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2年第一期  > 正文

从文字训诂专家到反“独”促统战士

日期:2012-01-01 13:57 来源:《黄埔》 作者:姚同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记台湾海洋大学丁介民教授的多彩人生 

  金秋十月,台湾海洋大学丁介民教授到访京津故地。笔者趁老朋友聚首之际,对丁先生做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对其从文字训诂专家到两岸民间交流的先行者,到反“独”促统的无畏战士,乃至充满使命感的拳拳爱国心,印象深刻,由衷敬佩。尤对其从“专家”到“战士”的华丽转身,充满崇敬之情。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七七”抗战那年,丁介民出生于北京,从小就沐浴在古意盎然的皇城根下,加之深厚的家学渊源,滋养了其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祖父丁国瑞为清末及民国时期著名社会活动家、评论家、爱国报人、医生,1907年在天津创办《竹园白话报》,引领社会潮流。其“竹园白话”影响深远,甚至被“呈御览”。作为一代名医,他曾给慈禧、光绪看过病。去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六大本《竹园丛话》,成为研究清末民初历史极为珍贵的史料。

  父亲丁秉燧系燕京大学新闻系高材生,在学期间,其剧评文章即名满平、津、沪各大报章。赴台后,遂成为岛内知名广播人、主持人、剧评家、作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戏剧文化,著有《菊坛旧闻录》、《国剧名伶轶事》等,影响及于两岸。

  姑丈时子周曾助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中学堂与南开大学,任教务长。周恩来就读南开时,与时子周时有往来。因为这段师生情谊,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曾对其姑丈表示过真诚的挽留之意。两岸开放交流后,丁介民在一次访问南开大学时,曾跟时任校长的母国光一起聊起过这段佳话。

  出生书香门第的丁介民,受到祖父、父亲、姑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950年,举家经香港迁台。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古文底子扎实,读高中一年级时,丁介民已成为全班唯一能用文言文作文的高材生。1956年考入东吴大学,毕业后再考取台湾师范大学研究生,先后受教于诸多名师,其文字学受教于黄侃先生大弟子林尹教授,古文字学(甲骨、金文)受教于国际著名甲骨学人鲁实先教授,版本学受教于曾任“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蒋慰堂教授,目录学受教于四川名儒杨家骆教授,经学(尚书、易经、诗经)受教于“中研院”院士屈万里教授。对于名师极为严格的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教诲与训练,不仅不以为苦,还甘之如饴;对能在故宫博物院阅读珍本四库全书,心中一直充满得意之情。

  1965年丁介民获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方言考》因其论述严谨、独具创意,由香港龙门书局出版,成为该校硕士论文在港出版第一人。丁介民常以念线装书自诩,在历任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教书生涯中,他教授的训诂学、文字学、史记、左传、书经等古代经典课程,颇受学生欢迎与同行钦敬。其学术著作有《方言考增订本》(1967年台北“中华书局”)、《扬雄年谱》(1976年台北菁华出版社)等。其《扬雄年谱》由汉学大师饶宗颐署耑,因“援据博瞻,立言缜密”,决“三君之疑”,正“三家之谬”,遂成为立一家之言的大著。

  诞生于燕赵大地的丁介民,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仪表堂堂,多才多艺,体现了他在中华古典文化之外的另一精彩人生。他经常应邀演讲、播音或配音,嗓音之漂亮,令无数电台、电视台主播艳羡不已。一次在天津参观孙中山先生1912年发表演讲的广东会馆时,听说梅兰芳、谭富英、尚小云等戏剧名家,曾先后在这里演出过,便也兴致勃勃地登台清唱一曲《空城计》,引得满堂喝彩。

  

  二、两岸民间交流的先行者

  

  丁介民曾任岛内颇具实力的团结自强协会常务理事兼两岸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时间长达12年,是岛内最早涉足两岸民间交流的著名学者之一。他几乎每年都来祖国大陆访问,最多的时候一年往来四次,可见其在这方面用力之深。

  1990年,丁介民冲破各种阻力,第一次率团访问祖国大陆。因成员中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及民意代表,在广州入境时,受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三方面人士的特别接待。北京之行是此行的重点,由全国台湾研究会接待,下榻北京饭店。其中重要的一项活动是去程公馆拜访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宾主从国民党的过去谈到当下,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次访问历时近一个月时间,除北京外,还到过广州、桂林、西安、南京、上海等地。访问团成员开阔了眼界,增进了了解,感觉很有收获,由此也开启了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签约合作、交换学者。访问团此行在岛内则引起轩然大波,“台独”报刊大字标题刊出“丁介民率团投共”,也可见早年两岸民间交流多么艰难。

  2000年夏天,丁介民率台大、政大、文化大学、海洋大学、佛光大学六位教授,参加在天津召开的“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与天津学者就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展开坦诚而务实的研讨。告别宴选择在利顺德大饭店“翠亨村”,丁介民说,是因为这里曾留下“国父”孙中山先生为和平统一不懈努力的足迹。在访问团赠送天津的精美礼品上写有:“精诚团结促进和平统一,庄敬自强建设现代中国”,表达了对于“促进和平统一”的坚强决心和“建设现代中国”的美好愿望。鉴于丁介民教授在两岸交流中的杰出贡献,在天津社科院建院30周年之际,特别授予其“两岸交流特殊贡献奖”。

  2011年9月丁介民在祖国大陆对台研究重镇——厦门大学作精彩演讲。他说,两岸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民俗,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大陆现在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台湾也在海外办台湾书院,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这是很好的事情。今天来出席研讨会的学者,来自两岸,来自海外,有的是老朋友,有的是新朋友,大家一见如故,即源于我们有共同认同的中华文化。

