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3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共一宗 年俗古今同

日期:2013-01-01 09:27 来源:《黄埔》 作者:林长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在海峡两岸中国人心目中,春节是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原叫“元旦”。“元”意为开始,“旦”意为早晨,元旦就是新岁的第一个早晨,故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说。“元旦”之称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汉武帝时创《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

  闽南年俗大观

  依语言、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特征划分,闽南指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地区。要说这三个地区的年俗,基本上大同小异。下面仅以泉州为例,逛逛闽南年俗大观园。

  除夕到来前,泉州家家户户做糕粿,购办年货,拂尘,家中门窗、橱柜、仓囤、缸灶,无不贴上红联,家庭内外布置一新。在外地工作的人们都马不停蹄地往家赶,以期除夕之夜阖家团聚。

  除夕祭祖,供桌上摆满各色糕粿、鸡鸭鱼肉等丰盛菜肴,即使贫寒之家也勉力备办。中设“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搁碗糕(象征“发”,寓意兴旺发达)、红桔(寓意吉祥如意)、厚鬃芋(寓意人丁兴旺)、红鸡蛋、红米丸、红枣(寓意团圆美满)和米粞蒸制的金、银锭(寓意财源广进),中插春枝(寓意年年有余)。桌前置火炉(寓意家运亨通、火红)。直到傍晚,焚金楮、放爆竹,子孙跪拜,完成祭礼,俗称辞年。辞年后,举行家宴,餐桌下置火炉,合家吃团圆饭,俗称“围炉”。聚餐后,长辈给子孙分压岁钱。

  除夕夜,厅、房桌上置“过年饭”,点通宵大红烛,门内侧搁放连根带叶的整株甘蔗;水缸打满水(旧时还要投入两枚铜钱);人人洗澡,家庭内外再进行一番清扫。家务收拾停当,一家人聚于厅堂,围火炉守岁。大家尽情欢乐,深夜不寐,甚至通宵达旦。此俗意在为老年长辈增添福寿,故又称“坐寿”。农村还有“跳火囷”之俗,意为年谷大熟,燔柴报天。家宴后,在家门口堆燃薯蔓和干草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蔗尾,还撒一些盐或龙眼核。凡家中男子,不分老少,都逐个从熊熊火堆上跳过;即使婴幼儿,也由其父抱着跳过,边跳边念:“跳入来,新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泉属各市县普遍有此俗,谣词大同小异。跳火囷之后,由家主妇把余烬置火笼中,藏于房内床下,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

  正月初一零点一到,家家户户在厅堂上烧香点烛,生火炉,供上红圆子、柑桔、糖品、蜜饯、甜茶,敬祀祖先,在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农历新年来临,俗称“开正”。清早,一家人起床盥洗,穿新衣服,见面互道“恭喜”。儿媳妇煮甜鸡蛋红枣汤端到公婆房中贺年,祝二老健康长寿,公婆则端出糖品盒请儿媳尝甜,回祝她夫妇儿女好财气,有的还授给媳妇红包。大年初一,早餐全家吃线面加鸡蛋或鸡肉,祈愿“福寿绵长”,午餐吃嫩饼菜(春卷),俗称“包金包银”,晚餐饮春酒。

  初一至初三,亲友或邻居互相走访拜年,见面互道“恭喜”,俗称“贺正”。对登门贺正的客人,必回敬糖品、甜茶,或甜蛋汤、元宵丸汤或高级饮料,或留饮酒;对前来“恭喜”的孩童,则赠以红包、柑桔或糖果饼干。

  正月初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和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岳父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大团圆欢宴。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一些忌讳,比如初一全日不扫地,不动厨刀,不汲井水,不劈柴,不打人骂人,不吃稀饭,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向人索债等等。

