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2年第一期  > 正文

电视辩论各有优劣 海协会20年成果丰硕

日期:2012-01-01 14:57 来源:《黄埔》 作者:李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大选倒计时之际,三位候选人和三位副手分别进行公开电视辩论,阐述各自的政策和主张;海协会成立20周年,大陆隆重举行纪念会,回顾海协会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海协会未来的作用寄予希望。

  台湾大选竞争激烈  

  电视辩论唇枪舌剑

  目前,台湾大选进入短兵相接的“肉搏战”阶段,三组人马铆足了劲,全力冲刺。日前举行的三场电视辩论会,让台湾民众直观地了解候选人,并最终决定自己的那一票投给谁。

  马、蔡纠缠不休,宋楚瑜左右开弓

  2011年12月3日, 2012年台湾大选首场电视辩论会登场,三名参选人马英九、蔡英文和宋楚瑜首次在电视上同台展开竞选辩论。三人都在讲话中,不时穿插闽南语和客家话,以拉拢不同语言群的选民。

  马英九身穿深蓝色西装、白衬衫,打上金黄色底、黑条纹的领带,胸前别上庆祝辛亥百年徽章。蔡英文穿黑色套装、内搭白色罩衫;她原本配戴青绿色玉佩项链出席,但登上讲台时拿掉项链。至于宋楚瑜则是深底浅条纹西装外套、白衬衫,配橘红色底、小狗图案装饰的领带,展现年轻、活泼的一面。

  马英九开始申论时表现略为紧张,但辩论从头到尾炮火猛烈,批判火力集中在对手蔡英文,肯定宋楚瑜认同ECFA,并历数政绩成就。但蔡英文也不遑多让,抓紧机会全面批马,冷静拿出数据反驳马的沾沾自喜,甚至结论时表现相当的感性面。宋楚瑜则左右开弓,批判马、蔡都不放过。他维持一贯的辩才无碍,虽然看稿的时间多了一点,但因强调人民的感觉与善于说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三位候选人的论点综述如下:

  马英九一开场就将自己的政绩与民进党执政8年相比,呼吁选民做出明智选择。

  马英九强调,自他执政以来,台湾与大陆不仅开通两岸直航,也达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他批评对手蔡英文在电视辩论前夕才突然抛出两岸对话工作小组的建议,只是急就章的“选举操作”。马英九还质疑蔡英文在两岸政策态度反复;在南部地方人士陈盈助及柿子一斤2元(新台币,下同)的问题上,批蔡口水不断。对于宋楚瑜,马英九只在回答提问人时提及,他肯定宋说要充分运用ECFA,让台湾与国际经济接轨。

  马英九最后感性地说,他执政,公道自在人心,人在做天在看,如果现在做了正确的选择,将带来黄金10年,如果做了错误的选择,将会是10年的倒退,难道民众愿意回到过去民进党执政“锁国”贪污的时代?

  蔡英文把批判焦点锁定马英九,她仍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质疑马英九提出的各项经济数据,尤其指出贫富差距情况严重,她也不同意马英九债务减轻的说法,强调“政府”赤字为历年新高。她承诺当选后将做四件事,包括拓展新的出口市场,把产业留在台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台湾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果实;施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确保4年财赤减半,8年预算平衡。她还强调,将组织超越党派的团队,建立专业、有效和清廉的“政府”。对于马英九在辩论中所说的政绩,蔡英文说应该归功于民进党执政时期打下的基础。她指出,马“政府”期间,工作很难找,物价上涨,高科技产业陷入数十年来最大的危机,两岸经贸也因为欠缺配套措施,造成贫富悬殊更严重。

  宋楚瑜则左右开弓,一面批评马英九在许多经济问题上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面也批评蔡英文,说明台湾的经济不是民进党执政时打下的基础,而是蒋经国领导国民党期间所打下的良好的基础。宋楚瑜呼吁蓝绿阵营,应该把台湾的利益放在首位,抛弃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纷争,透过经贸走向大陆,再迈向世界。他正面肯定马英九,推动签署ECFA政绩。他指出,两岸都有和平交往的诚意,希望透过经贸的来往,共同为两地创造双赢。

  宋楚瑜指出,未来他会提出司法、农业、教育、健保、税制改革。他表示,教育经费预算应达10%,推行幼儿免费教育,产业重新再造,检讨“国土规划”与营建法令,让都市更新更容易推动。未来将建立124万中小企业平台,海基会要有中小企业董事,这些政策都不是空话,说得到做得到,马、蔡两人推出10年政见,他提出的政见都是在这关键4年内能做好的。

