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5年第五期  > 正文

孙中山奉安大典之黄埔生护灵队

日期:2015-09-01 14:17 来源:《黄埔》 作者:单补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破译老照片

  2007年春,藏友刘刚(网名随手)从上海购得九百余张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大部为1949年之前;内容以家族生活照片为多,包括单人像、合影、结婚、旅行、祭祖等;还有一些家宅建筑、庭院风光、飞机炮厂照片,涉及杭州、北京、沈阳、上海等地;另有十余张为当时发生的重大活动即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照片中那些陌生而年代久远的面孔是谁?他们在干什么?这些照片拍摄于什么时候?现在还有知情人吗?受种种疑问困扰,刘刚深感若逐一考证非一人所能为,于是他便将老照片展示于实名博客网站博联社。博联社总裁马晓霖督导制作专题,取名为“碎片的拼接,寻找老照片里的小历史”。接下来,资深媒体人杨浪又以一篇鼓动性的博文《琢磨去吧》,掀开了网上考证的序幕;开始了一场利用现代技术平台进行群体性的学术研究的会战。初夏时节,随着大家族后人奇迹般现身,谜团被逐一破解。

  笔者曾参与了有关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老照片考证。刘刚所展示奉安大典的四张老照片未见于民国版《总理奉安实录》,系首见于世,弥足珍贵,极具史料研究价值。何谓奉安?《汉书·刘向传》谓:“其贤臣孝子亦承命顺意而薄葬之,此诚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由此而称安葬皇帝或父亲为奉安,近指为国家元首的灵柩举行葬礼,如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经考证,这四张老照片为迎榇(灵)途中所摄,时间是1929年5月26日上午约11时,地点北平西四牌楼北向。老照片一至三(见图)为日升杠房之杠夫所抬遗像亭行进画面,亭用蓝白绸结彩,中置总理遗像,高三尺,像前置孙夫人花圈,由杠夫20人肩行。老照片四(见图)为总理灵榇,大棺罩为蓝缎,四周绣白日徽,四角白金云头,顶为大圆珠,亦白金色,罩上层用白丝绣工字形,白丝穗下垂,左右两端白绫下垂,作弧形,并为白丝圈,每圈加白丝穗四,蓝白相间,极为雅洁而庄严。大杠64人行走,每行30步换肩一次,以击竹为号,杠目赵金受司之。灵榇两侧各有两名英姿飒爽的武装军人随灵护卫,青年军人身材魁梧着装斜跨皮带,左臂缠三寸黑纱,手带白手套,足穿长筒皮靴,佩枪背着大刀巡视四周。

  画中两名护灵卫士非士兵而军官着装为何许人也?隶属何方部队?考证之初,曾有人提出是否和宋哲元有关系,甚至于和那首《大刀进行曲》有没有关系。当时因无文字说明,又未能查到相关史料来佐证,直至2010年9月杨浪主编《破译老照片密码》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也无下文。事隔四年余,笔者在查阅黄埔军校史料过程中,从黄埔7期生王启明(在军校加入共产党)回忆文章中找到了答案。据他回忆:“1929年1月初,我考入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2期(序列黄埔7期),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平碧云寺移到南京紫金山安葬时,我们第2期学生大队担任仪仗队,校长商震任总指挥,护送孙中山灵柩由碧云寺至前门火车站,一路上表现出整齐严肃的军容,终身难忘。”黄埔军校为孙中山遗产之一,选择黄埔学生担任护灵卫士,顺理成章。同时,南京本校政训处相应派出以叶崇统(黄埔4期)等18名黄埔生随灵车北上迎榇。5月28日上午3时40分,灵车安抵蚌埠。奉安委员会主席委员、黄埔总校长蒋中正偕其夫人及黄埔生代表由京先来,在此恭候。车抵站时,即上车谒灵,并慰问孙夫人。5月30日11时30分,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及学生等600余人公祭,主祭者教育长张治中,与祭者汤恩伯、陈良、俞遇期等。12时,为陆军教导队(即中央军校教导队)筹备处处长及官佐士兵400余人公祭,主祭者处长冯轶裴,与祭者白兆琮、廖士翘、王毅强等。

