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1年第六期  > 正文

上将杨至成

日期:2011-11-01 20:18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毕一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杨至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战线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1903年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一个侗族家庭。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任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他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杨至成在40年革命生涯中经历无数困苦和艰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一生,做出重大贡献。

  红军最早的“后勤部长”

  1928年8月下旬,杨至成参加黄洋界保卫战,负责后勤保障和前后方联络工作。战斗异常激烈,红军遭到敌军猛烈炮击。杨至成火速率部将一门迫击炮拖到山头,对敌军连发三炮,击中对方指挥部,导致敌指挥系统失灵,残敌溃逃。毛泽东得知胜利消息,即兴赋词《西江月·井冈山》,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就是描述这一场景的。

  1929年4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进行整编,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杨至成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官长,从此投身军队后勤管理工作。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杨至成参与军需处为全军制作军装工作。他筹款建立一个临时被服厂,领导全厂军工不分昼夜加班生产出4000多套新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统一着装,顿时军容一新,军威大震。

  1930年4月到1933年1月间,杨至成又先后担任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总兵站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统管全军后勤工作,被称为红军“大管家”。杨至成依靠群众,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兴办和整顿枪械厂、弹药厂、纺织厂、被服厂、鞋袜厂、卫生材料厂等20多个工厂,通过开展生产,发展贸易,增加部队经费。

  杨至成还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在兼任红军总兵站主任期间,他建起以瑞金和兴国为中心的五条兵站运输线。兵站线成为了中华苏维埃首都瑞金连接前线、四通八达的“动脉网”。同时,还担负起邮政线路的工作。中央和部队、基层间的信、邮包往来均能通过这一“网络”及时准确送达。杨至成为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军办起了第一个“赤色邮政”。

  为使部队领导机关指挥有力、快捷及时,杨至成还设法让总司令部与各军、军与军、军与师之间都建立有线电话,有些机构还有了无线电联络系统,使红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电讯事业。根据他的提议,中央军委正式颁发我军第一个供给标准。短短几年间,各项后勤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后勤保障日渐充足,为部队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杨至成随军长征。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央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行军途中,利用自己是贵州侗族人的身分,协助总部打通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使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少数民族地区。

  为巩固陕北根据地立下功勋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杨至成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后勤部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1936年2月中旬,红军发动东征战役,以扩大革命根据地,杨至成负责东征后勤保障。

  杨至成带领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门同志,开始了积极的战前准备:建立起被服厂,加班加点为出征部队制作冬衣;四处筹措军粮,及时送往参战部队;兵工厂及时修复武器装备,加大武器生产量;在后方医院设置相当收治伤员床位,采购部队急需药品,增加救护人员等。由于后勤保障迅速准确,两个多月的东征战役在政治、军事上都取得巨大收获。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陆续奔赴抗日前线。杨至成被任命为黄河两延卫戍区司令员,担负起建设陕甘宁边区与保卫党中央的重担。作为后勤战线出身的司令员,在率领部队保卫延安东大门之余,大力开展边区生产自救活动。他命部队因地制宜,开荒种粮、养猪放羊,并且采集药材和食盐换购部队急需的布匹和其他生活用品。

  陕北延长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杨至成从当地聘请几位老工人作技术指导,利用别人废弃设备,带领部下土法炼油。这样,既为政府机关解决缺少油料困难,又为部队增加收入。

  杨至成除负责部队工作外,还管理总部设在延长的被服厂、鞋袜厂和军械弹药厂,负责生产被服和武器弹药。在当时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及时保证了部队供给的需要。

  由于在战争中多次负伤,杨至成一身伤病仍坚持工作。到1938年上半年病重难支。恰逢此时,党中央派遣一批高级干部去苏联治病、学习,杨至成也在其中。

  东北战局的强有力后勤保障

  到达苏联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杨至成身体得到恢复。不久转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41年9月,苏德战争爆发后,他曾试图经蒙古回国参加抗战,因中蒙边境封锁甚严无法通过,被迫滞留乌兰巴托。这期间,生活异常窘迫,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

  1946年1月,杨至成终于回到阔别八年之久的祖国。旋即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上任不久,杨至成便迎来第一项大任务:组织领导四平保卫战的后勤保障工作。

