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5年第四期  > 正文

世纪黄埔

日期:2015-07-01 14:14 来源:《黄埔》 作者:本刊记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黄埔军校校史研究专家陈宇访谈录 (续十五)

  记者: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多少期,毕业了多少学生?

  陈宇: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有着刻画很深的发展轨迹,经历了各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本校(总校)毕业学生计有52438人。由于这一期间处在特殊的战争环境,前线急需基层指挥员,黄埔军校在各地还开办了多所分校,学员、学生受训时间普遍较短,学期比较灵活,有的甚至仅有两三个月,在学会某一项兵科技术、战术后即算是毕业。因此,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员、学生、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计有125500余人。本校(总校)和各地分校毕业学员、学生共计约18万人。时代变迁中,起步于广州黄埔岛的这所军校虽然几改校名,校址几易其地,但一般仍统称为黄埔军校。因校址改变,军校在大陆经历了广州、南京、成都3个时期,后又迁移到台湾凤山。

  (一)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

  军校宣布成立时,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仍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在校大门上的校牌即如此书写。因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在当时的口语中通俗称为“黄埔军校”。其实,该校对外对内发表宣言文告和出版书报刊的署名,从来不用简称或俗称,而用全称。此后,黄埔军校先后四迁校址,屡改校名,另有不同时期不规范的简称或外加、冒充的名称,合计校名多达10余个,但一说到黄埔军校,人们一般都会明白所指即是这个起源于广州黄埔长洲岛的军校。

  第1期:1924年3月27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其中许多学生是共产党组织从各地选派来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5月5日,新生陆续入校编队,进行入伍教育。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6队。另有四川等地送来的20余名学生并入本期,分别插入各队学习。11月30日,第1期学生考试完毕,宣布毕业。旋及开赴东征前线。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个队计635人毕业。

  第2期:1924年8月14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原内分步、炮、工、辎重、宪兵等科,但在实际上并未详分。本期修业期本定为半年,后因各地学生随到随入校的原因,延迟修业期为1年。1925年9月6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449人毕业。

  第3期:1924年冬,招考于广州、上海等地,陆续进校,分步、骑两科。1925年7月1日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1225人毕业。

  第4期:1926年1月进校,3月8日开学,分步兵、炮兵、工兵、经理、政治5个科。本期学生经历了“中山舰事件”、第二次东征、军校改组等重大事件,因此从入伍到毕业很少有安定授课的时间,但也使这期学生增长了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成长的见识,故本期学生后来比较出众。1926年10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2656人毕业。

  在广州招生的军校第5、第6、第7期学生,计有8300余人,后大部转到南京学习、毕业。其中第6期有718人、第7期有666人毕业于广州黄埔本校。

  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3年时间里,共招收了6期学生,1万余人。其中除了第5、第6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的外,其余1至4期共4971人都是大革命时期毕业的。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教育,特别是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和战斗的考验,大都成为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的骨干。

  1924年初至1927年4月,在校史上常称为是黄埔本校时期。黄埔军校在广州时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历史。军校建校之初,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努力建设一支为救国教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革命军,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广州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建到1930年停办,历时6年,共招收7期学生,毕业4期计6248人(含第6、第7期部分毕业于广州黄埔本校的学生),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国民党一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便于直接控制军校,排斥共产党,实现国民党一党专制,蒋介石遂决定在南京另行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京本校的校址在小营。1928年3月6日,举行开学典礼。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的各期学生入学、毕业简况如下:

  第5期:系于1926年3月将原已编入第4期而没有升学的入伍生组成,在广州黄埔本校入学,4月开学。本批学生最初为第5期入伍生第1团。7月,又成立第2团,此批入伍生炮兵团、工兵营、迫击炮连,曾随师北伐,战绩卓著。留守学生,担任本校护卫任务。11月升学,所分科目同第4期。本期全部学生于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举行毕业典礼(第3、第4、第5队学生时在武汉执行警戒任务,未能参加毕业典礼。在校第1、第2、第6队毕业生计1480人参加毕业典礼)。本期共计2418人毕业。

