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4年第一期  > 正文

金秋传递正能量 两岸续写新篇章

日期:2014-01-01 11:02 来源:《黄埔》 作者:李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3年的10月,两岸的大事喜事多。先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APEC峰会期间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开辟了两岸关系崭新前景;接着是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开启了民间政治对话的先河;最后闪亮登场的是一年一度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了19项“共同建议”,可谓精彩纷呈,影响深远。

  “习萧会”开辟两岸关系崭新前景

  2013年10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了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APEC峰会期间与萧万长会面,也是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两岸首次“习萧会”后,两人时隔半年后的第二次会面,倍受两岸瞩目。

  “习萧会”透露出的政治讯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为两岸关系发展再次定下基调,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珍惜历史机遇,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两岸民众都希望两岸关系取得更大进展。双方应该顺应民心、抓住机遇,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取得新成果。

  此次“习萧会”是在APEC峰会期间举行,两岸经贸成为会谈的重点。在当前地区及国际经济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与萧万长荣誉董事长都特别强调两岸加强经贸制度化合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双方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并更加重视促进产业合作。萧万长则表示,过去5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诸多成果,最重要的是确立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基础,这也是两岸持续交流互动的核心。面对全球经济新挑战,两岸应扩大深化经贸制度化合作,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发展。

  除了两岸经贸合作,两岸巩固政治互信是此次“习萧会”的另一重要看点,受到两岸高度关注。在“习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已经多次表示,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提出两岸主管部门负责人可以见面交换意见。这可以看作是本次“习萧会”的一大亮点和两岸关系的重要突破,这既是一个大胆创新,更是一个务实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1991年,为因应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两岸先后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在两岸相关主管部门的授权之下,负责两岸事务性协商,并成功开启了两次“汪辜会谈”和2008年以来的9次“两会”领导人商谈,为两岸交流合作向制度化、稳定化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两岸间一些重大、敏感问题日益凸显,分别作为海协会和海基会上级主管部门的国台办和台当局“陆委会”,有必要直接就相关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主要负责人也需要直接联系、加强接触,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寻求共识、开展合作,共同努力推动两岸交流、妥善解决各种问题,进而更有效地对两岸“两会”的具体协商事务进行指导。因此,建立直接联系机制会更加强化两岸“两会”事务性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成为两岸沟通与对话的又一重要通道。

  本次“习萧会”为两岸经贸合作开辟了崭新前景,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媒体解读“习萧会”

  “习萧会”释放出的新信号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境外华文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

  香港《大公报》表示,海峡两岸的互动已朝着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台独”势力和主张“台独”的党派越来越没有市场。正因为如此,先经后政,经中有政,两岸政治对话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香港《文汇报》指出,习近平在“习萧会”的谈话,释放了大陆希望启动两岸政治谈判的信号。事实上,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而早一点解决,有利于缔造两岸更大的双赢。

  台湾《旺报》指出,习近平针对媒体开放的谈话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已经透露了许多重大信息。习近平强调,“两岸政治分歧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代传下去”。随着大陆经济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其自信心也随之增强,面对争议问题也开始传出“敢于亮剑”的说法,而在被视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的两岸统一问题上,大陆方面开始表现出更为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始主动出击,有所作为。

  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事实上,“习萧会”是两岸政治对话的开始。如今,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不但两岸间所触及的经济贸易议题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国家尚未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已经是两岸所无法回避、必须审慎、渐进但是积极面对的课题。单纯的“党对党”互动模式早已到了从第一线退场的时候。事实上,两岸官方的协商对话也早就以各种迂回的形式不断进行着。

  台湾《中央日报》指出,“习萧会”是承先启后、开创新局的正式会谈,是两岸从过去党对党色彩浓厚的“胡连会”,过渡到两岸官方接触的必经之路。“习萧会”的成功,已为下阶段的两岸关系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就等两岸双方要端出什么样足以让人耳目一新、开创两岸新局的好菜。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分析指出,随着经贸关系的深化最终还是要触及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不解决,经贸关系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台湾当局需要正视到两岸之间存在的是政治问题,两岸的现状是动态的,不可能永远不改变。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开启民间政治对话