  四平保卫战十分惨烈,物资消耗很大。杨至成带领后勤部同志,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前线所需。在强有力后勤保障下,我军坚守月余,迟滞了国民党军进军速度,为巩固后方赢得时间。四平保卫战后,杨至成积极筹建军工企业和后勤院校,大力生产军需产品,为东北战役全局做后勤准备。这期间,又相继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做了大量后勤保障工作。

  1948年3月,东北军区委任杨至成为军需生产部部长。他迅速对分散在各地的军需工厂进行调整,提升后勤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大为提高。1948年8月,杨至成接到赶制100万套军队冬装的任务。上级要求必须在冬前发到部队手中。入冬只剩下两个月,原材料又不能保障,如期完成任务困难重重。杨至成身先士卒,亲赴被服厂一线工作。经过近两个月奋战,100万套冬装如期完成。辽沈大战前夕,部队每个指战员都领到一套里外三新的冬装。

  东北军需产品不仅满足东北战场的需要,而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还支持华北野战军5万套冬装。中央对东北军需工作十分满意。而中央首长们也得到东北军需的“支援”。1949年3月,毛泽东从西柏坡进入北京,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时,穿的就是杨至成送去的皮大衣。

  中南战线的“后勤长城”

  东北解放后,东北野战军(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先后进行了平津战役和进军中南的战斗。 由于战事逐步推进,军需消耗极大,上级指示军需部进驻武汉尽快投产。杨至成虽然预见性地带来大批机器设备、技术骨干以及原材料,但是供应范围涉及六省,这些准备犹如杯水车薪。当大家都认为,没有一年半载,生产难以恢复时,杨至成说:“战争不给我们时间。150万大军向我们要衣穿,我们必须在两个月内恢复生产!”

  当年10月,武汉军需工厂如期正式投产。到1949年底,中南地区投入生产的军需工厂已达11个。杨至成开始根据部队供应需要和现有军需工厂布局,选择适当地点,建立新的军需工业。炎夏六月,酷热难熬,他累得眼里充满血丝,脸颊瘦了许多。他有高血压、心脏病,为防万一,秘书随身都要带不少药。经过两年苦心经营,中南后方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1950年8月,军需部与后勤部合并为中南军区后勤部,杨至成任部长。他面临两项紧急任务:一是支援部队完成大规模剿匪任务,二是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两项任务都责任重大。

  中南局部地区匪患严重,剿匪部队后勤消耗极大,杨至成制定多条后勤保障措施,有力地支持剿匪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抗美援朝战争,他更是抽调最精干的人才,最好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朝鲜前线。杨至成于1950年8月又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长。对于中南地区轻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杨至成投入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解放军军校事业倾注心血

  1954年2月,杨至成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同年9月,奉调进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任副部长。

  1957年12月的一天,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突然打来电话:毛主席想要见见你,请你带上夫人和孩子,晚上10点钟到中南海去。这个消息让杨至成十分激动。晚上,他和夫人唐慧文如期赴约,在中南海丰泽园同毛主席一直聊到深夜11点。毛主席还邀请他们共同进餐,并打趣道“家常便饭,随便尝尝。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席间,毛泽东还关切地询问杨至成的病情,让他为革命养好身体。这虽然是一次普通的家宴,但透射出毛泽东对杨至成不同寻常的情感。

  1958年,杨至成奉命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对于建校办学,杨至成并不陌生。土地革命时期,他在瑞金参加筹建红军学校,并担任校务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他又担任初建的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长。他一生钟情于军队办学,尤其在后勤人才的培养上,更是倾注很多心血。

  尽管有以往建校的经验,要想在物质短缺、建材供应难的情况下尽快筹建一座大型军事科研院校,对杨至成来说同样是一项艰难的创业任务。为了如期把办公楼、宿舍楼和食堂、门诊部等建筑盖起来,并实现通电、通水和通气,杨至成上跑国家有关部委,下奔广东、内蒙古等省区市,四处求援,整整奔波一年,终于按时建成一座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科研城,并实现了营区的绿化和美化,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

  军事科学院建成,杨至成任副院长兼院务部长。他爱护和关心教工、学员,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后勤保障,为培养我军高级军事人才,发展我军军事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1962年初,杨至成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他依然在保证学院师生员工的生活与健康的岗位上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几十年繁重的后勤和军校管理工作累垮了杨至成的身体,1964年后他的心脏病日益加重。1967年2月3日,杨至成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