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4年第四期  > 正文

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日期:2014-07-01 14:54 来源:《黄埔》 作者:李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近的两岸关系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先是两岸“两会”举行第十次会谈,签署了两项协议,继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胜利召开,有力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遗憾的是,岛内相继发生“反服贸”和“反核四”风波,造成台湾政局动荡,也影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值此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稳定了两岸关系大局,坚定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

  “两会”签署两项接“地”“气”协议

  2月27日下午,两岸“两会”在台北举行第10次高层会谈,海协会会长陈德铭、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共同签署《海峡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及《海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被誉为接“地”“气”的两项协议。至此,两岸“两会”共签署了21项协议。

  陈德铭在会谈中表示,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两岸经济合作不进则退,他希望加快《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后续协商,如货品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进一步完善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以及推进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协商。

  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说,地震监测和气象合作协议将使双方获得更多、更快速的正确资料,并让业务执行人员更精确地掌握地震监测,更加了解天气系统变化趋势,尤其是极端及剧烈天气与灾害性地震,有助加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双方经济发展。

  协议认为,海峡两岸同属气象、地震灾害多发地区,两岸商签气象合作、地震监测合作协议,有助于建立业务化的气象、地震工作交流机制,推进和深化相关领域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两岸对灾害的分析预警和防御能力,保障两岸同胞福祉及生命财产安全。

  两岸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专家认为,这将有助于两岸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分析预警和防御能力,合力让地震损失减到最小。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表示,协议签署后,两岸业务部门将尽快建立快速沟通机制,一方灾害性地震发生后都会及时有效向对方通报情况,及时沟通、及时响应,最终目的是保护两岸人民福祉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说,两岸最先在福建和台湾之间开展构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的工作,在台风、暴雨等灾情天气的应对方面积累起相当丰富的经验。海协会和海基会签署两岸气象合作协议,有利于推进和深化两岸相关领域的合作,提升两岸气象观测、预报及自然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更好地保障两岸人民福祉和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周志怀说,海峡两岸同属地震灾害多发地区,历史上都曾饱受地震带来的苦难。1999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2008年大陆发生汶川大地震;2010年大陆发生玉树地震……这些令人心悸的灾害,更是敲响了加快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的警钟。此次两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相关业务部门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于生活在地震带上的两岸民众来说是天大的福音。两岸同胞素有守望相助的传统,每当大灾来临总是携手同心、合力抗灾。此次签署地震监测合作协议,可以说让两岸共同防御应对灾害的步伐向前迈进一大步,从技术上实现了真正的守望相助。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评价两岸两会签署的《海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时说,两岸气象合作协议生效后,数据资料实现即时交换,天气预报将变得更加准确。这是裨益民生的好协议!

  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陈文山说,过去仅在海峡的一边监测,是很难测准的。深海的地震监测尤其需要更多监测点。目前福建和台湾已经建立跨海峡地震观测网,由双方各8个测震台站、共16个台组成,如能通过协议确定的合作机制,扩大地震观测网的范围,纳入更多大陆监测点,预测精准度将有望显著提高。台湾地震监测仪器精良、网点密布,地震发生后20秒即可获取速报;大陆在有关地壳形变、地下水等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理论成熟、技术领先。两岸各有所长,加强地震资讯交流,开展共同科研,有助于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周仲岛说,大陆的气象信息也将帮助台湾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比如梅雨季、寒潮的预报,以往预报不够准确与上游资料不够完整有关。现今有了对岸即时气象资讯,台湾方面能更加精准地掌握降水降温的时间和强度,为防汛防寒提早做好准备。

  人大、政协两会为两岸关系注入新动力

  3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全面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经济融合,推动交流合作,开展协商谈判。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维护骨肉情谊,凝聚同胞心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我们期待双方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李克强在报告中就两岸关系提出了新概念。一是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个概念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个中国框架”是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2013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和他率领的中国国民党访问团全体成员。习近平强调,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由此可知,“一个中国框架”成为了中共对台政策最重要的新的内涵。这次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大陆全面落实其精神的决心。