  在岛内,丁介民也主持过许多大型的两岸研讨会。笔者在1999年与2002年,先后两次参加在圆山大饭店举办的中华民族团结自强学术研讨会,有150余位两岸学者出席。丁介民作为研讨会主持者,组织周密,贡献良多,备受瞩目。

  

  三、反“独”促统的无畏战士

  

  1977年,岛内“台独”已然闹得沸沸扬扬。其时丁介民在基隆当训导长,却不辞辛苦大老远地跑到台北,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常常是找个肥皂箱站上去就开讲,有时甚至把演讲活动深入“台独”老巢。他的演讲条分缕析,充满对“台独”斥责的正义感。因为,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典籍中“和”、“统”、“合”的传统思想,是“国家统一,匹夫有责”的崇高理想。

  1979年8月创刊的《美丽岛》杂志,封面上印着一幅绿色的台湾地图,配以中文“美丽岛”和英文Formosa(福摩萨)。丁介民敏锐地感觉到,这其中若隐若现的是一种“台独”的倾向。果不其然,不久就发生了高雄“美丽岛事件”。所幸原本要在台北举行的这个集会,因事先被发觉,反“独”人士抢先将宾馆预订一空,才迫使其不得不转到高雄。

  其后几年,丁介民一直走在反“独”促统的前列。1980年代初,台湾只有三家电视台,他曾主持三台联播,对“台独”的批判不遗余力。除每月或每两月一次的新同盟会演讲外,他在许历农将军的支持下,开始了在军中长达20年之久的演讲,将反“独”的种子撒遍全军。

  1990年6月,由丁介民等人参与发起成立了岛内民间社团——团结自强协会。随即邀请各界硕彦大老、学者名流、基层代表100多人召开大会,丁介民任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然而由于会议对“台独”的批判,触犯了李登辉大忌,很多人遭到打击,丁介民更首当其冲,颇受伤害。

  《“公民直选”的来龙与去脉》是丁介民撰写的一篇有分量的文章,发表在《政治评论》头版,曾引起岛内轰动。因为当时李登辉正要搞公民直选,文章与之唱反调,揭露其搞“台独”的要害。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丁介民本人受到种种迫害限制,连创刊三四十年的《政治评论》也被停刊。

  丁介民还有许多政论性文字及反“独”促统理论文章,散见各大报章及期刊。他以发表过的专栏文章结集为《解鼠集》,其序言曰:“庖丁解牛,神乎其技,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蕞尔台员,但生鼠窃,无牛可解,解鼠自娱。”这数以百计的文章,犹如一把把匕首直刺“台独”心脏,痛快淋漓,大快人心。其中,他认为所谓“台湾意识”基本上是由文化的自卑感及岛民病态的劣根性所形成,很有见地;他指出一些人“往往把改国旗、换国号作为‘台独’成功的标志,殊不知不改国旗、不换国号的‘台独’更为可怕、可恶、可恨”的言论,更加振聋发聩。

  

  四、充满使命感的拳拳爱国心

  

  丁介民曾两次参加国民党举办的“革命实践研究院”(1966年、1988年)的学习,曾有过“高升”的机会,尤其是第28期学员后来几乎全都成了台湾高官,唯有他仍是一个坚守中华文化的“夫子”教授,其源盖出自其拳拳爱国心。

  作为海洋大学的教授,丁介民对南沙群岛的关注,饱含其一腔爱国热忱。1990年代初,他在《独家报道》周刊(第300期)撰文认为,南沙群岛在东汉时就是中国的领土,至今群岛上四处遍布中国的庙宇、坟墓,中国历代政府都宣称拥有整个南沙群岛的主权。近来,因为南沙波澜再起,对峙逐步升高,对他南沙主权的言论,更加令人刮目相看。

  他对侵华日寇罪行,如“南京大屠杀”,也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及著述。1997年12月12日、13日台湾《青年日报》第7版,以两整版篇幅,刊载他在“七七”抗战60周年前夕撰写的《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滔天罪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一文,对大屠杀的种类、方式、时间、人数、元凶、原因等,作了全面详尽的剖析,在岛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另外,发生“九一八”事变的沈阳,遭日寇狂轰滥炸的重庆,发生惨烈战斗的台儿庄,……他都曾参与学术研讨或纪念活动,作学术报告或演讲,谴责日寇的滔天罪行,振奋国人的民族精神。

  丁介民的爱国热忱更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祖国大陆遭遇特大水灾,他到处募捐,带着四大箱药品,亲自送到北京;北京举办奥运会,他主动捐款,伸出援手。一介书生,其实并无多少财力,表达的是尽其拳拳爱国心。

  那年他访问美国,曾接触到大陆的一些“民运”人士,丁介民坦诚地告诫他们说,你们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不要为生活所迫,沦为CIA线民。追求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切切不要让美国人染指。

  2006年初丁介民访美,接受《世界日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他为什么反“台独”、以及为什么“台独”不可行等。他说,中国大陆较有爱国精神,讲爱国是有原则、有位阶的,是从民族、国家、政府、政党到个人,顺序不能颠倒,民族才能生存下去,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在云南省社科院主办的“21世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学术研讨会”上,他的论文《消灭“台独”,完成统一,试论中华民族富强的前提》,更体现了他反“独”促统的强烈使命感。

  丁介民站在反“独”促统第一线数十年,深感荒疏治学,愧对师长,心中不免惶愧。其实,依笔者愚见,他由文字训诂专家到反“独”促统战士的华丽转身,正是两岸携手反“独”促统的一个缩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或许少了一个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学者,但却多了一位反“独”促统的战士,肯定是值得的。●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