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3年第一期  > 正文

抗战期间云南省防空司令部的攀拆队

日期:2013-01-01 10:01 来源:《黄埔》 作者:李适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对昆明狂轰滥炸,造成惨绝人寰的巨大灾难。云南省防空司令部编印的《防空实录》记载:从1938年9月28日至1944年,昆明共发出警报232次;敌机入侵市空142次,入侵敌机1099架;共投弹3043枚,死伤无辜同胞3503人(其中炸死1759人);炸毁、烧毀、震毁房屋19015间。

  在空袭中被炸房屋的泥土、石块、瓦片阻碍交通,需要及时清除,对危及人身安全的危险房屋必须拆除。空袭发生火灾时,为了不使火势蔓延,必须将火头隔断,使火灾范围不致扩大。由于当时的消防队没有人力和攀拆器材,防空司令部成立一支攀拆专业队伍就势在必行。云南省防空副司令杨德源在一无编制、二无经费的情况下,要成立一支攀拆队谈何容易,遂打起军校的主意来。他报经当时任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昆明行营主任龙云同意,将攀拆队的任务由军官分校担任。这样一来,编制和人员是现成的,又节约了经费。他跑到分校与主任唐继麟协商。当时在校学习的第十七期九个步兵队即将毕业,只有炮兵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校本部决定攀拆队的任务由十七期炮兵队承担。这就是在昆明空袭中贡献很大却鲜为人知的“云南省防空司令部攀拆队”。

  我队学生60人,除完成炮科的学、术两科的学习外,还担负了攀拆任务。防空司令部发来的攀拆器材有:钩、杈、梯、斧、锯、撬、十字镐、圆锹、麻绳、剪、钳等。钩、杈分为长、中、短三种,用竹竿做把手。长的6米、中号3米、短的2米。当时昆明的高层建筑不多且多为土木结构。6米长的钩、杈,可以达到拆除高度。全队人手一件器材扛在肩上,成三路行军纵队行走时,十分壮观。每人发有黄底红字袖章一个,印有“云南省防空司令部攀拆队”字样,在执行任务时必须佩戴。在颁发器材时,防空司令部派人来我队讲授防空知识、各种器材使用方法和攀拆要领。

  为了预防空袭(一般人称“躲警报”),我们上午在校内上课,下午均到北郊小屯村,进行单炮教练、野外演习、筑城教练、炮兵观测实习。当时学校为避免空袭遭受损失,把从法国购买的新式重武器乃德山炮、测远机、方向盘、剪形镜、经纬仪以及精密的工兵器材,存放在小屯村的庙中。我们多数的术科学习是在小屯村完成的,如遇空袭时,警报尚未解除,我们立即跑步入城到被炸地点,清除路障,拆除危房。发生火灾时,协助消防队灭火。

  在执行攀拆任务中,我们在昆明市区拆除了不少危房,清除无数路障,保证交通畅通,减少人民群众的伤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1941年4月8日的空袭。当天,敌机27架窜入市区上空,共投下炸弹80多枚(包括燃烧弹)。长春路(今人民中路)、光华街以北、翠湖以南、华山西路以西、福照街(今五一路上段)、黄公东街、武成路、大众电影院(今五一电影院)、劝业场一带成为火海,炸死同胞44人,伤35人。炸毁房屋1270间,有名的赵丝线家当天亦被炸。我们在硝烟弥漫中,将被烧房屋及邻近房屋拆除,不使火势扩大,协同消防队一齐扑灭了大火。任务完成后,一个个汗流满面,被烟火熏成了花脸。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军歌返回学校。市民们都停步伫立在道旁,投来亲切的目光,注视这支“花脸”队伍。

  (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供稿)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