  此前,杜聿明在黄埔1期开学典礼时曾聆听孙中山训话,深受鼓舞,对总理极为崇敬,笃信三民主义。1925年3月初,杜聿明北上谒见孙中山。这时,中山生生病势已经沉重,杜聿明等随汪精卫轻步进入总理卧室,总理睁开了眼睛,杜聿明立即向他敬礼,然后将廖仲恺亲笔信双手递给站在病榻旁的副官马湘。总理转瞬间又昏迷过去。杜聿明等在病榻前站立片刻退出,随由其执笔,写了一封致廖仲恺先生的信,汇报了总理的病情。3月12日,杜聿明在开封听到了总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噩耗,哀悼逾恒。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榇停厝北平西山碧云寺,反动军阀扬言要炸毁孙中山遗体,时任高桂滋部副营长杜聿明闻之,以黄埔学生身份,向高桂滋争得担任护灵任务,率该营进驻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并加强外围警卫。

  如上所述,孙中山奉安全程与黄埔官生息息相关,护灵人为黄埔生无可置疑。虽然这是迟来的考证,但为此照找到答案,也算划上了一个句号。由此看出考证需要时间,楔而不舍,不可臆断。

  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始末

  河北军事政治学校是国民党军队培养教育下级军官的一所军事学校。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北京、天津后,国民政府即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市改为北平市,任命商震为河北省主席兼“剿匪”司令。早年,商震与蒋介石同为同盟会会员,相互之间比较熟悉。蒋介石就让商震在北平办个黄埔军校分校,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北平分校,经费由河北省筹措。商震认为经费由河北省自筹,应以河北省军事政治学校名义为宜。在请示蒋介石、阎锡山同意后,即在北平黄寺,于1928年7月创办了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同时,中共北方局军委也派谷雄一(河北安国人,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毕业)到该校,以步兵3队区队长公开身份建立了地下党组织。该校第1、2期,学籍序列黄埔第6、7期,番号为独立大队。商震兼任校长。

  河北军事政治学校设于北平安定门外西侧与黄寺之间的原讲武堂,北有名刹喇嘛庙,瓦皆黄色,因有黄寺之名,该校毗邻黄寺俗称黄寺军校。校舍为民初所建二层楼房建筑,又有地名黄寺大楼之称;据北京聚落类地名通名的命名,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为楼;如:呼家楼,黄寺大楼,清河大楼(清末陆军中学校址)等。黄寺大楼历年来为军事干部训练场所,民国四年(1915)北洋政府陆军部设立陆军讲武堂;民国十五年(1926)八月至十七年(1928)六月,奉系设立东北讲武堂北京分校;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至十九年(1930),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设立河北军事政治学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设立防空学校。新中国成立至今为解放军军事单位。

  第1期

  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1期的前身是绥远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绥远军事政治学校成立,绥远都统商震兼任校长;这个学校是仿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及各分校而命名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1926年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以后在1927年又成立了几个分校。绥远属于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故用绥远军事政治学校而不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分校名。学生来源主要是招考中学生和部分军官,共约200人编成两个队;第1队队长薛天祜(河北清苑人,保定军校5期),第2队队长朱振华(河北河间人,保定军校9期);教官有朱锡麟(河北景县人,陆军大学7期)、姚世瞻(湖北宜都人,陆军大学7期)等人;全校教职官兵共约200人。1928年5月,全校由绥远出发经代县到太原,后乘火车到达保定,7月间到达北平黄寺。从绥远来的200名学生,同从天津收编的直隶陆军干部学校的学生200人合并,成为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1期。

  学校设校长(商震)、副校长(黄克德,安徽合肥人,陆军大学4期)、校长办公室主任(孙象震,安徽颍州人,日本士官7期)、副主任(周棱,日本士官生)、教育长(陈之毅,云南省人,日本士官15期)、政治部主任(储应时,安徽省人)、政治部秘书(陈博文)、副主任(周棱,日本士官生)、政治教官(朱子帆等)、军事教官(姚世瞻,朱锡麟等)、技术总教官(胡亚夫)、技术教官(铁杠教官王爱民,刺枪教官白居桂,拳术教官王玉峰等)、副官主任(陈克农)、医务主任(卜正廉)。

