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去汕头参加2010南澳论坛,会议主持方李科裕先生赠我《潮汕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书。拜读之下,让我这个祖籍潮阳人,遂真正领略了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在台湾的传播以及对台湾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不妨这样说,潮汕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恰恰是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一个缩影;它的流动轨迹,彰显了两岸文化交流的辉煌。
潮汕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作为中华文化一个分支的潮汕文化,为海内外二千多万潮人所共同创造。它的根在潮汕,其枝叶则已蔓延于全球。潮汕文化的特色可以“精细”二字来概括,无论是古雅丰富的潮州话、艺苑奇葩潮州戏、优美抒情的潮乐,还是誉满全球的潮州菜、高洁精致的功夫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其在台湾传播无阻的亮丽名片。
文化人类学理论指出,人的流动,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径;人的流动,就意味着文化的流动。丘逢甲早年作品《台湾竹枝词》,对台湾的历史、民情风俗有过真切动人的描写:“唐山流寓话巢痕,潮惠漳泉齿最繁。二百年来繁衍后,寄生小草已生根。”1948年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先生在编纂《潮州志》期间,曾亲赴台湾访问,写下了《台湾省高雄县潮州镇访问记》和《潮民移台小史》两篇文章。两位先生为我们留下的,恰恰是对“文化的流动”的生动抒写。
这种“文化的流动”的痕迹,今天在岛内可谓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例如,台湾许多曾是潮人居住过的地方,沿用了潮汕的地名,保持着浓厚的潮汕乡土习惯。如台北市的“潮州街”,屏东县的“潮州镇”,台中市的“潮阳庄”,高雄县的“潮州寮”,台南县的“大埔”,彰化县的“饶平”,宜兰县的“南澳”等等。
这种“文化的流动”,使得潮汕与台湾两地风俗习惯具有某种亲缘性。如两地的婚俗,早期都有所谓的“六礼”,即纳采、换贴、纳吉、纳徵、择期、迎亲。如小孩出生、出花园(台湾称成人礼)以至丧俗等,两地都如出一辙。至于岁时节俗,两地更是一致,其中最受到重视的是潮人的“时年八节”。
这种“文化的流动”,使得潮汕与台湾两地民间艺术具有某种相近性。台湾民间舞蹈不下20种,其中舞龙、舞狮、海底反(演员化装成海底水族表演的舞蹈)、竹马阵(潮汕称布马舞)、踩高跷等都与潮汕的同类舞蹈相近或一致。
这种“文化的流动”,又使潮汕先民把潮汕美食文化带到台湾,大大推进台湾美食的快速发展。潮汕菜做工精细、讲究佐料、注重汤水、清纯鲜美、风味独特,其中包含着的崇尚自然、追求时尚、注重养生、讲究保健等理念,使得台湾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其嫁娶婚宴,大多选择在潮州菜馆举行。
台湾茶艺对潮汕工夫茶的弘扬
台湾茶业的发展,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跟潮商的茶事和茶文化更是分不开。连横《台湾通史》“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指的正是这种联系。
据考证,中国工夫茶唐代为形成期,宋元为发展期,明代为鼎盛期,至清代,工夫茶的中心由江浙移至潮汕,并得到了发扬与广大,形成了极为精致的潮汕工夫茶。潮汕工夫茶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潮汕工夫茶”文化似应包括:潮汕传统的制茶工艺,精挑特制的潮汕工夫茶叶,独特的冲泡方式和精致的工夫茶具,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历史传说和海外潮汕人工夫茶情结的故事。
伴随着一批批移民潮,潮汕人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家乡的习俗带到了台湾。工夫茶则是远离故土而飘洋过海的潮汕人,最容易寄托他们思乡情怀的习俗。潮汕工夫茶在台湾的流行,无疑是历史上潮汕人对台移民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潮汕移民特征。
