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2年第三期  > 正文

谢正一:一位未来学者的两岸情怀

日期:2012-05-01 10:4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姚同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他,20年间往返两岸100多次,差不多每两个月一次;他,主持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20年间组织各类团队互访,最多时一年达二、三十个团;他,20年间参加过50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对两岸关系发展有着深刻的洞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誉其对两岸关系发展具“精准的预见力”。

  他,就是对海峡两岸一往情深的未来学者、环保专家谢正一教授。

  以生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谢正一,1943年12月生于福建山城南平一个穷乡村。两年后日本投降,其父谢汉儒先生奉国民政府之命前往台湾。不久他离开政府部门,因缘际会地在上海加入了中国民主社会党。由于当时台湾并无民社党组织,谢汉儒先生便着手岛内的党务布建,1948年代表民社党成为省参议员,从此踏上了从政之路。

  1946年3月,谢正一随母亲许丽真搭帆船抵淡水港,从此开始其在台湾长达60余年的生活。由于母亲持家俭省,全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小康。谢正一在铁路附属小学上学的时候,因为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是外省孩子,老师大多也是大陆过去的,由此打下了他很好的国语基础。初中、高中考入台北建国中学(台湾第一中学),是一所设备、师资都很好的学校,现在活跃于台湾政界的人士,几乎都是建中毕业,包括马英九。

  1962年,谢正一考入成功大学,念的是工科。毕业后,发现班里同学大部分都去了美国,颇具个性的他决定去日本,还发誓要进最好的学校。1971年他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建设工学修士(硕士)学位,即刻背起行囊回到台湾。这时他又发现,班上出国留学的都没有回来,只有他一人回来了。但他没有因此后悔,反觉得自己就是应该回来,说得高尚一点,是想为民族做点事,纯系出于一颗赤子之心。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实行白色恐怖。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起来的谢正一,培养了叛逆的性格,更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始终以生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坚定的民主信仰,加之年轻时读过的一些外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他对高扬人民民主和公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充满了向往。他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信仰者,在台湾戒严令解除后,更公开声称自己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信仰者。

  谢正一一生从事过的工作,大多与“环境”、教职、新闻有关。从日本一回来,他便进入“经济部”水资源委员会担任助理工程师,第二年入省立海洋学院河海工程系任专任讲师,三年后转《自立早报》与《经济日报》,成为第一个从国外回来的采访记者。从稳定的教职转入待遇较低的新闻工作,其目的在扩张视野,接触与了解市井小民及官民的互动关系。与此同时,他仍在海洋学院、台北工专、交通大学兼任副教授,讲授与“环境”有关的课程。从1985年到2000年,他以办报维持生活,并在学校兼课,还参加各种异议活动。虽然生活充满艰辛,但他仍不改其志,一直坚守着民主与社会主义所标示的大公大义原则。2000年,他重回大学校园,参与佛光大学创校事宜,从而开始了新世纪的别样生活。

  因为受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李宏硕教授的鼓励,年届“耳顺”的谢正一,千里迢迢来到南开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曹小衡教授的指导下,经过5年在两岸的往返奔波,终于获得成功。笔者有幸在2006年4月参与其博士论文《海峡两岸与日本经贸关系之研究》答辩,除对其论文的专精称道之外,更为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谢正一现任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还任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会长、台湾推广教育学会会长、台湾自然医学学会会长等职。

  两岸民间交流的先行者

  1989年8月7日,谢正一第一次由香港进入大陆,本打算参加8月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那时“六四风波”刚刚过去,岛内学界对到大陆访问避之唯恐不及,而他仍然按原定计划,带着六位教授前往北京,目的是想让大陆方面能清楚地了解台湾民情、政情。后来研讨会临时取消,但他向有关部门表示,既然来了,希望能拜访中央统战部。第二天,他们一行7人如愿进入中央统战部,谢正一向统战部领导及一些大陆学者,详细介绍了台湾的政情民情,令与会者颇多新鲜感。

  随后,十余位海内外教授前往西安参访,然后由兰州搭中巴沿河西走廊,经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路行来。虽然眼中唯见西北的黄土地,谢正一的内心却充满着对中华文明的自豪和历史的沧桑感。他回忆起年轻时背诵过的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深信抗金英雄征战八千里路的事实;看到嘉裕关古长城,体验到“古来征战几人回”,更钦佩汉武帝坚守国土、誓将胡人挡在关外的决心和毅力。由此他还悟出,面对“大一统”思想如此深入人心的祖国大陆,岛内一些人搞“台独”是根本没有出路,也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从北京飞到厦门,他回到阔别40余年的家乡,看到父亲住过的竹篱、泥巴、砖造的小屋,以及父亲18岁担任近思小学校长的几间老旧教室,迄今还在使用,想到父亲在如此穷困的环境里,仍然发愤念书、出外打拼,内心所受震撼非言语所能表达。

  回到台湾后,谢正一意外获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的父亲竟是其祖母的兄长。回想不久前在家乡所见所闻,不免感叹南安这个小地方居然还名人辈出,如清初的洪承畴、郑成功,当今的叶飞这样著名的将领。1994年,叶飞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谢正一和他的父亲,及其在北京工作的小弟,虽然他们从未谋面,但仍其乐融融,充满亲人的温情。其后几年,谢正一又三次去叶飞家拜访,叶飞对台湾情况的关注,对台湾民众生活的关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飞指挥若定、睿智开放的领导人风格,更令他钦敬。叶飞说,其实大陆搞好了,台湾也就回来了,这话至今还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预见