  “一个中国框架”的新特征就是更具包容性,可以从两岸双方现行规定出发,将双方对一个中国认知共同接受的部分连接起来,形成共同认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开新的前景。

  二是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领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时,发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首度解释了“两岸一家亲”的重要理念,从亲情血脉、历史文化、民族复兴等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呼吁台湾同胞参与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列中来,充分体现了大陆领导人的诚意与善意,也充分显示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务实态度。

  “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可以最为有效地化解两岸存在的差异和分歧,求同存异,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内涵更加丰富,包容性更强。

  此外,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重提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表明两岸政治互信的构建十分重要,需要进一步推动。政治互信不足,既影响政治关系,也影响经济关系。所以,今后的两岸关系必须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政治,只有政治与经济交集而同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才能又稳又好。

  台湾政局动荡不利两岸关系发展

  从3月18日占领“立法院”,23日攻入“行政院”, 3月30日,号称50万人走上街头抗议,到4月10日退出“立法院”,台湾“太阳花学运”喧闹了21天落幕。随后,“反核四”风暴又起,台湾政局动荡不安,对两岸关系发展将造成影响。

  3月17日下午,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张庆忠在“内政委员会”草率宣布完成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委员会审查,引发一群在大学与研究所就读学生的反对。并于18日18时在“立法院”外举行“守护民主之夜”晚会,抗议轻率的审查程序。400多名学生趁警员不备,进入“立法院”内静坐抗议,接着于晚间21时突破警方的封锁线占领“立法院”议场。

  在议场遭到占领后,警方多次尝试清除议场内部的学生但没有成功,期间双方也因此发生肢体冲突并且有数人受伤。之后双方处于对峙态势。3月23日晚间19时,另一群示威者冲至邻近的“行政院”大楼,破窗而入,24日零时起陆续遭警方以暴力强制驱离。3月30日,抗议者到台北市凯达格兰大道静坐、游行。

  4月6日,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赴议场探视学生,承诺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相关党团协商会议。随后,抗议学生于10日晚6时退出议场。至此,历时21天的“太阳花学运”落幕。

  究其“太阳花学运”爆发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导火索是服贸协议的审查,但深层次却是蓝绿斗争、政党内斗与不同群体利益纷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蓝绿之争。这是岛内朝野两大政党之间在年底“七合一”选举前的政治斗争。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对“立法院”尽快审查通过服贸协议持支持态度,但在野党民进党却极力阻挠。2013年6月两岸签署服贸协议后,苏贞昌一方面拒绝与马英九公开辩论服贸,另一方面公开表示:两岸服贸协议是“黑箱作业”,许多开放项目“严重伤害人民生计、威胁‘国安’”,必须“逐条、逐项严格审查”。而后,民进党不仅借办8场服贸协议公听会,将该协议审查时间拖延了近半年,党鞭柯建铭甚至在“立法院”审查服贸协议前放话:服贸协议在“立法院”通过概率“几乎为零”。

  国民党为推动服贸协议尽快通过,避开民进党的纠缠,援用“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规定,直接送请“立法院”备查,不须逐条审议。此举一出,苏贞昌18日立即表示,民进党将发动“包围立法院”。当晚,在民进党“立委”参与下,抗议民众打着民进党党旗冲入“立法院”。此后,民进党台面上的政治人物,纷纷到现场给抗议民众打气,企图通过扩大冲突打击国民党,但在策略上并未站在占领“立法院”行动的第一线。

  二是马王之争。国民党内部的不团结,再次昭然于世。王金平对马英九的处理意见并不理会,反而大唱反调,将“立法院”瘫痪的责任推回给马英九。马英九要求召开的院际会议,被王金平拒绝,王金平召集的朝野协商6度破局。从学生的要求来看,“先立法、再审查”结果将是两岸的谈判纳入“立法院”的权力监督之下,背后实质是”立法院”想与马英九行政团队争夺两岸议题的话语权,王金平的声明更是明白地显示出行政权与“立法权”之争。因此,对王金平而言,当然可以借服贸制马,马英九的声望降低,甚至因服贸风波应对不当导致年底“七合一”选举失败进而辞去国民党主席,那对王金平维持目前的政治地位显然是有利的。国民党内部在困境面前不能团结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各有所想,助长了“太阳花运动”的如火如荼。

