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人物之 秋瑾
日期:2011-05-01 09:5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字璇卿,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绍兴,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妇女解放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先驱。
秋瑾出生在一个重诗礼传家的官宦家庭。很小受到了良好的民族文化的熏陶,11岁时就已会作诗。秋瑾在诗文中热情赞美过花木兰、秦良玉、沈云英等多位在古代中国有过巍巍功业的巾帼英雄,立志仿效她们成为振兴中华的一代英豪。
秋瑾喜好习武,但受到封建礼教束缚,她从小缠足,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她从不叫苦,更由于这段经历,在她参加革命后,力主男女平等,倡导废除缠足这种残害女子的陋习。为此,她首先创立了“天足会”,又主张振兴女学,认为女子一定要有学问,要能自立,不应事事仰仗男人,她还提出了“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的口号。
1896年,秋瑾遵父母之命嫁给了湘潭富绅的儿子王廷钧。秋瑾在这个专制的封建家庭中感到压抑无比。1904年,秋瑾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加入了旨在“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创办了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的文学《白话报》;还重组了“旨在反抗清政府,恢复中华,主张女子从军”的“共爱会”。当时,她在许多大型集会上慷慨陈词,宣传革命与妇女解放。
1905年,秋瑾加入了孙中山等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并被推选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即浙江分会会长)和评议部评议员。自此,她便肩负起同盟会在浙江组织、领导浙江的革命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重任。
1906年,秋瑾回国后一直奔波于频繁的革命活动。为促进发展绍兴府八个县的教育事业,她创设《学务公所》,请蔡元培回绍兴任绍兴府学务公所总理。她还与光复会员、革命党人陈伯平等以《蠡城学社》为掩护,联络江浙各地的会党首领,商谈布置革命事宜,并创办《中国女报》。
1907年初,秋瑾在绍兴开始主持大通学堂工作。自此,她就担任了辛亥革命前期、浙江革命活动的实际领导者和主要领导人。首先,她以大通学堂为掩护,以培养绍兴各地中、小学体育师资为名,训练绍兴乃至浙江各地的会党首领和骨干,培训他们成为即将组成的光复军中坚力量。其次,在杭州的新军和军事学校中发展光复会会员,为浙皖起义准备好军事干部。第三,她还积极准备响应江西萍乡、湖南浏阳等地爆发的会党、矿工的武装起义,做好相应的联络工作。
就这样,在秋瑾等人努力下,一支5万人的可以进行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光复军组建起来了。这时的秋瑾,在革命党人中已经具有很高的威望,并且还是浙江光复事宜的实际组织者,但她表现出非常高尚的谦让精神。当时的徐锡麟远在安徽,但她却宣布徐锡麟是统领,而自己却是副帅——协领。这支光复军,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攻打南京、武昌等地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光复杭州、金陵之役中,冲在最前面的敢死队,均由光复军志士组成。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中牺牲后,绍兴劣绅胡道南等十余人向清廷告密,称秋瑾为“匪党”。当时,秋瑾是可以逃走的,同志们暗中送信劝她离乡暂避,她始终都拒绝了。她从容地指挥大通学堂的全体师生转移,掩埋武器弹药,整理焚毁革命文件,疏散在当地和外地的师生。而她自己则决心做中国女界为革命死难之第一人,以洗“女界之羞”,用鲜血和生命来唤醒国人。
7月13日下午,数百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镇定自若,在指挥同志疏散后就捕。在绍兴知府的大堂上,秋瑾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面对巧言诱骗、酷刑加身,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以对。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壮烈就义。
秋瑾以一女儿之身而具须眉之胆识。她生前宣传革命和男女平权,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地区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而秋瑾为发动起义动员组织起来的新军、会党、学生在后来爆发的辛亥革命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写挽联纪念她:“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本刊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