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3年第六期  > 正文

民进党两岸政策未见进步“最后一哩路”将走向何方

日期:2013-11-01 17:25 来源:《黄埔》 作者:李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两个月来,民进党在轰轰烈烈的“迎扁返党”后,又适时举办了持续一个月之久的“执政八年研讨会”,再加上预计九场的华山会议,以及备受瞩目的“马苏辩”因苏贞昌打退堂鼓而不了了之……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频繁动作,从最初引发全台舆论关注,到如今已经激不起媒体兴趣,原因无他,皆因这些事件都暴露出了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黔驴技穷,难以突围。

  民进党“华山会议”流于形式

  何谓“华山会议”?按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发言人郑文灿的说法,民进党举办“华山会议”,是讨论两岸政策。取名“华山”是因为会议地点在民进党中央党部的“华山大楼”,也有“华山论剑”的意思,希望各门各派都参与讨论,代表民进党不怕辩论、不怕挑战,所有不同的意见都能畅所欲言。

  表面上看,“华山会议”为民进党各派系提供了大鸣大放的机会,但其实并没有实质意义。因不管与会者提出什么建议和主张,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定调权始终掌握在苏贞昌手里。苏贞昌在“华山论剑”尚未开始便已经掌握“九阴真经”及党机器的“尚方宝剑”,从这个角度来讲,“华山会议”表面热闹但归根到底不过是苏贞昌的“一言堂”而已。而以苏贞昌为首的民进党中央始终都以《台湾前途决议文》所确立的两岸“一边一国”的“台独”论述作为两岸政策的核心思维与价值理念。就算是民进党举行多少会议,邀请多少党内党外人士进行讨论,这一核心论述没有改变,则无论民进党进行怎样的两岸政策调整都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对民进党政策转型并无实质意义。

  民进党首场“华山会议”于7月4日登场,主题是“台湾对中政策的核心价值与愿景”。应该说民进党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党主席苏贞昌亲自主持会议,党内要角除蔡英文外,几乎全部到场,共有70余人与会,可谓声势浩大、颇具规模。不过,会议所透出的讯息与这热闹的场面却形成鲜明的反差,显得沉闷、消极,反映出该党在两岸关系上的本质立场并未发生变化,显示出民进党并不急于在两岸关系上有实质动作。

  第二次“华山会议” 于7月25日召开,主题是“如何处理‘九二共识’”,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及蔡英文、谢长廷皆未到场。受邀前来的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成了最受瞩目的人。苏起当年亲身参与了“九二共识”的诞生过程,据说“九二共识”一词亦为苏起发明,因此,他向来是民进党唇枪舌剑的论战对象。苏起会后受访时表示,会议气氛良好,没有被“围剿”;但从各人发言的内容看,苏起舌战群“独”的状况还是一如预期地发生了。

  苏起给民进党的建议实际上非常中肯透彻。他指出,“九二共识”是政治问题,不是学术或科学问题,辩论这个共识是否存在,内容为何,有无文件证明等,意义其实不大,只能强化既有立场,无法触及问题核心。

  “关键在于互信而非名词。”苏起说,国共能有互信是因为经过政党轮替后的大量接触交流及深入了解,“九二共识”因为合乎各方面的要求而被选为表达互信的用词。互信是水下看不见的冰山,“九二共识”只是冰山一角。先有互信,才有名词。他建议,民进党与其思考如何处理“九二共识”或创造新名词,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民共互信。唯有民进党寻求全党“不独”的共识,才能与对岸建立互信。

  苏起说,蒋经国当年痛苦地认识到“反攻大陆”不再可能,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在变”,所以毅然推动大陆政策改革。“如果贵党也能理性超越感性,说不定可为台湾带来长期的安全繁荣。”

  第三场“华山会议”于 8月15日召开,民进党内“极独”大佬游锡堃主持,主题是“如何因应‘中国因素’在台湾”。游锡堃会后表示,两岸关系交流不可避免,但应建立在“交流透明化”与建立事后管理机制的前提上。