  谢正一任理事长的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成立于1994年11月12日国父诞辰纪念日。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的负责人,他们对祖国大陆抱持一定程度的关心及关怀,相信两岸只要能持续交流合作,就能维持稳定发展的局面。协会成立后,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1996年谢正一以工党副主席兼秘书长身份率团前往北京访问全国政协,是台湾政党首次正式拜会全国政协。 

  本着“交流合作,互助互动,共享繁荣,永续发展”的理念,协会成立这些年来,不断推动着两岸双向交流与各项合作活动。其一,每年组织大陆团队访台,最多时一年有24团,平均每月有2个团;每年组织台湾团队访问祖国大陆,最多时一年有十多个团。其二,交流的地域广阔,从南部的海南、广东、福建,到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的新疆、甘肃,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华东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西南的云南、四川,几乎涵盖祖国大陆所有省份。其三,交流的领域多样,包括学术、教育、青少年学生、文学艺术、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经贸、农业、传媒、政党、宗教等。

  在近20年时间里,谢正一出版学术专著(论文集)17部,发表论文、研究报告12篇,提交研讨会论文49篇。虽然研究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主线却十分明确,那就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谢正一在其所著《关键时刻的两岸关系》一书的序言中说得好:“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我们所希望的是强大而富裕的中国,我们所希望的是民主法制而合乎社会正义的公平公道的中国。两岸关系演变迄今,事实上,有它一定的轨道和逻辑可寻;两岸必然整合统一,有它一定的历史规范和经验可以等待。然而,为了整个中华民族能更早在世界抬头挺胸,我们以为两岸的政府与人民,都理应彼此共创条件,让这一天早日来临”。

  在近20年时间里,谢正一起码到过祖国大陆百趟以上,参加过数不清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提出过不少别人不想说的话,并且尽量在合乎情理及礼貌的与会气氛下,实话实说,提出两岸未来的走向。正如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在2011年一篇论文中所指出的,佛光大学未来学系谢正一教授在2000年就说过:“任何一位研究两岸关系的人都知道,两岸关系如果能够稳定发展,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肯定能够开创世界历史的新局面。这个局面,将是世界各个强权,所不愿乐见的。因为两岸的交流合作,在未来的十年,将成为亚洲的超强‘国家’。虽然这个‘国家’,可能在未来的十年,仍然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两岸分治,共同繁荣。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得到,十年后的两岸中国人,基本上是比现在更容易相处、更容易合作,已更容易有共识。”刘国深院长说:“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谢教授这番话,不免感慨万千,我们不能不佩服谢教授精准的预见力”。

  环境生态专家的两岸情怀

  未来学基本领域是:STEEP。S代表社会,T代表科技,E代表经济,E代表环境,P代表政治。未来学就在这五个领域里跨领域学习、跨专业探讨。就像他念工程出身,却往社会科学里走,就具有某种多学科的优势。他也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南开念了经济学博士,经过几年摸索,才对未来学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 

  作为未来学者、佛光大学未来学系兼职副教授,谢正一所著《环境未来学》、《永续发展未来学》、《两岸大未来》等几部著作,奠定了其在未来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架构;作为环保生态专家,他所著《水资源对策上的诸问题》、《公害与防治》、《环保与公害》、《环境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概论》等几部著作,更让人们看到他在环境问题上的巨大影响力。而能把“未来”和“环境”两者完美结合起来,恰恰成就了谢正一稳固的学术地位。 

  台湾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院长林泽田先生,在谢正一编著的《环境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概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坊间有关环境生态之信息论著虽多,然能搜集联合国及海峡两岸三方最新环保数据与活动讯息之书刊,则不多见。谢正一研究员,是一位长期关心台湾环境生态并实际参与教学工作者,他所编著的这本书,正搜集了上述三方面最新信息,可供决策者和民间参考运用,此乃本书一大特色。林院长更肯定:“谢教授先后服务公教职将近30年,对环保方面的问题及法令了如指掌,见解独到,他将环保之理论与实务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此非专精之人所不能为也。”我们从他对台湾和大陆的环保见解中,也可见其“专精”之一斑。

  关于台湾环保,谢正一早就预见到未来可能迎来的挑战。他认为,台湾环保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正面临从公害抗争转移到重大公共工程及填海造地等环境影响的层次上;环保运动的领导者除关心台湾生态环境外,也应关心环保与台湾经济发展的走向,希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共存。现在由于地方自主意识抬头,一些穷乡僻壤的民众,期望工业投资与发展,远胜于对于环保的希求。环保运动者今后势必面临地方的反抗争,这将是环保运动面临的新挑战。

  关于祖国大陆环保,谢正一也一直悉心关注。他指出,中国大陆的环境保护已到了迫切性的关头,基本原因如下:其一,中国大陆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每人平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多数国家。其二,人口不断增长,必然消耗自然资源。其三,大陆民众和干部普遍忽视生态及环保。而他为祖国大陆环保提出的土地保护、森林保护、物种保护、陆地水资源保护、海洋保护、大气保护,以及其他分类的保护等诸多对策,更值得祖国大陆环保人士参考借鉴。●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