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1年第二期  > 正文

忆程子华调查三线建设的一些往事

日期:2011-03-01 18:15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单兰山/口述 谢文雄/整理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单兰山/口述  谢文雄/整理

 

  编者按:黄埔军校同学会原顾问、黄埔五期同学程子华离开我们已经20周年了,我们特刊发程老秘书的回忆文章,以表达我们对程子华同志的深切怀念。

 

 

  1964年,时任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的程子华(黄埔五期同学)奉周恩来总理之命,率领中央有关部委负责同志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赴大西南三线建设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拟建中的工厂厂址。我作为程子华的秘书,也一同前往。

接受命令,组建联合调查组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主席在一个文件上作了批示,肯定了此前关于开发攀枝花资源的意见。当时攀枝花钢铁厂在西昌,叫“西钢”,由时任四川省委工业部部长兼西昌工业区委员会和西昌工业区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杨超负责。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大跃进”带来的严重困难,三线建设不得不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西南三线建设一度进展缓慢。1964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对建设攀枝花作了指示,他说:前一个时期,我们忽视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来提醒,注意了。最近这几年又忽略了“屁股”和后方了。他指出,建设攀枝花就是建设三线,攀枝花就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毛主席还说: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他要求加快三线建设。

  1964年6月19日,周恩来总理召集国家计委、冶金部等部委负责同志开会,传达5月中共中央研究大西南三线建设布局的会议精神。周总理责成国家计委牵头,立即组织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和专家成立调查组,尽快赶赴大西南三线建设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确定各厂矿厂址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会议任命程子华为联合调查组组长,负责组织研究调查计划。

  6月25日,程子华召集冶金部、铁道部以及煤炭部等14个部委的负责同志在四川成都锦江宾馆参加联合调查组的第一次会议。会上,程子华宣布了联合调查组副组长名单、调查组下设机构以及此次会议研究的事项。程子华还向与会的同志传达了中共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对大西南三线建设所作的重要指示。

实地调研,跋涉重重山水

  1964年6月28日,程子华率领联合调查组由四川成都出发,赴乐山、自贡、宜宾、西昌等地和云南省的永仁、仁和,最后抵达川滇交界的高山峡谷和攀枝花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当时杨超准备了十几个备选厂址,联合调查组必须一个个去看,把各地的厂址确定下来。

  在攀枝花(因为村里有棵攀枝花树而得名)主要是对拟建中的钢铁基地以及钒钛矿石、铁路、煤矿等相关项目进行调查。选定的钢铁厂厂址弄弄坪,只有七八户人家。程子华详细询问了当地一位姓游的老人,以了解当地有关地震、开矿、农业、金沙江水质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老人介绍说:这里干旱少雨,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都没有发生过地震。1958年前后到这里开矿的人不少,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但是由于这里缺吃少穿,这些人先后都离开了。

  1964年8月,程子华、阎秀峰、谢北一等人翻山越岭,步行20余里来到位于攀枝花西边的宋家坪渡口进行现场调研。这里紧靠矿山,附近有宝顶山煤矿,还有取之不尽的金沙江水源,位置很优越,可以规划建设大型水泥厂。为了加紧解决建设攀枝花钢铁厂所需水泥的问题,几位领导同志当场研究决定将四川德阳的一套水泥设备迁往渡口,建立一个水泥厂,程子华还当即批了400万元专款,要求水泥厂在1965年第四季度投产。当大家在现场议论水泥厂厂名时,程子华提议:“就叫渡口水泥厂好不好?”大家听后都热烈鼓掌,纷纷表示赞同程子华所提的厂名。那时的工作作风真像战争年代的作风,只要经过现场调研,把情况调查清楚了,就马上拍板,既不行文也不召集方方面面的负责人开会,而是当场研究解决问题。不久,在建材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渡口水泥厂不仅提前完成建设施工,而且很快就生产出高标号的水泥。程子华后来总结了当时联合调查组的工作方法:各单位负责同志都驻扎在现场,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讨论,制定出统一计划和各单位分工计划方案,在统一指挥下,各单位负责自己的建设任务。这就解决了过去坐在机关里,靠听汇报看文件,一项工程从办理手续到开工,少则数月,多则一年的问题。这次都到现场就地解决问题,实行联合作战,前后方密切配合。手续少了,扯皮少了,问题解决快了,效率高了,从根本上解决了“锣齐鼓不齐”的现象。