  三是民进党的暗助。就学运领袖背景来说,魏扬、林飞帆、陈为廷等人都曾是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团队的服务人员,民进党情结深重。学运爆发以来,民进党民意代表到处煽动,党内高层苏贞昌、蔡英文、谢长廷、吕秀莲等人直接加入抗议的队伍中,“3·30”游行前夕,民进党公开号召全民上街。民进党是反对党,不分青红皂白,“逢中必反”是其角色的一贯使然。加之,岛内今年举行“七合一”选举,民进党人士纷纷利用“反服贸”舞台扩大出镜率,争取选民的支持,以期当选。苏贞昌在抗议现场高喊:林佳龙“冻蒜”,民进党人士的本质已表露无疑。

  四是利益之争。这是两岸经济合作红利,在岛内不同利益群体间利益分配的斗争。

  两岸服贸协议使台湾服务业可以拓展有13亿人的大陆市场,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好处不言而喻。而且在服贸协议中,大陆对台湾开放80项,均大于大陆在WTO服务贸易承诺开放内容;而台湾只对大陆开放64项,若与台湾在WTO所承诺的服务贸易内容开放相比,小于WTO开放承诺;台湾所获利益明显。且台湾当局的评估表明:服贸协议不会冲击岛内就业、不会造成陆资企业在台垄断、不会影响台湾安全。

  虽然服贸协议对台湾经济的好处非常明显,但不可否认,这些好处在台湾内部的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不同产业影响不同,竞争力较强的产业获益大于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不同阶层影响不同,在一些领域企业主获益大于受雇员工。

  在复杂的利益分配中,虽然台湾当局制订了对受损产业的补偿计划,但可能受损或受益不多的利益群体仍有可能反对服贸协议。尤其是当下台湾经济低迷、失业严重、债务高升等经济表现使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未来产生迷茫与无措。加之国民党上台以来,马英九执政团队频频失误,满意度不断受重创,引发民众一次又一次的不满,积压已久的愤怒借此场合爆发,来表达对台湾当局施政不满。

  正是在上述各种原因的汇合促发下,“太阳花学运”登台上演。虽然“太阳花运动”阻挡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但短期内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会造成一定影响。

  首先,这场运动的内容是在台湾具有高度敏感的两岸议题,是以非议国民党政府与大陆签署经济协议为主题,“反对”国民党“黑箱操作”,要求两岸协议的签署纳入到具有代表民意的“立法院”监督体系之下。整场运动以反国民党为主线,后来部分学运领袖的民进党背景逐渐显露水面。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国民党的形象再受创击,但更深远的影响是很有可能如同1990年的反对国民党的“野百合学运”一样,部分学运领袖走上了反对国民党的道路,投入到了国民党反对派即民进党的阵营。

  第二,“太阳花学运”不同于“野百合学运”的一点在于,“太阳花学运”中带有部分的“暴力倾向”,运动主场地是被占领的“立法院”,更甚的是23日占领台湾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这在以前的台湾是没有的,在当今民主法治国家和地区也是难以想象的。台湾当局严厉谴责占领的“暴力性”,既然违法那就要有人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像占领“最高行政机构”这样的行为都没有人为此受到法律的惩罚,那以后的任何抗议活动都可以仿效于此,并都不负法律责任,法律的权威与法律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第三,民进党“收割”未果。学运自始至终民进党都在背后四处鼓动,甚至众“天王”公开力挺。4月6日,王金平发表“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完成立法前,将不召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相关党团协商会议”的声明后,学生退出了“立法院”。民众对国民党执政不满的宿怨再次叠层累加,另一方面现在朝野又在讨论制衡被国民党政府“独享”的“两岸谈判权利”的“监督条例”,民进党将可能获取部分两岸事务的话语权。按理说民进党应该是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但其实并非如此。根据近期台湾指标民调(TISR)的民调显示,与3月下旬相较,民众对国民党好感比率增加3.8个百分点、反感比率微降0.3个百分点。但对民进党好感比率减少3.9个百分点、反感比率陡增7.0个百分点,反映了民众对民进党在学运中扮演角色的直接观感。学运也间接导致民进党权利中心和权利结构发生转向。4月14日,苏贞昌和谢长廷出人意料地前后宣布退出民进党主席选举,蔡英文毫无悬念当选下一任主席,民进党的权利中心又回到蔡英文这一边,党内中青年势力上升。