  辩论会后,台湾媒体的民调显示,马英九取得领先位置,显示他在辩论中的表现备受肯定。《联合报》调查称,马英九有39%的支持度,蔡英文32%,宋楚瑜只有10%;《中国时报》的调查中,马(40%)同样以7%领先蔡(33%),宋楚瑜只有9%;台湾《苹果日报》的同类民调中,马更是大幅领先蔡英文10%,在其他同类调查中,马英九同样以较明显的优势领先蔡、宋。台湾政论界指出,三人在辩论会的战略大体是:马英九护城堡,蔡英文放烟幕,宋楚瑜打游击。马在辩论中稳守两岸关系对台湾的重要性,使蔡英文只能以无实质内容的“台湾共识”放放烟花,且在赦扁、统“独”立场等敏感问题上,被马英九逼到死角,也未见令人信服的答案。两人在重要的两岸议题上交锋,使以民生为号召的宋楚瑜几乎无处插话,只能以游击战的形式“见缝插话”,未能收到明显效果。 

  吴、苏、林辩论,谁是最大赢家

  12月10日,三位副手候选人登场,尽管外界普遍认为三人都中规中矩,不过,吴敦义在整体表现以及为大选候选人加分的效果上,无疑都略胜一筹,同时也展现出应有的气度与格局,应该是最大的赢家。 

  辩论过程中,林瑞雄对于电磁波只轻描淡写,苏嘉全也依旧强调“合法农舍”,而一向被外界认为辩才无碍、攻势凌厉的吴敦义,并未针对这些部分质疑,使媒体不免有些意外。 

  大体而言,吴敦义主要是拿3年多的政绩与陈水扁执政8年政绩对比,以具体的数据展现国民党执政优于民进党。一方面继续攻击民进党的贪腐;一方面对于政见跳票、失业率及财政赤字,特别是负债部分,提出强有力的辩解,并且反守为攻,扭转外界既存的负面观感,他对各项施政数据如数家珍,更展现其对政务的娴熟。 

  吴敦义以执政者策略作定位,像马英九一样强打“政绩牌”与“扁牌”,期待能产生一致性讯息来强化选民心中的累积性印象,催促其投票行为。很明显,政绩牌强化执政优势,相关施政绩效数据信手拈来,不仅可凸显吴敦义自信,亦可形塑在野对政策不熟稔的印象;扁牌一方面用以巩固深蓝选票,另一方面企盼让中间选民产生“小英执政、阿扁回朝”的疑虑,他在结论中还特别引用民众对民进党重返执政心中的不安来加码扁牌的负面印记。在战术运用上,以反制消毒取代主动攻击,亦是颇适当的运用。 

  苏嘉全,平心而论,比起上场蔡英文屡屡回避敏感问题的表现,确实有些进步,同时抓住马当局执政的若干缺失穷追猛打,口才之犀利更较蔡英文强。不过,他对于外界最关切的问题,依然采取模糊策略,例如吴追问蔡英文是否“台独”,以及他自己对“台独”的看法,苏嘉全绕来绕去,始终不敢面对问题,显现两岸问题确实是蔡苏的罩门。苏嘉全不断强调他在屏东县长任内的政绩,对于“内政部长”任内刑案发生率创下历史新高,却一笔带过,证明他的政绩其实乏善可陈;对于他的太太洪恒珠的农路挡老农、猛男秀更是迅速闪过,只反复强调以最高道德标准自我要求,与其行为对照,令人觉得格外讽刺,而他把外界所有质疑都归于选举操作与抹黑,更使人完全感觉不到他有真正反省的诚意。 

  林瑞雄在这场辩论中,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应对,虽不能有效释疑,至少没有继续失分,至于其他议题也都能有攻有守,只是口齿不清,说服力不免受到影响。林瑞雄表现虽和吴、苏仍有一段差距,但他毕竟从之前造成舆论哗然的“电磁波”议题中挣脱开来,他整场面带微笑,形塑个人特质,也会针对宋楚瑜的两岸政策多所着墨;可惜的是,上场辩论宋好不容易开辟的民生议题战线与“三中”目标群众,林瑞雄并未深耕,也并未针对自己的优势,如公卫或疾病防治政策多着墨。

  从这三位候选人的表现看来,吴敦义不只凸显自己娴熟政务的优势,也为马英九加分;至于苏、林固然没有失分,加分的效果显然十分有限。

  马英九自信,蔡英文悲情,宋楚瑜轻松

  12月17日,台湾2012年大选电视辩论举行最后一场,马、蔡、宋三人均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马英九更加自信,道政绩“如数家珍”;蔡英文定调悲情,极力显示“被打压”;宋楚瑜则是炮火十足,左打马右批蔡。

