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
笔、墨、砚、纸产生较早,但就“文房四宝”这一名词来说,大约是到了宋代方才出现。首先将“文房四宝”统一加以记述的著作是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一书,书中指出 “文房四宝”的作用是传播“古先之道”,宣传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发扬翰墨之精”,表现书画艺术。“文房四宝”也称“文房四士”。
笔
关于毛笔的起源,历史上有“笔始于皇颉”、“蒙恬造笔”等等传说与记载。
据考古发现和文物记载,距今7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毛笔了。
甲骨文是如何刻的呢?人们发现,在出土的甲骨中,有写了而未刻的文字,也有写了全部文字,而仅刻其直划的。由此可以推想,甲骨文许多是先写后刻的,一般是大字先写后刻,小字是直接刻的。许多甲骨文上的大字刻辞,笔划粗壮,雄浑庄重,与金文不相上下。很难想象,这些文字是直接用刀刻上去的。关于这一点,在后来的篆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不仅甲骨上文字有用毛笔书写的情况,在商代出土的一些陶片上,也发现有毛笔书写的文字。殷人已经在用笔了,除刀笔外,也有毛笔,这从文字中有“聿”字或从“聿”为偏旁的字可以得到证明。“聿”即古“笔”字,像右手执笔。
关于蒙恬造笔的传说,文献记载:“蒙恬造笔,以狐狸毛为心,兔毛为副,心柱遒劲,锋芒调和,故难乏而易使。”蒙恬制造的笔,用料已多样,制作也较复杂,是属于兼毫之类的毛笔。这种兼毫毛笔,已不是初期的毛笔。所以也有人说,所谓“蒙恬造笔”的“造”字,指的是制造之“造”,而非创造之“造”,不是发明的意思,有一定道理。蒙恬虽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改进了毛笔的制作技术,研制了新型的毛笔——兼毫,在制作毛笔的历史上,以至在文化史上,他是有贡献的。
秦代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一重要阶段。秦进行了文字改革,统一了文字,“创造”了隶书,秦笔的制作已较进步,功能上也较完善,这与当时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汉代的毛笔,在制作上较以前又有了改进,出现了可以更换笔头的毛笔,古人也称为“退笔”。直至隋代还有可以更换笔头的毛笔在使用。汉代的制笔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专门制笔的工匠,可能还出现了制笔作坊。汉代制笔业的发达,与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分不开。
汉代以后,随着制笔业的发展,毛笔已逐渐趋于完善,制作方法也日益趋于定型。自三国时代以后,笔的制作方法也逐步总结出来了,《笔方》、《笔经》二书先后问世,形成了我国制笔史两大传统流派。一法为分毫,有心,不裹纸;一法为杂毫,无心,裹麻纸。制笔要选上好的毫料,优质的竹管,经巧良的制作,笔毫刚柔适度,笔锋健利,如芒如针。
唐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唐人对书法非常重视,设立了“书学”,把书法规定为选择人材的标准之一,书画业随之发展,自然促进了制笔业的发展。
唐代称安徽省宣城一带为宣州,当时那里生产的毛笔,称为“宣笔”,在唐代的毛笔业中,宣笔是很著名的。历史上,我国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技术,曾传播到许多国家与地区。唐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就曾把一些文具带回日本,同时也把制作文具的技术介绍回日本。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就收藏有唐代的毛笔。