  台湾年节掠影

  由于台胞大多数是古代闽南移民的后裔,他们秉承先辈们从闽南祖家带来的风俗习惯。因此,台湾年俗尤其和闽南有着同源同流的孪生面貌。

  台湾的年俗从腊月廿四便拉开序幕。这天“扫尘”后,有的就开始换贴新春联,营造过年气氛。这天,大陆多数地方有送“灶王爷”习俗,各家各户买来又甜又粘的蜜饯和茶料为“灶王爷”送行,让他“上天言好事”。但是台湾和闽南一样,送的不只是“灶王爷”而是送“众神”,也就是将家中所奉祀的所有神明全部送上天庭。送神时必须焚烧“云马”,即长方形黄纸上印白云、马匹、车辆、轿子等,作为神明上天的“交通工具”。

  农历腊月廿八前,人们开始蒸制年粿。年粿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萝卜)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因内有馅料,所以能包金;菜头粿取其好彩头之意,通常当点心吃。台湾人俗信蒸年粿时会有“年糕神”在看护,而年粿发不发关系着来年的家运。家庭主妇在发粿蒸制过程中,总是千方百计把家中的小孩支使开,以防小孩们在灶台说出不吉利的话,引怒“年糕神”,以致发粿蒸制不成功。

  过年时,人们连灶台、楼梯、渔船、牛厩、猪圈、果园、养殖场,都要张贴春联以示大吉大利。大多数人家习惯在家具贴个“春”字,而米缸贴“福”不贴“春”,乃因闽南和台湾的方言“春”与“剩”谐音,说是粮食有剩余,意味人口缺失不吉利。如果稍加留意,便可发现个别人家张贴的春联用的是黄纸或绿纸,联语与悼念逝世的亲人有关。原来,有亲人逝世的人家,不能张贴红色春联。逝者为男性的,其家庭过年时贴青绿色联纸,女性贴黄橙色联纸。一是因为带丧未满周年,不宜见红;二是正月里,大家都想图个吉利,前往悼念的来宾若走错门那可是让人不高兴的事,因而事主家贴黄绿色对联起到了指向作用。

  除夕这天习称“年夜”,每个家庭祀神祭祖,称之“辞岁”。外出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吃年夜饭,因旧时餐桌上安放一个新炭炉和火锅,故而得名)。台湾俗语“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是年夜围炉团聚的意义。如果哪个亲人无法赶回,就要空个位子放那人衣物,意表团聚。丰盛、热闹、喜庆的围炉晚餐其乐融融,桌上的菜几乎都有象征意义,如吃“韭菜”,寓意年寿“久久长长”;吃菜头(萝卜)表示好彩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用发菜、豆腐为主料烹的菜,取意“发财多福”;多数家庭要买泥蚶(一种海贝),贝是最古老的贝壳钱币,象征金银。台湾和闽南人把吃剩的贝壳象征性地收存着,说是“积存钱财”,预兆来年能发财致富。围炉席间倘若失手打破碗碟,要相机行事地说“岁岁(碎碎)平安”、“落地开花”或“碗豁嘴,大富贵”之类的吉语。

  围炉结束后,大人们开始给小孩派发崭新的压岁钱,数额要成双,预示新年不缺钱。同时,要盛一大碗高出碗面的米饭,叫“留春饭”或“隔年饭”,摆放在神龛前,饭尖上插一朵用红纸做的梅花状“饭春花”(也叫“春枝”)。台湾和闽南方言“春”与“剩”字同音,寓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除夕之夜有跳火堆习俗。即集稻草、竹篾等于大门外或大路旁燃起篝火,家中成员边念吉语边跳过火堆。

  台湾特产甘蔗,人们习惯在自家大门后两侧,分置两株带叶的甘蔗,蔗杆箍着红纸条,俗称甘蔗闩门,甜蜜盈溢家门。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吃甘蔗,俗信“年夜食蔗,新年齿不痛”,也寓意来年生活会如甘蔗一样甜美。除夕之夜,居家厅堂红烛通宵长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说是可以祈求双亲长寿,所以又叫“长寿夜”。时交零点,家家户户开门大放鞭炮,谓之“开新正”。这时,台湾许多寺庙大开庙门,供民众“抢头香”。抢头香就是在寺庙香炉中抢插第一炷香,俗信抢插第一炷香,神明将“优先”完成信徒的心愿。所以寺庙前等候开庙门的信众甚多。