  第四场“华山会议”于8月29日召开,蔡英文主持会议,主题是“两岸公民社会如何交流”。适逢台风过境,南台湾下大雨,“华山会议”颇为冷清。蔡英文在党中央九楼主持“华山会议”,同在九楼的党主席苏贞昌则是另有行程、不见人影,苏蔡果然“王不见王”。

  四场“华山会议”下来,民进党收获的不是两岸大众的惊喜,而是一堆“质疑”,这其中又以“玩假的”为最。

  民进党计划召开九场“华山会议”,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切入。从前面四场“华山会议”来看,接下来的几场预料将跟前面的四场一样,只是各说各话的“谈话会”。恰如谢长廷于2002年竞选连任高雄市长说“拔剑四顾心茫茫”,最后将落得“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因此,民进党现在要面对“是否要和大陆打交道”以及“如何打交道”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后,才有可能对两岸政策进行调整,也才有可能对“台独”路线和政策进行改造。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民进党还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形成比较一致的认知。即使有认为需要和大陆打交道者,也大多是抱着投机心态。所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讨论,无论叫“华山论剑”还是叫“武林会盟”,充其量不过是装装门面,做一下讨论两岸政策的样子骗骗民众而已。

  就两岸关系的现实情况来看,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到底应该如何调整,其实一目了然。自2008年一直到现在,民进党在两岸关系“最后一哩路”上已经徘徊了很久,就是没有能力迈出关键一步,现在2014年选举在即,两岸政策的调整已经非常急迫。以民进党发展的历史来看,民进党只要认为两岸政策需要调整,论述不是问题。不过,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现实的急迫性未必为党内大部分政治人物所认知,或者即使有所认知但从自己利益角度考虑也未必愿意支持调整两岸论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民进党在近期两岸论述辩论中焦点散漫的根本原因。

  民进党到底需不需要与大陆建立互信并建立较为稳固的互动平台?对这个问题肯定且较为一致性的认知是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前提。只有这样,民进党才有可能拿出调整政策和论述的善意与诚意。否则,如果民进党总是用朝三暮四和阳奉阴违的态度来处理两岸关系,其与大陆的关系不可能稳定下来,这种情形下所进行的“调整”只能是自说自话的内部消费,没有太大意义。鉴于以前关系的长期不睦,民共之间要建立起互信可谓困难重重。

  其实,“华山会议”的本质是民进党中央提供的论辩平台,而非寻求党内共识的机制,党内人士直言这项会议“预设目标不明确、如何作结不清楚、处理差异没程序”。事实上,民进党中央“中国事务委员会”,都无法决定党的“中国政策”,遑论“华山会议”。

  此外,民进党内历来山头林立,派系整合本就困难重重。而“华山会议”在派系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很难就两岸政策形成一致的共识。反过来,民进党内或有可能因“华山会议”意见分歧引发派系间更大的纷争,对党内整合提出新的更大挑战,党主席苏贞昌面对党内整合的压力也可能不断增大。这一方面考验苏贞昌的“桶箍”功力;另一方面也着实考验整个民进党的人心向背。“华山会议”将成为民进党整合的开端,还是会成为民进党分裂的起点,同样值得深入观察。

  绿营政治精英纷念“两岸经” 目的各不同

  日前,民进党籍的高雄市长陈菊二度访问大陆,让绿营政治精英的“登陆”热与两岸热再次受到关注。不可否认,在现实面前,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潮流面前,民进党政治精英们不得不面对最为重要、也最为敏感的两岸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岸热,纷纷以不同形式念起“两岸经”,但策略、目标各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都希望在两岸议题上获取利益或者不失分,这在客观上推进了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与改革。

