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有个很受重视、独具情趣的传统节日——冬节。台湾民间习称“冬至”这一天为“冬节”,非常看重这个热热闹闹的冬节。在台湾同胞心目中,过冬节犹如小过年,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历史悠久 一脉相承
台湾民间的“冬节”不是独创特有的,而是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冬至与清明一样,是由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冬至作为节日,在我国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在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为何大如年或者仅次于年?原来,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另外,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这一天是“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是值得庆祝的,《后汉书礼仪志》引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这一天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京城百官要向皇帝表示祝贺,地方大员也要派人送贺表及礼物向皇帝表示祝贺。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老百姓为了庆贺,“冬至亚岁宴”的食俗名目甚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等,而“馄饨拜冬”的食俗最为普遍。
祖家节风 古今甚烈
台湾同胞祖居地的福建厦门、漳州、泉州民间,自古以来,人们俗称冬至为“冬节”。“冬节”是冬季最隆重、热闹的民俗节日,除了上世纪人为籓篱阻隔的数十年外,两岸同胞逢年过节你来我往,热热闹闹,亲如一家。地缘、亲缘之故,两岸良风淳俗并不因一条海峡的阻隔而走样。
《厦门市志》中记载:厦门冬至,家家户户搓圆子。是日,敬祖祀神,然后全家聚食,谓之“添岁”。俗话说:“吃过冬至圆,岁数长一年。”早晨先用圆子祀神,中午再备牲礼酒菜祭祖。还要增添一个三牲和菜肴,敬奉灶君公,望其能“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民间有“冬至一阳升”的谚语和“为米圆,以像阳”的说法。俗话说:“冬节大如年,圆子圆又圆,合家团圆准备迎新年。”按习俗,冬至节不请客、不相贺。
《漳州市志》中记载:漳州旧俗“冬至作米圆食之,谓之‘添岁’。海澄民有墓祭者”。冬至前一天除新丧之家外,家家磨糯米做汤圆,亲邻之间互赠汤圆。是日清晨,各家在家庙内用甜汤圆祭祖,还要将煮熟的汤圆粘贴门楣、灶台、粮仓、畜栏上,祈求合家平安、六畜兴旺。若有家人外出未归,应将和水磨的糯米粉晒干,待其回来时补食冬节圆。冬至日农家休耕一天,祭土地神,答谢其保护庄稼和人畜;并用芥菜叶包汤圆喂牛,牛角上要贴红纸或涂汤圆。冬至扫墓的旧俗仍存在,但仅限于旧墓(新丧之家扫墓都在清明前后)。旧时,冬至有敬祖之俗。
《泉州市志》中记载:泉州人称冬节为“小年兜”,过节极为隆重。节前家家舂米搓丸,有红有白。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手艺更巧,粒粒如鱼目珠子,名闻遐迩。是日清晨,各家把丸子配上田薯或槟榔芋,加白糖煮成甜丸汤敬神祀祖。在外地做工的人都要赶回家过节祭祖,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搓丸时往往捏制些小巧玲珑的家禽、三牲(猪头、猪脚、鸡,或花鱼、墨鱼)等吉祥物,寓意“六畜兴旺”,蒸熟祀祖后供孩子玩耍。入夜,举行家祭如除夕。敬祀的供品肴馔中必有嫩饼菜。泉州习俗一年中的冬节、除夕、清明三次办嫩饼菜(春卷),寓意“包金包银”,家庭兴旺发达。冬至,各宗族开宗庙祠堂举行祭祖仪式,俗谓“祭冬”。由族中德高望重的耆老主、陪祭,礼毕开祭宴。从冬节过后到年兜,各家庭都择吉日“扫尘”(大扫除)。房舍、桌椅、杂物全部拭洗干净。
至今,厦门、漳州、泉州的冬至节俗与台湾保持一致的,主要有搓圆、团聚、祭祖、给耕牛休息、吃冬至圆添岁等等。
台湾冬节,趣俗多多
“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节前夕,台湾家家户户便忙开磨米浆等活儿。到了冬节前夜,家庭主妇就张罗着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滤干的米浆揉成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地搓起冬节圆。冬节圆有大有小,有红有白,十分耀眼,老辈人习惯说:“这是父子公孙圆,是全家大大小小团团圆圆的象征!”小孩子则喜欢用现成的米团为料捏造家禽家畜,尽情玩个痛快。农家人为图个“六畜兴旺”,做家长的也不会对小孩横加干涉,此情此景比起除夕守岁还热闹。
