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4年第三期  > 正文

长安黄埔有缘人

日期:2014-05-01 14:40 来源:《黄埔》 作者:蒲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白金刚和《黄埔七分校同学名录》

  初识白金刚,是在一个叫做“陕西抗战老兵营”的QQ群里,这里集中了一群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当时只知道他也是志愿者,在一所学校工作。后来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白金刚,看着他俊朗白净的面容、匀称适中的身材,我笑道:“你和怒目金刚、巍巍昆仑太不像了吧?”他也爽朗地笑了,而后又很自豪地告诉我,他正在编辑《黄埔七分校同学名录》,我不由地猜测他多半是一位历史或者中文老师,结果一问他的本行竟是音乐。在我好奇的追问下,一段和陕西黄埔七分校有关的故事展现开来。

  工作之余的白金刚喜欢玩点收藏,2008年,他在西安一集市看到一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同学录》,尽管对军事比较陌生,但黄埔的名字如雷贯耳,便买下了这本书,并晒在自己的网页上。后来一位北京的朋友在网上看到这本书,很是喜欢,多次打电话过来,最后白金刚就把书转给了这位朋友。这次只是白金刚和黄埔的一次擦肩而过。

  之后的白金刚很快投入了新的事业,他的祖籍在陕西西安高陵白蟒原上,2009年,怀着对故乡的深情,白金刚开始了《白蟒原志》的编撰,他没有料到,这项工作使他真正结缘黄埔。在收集当地人物资料的过程中,白金刚接触了一些祖籍白蟒原的黄埔同学家庭,其中主要是七分校的学生。老兵多已离世,而很多家属只知道老人曾上过黄埔,不知道是哪一期、哪个队,也不清楚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所军校。面对家属热情的招呼和充满希望的询问,白金刚心绪难宁。

  从这以后,白金刚就开始留意为一些熟悉的七分校同学家属寻找资料。一次,为了帮助确定一名黄埔同学的身份,白金刚想尽办法仍然一无所获,最后辗转周折终于得到了一名专家的联系办法,结果一打电话过去,竟然就是当年从他手里取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同学录》的那位北京朋友,而这人正是黄埔文物专家单补生先生,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不过,这种幸运并不多见。在网络上,白金刚经常看到一些七分校同学后人寻找其家人的资料,类似“跪求某某资料”的话语令人唏嘘不已。七分校不同于总校,总校历史悠久,也最受重视,史料相对齐全,研究工作已经非常深入,大多数同学名字都可以方便地查询。而七分校是在抗战期间创建的,前后共培养了3万多名学员,其中很多都牺牲在抗日战场上,那时烽烟激荡、金戈铁马,一切围绕抗日,有些资料当时就不齐备,而学校到抗战胜利后不久就撤销了,多年过去,世事变迁,更是踪迹难查。看到这段悲壮的历史和七分校同学后人的苦寻,白金刚感到,如果能把七分校各期同学名录全部整理公布出来,将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首先就是要寻找有用的资料,经了解,白金刚得知台湾曾出版了一套《王曲文献》,是目前有关七分校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但是在网上根本买不到,最后还是单补生先生帮了大忙,台湾的朋友曾给他带过来一套,单先生便将这一套珍贵资料转给了白金刚。在白金刚的家中,我见到了这套得来不易的《王曲文献》,里面虽有大部分七分校同学名字和籍贯,但书是繁体字竖排版,阅读起来很不习惯,而且仅仅是把这些历届同学的名字和籍贯一个个输入到电子文档里,就是十几万字、甚至二十几万字的工作量。白金刚还告诉我,《王曲文献》的同学名录仍有遗漏,还需要再行查找核对其他资料;同时,他还想在《黄埔七分校同学名录》中加入七分校校史、教职员工名单、课程与训练等诸多内容。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他的编辑任务量,但白金刚却认为,这对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所抗战时期在西北负有声名的军事院校,是很有帮助的。

  为了做好这些事情,今年初,白金刚找到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寻求帮助,省同学会十分赞赏,给予了大力协助;不久,白金刚又寻到了西安市政协文史委,也得到了积极的鼓励,文史委领导还送给他了一本1985年编印的《西安文史资料·第八辑》,里面全是七分校教官、学生撰写的资料,非常珍贵。在众多领导、朋友的襄助之下,编纂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

  交谈中,白金刚告诉我,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目前,《黄埔七分校同学名录》的编纂工作已完成了大约三分之二,他有信心在年内把这本书编完,和广大黄埔研究者、黄埔后代见面。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眼前经常晃动着白金刚在狭小的书房里埋头整理资料的情景,不由得感慨良多。希望他的《黄埔七分校同学名录》能够如愿出版,祝愿所有黄埔老兵身体安康!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