  马英九在申论之前就特地发表声明指出,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在没有任何证据之下,指控他为了选举指示特侦组侦办“宇昌案”,并对蔡英文进行政治追杀,“这是对我人格最严重的抹黑与污辱,我绝对不能接受”。马英九还表示:“我要在此对民众郑重宣示,我绝对没有、也永远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有,就立刻退出选举”。马英九说,好的领导人必须善于倾听民意,还必须重视关键数字。蔡英文批评他只重视数字,事实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热烘烘的民众血汗,民进党不要因为提不出政绩就嘲笑数字。

  蔡英文因为感冒,精神欠佳。整场都显得很紧张,即使阐述那些很感性的内容时,也表情僵硬。在态度上,她对于马英九的问题和宋楚瑜的评论,基本不予理睬,能闪就闪地模糊应付。在3组候选人进行相互提问环节,蔡英文走神,误以为自己还没回答上个问题,经主持人提醒后才知道轮到自己发问。

  宋楚瑜申论时说,蓝绿两党现在不断争吵,他们“最近辛苦了”。宋楚瑜表示,他如果当选,将组跨党派大联合政府,不分蓝绿,让两岸和平,利用ECFA作为平台强化产业,从大陆进军拓展到全世界。在辩论会最后,宋楚瑜还向马英九开炮,批马执政自我感觉良好,民众感受不到温暖,很多曾提出的政见都没有做到。

  辩论会结束后,根据台湾媒体的即时民调,有33%的民众认为蔡英文表现最好,马英九表现居次;但支持度方面,蔡英文稍为下滑,马、蔡支持度差距扩大到4%。

  

  海协会20年成果丰硕  

  为两岸关系留下美谈

  

  作为两岸协商和两岸关系的重要推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成立20年来,尽管经历两岸关系和协商的一段波折,一直致力积极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两次汪辜会谈等重要事件在两岸关系史上传为美谈。

  海协会成立20年,取得丰硕成果

  12月16日,海协会成立2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协会成立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海协会充分发挥受权团体的独特作用,为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毅在总结“两会”商谈经验时指出,推进“两会”商谈应当维护双方建立的基本互信;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应当坚持互惠互利的基本方向。王毅强调,在两岸之间固有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条件下,“九二共识”的达成,体现了两岸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20年来“两会”协商和两岸关系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双方的互信就能维持,基础就能稳固,商谈就能持续,两岸同胞的福祉就能不断增进。否定或者抛弃“九二共识”,不仅“两会”协商会陷入停顿,两岸关系也会发生倒退,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报告中回顾了海协会20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了“两会”协商的重要成果,并对今后工作提出规划。陈云林表示,海协会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将以坚定的决心维护协商基础,以极大的诚意巩固协商成果。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经济与民生议题推进协商,适时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议题的商谈,使“两会”协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两岸民众。

  海协会积极推动两岸良性发展,为两岸关系留下美谈

  1991年12月16日成立的海协会,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为此,海协会致力于加强同赞成本会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处理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接受大陆有关方面委托,与台湾有关部门和受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签订协议性文件。 

  两次“汪辜会谈”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 

  首次“汪辜会谈”于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两天的会谈中,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 

  “汪辜会谈”后不久,台湾当局即于当年6月公开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李登辉公开声称,他“从未讲过一个中国”。尽管台湾当局的举动给落实“汪辜会谈”的决议蒙上了阴影,但大陆方面仍积极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海协会与海基会几经商谈后,最后确定于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举行。但就在此时,李登辉赴美大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严重破坏了两岸商谈的气氛,使两岸关系跌至冰点。因此,“两会”的事务性商谈,以及正待成行的第二次“汪辜会谈”,均告中断。 

  此后,在“反台独、反分裂”的活动取得一系列成果之后,大陆方面继续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并于1998年10月14日,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受海协会邀请赴上海、北京的参访活动终于成行。辜振甫此行受到大陆方面高度重视,得到很高礼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分别会见辜振甫一行,这是海峡两岸自1949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 

  当年10月15日,辜振甫与汪道涵会面,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会谈之后的第二次握手。双方在会谈中达成了四项共识:一、“两会”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对话,由“两会”负责人具体协商作出安排;二、进一步加强两会间的交流,包括“两会”负责人等多层次的互访;三、涉及两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两会”将加强个案协助,相互委托;四、辜振甫先生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汪道涵对此表示感谢,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加深了解。 

  “汪辜会谈”所达成的四点共识,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和“两会”交流的气氛,加深双方的了解,化解分歧,增进互信,从而为今后两岸两会的进一步交流直至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的举行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陈水扁当局上台后,继续推行消极的大陆政策。两岸“两会”商谈被迫中断。

  从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至今,“两会”领导人举行了七次商谈,签署16项协议,惠及两岸民众。●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