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萧会”于4月8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深入交换意见,做出多项具体论述,为两岸关系发展指明前景。
20年前,“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成功举行。如今,两岸关系沿着“汪辜会谈”所开创的道路,已迈入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自2008年以来,两岸两会已协商签署18项协议,并达成两项共识,新的进展仍在有序进行中。当前的两岸交流合作之密切、两岸人民往来之频繁,均前所未有。
博鳌开启“习萧会”
两岸携手再向前
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于4月6日至8日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主题为“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本次论坛中与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萧万长举行会面。此次“习萧会”,对两岸进一步深化合作具有重大作用。
两岸同胞要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8日上午在博鳌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时强调,大陆方面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决心是坚定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我们将保持对台大政方针的连续性,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更好地造福两岸同胞。两岸同胞要真诚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表示,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开启了两岸经济关系新的发展阶段。“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事者必有所成”。对海峡两岸中国人来说,重要的是真正认识和切实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习近平对促进两岸合作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希望本着两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我们会更多考虑台湾同胞的需求和利益,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二,希望两岸加强经济领域高层次对话和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有必要更好发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内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功能,加强形势、政策、发展规划沟通,增强经济合作的前瞻性和协调性。要加快拓展产业合作,扩大双向投资,深化金融服务业合作,探索新的合作途径。
第三,希望两岸加快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议商谈进程,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两岸应该争取尽快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力争在年内完成货物贸易、争端解决等议题的磋商。两岸可以适时务实探讨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为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第四,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每一项发展成就,都值得两岸中国人自豪。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只要两岸凡事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阻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萧万长表示,过去5年两岸关系开启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获致极为丰硕成果,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巩固互信,深化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两岸应加强政策协调和经济战略共同探讨,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希望两岸共同面对全球经济新局,共同构筑两岸愿景,共同参与区域经济整合,携手合作,互利共荣,振兴中华。
这也呼应了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的表态。4月2日在接见将赴博鳌的台湾企业家代表团时,马英九表示,过去4年多两岸各方面交流尤其在金融、货币清算等领域的不断成长,是2008年他上任前无法想象的,因此非常希望“进一步扩大、深化”。
“正能量”值得期待。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杨毅8日下午举行吹风会,透露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的会见积极而富有成果,双方就发展两岸关系,尤其是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交换了意见,有许多相同或近似的看法。
第一,都充分肯定过去5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认为应当继续坚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巩固互信、深化合作,取得更多成就,造福两岸同胞。
第二,都认为新形势下应当扩大和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提升制度化合作水平。应当把它作为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全力以赴做好。
第三,都认为应当加快ECFA后续协议的协商,尽早签署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争端解决相关协议,在此基础上促进双向互惠投资,深化扩大产业和金融的合作。
第四,都认为两岸应当加强经济领域的政策沟通和协调,提高合作的效益,增强经济合作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实现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壮大。
第五,都认为应该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就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进行务实探讨,合情合理解决。
第六,都认为两岸人民是手足同胞,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旨在造福两岸民众。希望两岸形成更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构筑愿景,携手振兴中华。
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杨秋兴表示,“习萧会”的一些说法他“完全赞同”。杨秋兴认为,论坛“少政治、多经贸”的做法符合台湾经济优先的想法和方向,而且区域共同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让两岸人民共享经济成长的果实,这是两岸的共识,没有人会反对。