  由海峡两岸14家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共同发起举办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于10月11、12日在上海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海峡两岸的120多位智库学者,围绕两岸政治关系、两岸涉外事务、两岸安全互信、两岸和平架构四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论坛首次由“红”、“蓝”、“绿”学者共同参与,并由绿营智库协办,更使本次民间政治对话具备了广泛的意见代表性。

  全国台研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指出本届论坛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本届论坛是民间政治对话与学术研讨相结合。二是论坛的代表性广泛。三是论坛具有前瞻性。论坛议题的设置,充分反映了主办方和协办方以和平发展为旗帜,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试图突破两岸僵持,引领政治对话走向的前瞻性思考。论坛对于两岸政治定位、和平协议、涉外事务、军事安全互信以及两岸领导人会晤等热点问题的探讨,相信会引发各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层的进一步思考。四是本届论坛多元开放,包容并蓄。在论坛上,各种意见、各种观点多元并呈,展现出百家争鸣的不同风格。

  本届论坛,两岸智库学者凝聚智慧,围绕四大议题深入探讨。共进行4场主题演讲,发表16篇鸿文,邀请16位评论人对四大主题进行评论。12日下午的闭幕式上,两岸14家主、协办单位据此共同发布《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包括10点共同认知和7点问题。

  10点共同认知是:1、为建构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两岸应继续共同商议,并逐步形成对当前双方政治关系的谅解或共识。2、厘清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事关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景。面对两岸关系存在未解之政治对立问题,应基于各自现行规定,寻求双方可接受的框架,处理政治争议,促进和平发展。3、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将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此,需通过两岸平等协商,对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两岸双方应积极考虑,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两岸公务机关人员互动之相关问题。4、两岸在涉外事务中减少摩擦、开展合作,有利于维护和增进两岸人民整体利益。两岸双方应通过平等务实协商,逐步建立涉外事务沟通协调机制。妥善处理两岸民间团体或个人同时参与或出席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民间场合之活动,相互扶持,合作共赢。5、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两岸应在经济合作及既有相关协议基础上,共同探讨可行路径和机制,因应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等区域经济整合趋势,加强涉外经济事务的协调与合作,以利维护和增进两岸共同利益。6、两岸应寻求海洋相关事务的合作,主要包括生物资源保育、渔业捕捞与渔民权益保护、海洋环境生态保护、海洋交通安全保障、急难救助与人道救援、能源共同开发、观光旅游开发、海洋科学研究、海上执法、海洋安全等,以因应海洋问题的共同挑战。两岸应以前瞻性思维,超越政治分歧,尽早探究维护权益之合作途径。7、为促进台海局势稳定,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宜考虑开展军事领域的接触交流。双方可先从人道救援、灾害应对处理等合作出发,探讨洽签海事安全相关协议,透过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推动军事科研、教育、医疗、艺文等交流,以逐步增进军事安全互信,并为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创造条件。8、为持续改善两岸政治关系、维护台海和平,两岸各界应循序推动并共同参与具有两岸特色的和平制度化建设。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实现,对台海和平、两岸关系具有积极影响,是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建议两岸本着相互尊重体谅、务实面向未来之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就会晤之形式和内容等安排,努力促成双方均可接受的方案。9、中华文化是两岸人民的宝贵资产,也是保障两岸和平的基础。两岸应积极采取具体措施,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推动史观的相互了解尊重与共构。10、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整体利益。两岸和平的制度化建设旨在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基础,增进两岸人民福祉,为两岸避免误判与危机管理建立管道,为消除对抗、巩固和平创造条件。两岸开启政治对话与协商将有助于双方终止敌对状态,协商两岸人民赞同的保障和平的有关协议。两岸应共同积极加强和平理念的社会宣导,多方探讨巩固和平的方式与途径,深化对建立和平发展机制的研究。针对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议题,双方应各自展开相关作为,为两岸和平的制度化预作准备。