  第6期:本期学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本期也是军校在南京时期招收的首批学生,于1928年3月举行开学典礼。4月13日,由杭州中转的广州黄埔本校第6期学生1026人到达南京,与在校考取生和长沙分校、武汉分校、学兵团、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合并,共计2269人。除长沙分校学生编为步兵第3大队外,其余混编为步兵第1大队、步兵第2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暑假后,步兵第3大队毕业离校,又将陆续来南京的黄埔本校学生和校宣传队编入南京本校。同时,第14、第44军军官讲习所学生也并入南京本校,编为步兵第4大队。其他学校的交通技术学生并入南京本校后编为交通大队。第26军军官团并入南京本校后,编为辎重区队,属炮兵大队。南京本校本期学生于1929年5月15日期满毕业,共计3534人。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6期第1总队,以此与广州黄埔本校的第6期第2总队相区别。广州黄埔本校第6期学生招生于1926年8月,10月录取入伍生4400余人。升学时分炮、工、步3科。此期间,蒋介石在军校中“清党”。白色恐怖下,黄埔本校的校务陷于停顿,本批学生中途退学、遣离者占大半,留黄埔本校者还有800余人。1929年2月期满时,仅剩718人毕业。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6期第2总队。本期学生在南京本校和黄埔本校共计有4252人毕业。武汉分校黄埔第6期,还培养了黄埔军校史上惟一的一期女生队。

  第7期:本期学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以1928年初浙江国民党省政府在杭州设立的军事训练班为第7期基础,其中收容广州黄埔本校学生1000余人,编为第3大队,除第1、第2大队属于第6期学生外,其余第3大队即第7期预科生。稍后,国民党第2集团军军官学校的学生,送杭州改编,也同属于第7期预科生。1928年冬,该期预科生来南京升学,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0月,南京本校本期学生曾奉命去武汉执行警卫任务,分驻各地,教育因此停顿,至11月才返校补课,12月28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852人毕业。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7期第1总队,以此与广州黄埔本校的第7期第2总队相区别。广州黄埔本校第7期学生有预科生和入伍生之区别,当第6期入伍生入学考试结束后,远道来广州报考军校者甚多,便成立了学生军及军士教导队,为第7期预科,之后去南京本校的学生很多,黄埔本校仅剩200余人。1927年冬,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总指挥部在燕塘组织军官学校,招收学兵。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为统一军校教育,电令取消燕塘军官学校,原在校学兵就近由黄埔本校接收。黄埔本校在燕塘特设入伍生部,派李扬敬为部长,招取入伍生800余人。这批入伍生与黄埔本校原本期预科生均在1928年冬升学。本期广州黄埔本校学生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后复课。1929年9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计有666人毕业。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7期第2总队。本期学生在南京本校和黄埔本校共计有1518人毕业。

  第8期:本期在教育体制等方面,与以往各期有较大的不同:一是该期于1930年5月成立的入伍生团,其组织虽与普通编制相同,但又与普通步兵团不同,在各连设尉官班长,这是以前入伍生团所没有的;二是自本期开始,延长学生在校修业时间为3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使其对军队生活有所了解。第二、第三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将校官必要的知识和指挥能力;三是从1931年起,军校采用德国教育方式,蒋介石曾经专聘德国顾问来校讲学,如总顾问鲍尔,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礼培尔,德国原国防军总司令塞凯特,德国将军魏资尔等都曾为军校出谋划策。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8期学生总队并入南京本校,为第8期第2总队。本校生为第1总队。第1总队于1933年5月20日毕业,计有学生505人。第2总队于11月毕业,计有学生1240人。该期毕业生共计1745人。

  第9期:该期学生主要来自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和东北地区的辽宁、绥远、黑龙江等地。自该期起始,黄埔军校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本期学生于1930年3月6日入校,1931年5月升学,1934年5月毕业,共计有毕业生654人。

  第10期:本期学生分为两批,经过两次招生。第一批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入伍生团分为步、骑、炮、工、交通5个科,学生于1936年6月16日毕业,计940人,称为第10期第1总队。第二批是后将备取生成立入伍生预备班,修业时间延长半年。预备班的学生分科与第1总队相同,于1937年1月毕业,计有621人,称为第10期第2总队。该期共计有毕业生1561人。

  第11期:该期学生主要来自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先后于1934年9月入伍,编为两个入伍生团。正取生7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1团,称第1总队。备取生纳入预备班,编为入伍生第2团,称第2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第1总队学生于1935年11月入伍期满,分发各部队实习3个月,于1936年1月升学,1937年8月28日毕业,计有605人。第2总队学生于1937年10月25日毕业,计有664人。本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共有毕业生1269人,是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毕业的最后一批学生。