有媒体观察到,习近平对促进两岸合作的4点希望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两岸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次“习萧会”上,萧万长也提出了“巩固互信,坚定向前,务实开展,深化合作” 的新16字方针,比2008年“胡萧会”上他提的16字箴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或许,“博鳌时间”和“习萧会”后的两岸关系,同样可以取势为人先、谋势必有成,其“正能量”值得期待。
大陆释善意两岸具高度共识。
有关媒体认为,此次“习萧会”指明了两岸发展方向,对两岸关系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萧会”是习近平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第二次会见国民党政治人物。他2月底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之后再与萧万长会面。萧万长充当传递马英九思路和意志的“分身”,在一定程度上还更具代表性。
香港《文汇报》报道说,此次“习萧会”备受瞩目,代表了大陆新一届领导人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思维和规划,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具有指标意义。
“习萧会”除了传递两岸关系发展大局持续稳步向前的信息,同时也落实到具体的经贸合作,双方都表达了尽快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商谈,尽早签署服务贸易协议的意愿。当前国际经济变化频繁,台湾更需要通过加强与大陆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宽区域经济空间,才能增强抗逆力。
香港《大公报》称,自2006年博鳌亚洲论坛起,中共领导人就形成了接见与会台湾代表团的惯例,成为两岸之间一个重要的高层交流平台。
文章说,两岸双方应把握当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两岸经合更上一层楼。此次“习萧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当中有许多相同或近似的看法,成果丰富,意义深远。
香港中通社援引香港学者赵雨乐观点表示,这次“习萧会”的信息是实质而正面的。以前两岸合作一直讲“三通”,现在则是讲互补性,这次的会面将这点说的较为突出。
香港《成报》社论指出,两岸之间如果没有和平发展,就必然返回过去的武力对峙状况或冷战僵持模式。经历了多年和平发展,两岸人民都不愿意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了。所以,阻碍和平发展、冲击和平发展、抵制和平发展,统统都是失民心、丢民意的。经历了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会在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加速进步、茁壮成长,中华民族因此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这次博鳌论坛两岸代表都散发出进一步坚持和平发展的强烈愿望。
澳门《新华澳报》说,习近平提出了“一家人”的概念,将两岸关系靠拉得更紧密,两岸经贸再加上一层“亲情”的涵义,展现“以情动人”、“以情服人”的态度。
台湾《经济日报》的社论指出,萧万长与习近平进行历史性的“习萧会”,进一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经贸交流。
台湾“中央社”报道称,“习萧会”中双方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深入交换意见,做出多项具体论述,为两岸关系发展指明前景。
会谈双方不约而同都提到两岸经济合作,对尽速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各项后续商谈,尽早签署服务贸易协议,表现了高度共识。
“汪辜会谈”彰显历史启示
1993年4月27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政府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的首次会晤,也是分隔40多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商谈,尽管这次会谈只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在短短3天的历史性会谈中,双方共达成了4项协议,为两岸关系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汪辜会谈”回顾。
1987年两岸打破长达30多年的隔绝状态之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迅速扩大,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具体问题。为促进两岸同胞正常交往,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势在必行。1990年11月21日,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成立,委任具有国民党中常委身份的台湾知名企业家辜振甫为董事长。为便于与海基会联系、商谈,大陆积极筹备成立对应机构,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成立,由前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汪道涵任会长。
海基会成立后,积极筹备访问大陆事宜,1991年4月28日,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陈长文首访大陆,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率先与其会晤,双方就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初步交换意见。随后,国台办主任王兆国会见陈长文一行时指出,应尽早实现双向交流和直接“三通”,希望海基会能获得授权与大陆协商。自此,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友谊,为两岸事务性协商创造了条件。
1992年3月30日,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针对“两会”协商中出现的问题表明了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并提出一系列主张。针对大陆的合理主张,8月1日,台湾当局发表声明予以回应。9月,“两会”秘书长在厦门会晤,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问题交换非正式意见。12月3日,“两会”均承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暂时搁置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争议,从而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为“两会”领导人会谈营造了合作互信的政治基础。
1993年4月27日上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28日上午,唐树备、邱进益继续在海皇大厦进行会商。下午3点,在进行汪辜第二次正式会谈前,海协会汪道涵会长、唐树备副会长与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邱进益副董事长先行协商30分钟,双方同意延会,并将签署仪式顺延至29日上午10点。在汪辜率双方代表团进行15分钟会谈后,唐、邱二人继续讨论经济交流等问题。
4月29日上午,协议签署仪式在海皇大厦四楼举行。
签字大厅里,一簇盛开的胡姬花摆在签字桌的正中,粉蕊紫瓣的花朵在墨绿色台面的映衬下透着典雅与雍容。台前还簇拥着五颜六色的丹仙花、九重葛等热带花卉,这些怒放的鲜花,使整个签字大厅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