  第四,针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学运”使正常的两岸经济协议谈判受到干扰,接下来的“货贸”和其他协议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两岸现阶段的正常交往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继“太阳花学运”之后,“反核四”风暴又起,台湾再次陷入长达30余年的“核四”(第四核能发电厂)存废之争,并因有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的“禁食”抗议,更增添了这一争议的复杂性与敏感性,让已陷于执政危机的马英九处境更为艰难。在台湾,“核四”之争已不是理性的经济与安全平衡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危机处理问题。

  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林义雄禁食行动的持续,政治决策时间日益紧迫,在此关键时刻,马英九召集行政部门负责人及执政县市长于4月27日召开会议,达成重要共识与结论,随后马英九对外宣布:即日起“核四”一号机不施工、安检后封存;二号机全部停工;未来“核四”是否运转,再由“公投”决定;同时尽快召开能源会议。

  马英九当局这一重要决定做了最大限度的让步,“核四”“冻结”相当于“停建”,尽管仍然无法彻底为“核四”争议解套,反核人士认为“停工”与“停建”不同,但不可否认,这一重大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拆除了政治未爆弹,随后林义雄宣布“冻结”“核四”相当于停建,宣布停止禁食,反核声浪下降,改变了“核四”争议时局与政治危局,马英九的政治处境大为改善。这是近年来马英九难得的重大智慧决策。然而,“核四”争议并不会因此停息,蓝绿仍在进行政治讨价还价,“停工”与“停建”之争,“公投”门槛之争,未来“运转公投”之争,依然会继续。

  “李萧会”:把握两岸经济合作重要契机

  4月1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海南省博鳌,会见前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李克强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只要我们坚持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两岸同胞就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李克强指出,当前深化两岸经济合作面临重要契机。大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升级,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持续健康发展,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注入强劲动力。两岸应从一家人的角度考虑,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造福两岸同胞。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两岸经济合作中照顾台湾同胞的利益,在对外开放的时候先一步对台湾开放,或者对台湾开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促进两岸经济融合与共同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的势头不减,两岸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促进经济融合,也有利于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胞能够把握住这些机遇。

  萧万长表示,过去6年来是两岸关系60多年来最稳定、成就最大的时期。我们要倍加珍惜。双方应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战略对话及政策协调,逐步构建具有两岸特色的各种经济合作机制。两岸应本着相互谅解、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的民族情感,携手合作,共同克服挑战,共创未来愿景。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认为,此次“李萧会”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格局来之不易,两岸都要倍加珍惜。尽管台湾出现一些反服贸的行为,但并不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而且要不断向前推进。其次,要全面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在过去的6年里,两岸“两会”举行了十轮谈判,签署了21个协议和3个共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还要有投保、服贸、货贸以及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四大支柱,两岸经济合作应全面深化。第三,对于服贸协议,将来的政策要更具体一些,按照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让台湾普通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大陆对台湾是善意的,是友好的,真正在让利。

  同时,李非指出,大陆已经由一个过去潜在的市场变成一个现实的市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台商应把握好这个机会,搭上大陆经济成长的快车。台湾有一些人为反对而反对,是一种逆全球化潮流的行为。台湾应把握好两岸经济整合这一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走出一个新的天地。

  对于“李萧会”,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麟征说,会谈双方都表示了一个相当的诚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对外开放一定要先开放给台湾,照顾台湾人的利益”,这是非常温情的一种说法。张麟征指出,萧万长的谈话某种角度上显露了对台湾目前发展情形的担忧。台湾现在自己把门关起来了。如果服贸协议通不过,货贸协议显然会受到延迟。

