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2年第五期  > 正文

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十一)

日期:2012-09-01 09:33 来源:《黄埔》 作者:口述/王延洲 整理/吴昌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二十一章    手足情深台北行  飞虎队员聚北京

  新中国进入建设时期,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在经历风雨人生后,我悟出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要具有宽广的胸怀。有位诗人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则是人的胸怀。胸怀广阔,容得下风雪雷电,狂飚恶浪,陡壁悬崖,高山深壑,还容得下人世间的痛苦艰难,委屈挫折,误解责难,这样胸怀坦荡的人,自然会活得更加潇洒,更加长寿。胸怀宽广并非抽象的,有三把尺子可以检测它,这就是乐观、达观、客观。我要按照这种方式颐养天年……

  1984年中秋节,是我的冤案昭雪后过的第一个佳节。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思念在台湾的二哥仲懿。思绪起伏难平,翻开二哥来信所赋《乡思》一首:五十离别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无从话凄凉。尘满面,发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二哥的词情真意切,他信中说这是黄埔同学查斌恒所赠,让他念念不忘,转赠给我,让我分享。

  海峡两岸骨肉分离已整整35年,这是人间悲剧。肩负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一大业的黄埔军校师生在国共两党中有不少精英,通过同学情谊,可以共同携手奋斗。

  198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祖国大陆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尚昆、杨静仁等参加了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当年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为大会发来贺词:“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聂荣臻元帅为成立大会挥笔题词;徐向前元帅为成立大会送来了贺信,贺信开宗明义地肯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黄埔以其特殊的贡献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光辉篇章”, 明确提出海内外黄埔同学要“切记孙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内外黄埔军校同学的真挚感情和殷切期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党的对台工作方针也有重大改变,台湾问题由采取武力解放的方式,转变为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在1981年国庆32周年前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提出统一后的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九项内容,这就是被广泛议论的“叶九条”。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祖国的这些方针政策,标志着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到一个历史性转折关头,开始打破了多年对峙、冰封的局面,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在大陆的黄埔同学,有近4万多人积极报名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对于我这个曾经走过一段人生曲折坎坷道路的、黄埔军校七分校十六期毕业、空军军官学校十四期毕业的学生来说,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确是梦寐以求的机遇,如能在晚年发挥余热,以一颗赤子之心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做出新贡献,那是我们黄埔同学应尽的一份责任。于是,我在1985年给徐向前元帅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入会具体手续如何办,是否要介绍人或提供什么证明材料请给予指教。不到半个月,即收到复信。信中对我的入会申请表示欢迎,并详细告诉了入会手续。当时按大区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山东同学入会要向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山东组写申请,很快我的入会申请得到批准。由于日照黄埔军校同学归山东临沂地区分管(日照当时尚未单独划为地级市),我被选为以后成立的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参加由同学会组织的一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的社交生活和政治生活。首先,我与失去联系的宋瑞珂恢复了交往,通过他与许多在台湾、美国的空军同学取得了联系,而且在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黄埔》双月刊上,认识了不少黄埔同学,尤其是空军方面的同学以及解放后从台湾驾机起义回到祖国的同学,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台海两岸的信息,增加了见识。

  台湾海峡两岸分离已半个世纪,二哥仲懿与二嫂边佩芳及其侄男侄女侄女婿都盼望回到大陆,看看他们的根。1979年中美建交后,坚冰融化,两岸骨肉同胞不能再等待了,时间不饶人,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夫妻团聚,父子重逢,兄弟携手。二哥仲懿比我大11岁,他如今年逾八秩,如再不省亲,怕是再也没有机会了。1987年夏,他打发二嫂边佩芳只身来北京,先探探路。那时我在河南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发挥余热,接到二嫂电话后,日夜兼程晋京。半个世纪以来,我与二嫂仅一面之缘。转眼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漫长的50年,为了相逢,付出了多少代价。在宾馆见到二嫂,真是时间催人老,她已是两鬓斑白、皱纹满面的老人了,从面目上依稀能找回当年婚宴上的印象。二嫂与我相对泪流满面。

  二哥不久后来信,表示要回大陆省亲,而且情真意切,急不可待。我回信邀请他在中秋节回家团聚。1988年中秋佳节,二哥终于回到故乡,半个世纪离乡背井,饱受异乡为异客的悲伤,在日照祭祖,会见亲友,然后去青岛崂山游览。二哥此次回故里省亲,照了几个胶卷,他想让从来没有寻根问祖的子女记住这些照片上的景物,也许这是他惟一的希望。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转眼到了新的21世纪。九秩有二高龄的二哥,从海峡彼岸来信说,很想实现再次回大陆探亲和观光的心愿,但力不从心,难于成行,深感遗憾。希望在有生之年,以探病为由,兄弟能在台湾再见一面,则可死而无憾矣。我为二哥的深情所望而感动,为满足兄长的心愿,遂于2001年11月3日,从青岛乘飞机经香港转机飞台湾南投市,再乘车到中兴新村他的住宅,与兄嫂、侄儿侄女相见。

