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1年第四期  > 正文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深耕和平发展 民进党步入世代交替固守“台独”立场

日期:2011-07-01 08:55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不但为两岸经贸文化搭起交流合作的桥梁,厚植两岸共同利益,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更稳固的根基。民进党2012初选结果出炉,蔡英文险胜苏贞昌,新世代打赢旧世代,民进党内政治人物面临洗牌,民进党也将进入下一个世代。

  

  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5月7日至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与会代表针对论坛主题“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充分沟通,经过两天讨论,取得了4点共识和19条“共同建议”的丰硕成果,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再次显现了这一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平台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今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的有机联结,两岸同胞当前关心的现实问题,两岸文教交流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往来,论坛议题皆关乎两岸不断厚植共同利益,而近450位与会代表的倾心对话更体现了两岸同胞对深耕和平发展的共同心声。

  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大有可为

  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蓝图的“交集效应”,成为两岸与会者关注度最高、讨论最热烈的议题。关于开启两岸产业合作新格局的种种思考,更是激荡出了闪亮的智慧火花。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认为,本届论坛将“十二五”与“黄金十年”作为主要议题,这与往届更多关注两岸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不同,开始将视野推向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前瞻性更为凸显。

  “两岸应把握千载难逢的机会,合力建构完整的产业供给链和价值链。”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庄奕琦认为,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制度化,加速产业标准合作,合作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品牌产品,共同开发国际市场。

  加强两岸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建立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平台,推进两岸双向投资……两岸业界、学界精英在论坛上深入探讨,就宏大课题下的诸多层面进行了剖析,真知灼见最终凝结在论坛“共同建议”中,将成为两岸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亦可为业界的实践开拓思路。

  走正确的路,惠及两岸同胞

  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在本届论坛闭幕式上指出,与会人士普遍认为,2008年5月以来的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就会为两岸同胞谋得更多福祉,带来更多利益。

  走正确的路,就是务实为两岸人民办实事、谋福祉。本届论坛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聚焦两岸同胞当前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6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时曾说,两岸双方推动交流合作、协商谈判,都要着眼于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闭幕式上,贾主席又指出,我们要力争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两岸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

  本届论坛达成的19条“共同建议”,应当说项项事关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件件符合两岸民众的实际需求。建议第4条就加强两岸核电安全交流与合作,提出“支持两会将核电安全纳入商谈议题”、“推动两岸建立核电安全信息通报机制”等内容。这是国共两党和两岸各界人士首次就两岸核能安全议题提出共同建议,通过对话平台就两岸民众的“核”心关切达成共识,时间距离日本福岛核事故还不到2个月。

  走正确的路,就是积极落实每届论坛的“共同建议”。从2006年4月第一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举办以来,每届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共同建议”,而这些累计超过100余项的“共同建议”如今多数已化为现实,成为政策或正待落实。本届论坛,更是把“落实”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共同建议”的最后一条即是:针对论坛达成的共同建议,积极推动与落实。

  这些共同建议,都是当下两岸百姓最关切的,比如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就像吴伯雄所说:自2006年第二届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农业的交流合作就是重点所在。几项重要的政策,包括台湾多项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两岸设立台湾水果的紧急采购机制,农产品的绿色通道等等,都进一步获得了进展和落实,也实质帮助了台湾的农民和农业。可见,这些共同建议可以为两岸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可以为两岸各界深入探索两岸关系发展带来重要启示,对两岸关系走一条正确的路功不可没。

  纵观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19项共同建议:4个“深化”、3个“加强”、4个“推动”……无不是以此为要旨。“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本届论坛本着这个重要精神,务实论道,倾心沟通。人们期待,论坛汇集的民意民智以及达成的“共同建议”不断落到实处,从而密植两岸同胞福祉,惠及广大民生。

  关注青年,心系民族未来

  本届论坛首次将两岸青年交流作为研讨议题,得到了与会人士的高度赞许。两岸年轻一代出现在这一交流对话平台之上,那股青春的气息让论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显得生气勃勃。

  在“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的专题讨论现场,第一次出现在论坛上的年轻学子们毫不怯场。自由发言时间里,他们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举手之踊跃让主持人都犯了难。

