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4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春灯贺佳节

日期:2014-01-01 10:18 来源:《黄埔》 作者:林长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火树光耀九州乐,花灯遍照两岸春。每到春节、元宵节,台湾和闽南到处张灯结彩,一盏盏耀眼的花灯高高挂起。别小觑这个花灯,它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文化,也是国泰民安的明显标志,折射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普天同庆的美好光景。

  正月灯彩历史悠久

  花灯也称灯彩,它的前身便是灯笼这一我国古老的照明工具。西汉时期,我国就已出现灯笼,最早灯笼的骨架是用竹条围成的,外糊灯纸或薄绸,灯壁上或写字或绘画,平时照明,节庆悬挂。而元宵节张灯的由来,据说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统治阶级提倡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史载,汉武帝时,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隆重祭祀太一神。从黄昏开始,皇宫中遍燃灯烛,通宵达旦。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以遍地的灯火象征光明,喻佛光普照,从而形成了后世元宵节张灯的习俗。此外,道教对元宵节也有重要影响,因为道教有三元之道,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大帝就是在正月十五诞生的,所以我们至今亦称元宵节为“上元节”。

  到了唐宋时期,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除了用彩灯照明以外,还将灯彩作为建筑艺术装饰。彩灯艺术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共同劳动 ,不断推陈出新。在式样上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等。在造型上有山水人物灯,花鸟虫鱼灯,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龙灯、云灯、宫灯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元宵灯节又像是一次灯技艺术的展览,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希冀。这些灯饰精美华丽,制作巧夺天工,十分逗人喜爱,看的人眼花缭乱。北方民歌《大逛灯》唱出了好多很有地方特色的灯:“通红的蔓菁灯,带缨的萝卜灯,弓腰的虾米灯,晾盖的蛤蜊灯,溜圆的西瓜灯,带刺的黄瓜灯,张嘴的鲤鱼灯,八腿的螃蟹灯,还有手中提的大提灯,空中悬的大云灯……”。京剧《狸猫换太子》中有一节“报花灯”就唱出了好几种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登科灯、六六大顺灯、七七团圆灯、八仙过海灯、九九连环灯、十面埋伏灯。这个灯,那个灯,吕布戏貂蝉,大闹凤仪亭。”

  台湾灯节 盛况非凡

  元宵节期间,台湾举行丰富多彩的灯节盛会和灯俗活动,大展灯技艺术和灯节文化,城乡张灯明盏,热闹非凡。近年来,与祖国大陆咫尺相望的金门县常特邀福建泉州市花灯匠师制作大型花灯、民俗花灯和各式拉灯,同时请著名制灯艺人现场表演简易花灯的制作过程,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台湾元宵灯俗之多,景况之热闹比起祖国大陆任何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台湾爱国史志学家连横(1878—1936)撰著的《台湾通史》岁时篇中记载:“(台湾)元宵之夕,自城市以及乡里,点灯结彩,大放烟火,竞演龙灯。士女出游,笙歌达旦。”每年正月初十后,台湾民间就拉开了灯节的帷幕,家家户户忙于买灯、制灯、挂灯。花灯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简易的有宫灯、兔子灯、元宝灯、鲤鱼灯、蛤蟆灯、蝴蝶灯、荷花灯、水果灯、关刀灯等。而制作精美的则有龙灯、虎灯、狮灯、船灯、嫦娥奔月灯、武松打虎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等。人们漫步大街小巷,不时可以看到许多美术灯饰店、灯饰工厂。他们除供应台湾市场外,还大量外销,美术灯一度为台湾增长最快的外销品。台湾是著名的竹子产区,许多灯笼多以竹子为主料。台湾的灯笼艺术不只在于竹编造型,而在它绘饰的图样,人物图样多绘福、禄、寿三星或八仙,其余大多为寓吉祥的奇花异卉,珍禽瑞兽等。由于灯笼在台湾的广泛应用,艺匠们便竞技呈能、精益求精。还有一大类是电动花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文化。

  灯节前夕,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在渔区,渔家人则喜欢糊制独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海底水族灯。在台湾有一种纸扎的,形似封盖烟囱的灯叫“孔明灯”,灯内燃烧浸油的纸芯,产生气体,灯便上升空中。元宵节期间,台湾同胞尤喜燃放这种孔明灯“祈求平安”。

  “灯是传统,光是科技”,台湾电子技术相当发达,灯会除了保持浓浓的传统味外,整个传统主题加大科技含量。人们可以欣赏到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如声控、光控、磁控和电子遥控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灯彩。1978年,台湾将元宵节定为“观光节”,从1992年起,每年的“观光节”都在台北举行为期3天的大型花灯展,定名为“台北灯会”。台北市的各寺庙也都举办花灯竞赛,如龙山寺、祖师庙、青山宫、保安宫、关渡宫和松山慈佑宫,展出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花灯。此外,还在露天剧场表演花灯舞,给传统灯节增添了新意。借助“台北灯会”将传统的花灯展示变成国际性观光卖点,吸引外国观光客到台北参加这个热闹非凡的灯节。台湾灯会最重要的就是“主灯”,通常以各年生肖为主题,兴建10米以上巨型主灯。历年主灯都有个主题名称,如:1991年:三阳开泰;1992年:洪福齐天…… 2010年:福临宝岛;2011年:玉兔呈祥;2012年:龙翔霞蔚;2013年:腾蛟启盛。