10点35分,大陆海协会专员徐志勤和台湾海基会法律服务处处长许惠祐分别把四份灰色和四份黑色的文件放在签字台上。5分钟后,穿着白色套装的汪夫人和穿着真丝旗袍的辜夫人手挽手首先进场;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则紧随其后。连日来一直身着浅色服装的汪、辜二人,此时都换上了深色西服,显得庄重而有气派。
10点50分,汪道涵会长和辜振甫董事长在四份文本上先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四份协议分别是:《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
唐树备回忆说:“在签字时,台湾方面仍然要突出两岸的‘对等’。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右为尊。两位老人要签四个协议。因此,根据海基会方面的建议,在签了两个协议后,两位老人互换位置。站在他们后边的‘两会’成员换不换位置呢?如果站在后面的一二十人也跟着换,现场就乱了。我跟邱先生商量后,双方就原地不动了。这就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画面:辜先生后面站着的是海协会的我,汪先生后面站着的是海基会的邱进益。有一张照片记录下了这个特殊而珍贵的镜头”。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汪道涵表示,“这次会谈是两岸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走出这一步应是今后两岸关系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辜振甫也表示,“这次协议正式签署为两岸民间交流事务揭开了新的一页,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汪辜会谈”树立了两岸对等协商、平等谈判的良好范例,初步建立了两岸制度化的协商机制。
“汪辜会谈”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的确不可估量。
“汪辜会谈”首次实现“两会”最高负责人直接见面会商,也是两岸高层人士的一次正式会晤;它表明台湾当局开始调整“三不政策”,两岸接触对话的大门从此正式打开。多年来,台湾当局虽逐步开放了两岸之间的各项交流,但这种交流一直被限制在民间、间接和非政治范围,台湾当局始终坚持与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截至“汪辜会谈”以前,除香港“两航谈判”、金门红十字会谈判,及“两会”一些低层次纯事务性接触外,两岸尚未举行过任何较为正式的会谈。此次“汪辜会谈”,虽然也定为“民间、事务、功能”性质,且由两岸民间中介机构出面,但由于双方都经高层授权(如台湾海基会明确是“行政院”授权单位),具有半官方色彩;加上汪、辜均属高层次人物,所以,此次会谈使得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中的“二不”——“不接触”、“不谈判”变得名存实亡。
“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两岸局势的变化,以及两岸关系的向前推进,举行两岸间的中介机构、高层次人物的会谈的主客观条件也日臻成熟。“汪辜会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两岸的民意。与此同时,“汪辜会谈”又是对两岸关系的一个推动。由于“汪辜会谈”使两岸建立起了制度化的沟通管道和“联线”、“热线”,并对一些基本和较重要的问题,如两岸公证文书查证问题、共同打击走私犯罪问题、两岸经济纠纷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正在或准备协商解决,使得今后的两岸关系发展能朝着更加健康和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汪辜会谈”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重要历史启示。
今年是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20周年。虽然汪辜二老已驾鹤西去,虽然两岸关系在这20年来经历了跌宕起伏,大陆和台湾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但“汪辜会谈”所蕴含的成功经验及丰富内涵,对当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是“汪辜会谈”催生了“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基础上举行的。“九二共识”如同布帛菽粟,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岸巩固和强化政治互信的基础。
二是“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协商。海峡两岸关系从对立对峙走向交流协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潮流的驱动。“汪辜会谈”的实现标志着两岸关系以交流弥合隔离、以合作取代对抗的历史性转折。《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规定,“海基会董事长与海协会会长,视实际需要,经双方同意后,就两会会务进行会谈,地点及相关问题另行商定”,“海基会副董事长与海协会常务副会长或两会秘书长,原则上每半年一次,在两岸轮流和商定之第三地,就两会会务进行会谈”。“两会副秘书长、处长、主任级人员,就主管之业务,每季度在两岸择地会商。”两岸“两会”联系与沟通管道的建立,开启了两岸沟通协商正常化、制度化的大门,这对以后“两会”领导人相约互访及解决两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民众需求是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扩张、人员往来以及各项交流活动的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了一些有关两岸人民权益的事务性、功能性问题,迫切需要两岸协商解决,由此催生了两岸“两会”,进而促成“汪辜会谈”。
四是和平发展是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汪辜会谈”开启两岸协商的历史进程,其奠基于“九二共识”,成就于两岸民众交流的客观需求,打破了两岸长期以来的隔绝局面,开创了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沟通模式,堪称是践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伟大实践。
五是“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成功举行,发掘两岸协商中的外部正能量。如果说坚持“九二共识”、弹性务实协商等,都是两岸协商的内部正能量。那么,正确运用两岸协商中的外部因素,就是挖掘外部正能量。“汪辜会谈”期间,新加坡善尽地主之谊,对相关的安排细致入微。比如,李光耀顾及到台湾执意于所谓的两岸地位平等问题,因此没有一起会见而是分别会见了“两会”领导人。为了使“两会”领导人同时抵达会场,分别安排了两台电梯以供使用。此外,面对数名岛内“台独”分子到新加坡闹场,新加坡警察也给予了及时有效的制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海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会议上指出,“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在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汪辜会谈”彰显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协商基础的重要地位,其揭示的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促进合作的精神,依然启迪着两岸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开展协商谈判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真诚希望两岸双方继续积极促进两岸协商不断取得新成果,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鼓舞两岸同胞团结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