  台胞习称春节为“初一早”。早餐大都“吃素”,但不可吃稀饭,说是吃稀饭出远门会遭雨淋。早饭后走家串户互相拜年,主人家置备各式糖果、糕点、蜜饯,并泡沏功夫茶热情款待客人。多数人家备有金枣(金桔蜜饯),亲友来临,先请吃金枣并呈上“吃金枣,年年好”的吉语。客人告辞时,双方都以“红包”或红柑赠予小孩。清代同治年间,台湾有一首《竹枝词》云:“元旦春为一岁魁,大家拜贺礼相陪。儿童也解称恭喜,赚得红柑满袖来”。

  正月初二是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的日子,民间称为“做客”,女儿要随带猪腿、红柑等礼物。“做客”要选在早上,中午娘家要宴请女儿女婿,而且必须在傍晚炊烟升起之前回到婆家。如果连续3年没回娘家“做客”就是“背祖”(心目中没有祖先),此后不得再回娘家。正月初四是众神下界回人间的日子,民间举行“接神”仪式,迎接诸神回家中。台湾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说是为让众神充分享受假期,因此“接神”都选在黄昏或晚饭后。正月初五日习称“初五隔开”,公司店铺在这天开市恢复正常营业。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家家要摆供接财神,期望来年财源滚滚而来。初七这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不乏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葱、蒜。

  正月初九“天公生”(诞辰)是台湾最隆重的岁时祭祀之一。天公者,即道教所称的玉皇大帝。拜天公与古代皇帝在北京天坛祈年殿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些相似,只不过皇帝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初九这天从子时开始到清晨是拜天公时间,人们在自家庭院摆起八仙桌,摆上蒸熟的鸡鸭鱼肉以及发粿、线面、糕饼、清茶、美酒等供品,有的人家还在大门口张贴“天公联”,如“昔日真诚求帝佑;今朝敬意谢天恩。”等。家中长者点烛燃香,斟酒沏茶,并率全家大小数次跪拜、祷告。而后烧金纸,放鞭炮。

  “拜天公”为何备受重视,民间有此传说:明末清初,日本浪人(倭寇)不时侵犯台湾和闽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一年除夕,大批倭寇侵犯闽南沿海地区,守卫海疆的官兵和乡勇们同仇敌忾勇敢御敌,老弱病残的群众则暂时安顿到甘蔗丛林中避难。直到正月初九,官兵和乡勇们把倭寇击退,乡民们才陆续回家过年。劫后余生的闽南人认为是“天公”助战,才能击败拥有洋枪洋炮的倭寇。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闽南人便以每年正月初九为天公诞辰日加以祭拜。后来,随着大批闽南人移民台湾,也把拜天公的节俗带入台湾。

  春节期间台湾禁忌甚多,比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在井中打水,好让井妈安静休息一天。倘有小孩打骂人,懂事理的家长往往会带上一两对大桔登门致歉赔礼,对方收下大桔,大都会宽恕不懂事的孩子。照民间说法,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用大桔赔礼,就是将“大吉”献给乙家,可以保佑乙家的孩子全年平平安安。台湾人甚至在春节期间给扫帚“放假”歇息,说是春节动用扫帚会把家中财气扫出去。所以,家中的垃圾要扫在门后,等到正月初五才全部清扫出门。

  在台湾,春节期间的文艺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如打灯猜(猜谜)、攻炮城、踩高跷、划旱船、庙前演戏、文艺踩街等等。可见,台湾和大陆的年俗一脉相承,海峡隔不断同胞情,阻不断民族风。这正是:两岸共一宗,年俗古今同。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