  第12期:于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本校入伍者,计有652人。11月11日,要塞炮校的103名学生转入本校。1936年9月9日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步兵4个连,炮兵1个连,工兵1个连,通信兵1个排。1937年1月28日升学,为第12期学生总队。下半年因日军进犯,战火迫近南京,自8月开始陆续西迁。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于武昌,共计有740人。

  第13期:是黄埔军校南京时期最后一批在南京招收并进行入伍生教育行将期满的学生。1936年8月招生,9月1日入伍,共计有1490人。入伍生教育即将期满升学时,因日军侵犯南京,国民党军大溃退,军校也由南京西行,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1937年11月11日,本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共1446人,为第13期第1总队。1938年9月16日毕业于四川铜梁,共计有毕业生1412人。

  此外,在南京招考的还有第14期入伍生,分别于1937年10月之后在南京入伍。1938年11月和1939年9月分别毕业于四川铜梁,累计有毕业生2179人。该期入伍生在南京基本上没有受训学习,故一般不计入南京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内,而归入成都时期黄埔军校。

  南京时期是黄埔军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南京本校建立以来,开办计有9期,其中第5期至第11期学生在校毕业,招收了第8期至第13期军校生。共招收7459人,毕业11000余人。南京时期黄埔军校较之前后另外两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反共宣传更为彻底。黄埔本校时期,为国共合作建校。成都本校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军校在某些方面有其很大的进步性。南京本校时期,则是自始至终的反共,为国民党政权培养了不少积极反共的中坚力量。因此,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对研究民国史、国民党史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西迁四川,一直到1949年底国民党政府败退到台湾,校址再没有离川,历时长达12年。除短训班外,有2期学生毕业于四川铜梁,10期学生毕业于成都。一般说来,在四川铜梁招收入伍升学的学生,统一划归黄埔军校成都时期。这一时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培训学生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生的最后一个时期。在成都时期,培训学生计有第14至第23期,共10期。

  第14期:本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7年秋入校,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669人毕业。第2总队于1937年10月在南京入校,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1510人。第1、第2总队学生累计有毕业生2179人。他们入校于南京,但基本上没有在南京学习,大多数时间是在战火中的西迁过程和四川铜梁度过的。这批学子就学于历史巨变关头,其经历与本校第4期相似,特殊的历练使他们在此后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明显大于前后数期校友。本期学生除毕业于铜梁的两个总队外,第3总队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合并后,由本校实训,1939年1月毕业,计有1520人。本期学生共计有3699人毕业。

  第15期:本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校,1940年7月21日毕业,计有1559人。此期间,军校代训空军学生272人,归入本期毕业。本期毕业生共计1831人。

  第16期:本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8年8月入校,驻成都南较场,于1940年12月毕业,计有1597人。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编为第16期步兵第7队。第1总队毕业生计有1694人。第2总队学生在1939年1月入校,受训于铜梁,为期10个月,于1939年10月毕业,计1629人。第3总队驻北较场,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计有11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4488人。

  第17期:本期学生分为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成都西较场,计有1527人,毕业于1942年4月底。第2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驻铜梁,计1374人,毕业于1941年11月20日。第3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毕业于1942年2月15日,计有毕业生1030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3931人。

  第18期:本期学生分为2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驻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宫。1942年,步、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毕业于1943年2月,计有1215人。第2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驻南较场,毕业于1943年10月8日,计有1237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2452人。

  第19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并派人去日伪敌占区招收优秀青年,学生陆续于1942年春来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2总队于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训练。1943年3月分科,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复有本期第1总队的产生,仍驻草堂寺,只有步科总队后又因适应需要编为炮兵2个队,计有9个队,有学生共998人。第2总队为特科总队,计有骑兵1个队,炮兵3个队,工兵2个队,辎重、通信各1个队,有学生共902人,驻西较场,于同年12月升学。到1945年春反攻日军前夕,因前线急需干部,本期学成均提前于4月初将全部课程考试完毕,10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全期前后在校受训时间两年零4个月。本期共计有毕业生1900人。

  第20期:本期于1944年3月20日在成都南较场入伍,编为10个队。8月30日分科,分驻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第1大队,辖3个中队。1946年春,广西南宁第6分校学生合并入本校。一部编入本期为步兵第4中队。炮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余骑兵、辎重兵各1个独立中队。本期分为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毕业于1946年12月25日,共计有毕业生1116人。