  习近平讲话展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决心

  5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并发表了讲话。

  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经得起风浪考验。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共享其利、同受其惠。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习近平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难题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

  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广阔,应该继续开拓进取。大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带来强劲动力和有利条件。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我们将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

  习近平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这是大陆领导人在“反服贸风波”之后、两岸关系处于关键时期就对台政策发表的首场谈话,透露出许多重要的对台政策信息。

  首先,从会见时机看,这次会见是在两岸关系发展与台湾政局变化的一个关键节点上举行的,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很快,开局良好。两岸大事接连登场。与此同时,岛内政争不断加剧。民进党依然不改“逢中必反”的既有路线。国民党执政受到民进党强力反制。蓝绿政争愈加激烈。台湾社会多次陷入“街头运动决定前途”混乱境地。台湾政局不稳,自然也影响到两岸关系大局,两岸和平发展已然走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习近平通过会见宋楚瑜,就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和大陆的对台政策,发表权威意见,不仅让关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有助于增进两岸互信和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

  其次,从会见对象看,在台湾地区爆发“太阳花学运”之后,大陆邀请宋楚瑜作为首位参访大陆的台湾政治人物,这种安排具有很深的政治意涵。当前国民党与民进党就两岸服贸协议、核四的兴废等问题纠缠不休,亲民党作为台湾第三大政党,一直也是反对“台独”的,其对台湾社会和两岸关系的观察有独到之处。“反服贸风波”虽已平息,反映出台湾社会有一部分人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有一些疑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台湾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强烈期待。宋楚瑜当年在台湾省长任上展现出行政管理能力和亲民能力,拥有极其丰富的行政经验和对台湾社会独到的观察与分析,听一听宋楚瑜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看法是有益的。

  习近平会见宋楚瑜发表重要讲话,就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以及当前两岸所面临的一些事态,都做出非常权威的回应,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大陆对台工作的基调和重点,既有对台政策方针的延续性,也有与时俱进就当前情势变化的针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朱卫东认为,“面对两岸关系发展可能出现风浪的考验,以及台湾民众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会见场合释放强烈而明确的信号,即大陆方面要增强信心、政策不变、把握当下、与时俱进。”

  具体地说:

  一是增强信心。即使台湾目前的乱局可能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能够经得起风浪考验,大陆要增强信心。

  二是政策不变。这是针对近期台湾一些人的疑虑而提出的,有现实的针对性,既刚柔相济又很全面,能让更多的人全面地了解大陆的政策。习总书记的“四个不变”也表明了大陆坚定不移地反对“台独”。岛内的“台独”势力想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想让两岸关系停滞或倒退。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因为这条路对两岸老百姓有好处。

  三是把握当下。习近平强调了大陆的改革为两岸经济合作带来的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广阔,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抓住眼前机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四是与时俱进。大陆会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提出新的主张,改进工作,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更多地惠及台湾基层民众。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表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时的讲话,展现出大陆方面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事业上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气度和大决心。

  习近平没有回避最近在台北出现的“反服贸运动”,他的讲话透露出,大陆方面体认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双方共享其利、同受其惠,是两岸绝大多数民众的共同选择,经得起风浪考验。

  习近平讲话中提出的“四不一希望”发出了明确而坚定的政策信息。对于少数人对两岸签署“服贸协议”的过激言行,习近平明确表示,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同时,也体认到两岸经济合作必须符合台湾广大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必须让台湾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照顾。从他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陆方面今后的惠台惠民政策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陆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更多台湾基层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经济合作和两岸和平发展的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两岸民众往来政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第二,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两岸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两岸人员交流交往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让两岸民众更加便捷地往来,如何让两岸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展开交流,需要两岸双方在入出境政策、资源的挹注上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才能得到落实。

  刘国深认为,所谓的“反服贸”背景很复杂,绝大多数参加运动的人士并非直接反对“服贸”的内容,多数人也是支持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的,只是台湾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注意到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相信习近平的这一讲话将成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动力,让所谓的“反服贸”运动成为两岸双方共同砥励的机会,顺势而为,赢得更多台湾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更加平顺、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