台湾把工夫茶视为一种高规格的茶艺形式,在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了解,1980年以前,台湾的饮茶方式与当时潮汕地区并无二致,小壶冲泡、小杯啜饮,显得简陋而粗糙。后来,随着茶文化的逐渐兴盛,茶艺馆在岛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各地还成立了茶艺协会,1982年成立了全岛性的“中华茶艺协会”,各项茶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开展,如出版茶艺杂志,举办“中国茶艺选拔赛”,推动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等。如今,喝茶已成为岛内的一种时尚,并在传统饮茶方式中开始融入现代气息和科学理念。一些专家学者及爱茶的有识之士认为,应以茶这种天然的保健饮料,来造就和提高人们高尚、和谐、文雅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进而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善化社会,使工夫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如果把台湾工夫茶的冲泡,与潮汕工夫茶冲泡的具体操作做一比较的话,则台湾工夫茶突出了闻香的程序,还专门制作了一种与茶杯相配套的长筒形闻香杯,可见其对潮汕工夫茶文化是作出了特殊贡献的。
台湾民间工艺的根在潮州
台湾民间工艺制伞、嵌瓷、泥塑,在“文化的流动”中,与潮汕民间工艺形成了某种源流关系。
潮州的制伞业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尤以鹦鹉牌纸伞最负盛名。宣统二年,清廷举办“南洋劝业会”,鹦鹉牌纸伞一举成名,获锦旗一面、银质奖章一枚。潮州制伞业最盛时年产20多万把,十之六七远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台湾制伞业历史比较短,只有几十年,以高雄县美浓镇的美浓伞最为著名。美浓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大陆广东省嘉应、蕉岭、梅县、平远、丰顺等地。上世纪初至抗战前,是汕头港的黄金时代,“大员船”(台湾船)经常来往于汕头港和高雄港之间,许多人赴台时,除随身带几件换洗衣服,还喜欢在潮州随手买把鹦鹉牌雨伞,将随身包袱吊在伞柄上,轻装上路。商人见机,便来潮州采购运往台湾销售,潮州雨伞就这样传到了台湾。此后经过美浓人数十年的改进、开发,使古老的雨伞兼具艺术和实用两大功能。现在美浓伞的知名度已超过潮州鹦鹉牌纸伞,难能可贵的是,美浓伞的制作人仍念念不忘其根在潮州。
潮汕屋顶上的嵌瓷工艺,是潮州厝的名片和“招幌”。它以巍峨庙宇豪宅为基座,以粉墙琉瓦为衬托,以蓝天白云为背景,以专门烧制的七彩瓷片为材料,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在屋顶上构筑出一幅幅立体群雕,令人叹为观止。说到潮汕嵌瓷名匠在台湾的传艺活动,不能不对工艺大师何翔云书上一笔,他是潮汕工匠赴台湾传艺的佼佼者,1927年应台湾有关方面的邀请到台湾从事寺庙嵌瓷和装饰,一住就是6年。这期间,他留下了丰富的嵌瓷作品,其中台南“学甲慈济宫”、台中“天后宫”等七处最为著名。现在何翔云在台后人已有五代,嵌瓷工艺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中。
台湾与潮汕的泥塑缘,说来也颇有意味。1977年,台湾民间收藏机构吉特利美术馆在对馆藏进行整理时,发现了300多件泥塑藏品,件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轰动了台湾工艺美术界。后经专家鉴定,认定这批藏品来自潮州大吴,创作年代大部分为清末民初,也有少量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其中不少可能是潮州泥塑名家吴潘强或其弟子的作品。大吴泥塑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700多年。上世纪初,大吴泥塑曾参加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荣获金奖。台湾民间收藏机构意外发现的潮州大吴泥塑藏品,成为两岸泥塑缘的一段佳话。
潮州戏曲与台湾的渊源
