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4年第五期  > 正文

毛铸伦:一位老“保钓”的两岸情怀

日期:2014-09-01 10:00 来源:《黄埔》 作者:姚同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毛铸伦先生1947年12月生于山东省泰安县,1949年初随父亲毛登沂移居台湾。先后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东亚研究所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历任台湾“教育部”秘书、《中国时报》大陆中心主任、《中华杂志》总编辑、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等职,曾任教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台北大学;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和两岸关系研究,反“台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其著述一直为两岸学界所推崇。现为《海峡评论》副总主笔、副总编辑,夏潮基金会董事兼执行长,其“保钓班代表”的保钓激情依旧未改,仍继续站在两岸和平统一前线不懈奋斗着。

  祖孙三辈的泰山情缘

  上世纪90年代初,毛铸伦曾三赴山东泰安,为两岸文化历史交流竭尽绵薄之力,在两岸留下了令人称颂的佳话。

  毛铸伦的曾祖父毛澄,字蜀云,四川仁寿县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曾3次出任泰安知县。毛澄宰泰期间,在保护古迹、整理泰山文献、振兴泰山文教、整顿泰山风俗及开发泰山山林等方面多有建树,为人称道,史称毛公“三治泰安,泰安益治”。

  毛氏父子到台湾后,家乡习俗一直未曾稍改,朝夕盼望着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后来毛登沂年事渐高,每日以写文怀旧消遣,对老家的山水林木尤念兹在兹。毛铸伦则活跃于两岸文化交流和促进祖国统一的舞台,多次以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主席身份到大陆访问。

  1991年,家乡泰山区档案馆请泰山研究学者周郢编辑《泰山文史丛考》,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写毛澄与泰山的,为慎重起见,档案馆将周郢的初稿寄给毛登沂审阅。毛先生非常仔细地审读全文,并题写了书名。翌年7月,乃委托其子毛铸伦借访问大陆之机,专程到泰山区档案馆致谢,并赠送一笔款项。泰山区档案馆后来利用这笔捐款,编辑出版了《泰山丛书·续编(一)》。1993年7月,毛铸伦受父亲之托再到泰山区档案馆捐款,使该馆得以续编出版《泰山文史丛考》、《岱下集》、《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历史研究》等泰山研究文献。1994年,毛铸伦又受父命捐巨资整修新泰市境内的“和圣墓”。毛氏父子三四年间这一件件关注桑梓文化的义举,在山东泰安一时传为佳话。

  2008年10月,毛铸伦携夫人到泰山学院,出席由泰安电视台和泰山学院联合主办的泰山讲坛,作关于“毛蜀云与泰山文化”的演讲。他说,此次大陆行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学术交流,二是回乡探亲。正是这次访问,意外促成了毛铸伦与研究泰山文化的专家周郢教授不期而遇。而更加巧合的是,周郢教授的外曾祖父与毛铸伦的曾祖父毛澄竟然也有极深的渊源,这种祖辈缘分使两人相见甚欢,仿佛见到了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

  毛铸伦大学专业是历史学,读研究生时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专攻中共党史,是岛内研究中共党史的知名专家。而他此次演讲虽然与中共党史不相干,也与中国统一联盟追求的目标不相干,是纯粹的学术报告,但他讲的毛蜀云与泰山文化之间的故事,依然引人入胜。由于毛铸伦的曾祖父毛澄曾经做过泰安县令,而他身份证上的籍贯又是山东泰安县,还会说泰安话。于是,他便自称是泰安人,还笑称自己是毛澄如假包换的曾孙。演讲在进入正题之前还有一段波澜不惊的铺陈,然后讲到了毛澄传世的诗集、发动全县追查秦刻石、重修和圣庙、追剿流寇等一系列事件,娓娓道来,也算得两岸文化交流中一段感人的故事。

