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18日 农历腊月廿四 星期日
血花剧社正式成立
血花剧社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创办的军人艺术团体。它是国共两党人士组成的第一个剧团。黄埔军校成立后不久,军校学生就常以话剧演出的方式来活跃军校的文娱生活,宣传革命思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看到革命艺术的宣传作用,遂推动学生组织剧社。1925年1月18日,黄埔军校血花剧社正式成立。“血花”取自廖仲恺的“烈士之血,主义之花”两句题词。其意义在于动员广大革命者为实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不惜流血牺牲,用鲜血浇灌出主义之花。血花剧社宗旨是“将革命的艺术来改造社会”,用革命艺术来实现孙中山的“唤起民众”。提倡“艺术可以改造社会,艺术可以美化人生。”血花剧社隶属于黄埔军校政治部,社长由校长蒋介石担任,实际领导是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日常事务工作由剧社总务主任、共产党员李之龙负责。蒋先云、王一飞是剧社的主要干部。剧社社员多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先进青年。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员被迫离开黄埔军校,退出了血花剧社。当时正值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时期,血花剧社的宣传任务繁重。鉴于此,蒋介石决定改组剧社,组织改组筹备委员会。5月11日,血花剧社以社长蒋介石和筹备改组委员王君强、李超、余洒渡联名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血花剧社紧要启事》,阐明剧社成立以来的成绩和改组原因。5月18日改组大会举行,推定蒋介石续任社长,余洒渡、王君培、王慧生、俞庸、李超、关巩等人为执行委员,蒋先云(共产党员)、张维藩、李靖源3人为候补执行委员,伍翔、廖开、赖刚、顾仲起、黄天玄5人为监察委员。血花剧社的机构扩大为剧务、总务、理财、电影四科。其业务范围从演出话剧扩展到制作电影,经费增加到每月2000元。隶属关系不变,仍由黄埔军校政治部管理,政治部主任为共产党员熊雄。
为适应宣传工作的需要,改组后的血花剧社公开登报,向社会招收男女演员。12月13日,蒋介石令血花剧社的隶属关系改变为隶属于黄埔同学会。黄埔同学会的艺术股股长关巩担任血花剧社总务主任,负责管理剧社。血花剧社改变隶属关系后,广州社员于12月下旬重新登记,12月19日召开社员大会。此时,国民党右派势力日趋扩大,但国共两党仍处在合作阶段,革命统一战线尚未破裂,血花剧社仍坚持革命宣传。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等军政机关陆续迁往武汉。血花剧社一部分社员奉命调往武汉,负责向前方将士和群众宣传的工作;一部分社员留在广州,并组织了血花剧社黄埔分社。同年底,汉口后城马路的新市场旧址更名为血花世界,成为血花剧社在武汉的固定表演场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叛变革命,广州的血花剧社结束。7月间,汪精卫集团叛变,至此,血花剧社彻底落下了帷幕。
血花剧社自成立至结束,共演出50多场次。《广州民国日报》报道,血花剧社的革命号角“由珠江吹到扬子江”,其演出“大受社会赞扬”,在“潮汕公演,每次开幕来观者无不人海人山,颂声四起。”由此可以看出剧社在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刊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