潮州的戏曲随着移民传入台湾,在各类“文化的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皮影戏是一门历史悠久、传统古老的民间艺术。清代以来,影戏演化为潮语,在潮汕地区发展之盛,与河北滦州皮影齐名。潮汕皮影戏何时传入台湾众说纷纭,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第一,太平天国时期,由海陆丰、潮州、汕头一带传到福建的诏安、漳浦一带,尔后再传到台湾。第二,清同治初年,由闽南的许陀、马达、黄索三人传入台湾。第三,一百多年前由广东潮州一带传到台湾南部,所以一直流行在今日的冈山、凤山一带。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两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其一,在台南市普济殿存有清嘉庆二十四年所立“重兴碑记”中,记有“禁:大殿前埕,理宜洁净,毋许积科以及演唱影戏……”,由此可以了解,在嘉庆年间以前,台湾就已经有皮影戏的表演了。其二,法国人施博尔曾在高雄搜访到清嘉庆二十三年的皮影戏手抄本。据说,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中有一个广东潮州兵,名叫“阿万师”,偶尔会在军中表演皮影戏。据老艺人回忆,台湾皮影戏最盛行的时候,光是高雄一带,就大约有二百多个团,使当地成为皮影戏的重镇。
海峡两岸闽南语区的同胞共同传扬陈三五娘故事,是两岸文化交流中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陈三五娘故事是千古传奇,自明中期潮泉地方有了陈三五娘剧本之后,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再现这一题材的便从未中断。在潮汕,上世纪初年,汕头正顺潮剧团就演出了谢吟先生新编潮剧《陈三五娘》;蔡凝先生编写的新歌册《陈三五娘》,1956年由南方通俗出版社出版;广东潮剧院成立后,先后编写了《荔镜记》和《续荔镜记》在海内外演出,之后又拍成电影。在台湾,关于陈三五娘除了传统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外,还有戏曲片、故事片、歌剧、舞剧。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陈三五娘文化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学者曾撰写过《陈三五娘研究》,洋洋洒洒15万言,作者曾专门到汕头、潮州和福建作调查,搜集资料,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全面的陈三五娘研究著作。
台湾“潮式”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崇拜有许多是属于“潮式”的,如三山国王庙、潮军义勇祠、徐三馆以及韩文公祠等。其中,尤以三山国王崇拜为盛,是潮州人和客家人共同信仰的地方性神祗。
相传万历十四年(1586年),广东揭阳县马义雄、周榆森二人带着故乡河婆墟霖田祖庙三山国王香火到台湾做芡实生意,从鹿港登陆,东行抵达现庙址小崙附近,因念故乡“河婆”,故命名此崙为“河婆崙”。离去时,遂将身上佩带的香火遗留在河婆崙的树枝上,因其时显毫光被人发现而建草寮奉祀。后人在打开香火时,发现上面写着“敕封三山国王神位开基祖牌老爷”,因以雕刻三山国王神位,成为渡台的首尊三山国王神像。这个传说后来成为信众建造霖肇宫的缘起,霖肇宫由此成为全岛三山国王庙中香火最旺者。清代,随着潮、嘉、惠地区的客家人移民台湾,三山国王庙开始在岛内各地普遍建立,庙宇达二百多座,信众六百余万。
台湾三山国王庙十分强调与大陆原乡的联系,由大陆原乡“分香”而来,并以此证明其神明的“灵验”与“正统”。据《台湾省通志稿》记载,民间普遍相信直接从揭阳“霖田祖庙”分香(或分身)的有四座庙:彰化县永靖乡的甘霖宫、同县社头乡的镇安宫、同县溪湖镇的霖肇宫和宜兰县员山乡的三山国王庙。从这些真实的和虚拟的“分香”关系来看,似可表达某种以祖籍认同为基础的地缘性关系的存在。
1986年,台湾数以百万计的信众隆重举行三山国王入台开基400周年庆典,可谓极一时之盛。三山国王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其一,在台湾,仅次于妈祖崇拜的三山国王热,已成为粤民渡台垦荒、生存发展的历史印记。其二,粤民带着故土的三山国王香火移台,使大陆古老的民俗文化在台生根、繁衍、传播全岛,成为两岸民众亲缘的精神纽带。其三,由于霖田庙是台湾三山国王庙之祖庙,是二百多座国王庙、数百万信众的“根”,台胞总想“常回家看看”,朝拜、烧香,因而是发展两岸旅游业的重要项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