  “保钓班代表”的保钓激情

  回想1971年春天,受当时海外及台湾大学保钓运动影响,作为具有国民党“党校”味道的台湾政治大学校园,也掀起了一股保钓风潮。那一年,毛铸伦是该校历史系大四“班代表”,20岁出头,一腔热血,在风起云涌的保钓运动中,俨然成为校园的风云人物,至今留给同学们最为深刻的印象,即他是一个不愿“被分化”的“保钓班代表”。只是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位“保钓班代表”的保钓激情,会持续贯穿他往后40多年的人生。如今虽然垂垂老矣,身体欠佳,但他仍保留“中华保钓协会顾问”一职,对保钓依然念兹在兹。

  一次在台北家中接受记者专访,谈及日前台日达成所谓“渔业协议”,尤其是台湾“渔业署长”放言要驱逐进入钓鱼岛海域的大陆渔船时,他眼如铜铃,厉言痛批,激愤不已。他说,当我看到这消息,气得把报纸狠狠甩掉。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啊!钓鱼岛本来就归属台湾,也是整个中国的,日本人把它强占去,今天却说在渔权方面要给台湾分一杯羹,有人居然还这么兴高采烈。

  毛铸伦说,整个协议签下来,包括对大陆渔船进行所谓驱逐,根本是与日本狼狈为奸。据目前所披露的事实,这一切像一个已写好的剧本让台湾演出,作为保钓人看到这些,心情十分沉重,对这样可耻的行径痛恨至极。他呼吁马英九不要上美日的当,在钓鱼岛问题上不要做亲痛仇快的事情,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两岸和平大局。

  他进一步指出,所谓的渔权问题,根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台湾可以去跟大陆谈呀! “日本不愿当傻子,台湾却做马前卒”,简直不可思议。此前16次谈判都谈不拢,这次为何能谈成?关键是日本人瞅准了一点,即美国重返亚洲欲寻求与中国大陆对抗,但又不敢直接对抗,就借刀杀人。于是,美国就借钓鱼岛问题把日本推向与中国大陆对抗的前台,借此测试中国大陆的反应。然而日本也不愿意做傻子,于是以渔权谈判为诱饵,在保钓问题上对两岸进行切割,让台湾当马前卒,希望台日能联手阻止大陆船只进入该海域。没想到台湾竟如此自甘堕落,还放话说对大陆渔船进行驱离,这些官员真的是疯了!

  其实,钓鱼岛问题真正的黑手是美国,但这一轮紧张局势是日本一手造成的。日本将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是想看看中国大陆的反应。大陆不反应也不可能嘛!而要作出反应当然就要达到一定的效果。他肯定中国大陆加大力度对钓鱼岛例行性巡航,是主权面临强权外力威胁时所采取的必要反应,完全合理。

  肯定殖民政绩荒唐至极

  去年,毛铸伦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陆政府想谈一些两岸真正关键性的问题,但台湾这边却有意迂回拖延不想再前进了。马英九若真的为两岸关系前途着想,就应果决严肃修正国中、高中的史地教科书,以挽救与强化台湾年轻一代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

  岛内民意大多认为,马英九最无能之处,就是没有修改国中、高中史地教科书内容。全世界被殖民统治过的地方,都不会以教科书来肯定殖民统治者的政绩,偏偏只有台湾反其道而行之,实在荒唐至极。这等于要台湾后代子孙切割、否定与中国的关系,站到中国的对立面。因此,马英九若为未来的两岸关系着想,就应立即导正史地教科书内容,抢救与强化台湾后代子孙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毛铸伦不无忧虑地指出,充满“台独”意识的国中、高中史地教科书就像癌细胞,往往在发觉时已经来不及了。身为执政的国民党当然要负起这个历史责任,因为现在的教材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国民党完全没有反应,好像只求当选就好。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看,教科书的编辑必须顾及两大原则,一是叙述的主体性,一是教材的选择性。以前者而言,中国人、台湾人当然是叙述的主体,课文行文时自然要用“台湾光复”而不是“终战”;以后者来说,自然不应舍台湾人尊敬的孔庙不提,而选择日本人的神庙介绍给学生。所以,面对最近十多年来岛内中学史地课程发生的重大偏差,他一直力主教科书的目标不可背离宪法精神,历史教学必须有国家民族的立场,坚信“史不可亡”之古训。