  与会的20多名台湾青年代表中,大部分都是“85后”。1988年出生的黄健豪是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的一年级学生,去年9月获选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兼任国民党指定中常委。他说:“两岸青年可以借由参与这一论坛的机会,看看国共两党的前辈怎么达成共识。两岸青年将来总会成为各个领域的接班人,有了这样的观摩学习基础,未来的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看到两岸年轻人的热情参与,“论坛前辈”都倍感欣慰。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就说,如果说经济合作是两岸“携手”,那么文教合作就是两岸“连心”,而青年交流则是两岸关系面向未来的发展动力。

  本届论坛的“共同建议”中有3条涉及两岸青年交流,内容十分具体,且富有“创意”。新鲜血液的注入,丰富了两岸大交流的内涵,必将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

  成果丰硕,意义重大

  与会两岸人士高度评价了此次盛会取得的成果,认为论坛上的对话与沟通务实、全面、深入,成效卓著。

  5月的蓉城,夏意渐浓。这是一个万物滋长的季节,亦是浇灌梦想与希望的日子。人们深知,宏阔的蓝图要得以完成,须扎实根本,行稳方能致远。要实现两岸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巩固两岸双方业已形成的共同政治基础,保持两岸各自政策的稳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

  

  蔡英文初选胜出,

  民进党开始世代交替

  

  2011年4月27日,民进党2012初选结果出炉,蔡英文以1.35%的极小差距险胜苏贞昌,确定代表民进党争取台湾地区领导人大位。说明“四大天王”时代已经过去,以蔡英文为首的新世代取代以陈水扁为首的旧世代,民进党正式进入世代交替时期。

  蔡英文实力并没有想象中强

  民进党此次党内初选,苏贞昌和蔡英文的支持率不分上下,差距始终保持在2-3个百分点之间。相比最近10年才涉足政圈的蔡英文,纵横政坛30年的苏贞昌无疑略胜一筹,为何最终却以落败收场?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一是形象不佳。苏贞昌已经64岁,年龄上不占优势。与其同属美丽岛律师世代的陈水扁、谢长廷等党内大佬基本都已淡出权力核心,苏还在政坛上苦苦挣扎,并不符合选民喜新厌旧的习性。另一方面,去年“五都”选举中“独派”大佬辜宽敏力促苏贞昌选新北市、蔡英文选台北市,苏不肯就范自行宣布参选台北市,造成北“二都”双输。蔡英文“以党为先”,低调参选新北市,并实现了绿营选票的突破性增长,政治形象明显优于苏贞昌。蔡英文今年55岁,形象清新,从财经幕僚化身政党领袖,以3年的党主席资历打造出不俗的声望,没有传统政客的包袱,符合民进党世代交替的布局。

  二是实力不济。苏贞昌由于一场难看的竞选台北市长战绩,让其精心铺陈的“大位”之路充满荆棘,党内逼苏隐退暗流四起,人气及声望上明显不及蔡,再说苏没有党职与公职,没有可挥洒的政治舞台,仅靠个人班底提升人气,与有党主席之职的蔡相比,政治资源明显不占优势。蔡英文就任民进党主席以来,在大小多次选举中几乎是屡战屡胜,获得党内跨派系支持,成为民进党自丢失执政权后实力强劲反弹的功臣,其在党内的地位、声望几乎无人可比。

  三是策略不当。苏贞昌由于没有像蔡英文拥有党的资源,没有其他派系的协力和各种力量的支持,所以只好靠勤走基层打初选,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同时面对蔡阵营的“蓝营暗挺”、“唯一支持”、“蔡马马”的选举操作手法,苏贞昌非但没有“以牙还牙”,还呼吁自己的支持者要多忍耐,以“弱者”形象迎战,妄图以“同情牌”、“团结牌”获取民众支持,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蔡的选战策略在民众中已经发酵,并有效拉抬了蔡的民意支持度,苏对此估计不足,最终饮恨败北。

  四是奥援不多。挺苏贞昌的只有苏系,部分新系台面下抬轿,还有几位不方便公开化的地方县市长及民意代表相挺,支持基础明显不占优势。而蔡英文表态参选后,民进党多个派系如前新系、谢系、游系、扁系、“公妈派”等几乎一面倒挺蔡,“独派”力量也是倾力相挺。

  五是规则不利。此次民进党党内初选,提名游戏规则改采完全民调,取代原有党员投票与民调二阶段初选机制,规则设计上苏贞昌明显处于劣势。“全民调”排除了党员投票,这对于没有党内派系实力的蔡英文来说,避免了最不利的党内派系竞争因素。另一方面,“全民调”不再采取“排蓝形式”,有利于走温柔路线的蔡英文吸引中间选民的支持。

