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先生荣获第一届“江丙坤两岸交流贡献奖”,虽然感觉有点“迟到”,但毕竟名至实归,可喜可贺。
7月14日,在北京东四环内一个幽静的住宅区,笔者如约拜会了心仪已久的宋东文先生,谈到了他做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抱负,谈到了他做两岸青年交流的用心,还谈到了他在岛内经营祖国大陆简体图书若水堂连锁店的苦衷。对他一直以来践行诺言,默默深耕两岸基层交流这块热土,不由得肃然起敬,由衷钦佩。
在资助100位大陆访问学者之后
我们的话题从基金会资助祖国大陆学者切入。成立于1996年的财团法人夏潮基金会,是一个纯粹由民间主办的非营利公益性法人组织,其资金全部来自宋东文先生个人的捐款。基金会成立以来,在提升中华文化质量、协助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体育、学术及青年学生互访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十年来已资助祖国大陆访问学者80余人。
2002年,夏潮基金会开始实施资助祖国大陆学者赴台短期访问计划。笔者有幸在翌年作为基金会较早邀请的学者之一,赴台作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在台期间,深切感受到基金会为祖国大陆学者尽善尽美的服务。其一,充分尊重学者的研究需要与兴趣,专业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二,给予祖国大陆学者较优厚的访问研究条件,包括资料搜集、文印、食宿、交通等费用。其三,帮助学者联络拟访问的研究机构,提供参加学术研讨的机会。比之参加一般学术研讨会的走马观花,一个月时间能让每位访问学者比较深入地观察台湾社会,可谓善莫大焉。
宋东文还设计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计划,就是在完成资助100名祖国大陆学者赴台短期访问之后,再邀请这些学者在台湾或大陆举办一场学术研讨会,以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各自的研究视角,来讨论两岸关系,展望未来发展。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主意。10年100人,这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是一件值得大书一笔的事情。
除了资助祖国大陆学人赴台短期访问这样一件扎扎实实的工作之外,基金会更倾全力先后举办了几十次大型的交流互访活动,有邀祖国大陆学术单位赴台参访的,也有组织台湾同仁到祖国大陆考察的。这些活动的举办,对于促进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加深两岸知识界相互了解,无疑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断创新两岸基层交流新路径,使基金会充满了勃勃生机。以连续举办6届两岸作家交流为例,今年首度将活动从台北拉到了台南。宋东文在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大陆作家要了解台湾,除了台北之外,应该到南部多走走、多看看。这一做法,颇受各界赞赏。
开展“两岸同心,我们同行”
主题活动
夏潮基金会成立第二年,即受全国台联邀请,开始组织台湾青年学生到大陆北京、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进行交流活动。此后,“夏潮”连续多年与全国台联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以“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为主题的交流活动。
多年来,“夏潮”与全国台联举办的活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塞外草原风光、中俄国界界河之行”,还是“巴蜀文化、九寨沟、长江三峡之行”;无论是“北国风光之旅”,“江南水乡之旅”,还是“中国古代书院之旅”,“中华国乐、戏曲文化之旅”,在千人规模的夏令营、冬令营,台湾学子无不深切感受到祖国大陆山河之壮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从而紧紧贴近了两岸青年的心。
开展两岸青年交流实在是一项很繁琐、很辛苦的工作。交流团行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广而告之、登记报名、排行程、订机票、行前教育等,都不能有一丝疏漏。有时他们一个暑假要连续组8个团,工作量特别大不说,最重要的是累心,整天提心吊胆怕出意外。因此每当团队出发时有人就发誓,下一次不能再干了。但等团队平安归来之后,看到学生们写的一篇篇谈心得的短文,又感动得不得了,一切担忧又被抛诸脑后,决心重新再出发。
从宾馆搬出来,住到普通居民家中,是最受台湾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一些条件好的家庭,会请学生去五星级饭店用餐,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陆居民生活的富裕;一些条件一般的家庭,父母打地铺,儿子睡沙发,把床让出来,更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有一台湾女生甚至发现,自己住的这一家和自己台湾的家很相像,感觉特别亲切,原来这一家的主人是祖国大陆公安,而自己爸爸则是台湾警察。
7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活动,夏潮基金会推荐组织的30名青年也参加了“两岸同心,我们同行”的主题活动。宋东文表示,这是基金会同仁的荣耀。青年昭示着未来,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青年,我们一定要把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持续地进行下去。
若水堂:意在培养年轻一代的
