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2年第三期  > 正文

陈诚与黄埔军校(下)

日期:2012-05-01 10:4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陈予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抗战八年,功勋卓著

  1937年8月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华攻势日益险峻。1937年8月18日陈诚奉蒋介石电召抵达南京,策定抗战计划与战斗序列。他认为:“我国因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之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二时期,国军对倭寇之攻势,仅作有限度之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及建立长期抗战力量之目的”。蒋介石肯定陈诚对日作战持久战略,并嘱其三项任务:一是赴华北向晋、陕将领说明中央之决心与应抗准备;二是赴上海视察张治中部作战,并协助之;三是速拟定战斗序列。陈诚当时没有担任直接抗战之任何职务,不知以何种名义从事所赋任务,便向蒋说明此意。蒋问:“以何种名义为宜?”陈诚说:“如果领袖对余欲机动使用,可给一高参名义。”蒋则说以“行辕为佳”。当晚陈诚与白崇禧副总参谋长、黄绍竑、王俊等会商战斗序列。

  第二天陈诚与熊式辉赴沪视察,1937年8月20日返回南京,蒋介石询问视察情形。熊式辉说:“不能打。”陈诚说:“非能打不能打之问题,而是打不打的问题。”蒋问其什么意思?其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赴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战事以牵制之。”蒋介石当即肯定其判断,并表示“一定打”。其又说:“若打,须向上海增兵。”蒋介石当即委任他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部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正式任命状为1937年11月12日),左翼军总司令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增调部队赴沪参战。以国家名义对日八年战争遂正式打响。

  1937年8月22日晚,日军大将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率第三、十一师团等部,在吴淞、川沙强行登陆。陈诚指挥第八、第十五、第二十三集团军进行阻击。他以八十七师之一部及教导总队之一团、上海保安总团一部,向张华浜登陆之日军攻击;令在吴福线之第十一师及在杨行、宝山方面的第九十八师转向狮子林、川沙口方面之敌攻击,用汽车输送在昆山、吴县附近集结的第六十七师向罗店挺进;并急调正向常熟、福山前进之第十四师,向太仓、罗店方面前进,以求会歼登陆之敌。但各部赶到战场时,日军主力已登陆成功。陈诚看到敌军增援不绝,未能将敌压迫在江中而歼灭,已失去战役初期的主动权,便建议转移阵地,逐次抵抗。1937年9月17日中国军队即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口一线,转入防守。

  1937年11月,陈诚任第七战区(浙赣线战区,1938年1月撤销)司令长官(刘湘)部副司令长官,兼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宣告迁移重庆,武汉遂成当时事实上之军政指挥中枢。1938年1月11日,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主持武汉一线战略后方准备事宜。根据战时需要。1938年2月1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大本营第六部、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训练总监部国民军事训练处合并改组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他于1938年3月1日在武昌召开的全国政工会议上指出,当前战时政工路线与任务:一是提高军队的战斗精神,达到国家建军目的;二是组织训练全国民众,集中全国力量抗战到底;三是运用宣传力量,统一全国舆论,粉碎日军战意和野心。其间陈诚还兼任军事委员会战时党政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副团长等职。1938年6月14日,陈诚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仍兼武汉卫戍总司令,同时还先后兼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等数职。1938年7月三民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蒋介石自兼团长,以陈诚兼书记长,处理日常事务。此时陈诚身兼党、政、军、团数项要职,成为蒋介石军政事务重要助手。在此期间参与最高军事当局策划,与第五战区协同组织指挥武汉会战。1938年7月至10月,陈诚指挥近百万大军,在武汉会战中抗击日军侵略,取得迟滞日军西进战略成效。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鄂南、湖南、江西赣江以西为第九战区,仍以陈诚兼司令长官。1939年5月2日晋陆军二级上将衔。1939年10月2日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驻防湖北恩施县,不久该战区被撤销。1940年7月复设第六战区于湖北恩施,陈诚回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等各项兼职,主持制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1941年3月兼任军事委员会党政工作委员会第六战区分会主任委员,先后参与策划和指挥第一次长沙会战、南昌会战、鄂西会战诸役,其中鄂西会战历时半个多月激战,重创日军精锐部队,日军被迫撤退,时称“鄂西大捷”。

  1943年3月23日,蒋介石审定了军政部云南练兵的具体计划,命令有关部队向云南集中。随后陈诚带领大批人员到云南,在楚雄建立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将楚雄以西所有军队指挥权从昆明行营的系统分割出去。1943年3月28日,陈诚视察已开到云南的受训部队,发现部队武器不整齐,缺员又多。次日飞抵大理,向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学员训话,要求学员努力学习,报效国家。1943年5月5日,陈诚拟定远征军作战计划,预定在中国驻印军和英美盟军同时发动攻势时,远征军就从云南出击,相互呼应。正在此时,日军进攻鄂西,陈诚奉命赶回第六战区。直到6月中旬以后,才返回楚雄。