  为解决攀枝花钢铁厂和铁路建设所需木材,我们随程子华沿雅砻江而上,来到原始森林地区进行考察。在原始森林现场调研十分艰险,走在浓密的树林中,脚踩在半尺厚的腐烂树叶以及野草上,如同在软床上行走,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使不上劲,对程子华那么大年纪的老人来说就更加吃力了。在三个多小时的现场调研中他摔倒了两次,我想搀扶他,他不让。途中,当地老乡告诉我们,深山里面有老虎,叮嘱我们别往深处走。程子华听了说:“怕什么?打仗不是很危险吗?不还是照样往前冲?!”但在往深山里走的时候,我还是在冲锋枪里装满子弹,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老虎冲出来伤人。

  1964年11月初,程子华率领联合调查组由攀枝花到昆明,沿途察看了成昆铁路南段和一些厂矿企业,并听取汇报。接着,联合调查组奔赴个旧(红河)锡矿。锡矿负责人陪同程子华坐土电梯下到近百米深的矿井下,看望正在那里采矿的工人。矿井下,一些工人在开采矿石,一些工人用自制的电车运送石料,各段指挥有序。工人的劳动量相当大,确实很辛苦,但他们都头戴矿灯帽,干劲冲天。视察过程中,程子华叮嘱工段负责同志:在紧张的生产中要注意安全!在视察锡矿的过程中我们还闹了一个大笑话:当我们从井下上到地面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的手表都停了! 这时,陪同的矿山同志告诉我们:锡矿的矿石里面含有磁铁石,对手表有很大的影响,刚才由于忙着安排陪同领导同志视察采矿,忘记提醒你们把手表摘下了。不过大家别着急,只要把手表放在“消磁箱”中,半小时后手表就恢复正常了。

  联合调查组完成调查任务后,在中央的领导下,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党委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之广大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和创造性劳动,西南三线建设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艰苦奋斗,发扬革命老传统

  在整个实地调研期间,联合调查组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个地区属于干旱酷热的亚热带气候,周围都是荒山野岭,白天烈日当空。联合调查组转战在深山峡谷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组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席棚中,吃的是干咸菜、硬干粮。考察中,大家手持甘蔗当拐杖,渴了就啃甘蔗。程子华爬山比其他同志要困难得多,因为他的双手在战争年代曾经负过伤,行动起来很不方便,但他携带着水壶、毛巾、草帽以及拐棍“四件宝”,和调查组其他成员一样实地考察。途中,他与大家谈笑风生。为了鼓励大家战胜困难,他经常坐在山坡上给大家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以及延安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大家集中在一起休息时,他还亲自组织唱歌等活动。调查组全体成员被程子华的精神所感染,一路上感到很快乐。

  弄弄坪那位姓游的老人在向我们介绍情况的时候,曾特意提到,当地人有“五怕”:火箭草“咬”人、野狼、麻风病、过金沙江、出门。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五怕”放在心上,可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遇到这五种情况后,我们感触就非常地深。

  火箭草“咬”人。在我们去弄弄坪的路上,到处都是一人高的草地,那就是火箭草,也称野狗草。只要人经过草地,这种草就“咬”住人的腿不放,“咬”在衣服上也弄不下来,被它“咬”过的皮肤一片红,又痒又疼。有的同志说:干脆放把火把草烧光算了!这个建议马上受到程子华的批评。