  第21期:本期学生于1944年5月至1945年1月3日起陆续入伍,计编步兵11个大队,辖38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原所辖17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炮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工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3个中队。辎重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通信兵2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战车独立1个中队。本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步兵第1、第2大队入校时间较早,所辖6个中队,计有学生550人,于1947年8月28日毕业。其余各大队因为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分别于1947年12月25日、1948年6月16日毕业,计5488人(其中战车兵科于1947年12月25日毕业2219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6038人。

  第22期:本期为抗战胜利后招考的学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计有3个总队。第1总队,1948年7月7日在成都以西双流县城入伍。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辎重兵独立1个中队。第1总队于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有1538人。第2总队,于1948年7月在双流县城入伍,12月入伍期满升学,编为步兵科,分3个大队,9个中队,另有1个通信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974人。第3总队,由预备班学生卒业升学编成,分为3个大队,8个中队和1个工兵独立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8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377人。

  第23期:本期为军校在大陆招训的最后一期。第1总队为特科,其中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另有1个辎重兵独立中队。该总队于1948年8月入伍,按照原计划,应于1949年12月25日毕业,计有学生1362人。第2总队为步科,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于1949年10月升学,计有学生864人。第3总队为步科,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计有学生85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进军大西南。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11月30日,重庆解放,同日,蒋介石退守成都,住北较场军校校本部。这时,第23期学生还在学习期间,蒋介石为集聚力量,以图反攻,强令第23期学生于12月4日毕业。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076人。

  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的历史,成都时期则是其最后一页,第23期学生为这一末页圈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

  (四)在全国各地开办的12所分校。

  黄埔军校除本校(总校)外,还在各地开办有多处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

  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所分校,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粤东的军事摇篮,黄埔军校分校之开端。校址在潮州城湘太马路(即今中山路)李氏公祠。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开办,至1926年年底结束,存在1年时间,共举办2期,毕业生有800多人。

  长沙分校:开办于1926年6月12日,1928年7月停办。原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先期录取1000余人,编成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科及政治科。正在训练时,学生因不满学校的教学管理,主动离分校到南京本校的有500余人,编为南京本校第6期步兵第3大队,未离开长沙的一半学生500余人,继续学习至1928年5月毕业。

  南昌分校:开办于1928年5月,1929年7月停办。本分校学生由第5路军所属各师、旅、团中考选,计700余人,于1928年5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举行开学典礼,8月初再复行甄别考试,淘汰100余人,其余学生编为步兵3个队,炮兵及工兵各1个区队,每个区队80余人,分为5个教授班施教。1929年6月初,举行联合演习,本月中旬举行毕业考试。

  第1分校(洛阳分校):开办于1933年8月18日,1945年春停办。开办此分校的宗旨是施行本校学生(生)的转地教育,及对于军官志愿赴西北服务或屯垦者,施以屯垦教育及军事训练,军官训练第2期学生开始在本分校召集训练。本分校共调训第2至第5期学生9000余人。1937年7月,奉命招收学生。校址原在河南省洛阳,1938年1月迁往陕西省汉中,3月改称军校第1分校,并扩大编制。1945年春,该分校编并入第9分校。本分校第14期学生分3个总队,毕业学生2170人;第16期学生分2个总队,毕业学生1935人;第17期学生分3个总队,毕业学生2182人;第18期学生分2个总队,毕业学生1098人。计毕业学生7385人。毕业学生(短期训练班队)共计7413人。共计毕业学生14798人。

  第2分校(武汉分校、武冈分校):校址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分为3个阶段。(1)前期。建校之初全名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6年10月27日宣布成立。确定将黄埔第5期政治科学生移往武昌就读,同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新录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们先称入伍生,后成为黄埔第6期的正式学生。到1927年7月底,原武汉分校的师生全部离校。(2)中期。1929年4月初,续办武汉分校。共有学生1700余人。1929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学生毕业后,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个团。这年冬,第8期入伍生修业期满时,奉命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3)后期。1936年1月,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武汉分校,又复组该分校。校址由武昌南湖迁至湖南邵阳,于完成第14期学生入伍教育后迁移至武冈,故习惯上又称为武冈分校。是年冬,改称中央军校第2分校。1945年5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在校受训入伍届满的第19期第5、第6总队学生,由成都本校派员考试甄别选取,编为第21期,并入成都本校继续学习。后期阶段的武汉分校各期毕业生: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36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95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575人;第17期学生4个总队,毕业学生5425人;第18期学生3个总队,毕业学生3673人。计有毕业学生14004人。各种班队毕业学生9513人。共毕业学生23517人。武汉分校3个阶段共有毕业生约32000人。

