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三)
日期:2011-05-01 15:0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纸
我国造纸,大约开始于西汉,不过那时纸张粗糙,尚难实用。经过东汉蔡伦的改进,纸张才被广泛应用。我们这里要加以介绍的,不是一般用纸,而是与中国书画艺术有着密切关系的宣纸。
宣纸因主要产于古代宣州(汉所在宣城,辖地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及今江苏溧水、溧阳等地),又于宣州集散,故名“宣纸。
关于宣纸的起源问题,历来有不同说法,这里首先应弄清宣纸指什么。若是指在宣州地区生产的纸,即为宣纸,那么这种宣纸,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了;若是指以青檀皮为重要原料所制造的纸,那么这种宣纸,则大约是在明代才开始在宣州地区出现的。不过在明代青檀宣纸出现之前,它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应该说,宣纸不是在哪一个确定时间发明的,而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原。
唐代就已出现的宣州地区造纸业,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制纸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南唐后主李煜曾设局,监造“澄心堂纸”,当时许多书画家,都喜用澄心堂纸。南唐覆亡,此纸流传至宋,当时一些文人、书画家,视之为珍宝。由于澄心堂纸精良,直至清代,尚有仿制者。
宋代在宣州一带,已逐渐形成为全国重要的造纸中心。当时宣州地区的纸业生产很发达,纸的品种也已较多,许多纸还远销四川等地。
元代皖南一带,由于雕刻印刷(如刻印《汉书注》《后汉书》《三国志》等等)和编修谱牒的风气盛行,纸的需求量增加,促使造纸业走向繁荣。元代宣州地区造纸业发达,已用楮皮造纸,印书业也很兴旺。
元代宣纸业的发展,也与元代书画艺术的繁荣分不开。元代涌现了众多的书画家。他们当中许多人,绘画上力追风韵超逸、色彩淋漓的风格,水墨画因此大为流行。这些都需用优质画纸。
明代皖南地区,造纸业、刻书业及制墨业都有蓬勃发展。当时宣州造纸业在全国已居首位。
明代书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墨写意画,更为突出。水墨写意画在用纸上,要求具有韵墨性能,能纵情挥洒创作的画纸。估计此时,在宣州地区已开始用青檀皮为重要原料制作宣纸。宣纸从此便以其独有的特色,登上纸坛,称雄群纸。也大约从此时起,宣纸就专指用青檀皮为重要原料、以稻草为配料所制成的书画用纸了。
清代,特别是清初,文化发达,艺术繁荣,画坛上,流派纷呈。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日益成为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更多画家追求笔情墨趣,在风格技巧上争奇斗艳。这些都需要优质的宣纸。
清代画家众多,他们几乎都是用宣纸作画。
再有,刻书印书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宣纸业的发展。如《红楼梦》的“程甲本”、“程乙本”,就是在徽州地区印制的。
清初,宣州的泾县宣纸业发展空前。当时,泾县的宣纸是群纸之首,品种众多。
清代的宣纸业,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技术与品种上,都有了革新与发展。从此,宣纸在国内外,便享有了特殊的声誉。
宣纸的种类很多,有以下几种分法:
一、 根据配料的不同,可分为绵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
绵料:青檀皮约占30%;稻草约占70%。
净皮:青檀皮约占60%;稻草约占40%。
特净皮:青檀皮约占80%;稻草约占20%。
二、 根据纸的厚薄不同,可分为单宣、夹宣等等。
单宣:即单层,是比较薄的宣纸。
夹宣:即经过连续两次抄造而成的宣纸。
三、 根据尺寸大小不同,可分为四尺宣、五尺宣、丈二宣等等。
四、 根据吸水性能,可分为生宣、熟宣。
生宣:就是普通生产的宣纸,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具有渗化、吸水等特点。
熟宣:是在生宣上,刷有一层胶矾水,使其失去渗化和吸水特性。因此熟宣也称矾宣。
五、 根据复制加工不同,可分为玉版、虎皮宣等等。这类宣纸又称“加工宣”。
玉版:是以淀粉为黏合剂,将两层以上生宣托裱制作而成。
虎皮宣:即“金粟宣”,是将宣纸加工染点成斑纹,使其美观。
宣纸的重要原料为青檀皮,青檀树是我国特产的一种榆科植物。宣纸的另一种原料为稻草,即普通稻草之稻杆,以沙田稻草为佳。宣纸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韵墨性能。为什么宣纸有这种渗化吸水的“韵墨”的特性呢?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因为青檀韧皮纤维细胞壁上有着大量“皱纹”,而其它植物纤维,则要少得多。这些“皱纹”对韵墨起着重要作用。
“文房四宝”首先是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有了它们,才使文字得以广泛使用。文字的广泛使用,使整个社会为之改观。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形成早,国家产生早,很早经济就较为发达。而这些,都与我国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较早分不开。而文字的广泛使用,离不开书写工具笔、墨、砚,离不开书写和印刷材料纸张。因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房四宝”,就没有我国古代发达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中国也就不会成为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文明古国。
“文房四宝”除作为书写工具和材料外,还是绘画的工具和材料,也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文房四宝”用之于书画,还产生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和国画。宣纸就特别适用于中国的书法和国画。
“文房四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用性与艺术性逐步结合,成为既有文具功能,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有些笔、墨、纸、砚,人们买来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收藏,以供欣赏。
其实,在古代的“文房”中,除了笔、墨、砚、纸四样东西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文具,它们是为配合书写与绘画活动,为保护与置放“四宝”而备置的。明代的《文具雅编》一书中就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如笔筒、笔洗、笔舔、镇纸、印盒、臂搁、枕腕、毡垫、帖架、墨床等等。它们完善了“文房”,增辉“四宝”。
总之,“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发明与使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也对整个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