  野狼。我们在弄弄坪调研的时候,多次发现成群结队的野狼,它们东跑西窜,我曾用步枪打死过几只。攀枝花村有个小孩,被野狼咬伤后拖上山,幸好被人及时发现,经过追打后才被救下来。

  麻风病。当地老百姓一度传说,鸡吃了麻风病人吐的痰,人吃了这只鸡下的蛋后,就会传染上麻风病。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恐慌起来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们调研工作的开展。为此,程子华要我给卫生部打电话,要求他们派出相关的专家来。几天后,卫生部派来了专家,在了解情况后,他们向程子华汇报:1949年前这种病确实是无法医治,很多地方就把病人关在房子里烧死以减少传染。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现在这种病已经能治好了。而且这种病只能直接传染,不能间接传染。听了之后,大家消除了恐惧,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当地村民。

  过金沙江。当时金沙江上没有架设桥梁,据载客过江的船工说:现在正值金沙江水上涨的季节,前几天曾经发生过几次翻船事故,他们的船是运柴火的小木船,为安全起见,他们劝我们还是不要渡江。旷伏兆和我也劝程子华暂不过江,另想过江的办法。程子华批评我们:“不过江怎能了解弄弄坪的全面情况?怎能完成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我们再三做船工们的工作,他们才勉强同意载我们过江。程子华面带笑容登上船后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灵嘛!为了防止意外,我们几个工作人员紧紧地围在程子华身边。就在船工将小船推向江心的瞬间,船只失控,被激浪冲出十多里外,幸好在一个急转弯的地方被一处礁石拦住了,小船才得以靠岸。下船后,程子华并不知道刚刚发生的惊险,说:很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嘛!为了表示感谢,我拿出一些钱给船工,他们说:我们可不能收你的钱,大队干部对我们说,毛主席和周总理派人来开山建钢铁厂,这是造福我们的大好事。要啥子钱嘛?!

  出门。在西南进行现场调研十分辛苦,早出晚归已是不成文的作息时间,因为调研工作不仅要翻山越岭察看矿山厂址,而且还要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寻找各个方面的人了解情况。在缺住少吃的情况下,调查组和建设大军硬是“天当房,地当床,担水到金沙江,三块石头架锅,帐篷搭在山窝上”,程子华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记得有一次,我在老乡家给程子华烧了盆水,让他洗脚,发现他的鞋和袜子被磨破了,就对他说:“袜子已经补了三次了,鞋也被修过了,它们都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了,干脆扔掉算了。”他说:“那可不行,你再想想办法帮我补一下,还可以再穿一阵子,回到北京后再换新的好吗?”我只好同意。

  当抵达昆明时,由于调查组中有很多人是第一次去昆明,想去西双版纳看看。他们没有直说请示程子华,但显然是要我去请示程子华。深知程子华脾气的我,知道如果就这个问题请示他,肯定会碰钉子。在这之前我曾经两次陪同他来昆明,都没敢向他提去西双版纳的要求,但是既然调查组的同志提出这个要求,我只好试一试。一天晚饭后,我趁机向程子华提出此事,他听后笑容满面地说:“那好嘛!告诉他们:三线建设项目调查定位后,我带大家去西双版纳!”之后,程子华为了这件事,在一次调查组全体会议上专门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他说:“单秘书向我反映了大家想去西双版纳的事情,我想,在这紧张的调查研究工作中,我却带领大家去那儿,那怎么行?希望大家理解。不是我程子华不关心大家,我以前来云南几次,都没有机会去那儿看看,而且我们调查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交给的调查任务,我答应同志们:完成任务后一定带大家去西双版纳看看!”通过程子华做工作,大家不仅打消了去西双版纳游玩的念头,而且对调研工作劲头更足了。

  薄一波曾经说过:“党中央决定由程子华同志负责三线建设工作,是因为中央对他放心。”薄老说的确实是事实。程子华领导三线建设过程中,时刻以党的事业为重,注重团结各方面的干部、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带领大家认真落实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完成了有关三线建设任务。●

        (《百年潮》杂志供稿)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