要熟悉,加上人员缺少,时间仓促,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军人出身的谭希林大使雷厉风行,日以继夜,在短短几天里,筹备并成功主办了国庆招待会。这是新中国驻捷使馆的第一个国庆招待会,受到各方好评。

  建馆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谭希林除出席一般外交礼仪活动外,就是着手抓驻在国的情况调研工作。谭希林总是把了解、学习和研究驻在国的情况作为使馆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一再向工作人员说:“宴会、参观、送往迎来等社交活动,不是简单的外交应酬,要通过这些活动去认识人物、熟悉情况、联络感情、宣传自己。”

  在调查工作中,谭希林首先组织翻译力量,成立资料组,从组织上给调研工作以保证。之后,每年制订计划,提出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专题。此外,谭希林还率领部分同志对摩拉维、斯洛伐克、西捷克等地区进行实地参观,历时三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谭希林在任大使的四年任期内,为进一步深化中捷关系做出重大贡献。中捷双方签订了文化合作、科学与技术合作、邮政、电信、广播等六个协定。中国派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二十几个代表团访捷。捷克斯洛伐克亦派出十几个各种性质的代表团访华。双方还互相举办了展览会、电影周。1954年10月17日,谭希林任大使期满,奉调回国。

  谭希林离任时恰逢新中国国庆5周年。他主持了自己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庆招待会。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应邀出席,为招待会增加了极为友好的气氛。

  谭希林回国后重返部队工作,担任中央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1958年11月至1969年7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2月11日,谭希林在北京逝世。●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