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3年第一期  > 正文

一部闪耀着人类智慧的传世之作

日期:2013-01-01 15:21 来源:《黄埔》 作者:美玉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读《老子》

  泱泱中国,浩浩悠远。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培育了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诞生的那一部部底蕴深厚的经典著作,犹如夏夜里的繁星,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古代先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探索,对自然的研究,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从本期起,我们将带您重温经典、品味经典、传承经典。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宝库里,有这样一部传世之作,它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辩证思想揭示着宇宙的规律,它堪称中华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老子》。

  短短五千言的《老子》为何被称为是传世之作?为何能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本文将带您在字里行间寻找老子的身影,感受《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

  ·老子其人

  “李耳伯阳即老聃?其人其事俱难言!或云春秋老莱子,或云战国太史儋。”一首《咏老子》道出了老子的身世之谜,多少年来,《老子》出自何人之手?老子又是何许人也?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谜案。

  目前,对老子身世的记载最可靠的著作当属《史记》,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可知,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经担任“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官员。

  老子生活的年代与孔子大体相同而略早一些,面对当时政治的残酷、社会的动荡,老子选择隐退。为了追求安宁和恬适,他避开了纷扰的社会,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子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悟出了玄之又玄的道,开创了至今仍生机勃勃的道教。

  作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将他的思想凝结于他的经典之作《老子》中,以洋洋洒洒五千言构造了一个自然、朴素的哲学世界,其间蕴含着极其深邃的宇宙观、人生观,堪称凝聚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

  ·老子其书

  《老子》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为何称他为传世之作呢?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集中阐释了无名的恒道,旨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下篇《徳经》,旨在辨析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法则,论述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为人处世的方略。

  《老子》虽仅有短短五千言,但其体系庞大清晰,内容广博深邃,通过朴素明了的语言揭示世界的本质与内在法则,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涵括了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体系。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方法策略,更是人们修养身心、为人处世的必修课程。

  《老子》开篇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想必这也是《老子》里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句话。老子在开篇便向人们阐释了他体悟出的无名的“恒道”,而这无名的“恒道”则是《老子》的最高范畴,也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概念,中国传统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老子通过其对“道”的阐释,解释了宇宙的本源问题,论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光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指导规范的作用,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有着启迪与指导作用。

  一、“道”——  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虚无缥缈、玄之又玄的东西,它先于其他物质而存在并生成其他物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万物生成论,他明确地指出,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是衍化天地万物的原始。在老子看来,“道”就是“一”,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是宇宙间那一团混沌之气,正是这一团混沌一分为“二”,产生阴阳两极,继而生出天、地、人,再然后生化宇宙万物,所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自然界变化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它化育万物,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道”的创发。

  这个“道”既可以大到充满整个宇宙,也可以小到存于一粒尘埃中,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巨变、国家社会的兴盛衰败、个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它的作用。它实实在在的存在,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所以老子说“道”即“无”,“道”即“有”,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而它却包容万物而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宇宙间默默运行,永不消失。

  二、“道”——  事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自然运行间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事万物的生化、发展都要遵循“道”的规律,换句话说即遵循“自然”的规律,由此可见老子对“自然”的重视。老子推崇“自然”,提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返璞归真。为此,老子提出了“无为”这一重要的概念。

  可以说老子的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无为哲学”,“自然无为”是老子的中心论旨。“无为”这一概念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多年来,有些人对“无为”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认为这其中暗含着消极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不利于现代人发展的。然而,若深入阅读《老子》,从整体上把握老子的思想,就不会这样理解了。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所说的“玄德”就是他提倡的“无为”。因为宇宙间存在着永恒的“道”,所以万事万物的生长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使得自然万物能够按照它自身的规律生化、发展。

  除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老子还将“无为”这一原则运用到政治上,他提到“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等。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就像是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一样,应该遵循“自然无为”的规律。苛刻的要求、违背规律的条例,不利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一个统治者,不可过多地干涉百姓的行为,打扰人民的生活,而应该懂得清静自然、相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老子》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价值所在,便是蕴含其中的极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老子系统地阐释了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依存的。正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从有无、难易、长短、高低等事物的矛盾对立着手,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进而指出事物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正因为一方的存在,另一方才得以存在,因为有了丑,我们才知道何为美;因为有了不善,我们才知道何为善。由此,我们认识到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此基础上,老子又提出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决定了事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正如其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在不断的发展中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当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而使得事物的本质发生转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正如南宋道学家范应元所说,天下所有的事物有强盛的,就一定有柔弱的;有兴盛的,就一定有衰废的,所以在强盛、兴盛之间一定有柔弱、衰废于其中。虽然他们往往微小到不被我们发现,但它确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适当的时间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以在此,老子再一次提出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道”——  社会生活的准则

  翻阅《老子》,细思每一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子》离我们并不远,其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引导着现代人类的生活。

  1.《老子》自然观对人类理解自然的启发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的论述中处处体现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在道家看来,大自然充满着勃勃生机,是一切美好的发源地,因而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崇尚自然、返璞自然的理念,今天仍有其生命力,有着多方面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求效率,要重视发展给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能将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上。要尊重自然,热爱大自然,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自觉保护大自然,树立现代绿色生态观念,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老子》无为观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启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强调“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提倡凡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可过多地干涉其生长规律。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同样适用。

  如今,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更多财富、名利的诱惑。一个人面对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如果还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地生活,不追求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名利,做到无为不争,他的内心便会平实安和;反之,则会带来无穷的烦恼。

  3.《老子》对立统一观对人类认识事物的启迪

  老子智慧的一个突出点,就是他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朴素而精辟的辩证法思想,他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这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发展规律,更让我们拥有一颗豁达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是非非。直到今天,老子的这一辩证法思想仍影响着人们,引领他们认识生命,看透人生,读懂生活,进而培养勇敢无畏的品质,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