  7点问题是:1. 两岸基于扩大交流合作的目标,如何完善两岸往来之相关法律规范?2. 在两岸政治对立尚存的情况下,如何就双方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这些安排具体涉及哪些方面?如何处理?3. 如何厘清一个中国框架和两岸各自现行规定之间的法理关系?共同探讨解决争议的和平发展路径。4. 如何解决台湾扩大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需求与国际政治现实的落差?两岸如何就涉外事务开展平等协商?两岸如何在APEC等国际组织框架下,探讨共同推动合作议程,研拟适当领域的合作提案,以维护两岸共同利益?在国际非政府场域,两岸如何共同研拟组织参与及场合互动的规范?5. 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意涵以及相应措施为何?6. 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为何?两岸各自及共同采取增进军事安全互信措施的选项与评估。7. 在维护两岸人民共同利益、开创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前景及照顾各方立场的前提下,如何寻求克服困难,洽商两岸和平协议之道?

  该纪要文字精要、言简意深,堪称两岸民间才智之士历经无数次论辩沟通、字字推敲出的精良作品,足以为本次论坛画上完美句号。台湾主办单位、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说,论坛纪要“每个字都经过了严谨的推敲”。台湾协办单位、绿营“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也对论坛没有预设任何前提感到非常重要,能够邀请到不同党派人士召开和平论坛,本身就成功了一半,他说:“只有双方都能阐述不同的立场,论坛才能继续下去。”

  大陆方面也认为,论坛双方共识大于分歧。大陆主办单位、全国台研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表示,论坛纪要充分体现了参与各方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

  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19项共同建议

  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10月26日至27日在秋澄景清的广西南宁登场。国共两党有关方面负责人,其他党派代表,两岸经济界、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等方面人士和专家学者约350人出席。两岸有关部门主管人士作为特邀嘉宾和特邀专家出席论坛。

  本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主题是“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聚焦“推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三项议题。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如此“切题”可谓把握了两岸关系发展趋势,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与两岸同胞福祉之大义。

  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开幕式上就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提出四点意见:

  一是加强两岸科技交流合作,蓄积民族振兴的创新动能。加快构建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尽早签署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协议;加强两岸科技合作的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合作机制,增强两岸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夯实民族振兴的经济基础。开展两岸经济领域高层次对话和协调,进一步充分发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内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功能;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进程,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扩大双向投资;进一步相互开放金融市场,着力加强金融合作。

  三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凝聚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面向两岸基层民众,更多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让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及早启动商签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协议;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

  四是密切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培育民族振兴的人才资源。尽快商签教育交流合作协议;鼓励两岸各级各类学校密切交往;发展国学教育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学生共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对相互招收的学生,两岸各有关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鼓励两岸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不断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振兴中华增添新生力量。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开幕式上阐述了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和文化教育交流的意见。他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政策先驱的重要角色。论坛创办以来达成的多项重大结论与共识,使两岸人民获得极大福祉。要让论坛越办越好,继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大迈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写下更辉煌的历史篇章。

  10月27日,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南宁落下帷幕。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在350多位来自两岸的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的思想火花激荡下,通过了19项“共同建议”。

  1. 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议商谈和落实,加速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生效实施。继续推进两岸货物贸易、争端解决协议商谈,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争取早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

  2. 鼓励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开展广泛合作,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3. 两岸应共同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密切两岸经济合作基础上,探讨和协商同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提升两岸经济实力及全球竞争力。

  4. 着力加强两岸产业合作。进一步发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及其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作用。加强规划协调,促进建立两岸产业规划对接机制和产业政策协调机制,共同制订相关产业技术规范与标准。建构垂直和水平分工并行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体系。

  5. 推动加强两岸企业合作。引导两岸企业相互参股、合作研发,建立合作新模式。支持两岸企业家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加强相互合作。

  6. 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完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和货币清算机制,进一步相互开放金融市场,合作维护两岸金融市场稳定。支持两岸金融机构相互参股、互设机构,加强理论研究、信息、业务、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开发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物流金融等新产品新业务。