  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并非友善,在近代以至晚近,它们设置各种障碍,造成两岸的灾难与不幸,并引发国家、民族内部的冲突。两岸同胞若对这些历史伤痛能清楚记忆,两岸领导人想要谋求历史定位,就应把握自己拥有的条件,努力避免相互伤害、冲突,走上和平、合作的道路。他说,两岸关系的进展就像一场接力赛,两岸不能出现一棒在跑,另一棒却跑跑停停,甚至向后跑或企图绊倒别人的诡异场面。

  他指出,马英九再三强调两岸发展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先急后缓”,这朝正面善意解读是让两岸关系发展有所依循。但这样的“原则”也可能变成各种障碍,让两岸发展的速度放慢,让已经建立的成果被曲解、稀释掉,造成两岸本应共同努力一致追求的目标,沦为遥遥无期可望而难及。

  至于台湾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怀抱,这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在他看来,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阻力又在美日,所以,当中国大陆繁荣富强到足以让美日尊重的时候,台湾问题的解决才会顺利。

  两岸学术交流的推手

  作为《海峡评论》副总主笔、副总编辑,夏潮基金会董事兼执行长,毛铸伦在这个舞台上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其推手的角色给笔者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

  笔者曾有几次赴台学术访问的机会,每次都必去《海峡评论》杂志社和夏潮基金会拜访那里的老朋友,作学术文化交流,还有一点就是了解海峡学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各类学术著作。1998年笔者首次赴台访问,以“台湾文化寻根”为研究课题,在岛内做一个月文化寻根之旅,除了遍访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图书馆、资料室搜集资料外,收获最丰是在《海峡评论》杂志社。笔者现在书柜里有近百册图书,就是陆陆续续由《海峡评论》社赠送的。其中包括“台湾史料新刊”二三十册,计《台湾年鉴》(6册)、《台湾抗日运动史》(4册)、《日据下之台政》(3册)等,以及《海峡评论》总主笔、总编辑王晓波教授的20册著作,还有与笔者研究相关的著作几十册,都十分有价值,为笔者的台湾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史料与参考。2002年笔者所撰近40万字的著作《台湾历史文化渊源》由九洲出版社出版,翌年荣获天津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每念及此,内心对《海峡评论》和毛铸伦先生油然而生一种感恩与感动。

  在笔者看来,《海峡评论》除了发表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外,更是团结岛内统派学者的一个重要平台。创刊于1991年的《海峡评论》,以“继承台湾同胞爱国主义传统,发展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理论”为办刊宗旨,对岛内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海峡评论》的社论均有及时、尖锐、剀切、有力的评论,可谓雷霆万钧,声震寰宇。每次拜访时,有时赶上他们正研究稿件,有时正召开社务会,有时是编委“神仙会”,笔者也会坐在那儿旁听,以了解一些最新的消息和状况,对两岸关系研究的思考大有裨益。所以,笔者以为,资料的获得只是一方面,而这样的聆听,能触及事物核心,是更有价值的。

  笔者赴台学术访问,还有一个重要去处就是夏潮基金会,毛铸伦是基金会董事兼执行长,是个任劳任怨的大管家。成立于1996年的财团法人夏潮基金会,是个纯粹由民间主办的非营利公益性法人组织,其资金全部来自宋东文先生个人的捐款。基金会成立以来,在提升中华文化品质、协助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体育、学术及青年学生互访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夏潮基金会开始实施资助大陆学者赴台短期访问计划。笔者有幸在翌年作为基金会较早邀请的学者之一,赴台作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在台期间,深切感受到基金会同仁为大陆学者尽善尽美的服务,比之参加一般学术研讨会的走马观花,一个月时间能让笔者比较深入地观察台湾社会,可谓善莫大焉。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