  不过,蔡英文虽然初选胜出,但实力并没有想象中强,也暴露出不少弱点。 

  首先,蔡英文本次以现任党主席之姿投入竞逐,享有主场作战优势,并拥有众多政治资源可以支配。在初选过程中得到了谢系、扁系、游系等众多派系的力挺以及“独”派的青睐与奥援,俨然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些都是对手苏贞昌无法与之媲美的优势。然而初选结果却与预期出入甚大,不能不让人重新思量蔡英文在民众中的真实号召力。 

  其次,如何整合苏贞昌以及正视许信良的“建言”考验着蔡英文的智慧。苏贞昌虽在初选中饮恨败北,但却是“高票落选”,其拥有41.15%的支持率是蔡英文在2012年“争霸”战中无法规避而必须正视的。民调公布后,苏贞昌顺势而为,在第一时间向蔡英文表示祝贺,并召开记者会号召自己的支持者支持蔡英文,大将风范充分展现,退场堪称完美,可以说是以退为进,为下次的出场储蓄了动力。苏贞昌在本次初选中展现出的高度已为自己加分不少,其获得的支持率也为自己增加了将来向党内叫价的资本。蔡英文想在2012年有大作为,必须正视苏贞昌的影响力以及背后的支持基础并加强整合。如何安排苏的出路考验着蔡英文的智慧。而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在初选中超越蓝绿架构,针对两岸关系及台湾社会现实等提出的诸多“建言”也需蔡英文认真对待。

  第三,“派系加持”有可能演变为“派系挟持”。在初选过程中,蔡英文获得“跨派系”支持,从而奠定“派系共主”地位。然而各派选择支持蔡英文皆各有自己的谋划与算计,因此如何处理与派系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各派系间的势力消长避免受到其掣肘与牵制,有待蔡英文审慎应对。另外,扁系人马以及“独”派的加持,确实让蔡英文赢得不少深绿的支持,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蔡英文调整两岸政策的转圜空间,并增加了中间选民的不安和顾虑。因此,如何避免被派系挟持,蔡英文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所以,蔡英文虽在初选民调中胜出,但面临随之而来的问题仍为数不少。

  民进党世代交替成形

  蔡英文在党内初选中险胜苏贞昌,标志着民进党的美丽岛时代的政治人物退出历史舞台,民进党正式进入蔡英文世代。

  民进党内人士分析,蔡英文会继续以党主席高度,带领整个党打2012年“大选”,才能凝聚士气,因此不会再推派代理党主席。至于苏贞昌还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只能全力辅选蔡英文,创造出苏的价值与政治高度。而蔡英文也要拉拢苏贞昌,因为苏还有41.15%的支持度,影响力也不小。 

  有绿营人士认为,苏贞昌已经说不会担任副手,而且蔡曾是“苏内阁”副手,现在要苏当蔡的副手,可能性非常低。至于参选不分区“立委”,拉抬党内“立委”选举,再竞争“立院”龙头的可能性也不高,这些都是苏贞昌公开讲过不愿做的事情,苏把话说得太死,苏应不会接下这两个职位。苏贞昌初选时一再强调这是最后一役,虽只落后蔡英文1.35%,但他承认失败并送上祝福,“裸退”的苏贞昌在塑造出他的政治高度、政治评价后,若再出来争取什么位置,只会把自己弄得更难堪。 

  至于谢长廷,因谢系在民进党初选有太多负面状况,让他原本可以得到最后一搏的机会演变成重伤出局,蔡英文对于继续与谢系“合体”也会感到忧心。 

  民进党内人士曾致电蔡英文,认为谢子弟兵初选这样搞,是在消耗蔡英文的政治形象,蔡却无奈地说,她也控管不了。因此,蔡英文是否会再次任用谢长廷担任2012年“大选”的操盘手,有待观察。若蔡未再邀约谢实际参与2012年选战,谢的政治生命也就走入夕阳。 

  蔡英文的副手人选将是下阶段讨论重点,不管蔡英文如何决定,苏谢应该都没机会了。民进党在老一辈政治人物面临退位的时刻,透过2012年“大选”完成了世代交替。

  “澳门模式”能取代“九二共识”吗? 