冬节这天做主妇的起大早,用红糖、姜母熬熟冬节圆,先祭拜列祖列宗。全家大小在祖先牌位前,由长辈述说自己的“根”在何处,以使子孙世代不忘其根,永世牢记祖先。除了祭拜祖先外,还供奉井头、灶头、地头,俗信这几个地方都有“神”,“神”吃了冬节圆,就会保佑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对此,《台湾府志》(1696)卷七记载:“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圞而食之,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粘一丸于其上,谓之‘饷耗’。是日,长幼祀祖、贺节,略如元旦”。
大人小孩起床后早餐就是吃冬节圆,一家人围聚餐桌品着汤圆,也品着节俗带来的浓郁的亲情。说来有趣,我国大多数地区民间计岁多以春节为准,而台湾民间与闽南一样,以吃冬节圆为准,故有民谚“吃了冬节圆添一岁”。所以,就连婴儿也要象征性地给他们舔舔甜汤圆,喂喂圆仔汤,似乎人间甜味如何便由此可知。对于远离家门或条件限制不能赶回家的亲人,其家属是情连冬至圆的。这天,要给未归亲人晒留米浆,期冀团圆日,共搓团圆“补岁”庆团圆。
祖家在闽南的台湾同胞,一俟冬节,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的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按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亦称“祭冬”)。祭后有的就在祖祠中大摆筵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称之“食祖”。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这种敦亲睦邻的联亲活动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通过祭谒祖先,欢度冬节活动怀念大陆祖家,并借机教育子孙后代毋忘“根”在海峡西岸。有人说冬节是思亲节、团圆节、联谊节,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这一天,台湾人盛行进补,谓之“补冬”,台湾王诗琅所编的《艋胛岁时记》中就有补冬的记载:“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在冬节的菜肴中吃出补益健身,以利冬耕时干得更出色。此外,台湾的农家人在这一天还给耕牛放假,让耕牛好好休息,俗称“牛节”。
传统农业社会,冬至是田地买卖签订契约之日,也是地主和佃农决定明年是否续租耕地的订约日。田地买卖和租佃续约习惯选择冬至这一天,揆其用意是进入冬至节气农作物都已收成,产权较清楚之故。冬至也是台湾民间预测未来气候的依据,因为冬至是以阳历为准,如对照农历日期即可预知今年冬季严寒时期,所谓的“冬无霜”,说的是冬至如果在农历的月初,年底将会寒冷,冬至如在农历月底要到正月或二月才寒冷,假如是在中旬则当年冬季将不会严寒。此外还有“冬节酥,年夜乌”,意为冬节如果天气晴朗,春节期间就有可能会下雨。
据《台湾府志》、《台南县志》、《台湾旧惯习俗信仰》等文献记载,台湾冬至的旧俗中,民众会将汤圆煳在车窗、桌柜、畜栏、水井等处,谓之“煳圆仔丁”祈求“出好丁”(生男儿)。吃冬节圆有此俗信:在吃冬节圆时,每一匙只能舀两粒,当吃到最后时,凡未婚者所剩的冬节圆必为奇数,而已婚者则为偶数。尽管没有科学根据,人们却乐于接受,因此,人们在进食冬节圆时就两个两个吃,试一试准不准,准与不准都会引起一片欢笑声。过去,人们在冬节这天要在家宅的显眼处和主要家具粘附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在此俗逐渐式微。台湾现代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椅、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粘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多少年来,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希冀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每逢冬节他们总忘不了在门环上粘上两个耀眼的冬节圆:白白的,象征着亲情的纯洁;红红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圆圆的,象征着家庭团圆;甜甜的,象征着生活的甜蜜;连那很粘很粘的糯米,不也象征着亲人的骨肉相联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