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两岸交流日益热络。第四届海峡论坛和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接连举办,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汇聚民意 共谋福祉
第四届海峡论坛于6月16日至22日举行,主会场设在厦门,分会场设在福建省其他八个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论坛以“汇聚民意共谋福祉”为主议题,举办大会活动、界别交流、基层交流、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等5大版块29项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领导,国台办等国家有关部委和福建省领导出席了海峡论坛。
台湾方面有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等重要人士,全台22个县市代表,32家主办单位代表,31个界别代表和涵盖北中南部的基层民众上万人出席了海峡论坛。
本届海峡论坛继续坚持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因应两岸关系继往开来的新形势,在前三届的基础上巩固、创新、提高,突出民间性,办成了“顺大势、利两岸、惠民生”的盛会、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著名品牌。
四大特点
第四届海峡论坛在活动设计方案安排上主要体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培育两岸民间交流特色品牌,不断扩大参与面。继续组织两岸青年、职工、妇女、科技专家等界别,以及影视、新闻出版、音乐、武术等行业举办论坛等交流活动。首次举办两岸乡镇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广泛邀请台湾基层农会、渔会、农田水利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基层司法调解委员会、社区发展协会和乡镇公所的代表参加。
二是丰富祖地文化内涵,扩大两岸民俗交流。举办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郑成功文化等两岸民间民俗文化交流。举办两岸民间宫庙叙缘交流会、开漳圣王文化节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进一步密切闽台同缘、根脉相连的渊源关系。
三是进一步拓展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推动海西先行先试。举办海峡物流论坛等区域和行业交流合作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岸区域间、业界间对口交流合作,邀请台湾部分县市举办推介会,促进两岸经贸互惠合作,共同发展。
四是打造两岸民众嘉年华,营造浓郁的节庆氛围。继续办好台湾特色庙会、名优特产展销、闽台民间民俗表演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海峡论坛真正成为两岸乡亲欢乐祥和的喜庆节日。
新的亮点
短短一周时间,万余两岸同胞一起逛庙会,祭“国姓爷”,“谈婚论嫁”,论道共同家园,商两岸乡镇交流合作……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友情、亲情,到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海峡论坛的动人景象,映射出两岸民间交流渐入佳境的喜人局面,也激发两岸同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壮志豪情,作为两岸基层民众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的“草根嘉年华”,海峡论坛连续4届成功举办,活动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完善,成效日益彰显,书写了两岸民间交流史上的华丽篇章。
与往届相比,本届论坛呈现新的亮点:
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各大媒体聚焦的话题。第四届海峡论坛引起岛内各大媒体热切关注,并获得高度评价。台湾媒体纷纷表示,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平台。台湾《旺报》刊发了《海峡论坛构建两岸和平平台》文章。台湾《联合报》关注到海峡论坛开幕晚会上两岸明星联手演出,飘出了浓浓的“台味”。文章还引用国台办主任王毅的话表示两岸目前良好的局面,是由两岸同胞共同创造出来的,成果也由两岸同胞来共同享受,大家都是海峡论坛的主人,都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主人,也都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人。
二是论坛品牌效应在台湾日渐凸显。“我的祖籍在福建漳州”、“我来自台湾嘉义”、“我是第一次来大陆”、“我是曾在大陆念书的台商子弟”……这样的自我介绍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上仍像往年一样不绝于耳屡屡听到。历经风雨洗礼,两岸民众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般紧密,台湾乡亲的热情参与,是海峡论坛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如今,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年度盛事,成为两岸之间参与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交流盛会,在台湾的品牌效应深植民间。台湾村里长联谊会总会会长郭云辉认为,海峡论坛为两岸基层民众提供面对面沟通的大平台,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交流和展示,让论坛成为一年一度两岸民众踊跃参加的交流盛会。
三是论坛为两岸同胞架起一座“心”桥。从互通有无到情牵一线,在这场汇聚民意、关注民生、深入民心的盛会中,两岸同胞的心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综艺晚会上,任贤齐、巫启贤、蔡国庆、李玲玉、赵传等众多两岸知名演艺明星亮相,倾情演绎“中华情海峡缘”;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特色节目精彩上演,以乡音乡情唤起两岸同胞共同的美好记忆,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两岸佳偶熊天平和杨洋夫妻双双参加论坛活动,在综艺晚会上献演精彩节目,更是两岸同胞心心相印的生动范例。海峡论坛每年都有新的主题涌现,每年都会带给民众新的惊喜。本届新增的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的首届“共同家园论坛”和“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至此,海峡论坛中不仅关系亲情、友情,更多了甜蜜浪漫的爱情。大到家园,小到家庭,不可不说这是一种心的融入。从“心”做起,以和为贵。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欢迎晚宴上说,海峡论坛是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台湾乡亲到福建就是回家了。“水要流动,人要走动”,相信海峡论坛会越办越好,两岸同胞会像一家人一样越走越亲。