  苏贞昌的“两岸经”是左右逢源,不失分。苏贞昌在两岸政策问题上面临两难:积极面对与处理两岸问题,会引起绿营基本教义派的反对与抵制,影响其党主席权位巩固与党内支持;消极应对,不积极作为,则会引起务实派与改革派的不满,也会让中间选民失望,同样不利于谋取“大位”。因此,苏贞昌在两岸议题上非常小心谨慎,总体上是保守的,基本策略是在巩固“台独”基本教义派支持的基础上,做出象征性的两岸政策微调,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目的。

  谢长廷的“两岸经”是开创自己的政治天空。在两岸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创新局面的应是谢长廷。谢长廷的“两岸经”,与其他绿营政治人物有所不同,他已没有角逐“大位”的机会与可能,但如何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是他最重要的考虑。于是,他选择了对绿营政治精英来说最为棘手的两岸议题,这是一步险棋,但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蔡英文的“两岸经”是防止被边缘化。旨在重披战袍、企图参加下届台湾大选的蔡英文,比谁都明白,两岸议题在夺取“大位”中的重要性。她在上届大选惜败之后就得出败在两岸议题“最后一哩路”上的教训。她还在败选报告中提出,“民进党在过去以至将来,都要面对一个很严酷的问题,就是要如何面对中国大陆,要如何加强处理两岸问题的能量与能力,才会得到社会对民进党的信赖”。对民进党参选人来说,两岸议题固然重要,但却异常敏感与复杂,需要审慎处理,若有不当,就会陷于被动,甚至失去争夺“大位”的机会。因此,蔡英文在处理两岸问题时格外小心谨慎。此时,绿营内部则出现了两岸热,民进党人士与大陆互动日益频繁,尤其是谢长廷的大陆之行与香港研讨会,再次掀起“红绿”互动热。党主席苏贞昌也举办“华山会议”,这让蔡英文感到一种压力,怕在两岸议题上出现被边缘化危机,不利“大位”的争取。于是,蔡英文另辟蹊径,以邀请两位知名的大陆经济专家前来发表演讲的另类方式面对两岸议题,间接与大陆互动,策略是制造媒体轰动效应,创造有利于蔡英文累积政治能力的效果,让她在两岸议题上不缺席、不被边缘化,能够发声,又不陷入有争议的政治议题。

  除了上述三位“天王”级的人物外,其他绿营重要政治精英也在念各自的“两岸经”。高雄市长陈菊二度“登陆”,邀请大陆多个城市参加在高雄举办的亚太城市高峰会,主要目的在于宣传高雄,加强两岸城市交流与合作,推动高雄经济发展。

  目前在民进党内极具竞争力并被外界最看好的新一代政治领袖是台南市长赖清德,日前率大型代表团赴香港参加台南与香港定期航班开通仪式,并在香港推销台南市,而且释放出他不排除访问大陆的消息,被认为是着眼于台南市经济发展创造政绩,为未来谋取“大位”进行两岸的长远政治布局。

  民进党不分区“立委”薛凌家族的“两岸经”,与其他政治精英有所不同,不是为了政治利益,而是谋求经济利益,是“生意经”、“钱经”。不久前,薛凌与担任民进党中评委的丈夫陈胜宏及担任民进党台北市议员的儿子何志伟主导的家族企业阳信银行,在上海投资成立阳信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并出席开幕式,是民进党重要政治人物公开投资大陆的首例。薛凌家族在上海投资这一“生意经”,对未来民进党的两岸经济合作立场与态度将是一个新的考验。

  可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与两岸经济合作的大发展面前,民进党已无法回避两岸议题,不同政治精英开始了不同的两岸议题的思考与行动,尽管目的不同,策略各异,但却在客观上有利于推进民进党的转型与两岸政策调整,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但要强调的是,绿营政治精英的两岸策略调整,不代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未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主张与调整方向,仍是观察民进党转型的关键所在。

  南台湾与大陆互动展新局

  2013年9月9日,南台湾的高雄市举行“2013年亚太城市高峰会”,大陆有5个城市市长或副市长与会。高雄市长陈菊还特别率市府团队,在高雄馆内向大陆城市代表团介绍高雄亚洲新湾区的建设,希望两岸增加直航高雄航班、希望更多大陆观光客“南进南出”到高雄观光,共同促进游轮观光与游艇产业发展。前高雄市长谢长廷还与大陆城市代表团成员共进早餐,欢迎来自大陆的朋友。这是南台湾与大陆互动新局面的又一重要进展。