  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1935年10月1日创办于成都市。校址原是四川陆军小学武备学堂的旧址。共考选军官6121人,区分为第1、第2期,于1935年11月1日入校,1936年4月开学。1938年1月改称军校第3分校,南京本校迁移入川辗转到成都后,该分校后并入本校。该分校在成都历时4年,毕业学生约6000余人。1939年3月,改设第3分校于江西省瑞金。1941年7月,迁往江西省永丰。1942年6月,迁往福建省邵武。1943年2月,迁往江西省会昌,后又迁回瑞金。1945年11月奉命裁撤,第21期学生合并编入成都本校第21期继续学习。1946年2月停办。本分校各期毕业生: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4203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323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02人;第19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602人;第20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600人。计有毕业学生7430人。各种班队毕业学生5961人。共毕业学生13391人。本分校成都时期和江西时期,共计有毕业生近2万人。

  第4分校(广州分校):1927年初,军校于广州燕塘训练第7期入伍生,“燕塘分校”是为广州分校校址的开端。1936年夏,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1937年12月,全校迁往德庆。1938年1月,广州分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迁址德庆)。10月,从德庆等地全部迁移到广西宜山、德胜、东江一带教学,校部设在宜山。后又迁往贵州独山、贵阳、遵义等地。1945年10月,奉命裁撤。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第12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80人;第13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17人;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24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82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127人;第17期学生6个总队,毕业学生5945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680人;第19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912人。计有毕业学生14377人。各种班队毕业学生5079人。共毕业学生19456人。

  第5分校(昆明分校):校址在云南省昆明市,前身是云南陆军讲武堂。1938年1月,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改称第5分校。1946年2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各期毕业生: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958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856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047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04人;第20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577人。计有毕业学生6542人。各种班队毕业学生2480人。共计毕业学生8022人。

  第6分校(南宁分校):初驻南宁,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1926年5月16日,在南宁东部原陆军讲武堂旧址成立。1928年6月1日,军校改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后又称为广西各部队干部训练所。1929年秋,改为陆军军官学校,迁桂林。1930年4月7日,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1931年3月,军校校址迁往柳州,改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第1分校。后校址迁回南宁,恢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原名,通常称为南宁分校。1937年7月,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1938年春,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1944年11月,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百色地区凌云县城。1945年11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各期毕业生:南宁分校第14期之前计毕业学生1335人;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618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357人;第16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18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72人;第18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1871人。第14期后计有毕业学生7036人。各种班队毕业学生7081人。共毕业学生15452人。

  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7年12月底,该分校筹办,校部驻甘肃天水,分驻王曲、凤翔、兰州等处。1938年5月底,校部迁设西安之王曲。1945年11月,奉命裁撤,未毕业的学生并入成都本校继续学习。从1937年到1945年,本分校先后招训学生第15至第21期,在训学生有23个总队另3个大队。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有:第15期学生分4个总队,毕业学生3745人;第16期学生分7个总队,毕业学生7935人;第17期学生分7个总队,1个炮科队,毕业学生8842人;第18期学生分1个总队2个大队,毕业学生3196人;第19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297人。计有毕业学生25015人。各种班队学生毕业者共有10927人,其中包括1938年毕业的女生队189人。共计毕业生35942人。该分校招收的第20、第21期学生在成都本校毕业。

  第8分校(武当山分校):校址在武当山下的湖北省均县草店镇和周府庵。1940年2月,学生先后入校,开始预备教育,5月4日补行开学典礼。1945年6月,奉命裁撤。12月正式停办。本分校历届毕业生有:第16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31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858人。计毕业学生2289人。各种特别班毕业学生3442人。共计有毕业生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本分校的前身最早是新疆讲武堂。校址位于迪化东门与近山“一炮成功”之间。1933年,改名为新疆军官学校。1942年初,纳入黄埔军校建制。3月27日,原新疆军官学校奉命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9分校,并以当时在训的第6期学生改为第18期,独立第6队及第7期改为第19期,独立第2大队(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通信兵科)等4个队及第8期改为第20期。1946年9月,本分校停办。1947年4月,第20期学生毕业后,奉命改组为第6军官训练班。本分校历届毕业生共计有1044人。

  记者: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学生与其他期别的毕业生相比有什么特点?

