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5年第一期  > 正文

追思先烈励壮志 传承黄埔共筑梦

日期:2015-01-01 14:47 来源:《黄埔》 作者:王忍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综述

  2014年11月25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了追思他为民族独立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卓越贡献,缅怀他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共识力量,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1月23日在安徽芜湖举办了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杭元祥主持座谈会并作总结讲话。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台湾退役上将、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台湾退役中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会长罗文山,黄埔18期学生、芜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阮相廷,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赵锡南,无为县县长张祖武;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之孙戴茗磊先后发言。来自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及知名亲属代表、部分地方黄埔军校同学会代表及戴安澜将军亲属等近百人共同出席座谈会。座谈会后,与会嘉宾共同拜谒了戴安澜将军墓,并敬献花篮,缅怀先烈。

  共同追思戴安澜将军壮烈革命人生

  座谈会上,中国远征军将领郑洞国之孙郑建邦追忆了戴安澜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他说,戴安澜将军生于历史变革之际,成长于民族危难之时,终其一生践行“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生理想与革命追求。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他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顽强奋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卓著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风范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戴安澜将军于1904年11月25日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原名衍功,又名戴炳阳。1924年,年仅20岁的他奔赴广州,次年考入黄埔军校3期步兵科。考入军校后,他目睹国破民乱,立志要如乱世中海鸥力挽狂澜报效国家,遂取名安澜,自号海鸥。毕业后,他积极投身东征、北伐,在反帝、反封建的洗礼中,坚定了赤诚的报国之心。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洪流中,先后在古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中条山战役、昆仑关战役中,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仍浴血奋战。1942年,中国军队组成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戴安澜将军率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抵达缅甸参加同古保卫战,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及施放毒气,取得以一师9000之众,抗击20000多日军,坚守危城12日,歼敌5000多人的艰苦卓绝的战绩。此后,在缅北屡屡与日军鏖战,戴将军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仍坚持指挥战斗。5月26日,戴安澜将军于缅北茅邦村不幸以身殉国,年仅38岁。

  “戴安澜将军是我父亲的袍泽战友,也是我们远征军的骄傲,更是我们黄埔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来自台湾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会长罗文山中将与戴安澜将军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的父亲罗家伦先生毕业于黄埔7期,本来在陆军大学任教,为了抗日,主动要求进入作战部队,经过考核,以优异的成绩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时任第5军参谋处长代理参谋长,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又继任第200师师长。他在讲话中回忆了罗家伦先生与戴安澜将军、郑洞国将军并肩作战的经历,并分享了远征军赴缅作战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趣闻,例如解救被包围英军的战斗经历;穿越野人山的惨痛过程等。“在抗日的战场上,像戴安澜将军一样的优秀军人,都是不怕流血、不畏牺牲的,这是他们的信仰。”罗文山说。

  此次参加座谈会的台湾退役陆军少将、中华战略学会副秘书长郑礼国专程来向戴安澜将军致敬。在他眼中,“戴将军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抗战时期,我们的国力、军队训练与装备等都不能与日本相比,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戴将军还能训练出第200师那样的精锐,而且作战时身先士卒,取得了缅甸战场上两大战绩,这令人深以为豪。”

  座谈会上,年逾九旬的芜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阮相廷走上发言台后,会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阮会长毕业于黄埔军校18期步兵科,曾与广大黄埔师生一起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上。他在座谈会上回顾了戴安澜在缅北作战时的艰苦环境,动情地回忆起戴安澜将军最后马革裹尸而还的悲壮经历,并吟诗一首,寄托对戴将军的哀思和追悼:“南国森林不见天,腥风血雨遍狼烟。师经摩谷遭暗弹,星落异域化杜鹃。昔日迎柩万人哭,四方悼唁灵柩前。赭山有幸埋忠骨,翠柏青松绕墓边。”

  共同传承“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今天,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巩固深化的新形势下,纪念戴安澜将军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杭元祥秘书长在总结讲话中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戴安澜将军和黄埔英烈们,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他们的精神风范、品德情操和气节大义。”他强调,戴安澜将军和黄埔师生用热血青春和宝贵生命践行和诠释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随着时代发展,黄埔精神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为国家统一、民族振兴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秉持真诚善意,相互扶持,紧密合作的团结精神;涵养求同存异、求同化异、美美与共、心灵契合的和合精神。他希望,两岸黄埔同学及后人应秉承黄埔先辈遗志,培植黄埔精神的常青树,与时俱进,推动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学生传承弘扬黄埔精神,凝聚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正能量。

  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重要共识。来自台湾的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上将就深有感触的表示,戴安澜将军是我们黄埔后辈们效法的典型。从戴安澜将军身上体现出的,为了民族大义,不怕流血和牺牲的果敢,就是黄埔精神的重要意涵。在当下,我们传承黄埔精神,就是要增进两岸的认同。抗日战争就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现在,在正面抗日战场发生的重大战役和国军牺牲的将领,在大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熟知。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战英烈中,就有52位国军将领。这代表着“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当年为了保卫国家民族牺牲的将士,不管他是什么党派,都应当被尊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先生也在发言中谈到,父亲从参加军校到南征北战中,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紧地连在一起,始终有着牺牲自己的决心,最后在给母亲的遗书中写道,“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正是敢于牺a牲的黄埔精神的生动体现。父亲这种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以此来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标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今天我们怀念先烈,就是要戮力同心,努力践行黄埔精神,让黄埔精神代代相传,这是对父亲的最好回报。

  共同凝聚“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力量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理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共鸣。来自台湾的王文燮将军表示,两岸黄埔军校一脉相承,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是真真正正的一家。每次与大陆的黄埔组织在一起,就像回到家一样。我们都有着复兴中华民族,完成两岸统一的历史责任。来自台湾的訾德礼将军说:“两岸是一家,不能再分家。现在,我们应该把团结奋斗的精神发扬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建设上来。黄埔同学聚在一起,就是要研究怎样凝聚精神,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创造更为辉煌的前程。”

  杭元祥秘书长说,两岸同胞一家亲,天下黄埔一家人。这个家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两岸黄埔人应携手并肩、同向同行,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我们将以黄埔情缘为依托,不断厚植“两岸一家亲”的共识,深入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增进同胞之间的亲情、友情、乡情a,增进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的共同认知,助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

  在共圆中国梦的征途中,也离不开黄埔后代的参与。在座谈会上,中国远征军将领郑庭笈之子郑心穗、卫立煌之孙卫智等纷纷从全国各地赶赴芜湖,在追思戴安澜将军的同时,表达了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心声。戴安澜将军之孙戴茗磊深有感触地说:“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一定要向黄埔先辈学习,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政治品格、思想境界,让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给力,让这种精神薪火相传,把世代中国人为之呐喊、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的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