四是对台惠民新政策发酵——“稻米”“采购”成热词。开放台湾稻米!台胞、台生就业规定放宽!论坛大会上,国台办主任王毅、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分别宣布了一系列对台惠民新举措,如:放宽台生与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增加台湾居民大陆签注点,并将签注最长有效期由1年延长为2年,为台资企业增加6000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鼓励福建资金、项目赴台投资,加大福建省对台湾中南部特色农渔产品采购力度,设立闽台产业合作园区。这一系列对台惠民新政策出台,足以让置身海峡论坛的台湾乡亲感受到大陆的善意、诚意。在论坛大会现场的台湾嘉宾一次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稻米产区的民众连说“高兴”,身在论坛现场的花莲县副县长蔡运煌马上吸引了媒体的注意,蔡运煌高兴地说,花莲稻米的招牌就是有机无毒,若能直销大陆,相信大陆同胞也会非常喜爱。桃园县新屋乡农会总干事黄仁松说,要借大陆进口台湾稻米的东风,恢复家乡往昔“稻米之乡”的美誉,稻米、采购等成为本届论坛的热词。
五是令人惊艳的“舌尖上的台南”。台湾特色庙会作为海峡论坛的特色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厦门庙会的摊位达到250个,并分为文创、特产和小吃三个展区,还新增了闽台文创产品展,在中山路临近渡轮路段设立了60个台湾文创展区以展示台湾文创精品。福州市今年首次举办闽台特色庙会,汇集台湾和福州地方小吃精华,特邀101家台湾的风味小吃业者,特色商品经销商以及福州本土30家小吃参会参展。来自台南经营无骨鸡脚冻的刘大姐去年第一次参与台湾特色庙会,受到厦门食客热捧。她说,我们来大陆是做品牌,交朋友。赚钱事小,赚得口碑和开心才重要。创出地方美食的口碑和影响力显然是台南市抢滩本次特色庙会的最大目标。担仔面、虾卷、蚵仔煎、猪血糕、花枝丸、棺材板等40余种经典小吃占据几乎半条中山路。台南观光旅游局副局长林国华疾呼:希望大家吃到最道地的台南味,更希望大陆民众能通过美食认识台南、喜欢台南,多到台南“走走停停”。美食为桥,味蕾传情,两岸基层民众在享受美食带来的轻松愉悦中对彼此的了解和好感也进一步增进。
第四届海峡论坛已圆满落幕,但两岸民间交流的热度还在不断延续。海峡论坛提供了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的大舞台,发挥了两岸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通过交流互动,两岸人士进一步化解了误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和谐。正如贾庆林主席在论坛大会上所表达的愿望一样:期待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继续成为融洽两岸同胞感情的“连心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发动机”。 可以预期,两岸心房已慢慢敞开,未来浮现的是两岸更美好的憧憬。
凝聚共识 引领方向
以“深化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众”为主题的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7月28日至29日在哈尔滨举行。近400位两岸各界人士围绕和平发展回顾与前瞻、深化经贸合作、扩大文教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研讨,形成了17条共同建议,其中4条为政治性主题。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由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历八届。
政治性主题首次出现受关注
本届论坛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就两岸关系发展进行总体和全面性的研讨。政治性主题首次出现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平台上,分外引人瞩目。
2012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经受了一场重大考验,两岸关系从此进入“巩固深化”的发展阶段。如何确保这得来不易的成果,使两岸关系新局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稳步向前,是摆在两岸双方面前一道沉甸甸的课题。
在“和平发展回顾与前瞻”专题研讨中,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不能出现倒退与反复,需要共同维护与巩固。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的发言,代表了两岸与会人士共同的心声。他说,当前两岸双方都应“切实维护海峡两岸在政治认同上曾长期共同坚持的原则立场与政治基础”。
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内政组顾问朱新民指出,还须认识到两岸间的和平发展仍要不断深化巩固,才不致于受挫倒退,两岸应共同努力来巩固共同基础。
台湾大学副校长包宗和在汇报研讨成果时表示,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了如何巩固两岸和平,甚至思考如何以“制度化”架构来维护两岸和平,虽然在岛内还需要更多时间凝聚共识,但“两岸和平协议,从中长期来看,也是必须要走的方向”。
本次论坛形成4条政治性主题的共同建议。一是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民众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是得到两岸民众普遍支持的正确道路。二是继续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加强两岸对话,沟通和平发展理念,鼓励学术界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相关议题及互信机制进行探讨,进一步扩大共识,巩固互信,为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的深层问题创造条件。三是循序渐进推动两岸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更有效地服务两岸民众。 四是从中华民族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基于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双方应努力在国际事务中避免内耗,通过平等务实协商,促进双方合作,妥善处理两岸民间团体和谐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对此,王毅认为其“集中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道路的认识”,“为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创造条件”,“对于推动两岸各界深入思考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首次出现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的政治议题,因其特殊性受到强烈关注并引发大讨论,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经贸合作与文教交流,在本届论坛中更是得到了广泛参与,并分别形成多条共同建议。