北宋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时代,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创作上不同艺术效果的追求,都促使了制笔业的发展。为了表现书画上不同的艺术效果,出现了笔毫的多样化。此外,宋以前多是跪坐于席,低案悬腕书写,宜用坚挺笔毫。宋代以后,高桌高椅日益普遍使用,也促使了笔毫向软熟、散毫、虚锋等多样化方面发展。在当时,不同笔毫的毛笔品种非常之多,有羊须笔、羊行笔、青羊毛笔、黄羊毛笔、鹿毛笔、麝毛笔、狸毛笔、鼠须笔、虎仆毫笔(虎仆又称“九节狸”)、虎毛笔、丰狐笔(丰狐为大狐)、龙筋笔、狼尾笔、石鼠毛笔、貂鼠毛笔、獭毛笔、鹅毛笔、鸭毛笔、鸡毛笔、雉毛笔、猪毛笔、胎毫(发)笔、人须笔、猩猩毛笔、鼠尾笔、檀心笔等。
自南宋偏安杭州,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原宣州笔工大多流散,其中一部分迁至浙江湖州地区,于是在湖州善琏镇逐渐兴起了制笔业,制作出至今仍享有盛名的“湖笔”。自元代以后,昔日地位煊赫的“宣笔”,便逐渐为“湖笔”所代替,善琏也就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湖笔”之乡。“湖笔”在笔业中之所以称雄,主要是由于在制作上,有一套合理的工艺流程,保证了产品质量。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湖笔”在笔业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明清时代,以“湖笔”为代表的制笔业,已经达到了我国毛笔制作史的高峰,众多制笔名家大展技艺。在笔毫上,各显其能,制作了羊毫、狼毫、紫毫、紫翠毫、貂毫、马毫以及多种兼毫笔。在笔的外形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管笔、斗笔、揸笔(笔管短粗书写大字之笔)等等。在管料上,更是各显奇华,穷尽奢华,有金管、银管、镂金管、玉管、瓷管、象牙管、犀角管、琉璃管、斑竹管、琮竹管、紫檀管、花梨管、漆木管等等。另外,在笔管装饰上,更是巧用绘雕,精施镶嵌,使笔翰成为精雕华饰的工艺品。“湖笔”制作业,自明末清初以后,其技艺也逐渐外传各地。
与“湖笔”兴起与发展的同时,在湖南长沙市兴起了“湘笔”,“湘笔”从唐代郴州笔发展而来,在制作上不重笔毛锋颖,而是以水毫、兼毫见长。
在“湖笔”兴起之后,“宣笔”并没有消失。在宣州当地仍留有一批工匠,继承原来的工艺传统,继续宣笔的生产。直至清代,宣城仍是江南制笔中心之一。此外,宣城笔工流散各地之后,除传播制笔技艺之外,也有不少依附了制墨业,使不少墨庄亦制毛笔,亦营笔业,其中也有兼营纸业者。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文房四宝”的发展。
凡笔之佳者,以尖、齐、圆、健四字全备为上。尖,指笔锋尖如锥颖,有尖不秃,书写时利于勾捺;齐,指笔锋在尖的基础上,还要求整齐,犹如刀切,无参差现象,书写时利于吐墨均匀;圆,指笔头浑圆、挺直,绝无凹凸之处,不开分叉,利于书写流利;健,指笔头富有弹性,柔而又刚,书写时利于显示笔力。
这四点,是毛笔分类与制作的主要依据。
按功能和用途,毛笔可分为“五毫”,即羊毫、紫毫、兼毫、狼毫和鸡毫等。
羊毫:一般指山羊毫。羊毫适用于各种书体,也宜于绘画国画,尤宜写意画。
紫毫:采用山兔背脊上一小撮弹性最强的毫毛,其毫性坚硬锐利。紫毫笔宜于绘工笔画。
兼毫:用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毫料配制而成,性居软硬之间,刚柔相济。兼毫以紫毫为心,羊毫为被,常见品名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几紫几羊指所占比例。兼毫适于中小楷书写。
狼毫:狼指俗称的黄鼠狼。狼毫性硬挺,弹性强,锐而健,弹性仅次于紫毫。狼毫宜于中小楷书和行草,也宜于绘画。
鸡毫:鸡毫为毛笔中最软的一种,性极柔软。鸡毫宜于作画。
毛笔品种很多,仅以湖笔来说,即有二三百种。一支“湖笔”的制成,大约要经过大小100多道工序。由于技术复杂,工艺精细,故素有“湖笔之技甲天下”之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