  南台湾一直被认为是绿营的大本营,如今南台湾也是由绿营的民进党执政,近年来,大陆积极开展与南部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加强与南台湾的各种交往。如今,南台湾的政经形势以及与大陆的互动出现一些积极的新变化。

  大陆与南部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一是大陆地方政府与中南部县市的基础交流与合作活动显著增加。二是到南台湾旅游的大陆旅客显著增多,改变了前几年一度减少的局面。三是大陆与南台湾交流、合作范围日益广泛,从早期以经贸为主尤其是农产品采购为主逐渐向旅游、文化、学术、妇女、社工、社区等多个领域扩展。

  南台湾企业与大陆经贸往来也在增多。高雄市政府于2012年委托调查显示,高雄市中小企业与大陆有贸易往来的比例达29.9%,大企业往来比例达65.1%,对两岸经贸依赖度超过35%的比例分别达9.8%与10.1%;68.6%的当地民众支持通过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其中35.5%的民众肯定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高雄经济发展“有帮助”。

  最令人关注的是,南台湾民进党执政县市的主政者或官员对两岸交流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第一,“反中”言论有所减少,对大陆态度转趋友善,尤其是与绿营民意代表相比,更为突出。高雄市长陈菊,不论在岛内,还是到大陆参访,均公开以“中国大陆”称呼大陆,与民进党主流以“中国”称呼有很大不同。第二,不排斥甚至主张南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欢迎大陆民众到南部旅游、参访,欢迎大陆企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投资。第三,南台湾民进党执政县市长,除台南市长赖清德外(但不久前也到香港参访),绝大部分已到大陆考察或访问,又以推销农产品与推广旅游为主,局处课级官员到大陆参加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高雄市长日前第二次大陆之旅更受关注,更具影响力。

  不可否认,近期以来,民进党内部一些政治人物或政治精英的两岸观念在变化,出现一些理性、务实的声音与主张,与大陆的互动显著增加,而且改变了以前低调或不公开的往来与互动局面。即使党内强硬派的前党主席游锡堃也在第三次“华山会议”上表示,“全球化浪潮下,谁都无法阻碍两岸交流,交流不可避免”。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政党,不仅民进党的政治立场与两岸政策主张没有任何变化,而且其内部政治精英的基本政治态度也没有任何改变,只是策略性的调整。尤其不能根据大陆与民进党人士的往来与互动增多,就简单地认为大陆与民进党有了初步的互信。两岸或两党建立互信最基本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与支持“九二共识”。民进党至今也没有承认“九二共识”,没有这一基础,民共就不可能有任何互信。

  反过来讲,民共没有互信,但不等于或不表示大陆与民进党不来往,不交流。大陆对民进党个人与大陆交往、交流、互动,与两党之间的党际交流是有明确界定的,政策是十分明确的。目前,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被大陆定位为大陆与民进党人士之间的往来,而不是两党之间的互动。就在陈菊参访大陆之时,国台办发言人杨毅特别公开强调,大陆对民进党的政策没有改变,只要民进党不改变“台独”主张,大陆就不会与其发展党际关系。这一表态及时而明确:外界不能误读与误解大陆对民进党的政策方针,民进党人士个人与大陆的互动,与党际往来互动的性质不同,两者不能等同。这一表态也是要防止民进党误导台湾民众: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也可以处理两岸关系,或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发展不会恶化。

  目前出现的绿营或民进党“两岸热”、“大陆热”、“论述热”、“参访热”,虽然是一个好的开始,好的迹象,但仍属于绿营政治精英的个人行为,并各有各的政治考虑,尽管在客观上有助于民进党的转型,但要实现真正的转型却非常困难。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