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1年第五期  > 正文

辛亥革命人物之 廖仲恺

日期:2011-09-01 07:3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1897年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赴日本留学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拜访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廖仲恺夫妇成为同盟会最早的一批成员,何香凝更是第一位女会员,廖仲恺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总部的外务部副部长,兼任会计长,从此以后,料理“革命荷包”成了廖仲恺终身的职责,以致辛亥革命后,人人皆称廖仲恺为孙中山的“钱荷包”。

  廖仲恺常说“为官不能爱钱,爱钱则民穷,民穷则国弱。”在广东革命政府任财政司长期间,他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建立了签到制度。上班时间他常深入各科巡视工作,听取意见,令下情能上达、上下关系融洽;他廉洁自律,严格财经制度和纪律,防止司内职员舞弊渔利。很快,他便使财政司的面貌为之一新。一些老职员称颂说,“我等供职财政十余年,所见官长不少,然无一能及廖之精勤廉洁者”!

  当时民国初立,百业待兴,加上军饷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廖仲恺采取回收纸币发行有奖公债等措施,大大改善了广东经济,使得广东财政工作井然有序,收支不仅基本平衡,还库存有余。

  廖仲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坚实支持者,也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拥护者。周恩来曾高度评价,国民党改组以后,最显著的革命势力便是革命军之组织和工农群众之参加革命,这两种伟大事业的做成,多部分的功绩要属于廖先生。

  此外,廖仲恺还是黄埔军校筹办的首席勋臣,国民党新式党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重要领导人,是引领军校与党军进行革命奋斗的杰出领导人。黄埔学子成业,党军成师,皆有赖于廖仲恺之殷勤教诲、辛苦经营,因此,他被赞誉为“黄埔的慈母”。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廖仲恺担任政府委员兼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此外,他还兼黄埔军校党代表,成为孙中山去世以后左派的核心,革命政权的中流砥柱。因此,他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国民党右派仇恨和集中打击的目标。从1925年7月起,一些右派分子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多次召开会议密谋反对和暗杀廖仲恺。8月20日,廖仲恺偕夫人何香凝驱车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参加例会时,遭遇伏击,当场牺牲。(本刊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