中华情结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在台湾,有这样一家叫“若水堂”的书店,自创办以来,虚怀若谷,苦心经营,打造属于自己风格的简体字图书系列,成功构建目前岛内最具规模的连锁体系。
2002年底,当若水堂冲破当局禁令正式营运,成立台中东海大学门市时,人们并没有多么看好这间不起眼的书店。翌年3月成立网络书店,若水堂开始吸引人们眼球。2004年是若水堂发展最快的一年,2月成立桃园中原门市,4月成立高雄门市、台南成功大学门市,8月成立北京代表处,11月成立新竹清华大学门市。至2008年8月成立台湾大学门市,若水堂体系初步得以形成。与此同时,若水堂销售大陆图书数量也由2004年约12万册,逐年增加至2010年的37万多册;其会员目前已突破1.3万人,多为台湾知识精英。其中,博士约为15%,硕士35%,本科生40%,教授级会员1500多人。
回首若水堂经营大陆图书十年九亏的经历,宋东文坚持认为,这有助于促进两岸交流,培养台湾年轻一代的“中华情结”,所以他坚持做下来了。由于李登辉和陈水扁多年的“去中国化”,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对祖国大陆不再向往。“夏潮”开拓简体字书店,就是要尽一份心力,让年轻人找回对中华文化有所期待的情怀。同时,近年两岸交流渐趋频繁,除了直接到祖国大陆以及透过影视之外,最容易接触祖国大陆信息的方式还是简体字书籍。若水堂目前戮力承担着的,正是两岸交流中文化流动的一项重任。
宋东文说,在台湾做祖国大陆简体图书生意很难。在台湾开书店门坎不高,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加之台当局对祖国大陆图书的歧视性政策,使得经营更加困难。但是。他始终看好卖祖国大陆书的前景,其一是两岸交流越来越热络,台湾需要更多祖国大陆信息;其二是祖国大陆出版市场成熟,好书越来越多。每每看到一些知识分子,购买到自己喜欢的祖国大陆简体图书那种高兴的样子,他内心也会受到很深的震撼。
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动期间,祖国大陆代表团团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一行,曾专程到若水堂高雄店参访,会见董事长宋东文,还挥毫为若水堂题字:“上善若水”。这对若水堂和宋东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不无幽默的“三自”爱国者
宋东文在台湾出生,在眷村长大。父亲是一名来自陕西的老兵,一生贫穷;母亲是湖南人,去世较早。生长在这样一个清贫的家庭,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早熟,成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批判者。台南二中时代,他便被李敖、柏杨的书所吸引,逐渐培养了叛逆者的性格。
在淡江大学校园里,曾经燃烧过一簇爱国主义的、带着左翼色彩的思想火苗,并被一代代学生传承着。它启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1984年熄灭,时间跨度超过20年。1973年进淡江就读的宋东文,是其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学生社团——时事研习社的社长。
几年的大学生活,对宋东文影响最大的是读到《共产党宣言》和《夏潮》杂志。当他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宣言》时,立即有一种终于找到精神家园的兴奋。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心向祖国,心向统一,心向共产党”。而《夏潮》则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著名的左派杂志,曾影响过一大批当时的热血青年。宋东文便是其中之一。大三的时候,他成为《夏潮》的义工,利用课余时间去推销《夏潮》,热情地拿到联考考场去,挨个跟陪考的家长介绍杂志,也拿去火车站推销,向人们宣扬其中的思想。他还在校内组织读书会、举办座谈会、演讲会、开展社会调查,各种活动搞得颇为热烈。
世易时移,几十年过去,《夏潮》杂志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夏潮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进了国民党,有人进了民进党,有人仍然是“统派”立场,有人则开始主张“台独”。宋东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基于当年对《夏潮》的那份感情,他成立了夏潮基金会,立志圆一个“让两岸更贴近一点”的梦想。
但是,宋东文的所作所为,在台湾很长时间以来都不被看好。两蒋时代反共,宋东文这样的人是敌人;李登辉、陈水扁时代搞“台独”,作为统派的他仍然是敌人;直到马英九当政,两岸关系改善,国民党这才发现,宋东文确实是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决定颁授其“两岸交流贡献奖”。
宋东文认为,当他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年龄段,能够来做两岸基层交流的事情,是很幸运的。所以,不管是主持纯公益的夏潮基金会,也不管是经营“不挣钱”的若水堂,还是参与其它社会公益活动,他都全力以赴。正如《海峡评论》总编辑王晓波在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所说,回顾创刊之始,台湾统派同志们,维护中国和平统一的香火,倘若没有宋东文慷慨的捐助,本刊是不可能维持到今天的。
宋东文说过一句不无幽默的话:“我是‘三自’爱国:自愿爱国,自力爱国,自费爱国。”是的,从青年时代,他便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在两岸交流的岁月,他身体力行,忘了自己曾患恶疾;从基金会成立到现在,他大约花掉了一个亿台币。如此费心费力费钱,宋东文真的堪称“三自”爱国者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