  大陆春灯源远流长

  据记载,厦门把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上元”。因活动多在晚上,又称“元夜”、“元夕”;又称“灯节”、“灯夕”。厦门的灯市自正月初九“天公生”后就开始热闹起来,买灯、看灯、送灯的男女老少,此来彼往,络绎不绝。到了上元之夜,户户张灯结彩,其中“走马灯”是最受男女老少欢迎的。“走马灯”里外两层,动静结合,里层呈圆筒形,精雕镂空,上面绘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舞龙奔马等图案。上有风车转,中有支柱,下为一针,旁点蜡烛或油灯,靠热气流带动风车旋转,使内层图案循环转动,其影投向不动的外层,生动活泼,富有动感。上元夜除了分散小型的花灯外,还有叠灯为山的鳌山灯等大型灯会。厦门有元宵节“送灯添丁”和“钻灯脚求子”的信俗。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到街上、祠庙、鳌山灯棚底下,钻进钻出,称“钻灯脚”。上元猜灯谜,俗称“灯猜”。元宵前数日,街上常有招贴告示:“某时、某处有灯谜请教,欢迎光临。”届时,爱好者聚集而来,出谜人家挂长方形花灯,谜面一条条贴在其上,每猜中一条,主人鸣锣敲鼓或燃放鞭炮,以示祝贺,并发给奖品。

  而泉州素有元宵闹花灯之俗。节前,花灯上市,灯摊遍布街头,家家户户竞相为孩子购买。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彩绘“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托“早生贵子”的祝愿。泉州自唐初建城,中原灯俗随即传入。及至南宋,更有“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的盛况。历经元、明、清和民国,花灯活动长期不衰。历代留传下来的诸如禽兽鱼龙、花卉瓜果等灯品,多达数百种。从灯品质料而言,传统多为篾骨纸质花灯,后有绸质花灯,清末民国有料丝花灯和玻璃花灯。上世纪80年代有塑料花灯,电光、电动彩灯问世,品种多姿多彩。

  元宵节俗如出一辙

  犹如除夕吃团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元宵节灯俗是方言相通、风俗相同的闽南和台湾民间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围绕灯的民俗与名目繁多,生动有趣,乡土气息浓郁,构成一幅幅异彩夺目的风情长卷。

  挂灯——元宵节前夕,多数人家喜欢买来花灯或大红灯笼,挂在居家、店铺门口,烘托节日喜庆气氛。有男孩出生的人家,都要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前往赏灯,场面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

  送灯——台湾闽南方言的“灯”与“丁”同音,年内出嫁的女儿,其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派男童送到女婿家,作为祈祝早日“出丁”(生孩子)。对于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丁”,男女双方求子心切由此可窥一斑。送灯有两种对象:一是头一年出嫁的女儿,第二年娘家送去花灯,以求吉利;二是有的人家婚后不育,约请子孙满堂的大户前来送灯以盼早生贵子。

  串灯——所谓串灯是未出嫁的姑娘在元宵夜到游灯人群里尽情闯游,以期“天官赐福神”给她觅到一个如意郎君。元宵灯节是少女们最感兴趣的。在古代,妇女们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少出闺门,而到了元宵节,则是“开放”的日子。灯火璀璨,闹中静处,秋波传情,适婚青年传递的是爱的音讯。姑娘可随母亲或姐妹趁赏灯之机看看对方才貌、言行,代替相亲。台湾婚后未生育的妇女元宵节要穿梭于灯下,以期早日得子(男)添丁,好为人母。

  游灯——元宵灯节,做家长的不吝给小孩节日零花钱,让他们购买喜爱的春灯,点上蜡烛,手提着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各种彩灯在夜幕中游动,犹如苍穹流星,人们在纵情游灯中结友联谊,共度良辰美景。由于台湾方言“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

  出灯——小孩们提着小花灯在大街小巷鱼贯穿梭,玩得不亦乐乎。有的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哭闹不已,大人们却不以为然,反以为喜:“好日子不许哭,这叫出灯,是人丁兴旺的好兆头呢!”台湾和闽南人俗信烧掉灯笼后会“出丁”。如果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会生男孩。尽管这只是一种虚拟的愿望,人们却乐意接受它。

  穿灯脚——元宵节,乡村祠堂中高悬多盏花灯。吉时一到,所有年内结婚的新娘,无论是产育好或是怀孕的,元宵夜都得重新打扮新娘妆,由婆婆或姑嫂妯娌领着,带到灯下俯首穿行而过,台湾人习称底下为“脚”,因此俗名为“穿灯脚”。乡亲们围观者如潮涌至,为的是借机认识哪一家娶的是哪一位新娘。它给人们再一次提供了看新娘的机会,场面十分热闹,堪称“新娘团拜会”。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其《闽南人》一书中记述:“在一些著名庙宇,都挂满了花灯,民众万人空巷,前往参拜观赏。妇女们有‘钻灯脚,生男胞’之习俗。”

  打灯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文娱活动,台胞习称猜灯谜为“打灯猜”。传统灯猜是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赠品,有的还将花灯当作赠品,起到应景作用。清代时,灯谜已是台湾元宵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清乾隆年间,布政使钱琦在《台湾竹枝词》中对此作过生动描述:“烟花火树拂墙边,映带春灯谜语多。”

  1984年2月16日是传统的元宵节,为了让前来福建东山岛避风的台湾渔民在祖国大陆欢度元宵佳节,增强两岸人民的感情,促进文化交流,东山县政协别出心裁想到了用猜灯谜联谊这一形式来与台胞开展节日联欢。当年笔者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猜谜联欢活动。会猜活动悬谜近400条,其中有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题材,如:海岛渔民盼统一(骊珠格),谜底:泊人、乐和;化干戈为玉帛(外国名著一),谜底: 《战争与和平》;大陆台湾应统一(县名二),谜底:两当、共和…… 台胞们也准备了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灯谜与大陆谜友交流,如:“君子之交”(台湾地名一),谜底:淡水;“花开长不败”(台湾地名一),谜底:恒春;“初次开业”(台湾市名一),谜底:新营,“落叶归根”(台湾地名一),谜底:知本。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