  入台签证可停留两个月,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探望黄埔同学和空军军官学校同学。二哥为我安排的行程也是满满的,如到阿里山、日月潭、清水断崖、玉山、大峡谷、半屏山、台北故宫、阳明山、台中、台南、花莲等地去观光游览。但我对游山玩水有点畏难,因为毕竟人已老了,八秩有一,体力不支,虽车船可以代步,也无法徒步登高望远,由二哥陪同乘车去台中访问了几位他的老朋友,又到南投日月潭欣赏了这个最大的天然湖泊,乘游艇上一小岛,岛四周青山环抱,林木茂密,夕阳西下时,先见烟霞四起,一层轻纱般的薄雾笼罩湖面,继而明月东升,清辉满湖,有如仙境。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人民,自古就是同根树,连理枝,各种风俗习惯都很相似。名胜古迹的庙宇古刹,从建筑、布局、设置到祀奉的圣像,也都和祖国大陆相同。街上惟一不同的是广告商标用繁体字,这一点最明显。

  1993年告老还乡后,社会活动没有间断过,辛亥革命、“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胜利、孙中山诞辰、黄埔校庆等纪念活动,我都被邀请参加。日照市、省会济南、首都北京这三个地方,成为我的常去之地。而使我最难忘的一次聚会,那就是2002年5月份,接到北京航空联谊会的大红请柬,邀请我赴北京参加抗日战争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行员集会。这个喜讯传来,我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思绪追寻那战火纷飞的远逝的岁月。当时亦习惯称“飞虎队”,但飞虎队中不仅有“美洲虎”, 而且有像我这样的“中国虎”。 半个世纪后,当年风华正茂的飞行员,如今已白发苍苍,老态龙钟,在北京欢聚一堂,这该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聚会啊!我按期乘火车抵达北京,大家见面后,热情拥抱,情绪激动,场面极为感人。大家畅谈当年战斗的故事,回忆为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而牺牲的先烈的音容笑貌,往往彻夜促膝谈心,乐此不疲。

  在聚餐会上,我见到了东北老航校毕业的空军战斗英雄、曾任空军副司令员的张积慧。他离休后,从事航空联谊工作,撰写回忆录,忙得很开心。还有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原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他是东北老航校一期二班学员。还有南京航空联谊会会长、空军英雄韩德彩。他离休后在办教育,令我赞叹不已。

  美国的老飞虎队员来得不多,只有几位已退役的美国空军将军,由儿女陪同前来。还有当年飞虎队的医生、护士和已故的飞行员的家属子女,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想为牺牲在“驼峰”的长辈祭祷,祝福他们安息。有一位女士是代表她已故去的爷爷来感谢浙江金华的一位农民的。她爷爷在空战中飞机起火跳伞降落在敌陷区,已负重伤,奄奄一息,是中国农民将她爷爷背回家隐藏治伤,然后送到新四军军部,再由新四军派人将她爷爷送回重庆,以后回国。没有中国人帮助营救,也就不会有这位孙女。她是专程来谢恩的。

  在会议期间的晩会上,主席台上有人询问在飞虎队中飞越“驼峰”的飞机型号,当问到“飞过P-40N战斗机的飞行员请举手” 时,我立即举手起立,环顾全场两百多人之中,只有我一人,引起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我随即鞠躬致谢,并用英语高声说:“谢谢大家,中美两国友谊万岁!”这年我82岁,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我感到无比的光荣。

  后记    夕阳远山

  1999年国庆节刚过,我接到一封北京来的信及一个邮包,打开一看,是空军政治部来的慰问信,全文如下:

  “尊敬的王延洲同志:您好!

  您曾作为共和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荣幸地参加了开国大典空中受阅飞行,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赋予的神圣使命,是我们空军的光荣和骄傲,值此共和国50周年大庆之际,谨代表空军首长、机关及部队全体指战员,向您及家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在战争年代,您满怀爱国热情,不怕流血牺牲,毅然投身于革命队伍,经受了硝烟战火和白色恐怖的考验,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离休后,您继续关心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对人民空军的建设倍加关注,积极出谋献策,表现出一位老战士的高尚情怀。

  空军的发展壮大凝聚着您的心血,共和国不会忘记您,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您,人民空军更不会忘记您。请您对空军部队的建设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空军全体指战员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周围,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刻苦练兵,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而奋斗!

  祝您健康长寿,晚年幸福,阖家欢乐!

  空军政治部

  1999年9月27日”

  邮包里是一个镀金喷气式战斗机模型和一块写有“开国大典空中阅兵纪念”的精致石英手表,这两件珍贵礼物,我保存得很好,用铝合金玻璃罩装着放在写字台前,随时可以欣赏。手表则长期戴着,一年换一次钮扣电池,分秒不差。

  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陈镇中专门为我参加开国大典一事,写了一篇题为《长空敬礼——访参加开国大典空军检阅的黄埔同学王延洲》的长篇通讯,刊登在《黄埔》双月刊1999年第5期上,还刊登了我在抗美援朝中的着装照片,一时在黄埔同学中传为佳话。

  2001年我开始一生回顾的自述。我之所以在晚年致力于个人历史的口述笔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揭示一个从国民党空军走向新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心路历程,从我的历史轨迹中洞察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和风云变化,只有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追忆,才能给后人以诸多感性认识,在上述口述笔录中,读者会看到我在回忆中跳动着的一颗善良的心。那么,我这一幅凡人的自画像,题为《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完)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