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1年第二期  > 正文

辛亥革命人物之黄兴

日期:2011-03-01 17:5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为“孙黄”。

  黄兴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青年时入读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黄兴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到日本后,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文化科学。得知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的消息后,黄兴积极组织拒俄义勇队,他愤慨地说:中国大局,破坏已到了极点,今后只有实行革命,才可挽救危亡于万一。

  1903年回国后,黄兴在上海、武汉广泛联系革命志士,策划反清革命。他执教于明德学堂,向学生灌输民主思想,深受欢迎。1904年黄兴在长沙与宋教仁等发起成立华兴会,任会长,入会者有两湖学生几百人,后来成为中国同盟会的基础之一。1905年7月,他第一次与孙中山见面,支持孙中山倡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合组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13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是第二号领袖人物。他一边主持东京本部的工作,一边派人潜回国内,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的浏、澧、萍起义声势浩大,义军发展到3万多人。黄兴在日本尤其注意做陆军士官生的工作,团结了上百名士官生同盟会员,以后成为革命军的骨干力量。

  为了推翻满清反动统治,黄兴冒着生命危险,先后领导钦州、防城、镇南关、湘桂边界、广州新军起义。虽屡战屡败,但毫不气馁,再接再厉发动更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集中精锐力量发动广州起义,准备了绝笔书,带头冲锋陷阵,率敢死队进攻总督府,右手被打断两指,幸免于难。72名死难烈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其惊天动地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暴动,黄兴马上奔赴武汉。起义军得知他抵达,兴奋地打出一面大旗,上书“黄兴到”,在城内外跑马宣传,鼓舞军心。他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在前线督师,冒着枪林弹雨,领导革命军同清军展开了激战,从根本上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正如中国同盟会一些元老所言:坚守汉阳,以促各省民军之继起,此关系民国之兴亡尤巨,功不能不归诸克强矣!

  1911年南京攻克后,众人推黄兴出任大元帅,他坚辞不就,力主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为总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部总长、参谋总长、兵站总监,辅佐孙中山。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乘机篡夺了革命果实。1913年黄兴目睹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的惨剧,开始看清袁世凯的本质。二次革命爆发,他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后赴美国,进行革命宣传,揭露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争取海外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1916年7月,在各方电邀之下,黄兴抵达上海,与孙中山共建中华民国。黄兴因长年累月为革命事业奔波,积劳成疾,终因胃溃疡导致胃血管破裂,于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终年42岁。孙中山主持治丧活动,领衔发出《黄兴逝世通告》,称赞他是肇建民国的柱石。章太炎撰联赞其开创民主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本刊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