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选举”后两岸关系前瞻
日期:2011-01-19 08:1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傅铁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傅铁生
一、“五都选举”对两岸关系影响有限
从“五都选举”的性质看。“五都选举”是台湾的地方选举,候选人的个人特质、施政理念、施政政绩,成为吸引选民投票意向的最重要因素,而候选人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
从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看。大陆因素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2010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指导下,大陆积极保持与国民党的高层交往,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多个部委及省区市党政负责人率团赴台交流,提升了两岸大交流的层级;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开始启动,开创了两岸新一轮经济合作的前景。
两岸关系是两岸间的关系,非单方面所能决定。台湾因素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订了对两岸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ECFA,就是两岸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台湾政治生态的特殊性,决定了执政党与在野党对两岸关系的不同态度。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2010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议题上继续积极开放、严格把关,在两岸直接“三通”、签订ECFA、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推动的态度。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但出于争取重新执政的需要,淡化“台独党纲”,拥抱中间选民,蔡英文提出“在不设前提的条件下,考虑与大陆进行对话”。“五都选举”虽有强烈的政党竞争的味道,但竞争的重点不是两岸议题或统“独”议题,而是城市施政。“五都选举”结果显示,蓝绿双方互有胜负,北蓝南绿的格局没有改变,一边倒的情形没有出现,所以双方沿着既定路线走下去可以预期。
美国、日本等国际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到目前为止,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各方有利,所以国际社会普遍予以肯定。
总之,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手里,“五都选举”与两岸关系没有多大直接的关系。
二、台湾中间选民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剂
观察这次“五都选举”,除了选举前夜连胜文遭枪击外,选举过程基本理性、平和。蓝绿双方都力求在巩固基本盘的基础上争取中间选民。以年轻选民和中产阶级为主构成的中间选民成为影响“五都选举”结果的关键性因素。年轻选民政党和省籍意识淡化,中产阶级崇尚民主政治、权力制衡,成为理性、中道的力量。
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主调是“不统不独不武”,遵循的原则是“以人民为主,对台湾有利”。一方面认同中华民族,尊崇中华文化,另一方面,通过维护“中华民国主权”追求两岸对等地位,通过“主权在民”处理台湾前途,通过改善两岸关系壮大台湾实力并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这些主张,迎合了中间选民“维持现状”、维护“台湾主体性”的需求,与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也有某些方面的交叉重叠。
民进党在“五都选举”之初曾批评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向中国倾斜”、“ 出卖台湾主权”,掀起反ECFA签订浪潮。但ECFA签订后,鉴于民调显示多数民众认为ECFA对台湾有利,民进党迅速调整了策略,不再将反ECFA作为竞选主轴,改打施政议题。蔡英文表示,两岸政策很重要,若民进党重新执政,会延续前朝政策。可见,选票是选举的指挥棒。
国民党与民进党大陆政策某些方面的趋同,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理性中道选民的力量,中间选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起到稳定的作用和复杂的影响。
三、循序渐进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佳选择
“五都选举”后,第八届“立法委员”选举和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又将成为下一轮台湾政争的主战场。与“五都选举”不同,两岸关系议题,特别是两岸关系中一些复杂敏感的问题将触动台湾社会神经。如何维护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局面,如何深化两岸关系发展,考验着两岸双方的智慧。
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已被两年多来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路。但两岸长期隔阂累积的问题,不能指望两三年就能解决。
政治谈判需要积累条件,在政治谈判之前,可以进行政治对话。对话的内容,在著名的“胡六点”中有权威的论述:“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四、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瞻思考
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互信的政治基础有待巩固。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互信基础并不牢靠,制约因素时隐时现。两岸双方需要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目标,共塑和平发展新记忆。有了共同目标、共同价值,在未来的两岸政治谈判中,才有可能妥协与让步,结束敌对状态也才有基础,许多政治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需要加强。2008年以来,海协会与海基会已经签订了14项协议,有力地推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机制化和制度化进程。未来台湾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将受到机制和制度的约束。ECFA签订后,落实ECFA早期清单和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解决后续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成为两岸双方共同的责任。循此模式,两岸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应规范化、制度化,如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
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交流需要持续扩大。交流是两岸相互影响、彼此激励、共同提高的过程。经济的交流,将缩小两岸在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文化的交流,将提升民众的文明程度、道德素养、人文关怀;人员的往来,将增进彼此的了解、相互的感情。陆客赴台自由行应尽快实施,也欢迎众多未到访大陆的台湾民众到对岸“百闻不如一见”。当然,大陆如何对待台湾“两党政治”,如何与民进党打交道,值得下一步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