  陈宇:黄埔军校第1期,在1924年3月入学,6月举行开学典礼,11月宣布毕业。但迟到次年5月才发给毕业证书,6月第3期快要举行开学典礼之前几天才正式补行毕业式。第1期毕业生计635人。黄埔军校毕业生,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一个堪称典范的群体,而第1期毕业生更是这个群体“塔尖”中的精英,他们作为“黄埔系”中的“大哥大”,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黄埔资历和军阶晋升资格,与其他期别的毕业生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

  (一)入学素质起点普遍较高。

  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事,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考试是严格的,标准要求也很高。报考者一般要经过3关,第一步是各省区的初试,第二步是大地区范围内的复试,第三步是军校的总考试。基本程序是,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如当时毛泽东即在上海负责复试工作,复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军队也是如此,东路军总部及其所辖各部队之下的军官数十人报考军校,东路军总部为慎重起见,先在本部预考,合格者再送军校复试。从总体上看,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比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科学校毕业生。报考人数多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3倍多。考试分笔试和口试两种。录取揭榜时,共产党员蒋先云名列第一。

  从学生来源看,第1期学生还有下述特点而不同于后来各期:(1)多由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介绍而来,其中许多学生是共产党组织从各地选派来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2)由于对各省都有配额,籍贯分布于21个省区。除吉林、外蒙古、新疆、西藏以外,其余各省都有人参加。以湖南、广东、陕西、江西、浙江等省居多。最多的是湖南人,因程潜办的湘军讲武堂的一个队(都是湖南人)约120多人在后期并入(此数不在上述近500人之内);最少的是内蒙古,只有白海峰等2人。(3)年龄悬殊,最小的谭煜麟仅16岁,最大的丁虎已38岁;(4)文化程度不平衡,小学到大学都有;三分之一为中学或专科毕业以上文化程度。(5)出身复杂,有军官、学生、工人、农民,还有来自其他家庭出身和工作岗位的;(6)家庭富有者很少,受到社会压迫者占多数,故富于革命性。(7)本期学生多有亲缘关系,说明报考军校时的互相影响很大。如广西容县陆汝群、陆汝畴是亲哥俩,湖南长沙王敏修(又名王梦)、王劲修是亲哥俩,陕西米脂杜聿明、杜聿鑫、杜聿昌是堂兄弟,广东香山容有略、容保辉是堂兄弟,河南唐河刘先临、刘希程是堂兄弟,广东琼山陈克、陈武是堂兄弟,湖南醴陵黄振常、黄再新(又名振新)是堂兄弟,山东广饶李玉堂、李延年是堂兄弟,湖南桃源刘铭、刘戡是堂兄弟,湖南湘乡潘佑强、潘德立是叔侄,广东云浮梁广烈、梁廷骧是堂叔侄,湖南醴陵李人干是左权的姐夫,湖南晃县张本清是福建蒲城伍诚仁的姐夫,湖南石门王尔琢是郑洞国的妹夫,湖南醴陵张际春是黄振常的妹夫。

  (二)最早接受先进军事教育。

  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开中国现代军事教育先河,为长时期封闭的中国军事教育领域注入了先进的革命的军事学术思想和军事技术知识。黄埔军校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政治课与政治任务和工农运动相结合,军事课与野外演习和参加实践相结合,从而锻炼了学员的革命意志,提高了学员的军政素质,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黄埔军校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尽量采用最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进行讲授和训练,与一切旧式军事学校相比,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和优点。其教育的内容充满着时代的浓厚革命气息,与世界潮流的脉搏谐动,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方向。这是黄埔军校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它一反旧式军校之常规,首创崭新的军事教育制度,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为主导,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针。黄埔军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优良的军事传统,吸收了国外先进的军事思想。军校建校之初,开设内容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这是黄埔军校区别于以往任何旧式的讲武场所的显著标志之一。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学校的教育经验,重视政治教育,黄埔军校在办学方针上与旧军阀办校的一个根本不同点是“军事与政治并重”,独具特色的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了枪口为什么对准谁,为谁而扛枪打仗。由此,黄埔生在东征、北伐等战火中所向披靡,显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