  7. 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支持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制度化。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为两岸农产品进出口设立便捷通道。推进两岸农业新品种、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8. 统筹规划、大力推动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尽快研究商签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协议,实现科技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推动两岸科技界建立更紧密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更好地发挥两岸科技互补优势,共同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9. 研究加强两岸科技合作的平台建设,为科技合作创造更好条件。加强两岸科技研究发展机构的交流,鼓励共同建立研发中心。推动建立两岸高新园区交流合作机制,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两岸文化科技创新交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支持两岸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为两岸科技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服务。

  10. 加强两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环保科技、生物科技合作,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两岸就能源需求研究合作开发和相互支援的途径。发挥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上的互补效果及国际竞争优势,强化合作,提升效益。

  11. 进一步完善两岸旅游交流合作机制,提升和丰富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平台功能与内涵。推动两岸旅游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合作,重点开展旅游投资、金融服务、智慧旅游等合作。扩大旅游交流规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保障两岸民众旅游消费权益,创造更佳旅游环境。

  12. 继续落实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加强两岸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工作,整合发挥两岸医药品研发优势,因应两岸公共卫生及医药需求,按照医药品安全管理公认标准确定的原则,合作推动双方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协调性,以提升医药品的安全、有效性。鼓励两岸合作试点医院开发“远距医疗”和“健康云”,提高两岸医疗服务水平。

  13. 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研究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以及文化产业、出版交流、文物交流等文化领域相关协议。继续营造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整妨碍两岸文化交流的限制性规定。

  14. 深化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提高两岸在文化、创意领域交流的规模与品质。扩大两岸文化产业人才交流,加强两岸高校合作开展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共同培育文创人才。促进两岸文化企业合作,支持举办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及相关论坛。合作建立两岸创意城市网络及文化生活创新促进平台。

  15. 促进两岸影视交流合作,加强制度化建设。拓宽两岸广电媒体交流合作渠道。继续支持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加强两岸影视演职人员及创作人才双向交流。

  16. 加强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出版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扩大出版物贸易和版权贸易。持续推动传统出版合作,加强动漫、网游、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业态合作。进一步落实与完善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维护两岸出版市场秩序,保障业者权益。加强两岸新闻出版产品开发、华文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建设、新闻出版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7. 提升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制度化水平,研究商签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推动两岸全面实现学历互认,扩大交换学生及高等教育专业师资交流,审慎探讨发展两岸双联学制与开放大陆学位生参加台湾技术士技能检定。鼓励两岸搭建更多教育交流平台,建设两岸同源大学联盟。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加强两岸学生服务平台功能,为学生就学、就业提供更多方便。

  18. 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合作,推动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教育工作。鼓励两岸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讨及师资培训。鼓励两岸合作编写国学教育书籍。支持举办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

  19. 结合两岸产学研资源,合作创建青年创新创业机构。鼓励两岸青年开展创新创业交流,举办竞赛活动。推动两岸青年创业团体互访,建构两岸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加强培育人才,形成创新创业社群聚落。鼓励两岸青年创办新兴产业新创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张志军表示,这些共同建议内容丰富,极具全球视野和前瞻眼光,又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很有特点:一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大家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两岸只有抓住机遇、深化合作,共同提升竞争力,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壮大中华民族整体实力。二是回应了两岸交流合作全面发展的新期盼。“共同建议”涵盖了加强两岸科技、产业、企业、金融、农业、旅游、两岸经济试点区域合作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的一系列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将为两岸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益参考,对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持续扩大、质量和水平提升,巩固和发展两岸交流合作的良好格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三是突出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与会人士认为,随着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构建和完善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更为重要、更为紧迫。不仅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而且应当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商签相关交流合作协议,为扩大深化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我们希望两岸双方都予以积极考虑,有关工作能够及早启动。四是彰显了两岸齐心协力振兴中华的共识。本届论坛以“共同振兴中华”作为主题,体现出国共两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两岸同胞共同愿望,进一步坚定了共同实现民族振兴的信念,进一步明确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进方向。19条“共同建议”也都着眼于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增强两岸同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两岸一家亲”理念,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共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竞争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对于凝聚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促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振兴中华,具有重要意义。

  张志军说,“共同建议”充分表明,国共两党对于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共同振兴中华,进一步增进了共识,指明了方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