在三个专题研讨中,深化经贸合作的分论坛集中了最多的参与者,研讨内容也更广泛:从ECFA执行成效与后续协商、两岸产业合作到金融合作,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岸旅游再到便捷两岸人员及货物往来,形成7条共同建议——参考往届论坛共同建议落实情况的经验,可以想见本届论坛的智慧结晶对未来两岸经贸的促进作用。
相对于另两个论坛的冷静理性,扩大文教交流的论坛现场充溢了较多情感色彩——文教影视界的代表以亲身经验体会及其之间的热烈互动,成功为论坛氛围加码。著名演员张国立在演讲中以与台湾业界合作时的感受遭际,颇为生动地点出了两岸影视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机遇,并得到台湾代表“心有戚戚”的更多回应。
此外,机制化建设成为本届论坛热词。从政治议题到经济范畴,再到文教领域,两岸代表希望实现两岸和平制度化,呼吁加速ECFA后续协商完善两岸的经贸合作制度,建议互设办事机构、搭建平台,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完善机制……“机制化”不约而同回响在三项专题研讨的现场,反映了两岸各界对减少两岸交流合作的变量、增进稳定与便利性的紧迫需要。
中台办主任王毅在闭幕小结时,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提出的机制化建议。他认为,这些建议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期待两岸在人员往来、民间交流和文化教育交流等领域建立制度化合作机制并积极研究商签相关协议”,以进一步营造两岸交流的良好政策环境。
台湾学者积极评价本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成果
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圆满落幕,再次形成内容丰富的“新版”共同建议。本届论坛是对过去4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践的一次全面性回顾,同时对未来提出了前瞻性强、具体可行的推进思路。
台湾汉青两岸基金会创办人陈毓钧教授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8届,期间两岸开启了大规模交流的新时代,证明该论坛富有成果,为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实质的利益。本届论坛继续往前走,对新形势、新议题持续开展对话、沟通。过去4年,两岸经济合作成效明显。但是,不能满足现状,未来有更多新的议题,两岸要继续加强经贸互动。“这是未雨绸缪,将来要创造更好利益。我们需要继承过去的成果,更要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
台湾空中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李允杰认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两岸之间一个重要的民间沟通平台,是“两岸正式协商的一个先遣部队”。历届论坛提出的共同建议逐步得到落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两岸关系要行稳致远,经贸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其中,ECFA的后续协商、两岸金融合作的深化、台湾方面对“陆资来台”的进一步开放、两岸产业的策略合作等四个方面若能推进落实,将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认为,两岸关系经过4年的“和平发展初级阶段”,对于未来如何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需要做一次整体性的回顾。本届论坛是2005年以来对两岸关系少有的全盘梳理与经验总结,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本届论坛对两岸关系如何继往开来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未来议题做了很好的前瞻探讨。包括政治互信的深化以及相关议题的沟通对话、民众交流的推动、文化交流的制度化、经贸民生的促进、推动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等重要议题受到论坛关注,两岸人士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了具体化的沟通与对话,并体现在了共同建议当中。而且,本届论坛形成的共同建议是历届成果的延续,对下一步两岸关系的发展而言,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在政治议题方面,要巩固、深化互信,建议中的相关内容“聚焦清楚”、“定位清晰”;明确提出推动两岸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如能实现将对两岸关系正常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针对经贸、文化议题,建议内容不抽象,具体可行。
针对政治性主题首次在论坛议题和成果上出现,陈毓钧认为,“这是到了该提出和该面对的时候了”。在目前阶段,两岸需要在这方面增加接触。“如果政治议题向前推动,会对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李允杰表示,虽然目前两岸展开政治谈判时机还未成熟,但针对政治议题可以进行探讨,从民间平台做起。
张五岳则表示,本届论坛最突出的特点是,针对如何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格局不发生逆转,以及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展开沟通与对话,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两岸双方对于和平发展的方向需要继续保持毫无疑义,对于需要建立和平发展的机制也高度一致,本届论坛在寻求路径方面提出了相当有意义的建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