  民进党初选结果出炉后,民进党执政时期曾任“陆委会主委”和驻美代表的吴钊燮很快就有美国之行,此行目的应该是为蔡英文安排“大选”之前赴美访问。他此时在美国抛出“澳门模式”的说法,应非无的放矢,其动机不外替蔡英文放出“气象球”,试图排除蔡英文赴美的障碍,同时说给台湾的中间选民听。

  目前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协商机制,是以“九二共识”为前提。按照吴钊燮“假设性”的说法,蔡英文如果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不接受“九二共识”,大陆可能中断两会互动,那么两岸可以回到“行业对行业、团体对团体”的“澳门模式”,也就是“无需九二共识”,仍可维持两岸协商。

  所谓“澳门模式”,是指民进党在执政期间,被两岸民间交流的大潮猛烈冲击,而不能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另类模式。由于大陆坚持两会复谈应先处理一中原则问题,在民进党不愿处理一中原则,两岸事务又必须推进的现实情况下,大陆在当时发展出一套“行业对行业”、“团体对团体”在澳门商谈的新模式。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张五岳称“澳门模式”为“政府授权、民间名义、官员主谈、公权力落实”。具体做法是就春节包机、开放第一类大陆观光客赴台旅行等问题进行业务商谈;台湾“交通部”、“陆委会”官员以民航团体、旅行团体顾问的身份参与商谈,大陆的官员也曾以民间协会的身份与会。但因大陆与民进党执政当局缺乏互信基础,“澳门模式”也仅能就春节包机、第一类观光客来台旅行等个别问题取得局部共识,并无法开展两岸“三通”直航的商谈。

  对于吴钊燮可用“澳门模式”取代“九二共识”的说法,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立即否认,声称那是吴钊燮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民进党,但民进党的主张究竟是什么?蔡英文却始终不说清楚。

  对于民进党人士提出以“澳门模式”取代“九二共识”的说法,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指出,回避或否认“九二共识”这一基础,两岸协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无从谈起。国台办主任王毅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也表示,台湾方面很多评论已经做出回答,多数意见都认为,这恐怕是不现实的。

  众所周知,两岸政策是国、民两党最大的分歧,在2012年台湾“大选”中势必成为“双英对决”主轴。客观地说,蔡英文曾任“陆委会主委”,又是“两国论”主要起草人,对两岸政策必然有自己的一套主张。但蔡英文接任民进党主席以来,对两岸政策主张始终没有提出完整论述,片断的说法还时常前后矛盾。蔡英文明知“九二共识”是目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两岸得以“存异求同”的最大公约数,她一旦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仍然坚持不承认“九二共识”,就必须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如果不是“澳门模式”,那么究竟是甚么?难道是“一边一国”?或是“两国论”?

  对两岸政策主张不讲清楚,蔡英文绝非疏忽而是故意,因为一旦讲出“心里话”——真正的主张,中间选民可能因疑惧而不支持她,所以只能用模糊方式制造选民想象的空间,并藉此减少被攻击的把柄,纯粹就选战策略来说不失为高招。不过,两岸政策攸关台湾前途,蔡英文曾说两岸政策必须凝聚共识,却一味否定国民党的政策,而不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将如何形成共识?

  蔡英文可以不承认“九二共识”,也可以否定“澳门模式”,但总要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遗憾的是,蔡英文只会用“务实开放”一类抽象笼统的字眼来敷衍搪塞,她这种“机关枪藏在仓库里”的做法,不是以拖待变,而是存心像“变色龙”一样,蓄势随时抛出对自己选情有利的说法,诚所谓“选举是最高明的算计”。

  事实上,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一直是围绕其“台独”立场演进的。民进党自建党以来至今,其两岸政策有三方面特征:其一是以反国民党为立场,其二是以贯彻“台独”理念为诉求,其三是以赚取选票为目的。为争取中间选民认同,民进党或可随着大形势的变化和选举考虑,对其两岸政策诉求做出一定的策略性调整,但最终还会回归其“去中国化”之“台独”本质。

  目前,民进党坚持“台独”理念,否认“九二共识”,无法突破其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尴尬境地。姑且不论“台独”立场下必然是为政治牺牲两岸和平发展局面,即使民进党想谋求两岸“政经分离”,“和而不同”,试图经济上获利而政治上坚持“台独”分裂,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两岸关系不是蔡英文的自说自话,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互信就没有基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与台湾民众利益休戚相关的两岸交流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和破坏。而两岸关系的任何倒退,都是台湾不可承受之重。●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