  (三)最早受到国共两党领袖的青睐和倚重。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晚年苦心经营的一所新型革命军事学校,他对军校倾注了极大精力,寄托了莫大希望。他常亲自到军校视察,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军校“海关楼”小住,检查工作,听取汇报。要求师生严格掌握“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针,并根据“亲爱精诚”的校训,倡导“团结”、“牺牲”、“奋斗”三大精神。从1924年6月16日军校正式开学,至同年11月1日他离穗北上,孙中山先后5次亲临军校视察,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巨大的关心和指导,关心着军校的建设和发展。第1期学生都多次亲自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教诲,这对他们人生坐标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定向作用。

  在军校第1期生入学至毕业期间,绝大多数学生受到蒋介石的个别接见。有资料统计,第1期毕业生有三分之一是由蒋介石亲自点名提携并加以重用的。蒋介石对黄埔军校学生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凝聚模式,一种国民党使用自己的军队要得到蒋介石同意和支持的模式。服务于国民革命军中的黄埔第1期毕业生,不少人后来成为蒋介石倚重的亲信将领,每到“军事艰难时”多用第1期毕业生。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军政领袖人物,运用第1期毕业生作为“军事引领”或“精英集团”,在中国内地及日后在台湾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军政统治。

  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绝大多数也得到了器重。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毅等黄埔教官,更是了解黄埔军校,也重用黄埔毕业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的军事指挥员有20多人是黄埔1期生。后来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有徐向前、左权、陈赓、许继慎、蔡升熙5位黄埔1期毕业生。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中写道:“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仿效了黄埔军校的建校原则和革命精神,毛泽东对黄埔军校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

  (四)最早接触实战,成为国共两党最初的军事指挥员。

  第1期学生处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群雄争霸、革命与反革命交织一体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曾经成为引领历史进步潮头的“军事精英群体”。在校时期,他们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在孙中山“党治军队”理论指导下,本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方针,入校学习训练半年多,即告毕业分发军队。毕业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第1、第2团组成的校军,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此后他们在投入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中,战无不胜,愈战愈强,崭露头角,逐次委以军事重任。

  第1期毕业生共计635人(含第6队),去向大致分为4部分:(1)大部分派往新成立的教导团担任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司务长、文书等职务,旋及开赴东征前线。(2)部分留校派到第2期学生队当区队长。(3)部分派往海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机关或军队出任政治工作和教练工作。(4)挑选长于英、德、法语的学生10人到大元帅府,在由德国顾问主办的航空学校学习空军。第1期学生毕业时,还选派了30多名毕业生组织了机关枪训练班,由苏联顾问担任教官,训练班结束后,绝大多数也都分到教导团任职。

  1924年11月20日,由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军校教导团(后改称教导团第1团)正式成立,实行“三三制”(每团3营,每营3连,每连3排,又有特务连、侦探队、机关枪连、辎重连、通信队、卫生队等,均在团之建制内)。各级官佐主要由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和第1期毕业生担任。教导团采用党代表制,各级党代表由党代表廖仲恺遴选教官和学生中富有政治学识者,呈请中央任命。除实施政治训练外,凡军队一举一动、一兴一废,均须受其节制,以示党化。黄埔教导团的成立为国民党党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这支部队参加过东征以及讨伐杨刘叛乱,1925年8月,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担任军长,周恩来任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军校第1期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名将云集。第1期毕业生中,有许多在国共两党军队中担当重任,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帅英才,不少人在军政机构参与战略策划,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军队建设乃至战争进程,在国家军事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黄埔第1期毕业生有许多后来在国共两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如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徐向前、陈赓、周士第、阎揆要、袁仲贤、彭明治、曾希圣以及蒋先云、胡焕文、曹渊、左权、刘云、陈启科、黄锦辉、冯达飞、李谦(隆光)、孙一中、傅维钰、杨其纲、李之龙、赵自选、黄鳌、王尔琢、王泰吉、王逸常、唐震、彭干臣、刘畴西、许继慎、蔡升熙、吴展、何章杰、梁锡古、魏孟贤、肖方、董朗、贺声洋、冷相佑、张伯黄、伍文生、金仁先等,还有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李奇中、郑洞国等著名起义将领;国民党军方面的如胡宗南、冷欣、曾扩情、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铭、桂永清、关麟徵、张耀明、黄杰、李仙洲、刘戡、刘咏尧、陈大庆、张镇、罗奇、袁朴、袁守谦等一大批高级将领。

  黄埔1期毕业生以崭新的军人风姿,示范着黄埔精神,一颗颗将星从这方教坛上冉冉升起。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中国国民党“党军”、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的重要军事骨干,成为国共两党早年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