  1943年10月12日,陈诚再次拟定作战计划,预定在美英盟军对缅甸发动攻势的同时,以远征军主力攻击腾冲、龙陵,进出八莫和九谷一线,然后攻击腊戍,12月完成作战准备,实施安纳吉姆战役计划。1943年11月23日在反攻作战即将打响之际,蒋介石突然任命在成都赋闲的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为远征军代理司令长官,全权指挥远征军作战训练。此役结束后,陈诚返回云南继续负责远征军事务。为策应中国驻印军队在缅甸北部作战,他指挥远征军于1944年5月西渡怒江,反攻滇西日军。1944年7月,陈诚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负责国民党在豫、陕、冀、察、鲁及苏北的党政军一切事宜,所统辖之部队达9个集团军23个军。1945年5月20日,陈诚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陈诚获颁忠勤勋章。

  整编军队,撤防台湾

  1945年12月,陈诚担任国民党中央军事机构改组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此期间全权负责调遣和整理全国陆军,同时负责日军受降和主管部队战后复员整编工作。1945年12月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机构改组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整编、裁军、复员事宜,截至1946年春,全国军队军的编制由124个裁为93个,师的编制由354个裁为243个,独立旅编制由36个裁为28个,军事机关编制由4550个裁为1779个,军事院校编制由92所裁为70所,全国军队总兵力由590余万裁减为430余万。1946年5月9日陈诚获颁胜利勋章。

  1946年4月,陈诚任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处长。同年5月31日,他任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兼任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国防研究院(院长蒋介石兼)副院长。同年11月29日,他被推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1947年2月21日他晋任陆军一级上将。同年8月29日,他调任国民政府东北行辕主任兼东北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8年1月因战局失利,陈诚胃溃疡病复发亟待治疗被免职。5月,陈诚辞去本兼各职获准,入上海国防医学院治疗,胃切除三分之二。同年10月赴台湾台北草山(即阳明山)疗养。同年12月30日蒋介石重新起用陈诚,任命他为台湾省政府主席,1949年1月18日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

  陈诚忠实秉承蒋介石旨意,把台湾经营成中国国民党及政权最后落脚点。1949年2月1日,他发布台湾省政府政令,公布实施台湾“三七五减租”的土地改革。即通过对地主的限制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如该条例规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约3/8)。此外,它也遏止了由于地主和佃农之间的陋规而产生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如租约短暂、地主可任意夺佃、押租金、预收地租、作物歉收时亦需缴交的铁租、副产物租等。其后证实这次土地改革,对于稳定台湾民众与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1949年7月9日陈诚任东南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全权负责整顿台湾事务,收编大陆退台军队,在其主持下,驻台湾部队经过三次整编和扩建,共编成三个军团,其中重建第十八军、第十军和第六军,其余保留原部队编制和番号。

  辅蒋助手,遗史宏富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任,陈诚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继续推行台湾土地改革政策,并于1952年12月正式颁发“耕者有其田”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农民以合理补偿的方式获得地主的田。即通过国家主导方式,以一种温和的赎买补偿方式,来达到将大量地主的土地分配到佃户手中,进而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陈诚将台湾土地改革所得经验,著述为《台湾土地改革纪要》,该书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等国文字,成为一些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参考资料。1950年8月5日,陈诚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1952年10月他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七届中执委委员、常务委员。1954年5月20日,陈诚当选为台湾“中华民国总统府”副总统,旋辞“行政院院长”职;同年11月25日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主任委员。1955年2月1日,陈诚任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兼任“行政院”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10月10日,他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副总裁。成为中国国民党“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是蒋介石统治台湾的主要助手。

  1958年7月1日,陈诚再度出任“行政院”院长,同年7月4日任台湾美援运用委员会主任委员。1958年12月任台湾“国防会议”副主席,1960年5月20日连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副总统,1963年11月连任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1963年12月陈诚因病辞去一切职务,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台北逝世。他逝世后,蒋介石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亲自到灵前献花圈,并指令张群、何应钦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长诸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按最高级别规格发丧。依陈诚生前意愿,以家乡传统仪式,安葬在台北县泰山乡同荣村。

  陈诚原配妻子吴舜莲,两人未生有子女。1932年1月1日陈诚与谭延闿女儿谭祥结婚,育有四子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二女陈幸、陈平。陈诚生平关心家乡教育事业。1931年资助家乡高市小学新建校舍,1932年资助高市小学一万银元,建成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和一座教师办公楼。1946年发起创办石门中学。1931年至1949年间,每年资助家乡学校1400银元。此外赠送石门中学的图书有:《古今图书集成》1627册,全国省县志3234册,《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各一套。1936年支持刘耀东编造《括苍丛书》九十卷,由其资助出版。

  陈诚一生戎马倥偬,善理政务,遗留大量书信电文和文史典籍。2005年3月5日在他逝世40周年之际,台北国史馆与陈诚家属共同举办“陈辞修先生文物捐献暨石叟丛书网上启用发布会”。据不完全统计,陈诚平生遗留文献史料包括1100余件文物、5600余件档案、1700余张照片,其数量之大超出学界预料,“石叟丛书”为收藏公私文献档案之宏富,加上祖国大陆各界人士撰写与其相关文史资料,更被视为民国著名人物典藏史料最多之一。2005年10月,台北国史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率先出版《陈诚先生回忆录—抗日战争》两册,接着还出版了《北伐平乱》一册、《国共战争》一册及《建设台湾》两册。2007年12月台北国史馆印行《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介石先生往来函电》上下册。北京东方出版社于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祖国大陆出版了《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