  学生大队辖步兵三个中队(队长李书箴,刘毅超,李书盛),骑兵(队长彭秉离,杨兆民)、炮兵(队长陈皋,刘倚衡)、工兵(队长傅克军,蒋桂楷)各一个中队。

  教学分学、术两科:学科有典范令及六大教程(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军制、交通)等。术科有制式教练、劈刺、实弹射击、野外演习等。此外,还有政治教育课程,如三民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等。

  1929年1月,第1期学生经考试及格毕业,大部分发陆军32军担任下级干部及第2期任队职。

  第2期

  1928年12月,军校在北平黄寺招考的第2期学生来源有三,一是河北省各县按照省政府规定保送3名初试及格的4年制的中学生到北平受试;二是由河北军事政治学校教导大队学生中择优考试;三是北平、天津、保定等城市自由报考的高中毕业和有同等学历的学生。

  考试内容有数学、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语文、地理、历史、三民主义等。考试及格的发榜通知,录取总人数约500名,限1929年1月3日入校编队。

  第2期编组同第1期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蒋介石从中央军校选派教职员到该校充为骨干,所以在人数和部分编组上才有些变动。例如:副校长黄克德离职他调,校长办公室主任孙象震代行校长职务,副主任周棱协助主任进行工作;教育长换为中央军校派来的方诚钺(安徽安庆人,日本士官11期),方诚钺不仅教学内行,管理严格,还亲自主持操课,参加学生的紧急集合,为人师表,对河北军政学校的教学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大队的大队长、副大队长和各中队长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各中队的所有区队长多是西北干部学校、东北讲武堂和第1期的毕业生。1929年春,第2期学生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这是国民党的“硬性”规定,当军官必须先入党,目的就是要从政治上控制军队。不过,学生在举行集体入党仪式后,从没有过组织生活和参与其他活动。下半年又增加了一个通讯中队和一个步兵中队。

  学习期间,第2期学生参加了北平孙中山奉安大典并担任护灵警卫。这次举世瞩目的“总理奉安”大典,定于5月26日进行,由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平津卫戍总司令商震担任北平移灵总指挥。由于商震兼任河北军事政治学校校长,所以在校师生也自然参与了这一重大活动,送孙总理灵榇南下南京中山陵安葬。7月,学生曾实行耐暑行军。学生全副武装于上午10时自黄寺出发,经海淀向西山碧云寺宿营地前进。炎日当空,三伏酷热,学生们浑身大汗,军衣湿透,而军风纪非常严整,充分表现了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将到达目的地时,下起倾盆大雨,深感凉爽舒适。虽然衣物尽湿,但是学生们睡眠非常香甜。耐暑急行军回校后,接着即到通县大河里去练习游泳。

  1930年,新军阀混战不断,阎锡山在准备反蒋自任总司令之前,就先把商震调到太原解除了兵权,并将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到山西军官教导团。该校教育长方诚钺改任山西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其他类同。7月,第2期学生毕业后,便分发到阎锡山所属军队去见习和任职。

  此期间,该校地下党的负责人谷雄一,在第1、2期学生中秘密进行地下党的活动,先后发展了王兴刚等30余名地下党员。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王兴纲、陈锐霆均出自河北军事政治学校。

  长城抗战后,商震为加强其队伍的战斗力,提高军官的素养,改善部队素质,继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2期后,又考录学生200余名为第3期,以培养下层军官的新生力量,并于1933年10月正式开学,校址在北平肃王府。该期学生筹考之时,正值当局不准各省及非中央系部队成立军校之际,因之该校门口挂的是陆军32军(军长商震)军官教育团的牌子。1934年,又改为陆军32军军官团,直至1936年初该期结束于河北省邢台,也未纳入黄埔序列。

  附记:孙中山奉安大典之日升杠房

  日升杠房坐落在北平西长安街西段路南,就是原长安大戏院处。东家(业主)郁兰斋是山西人,领东掌柜王宝之,二掌柜孟传受。日升杠房是京城有名的大杠房,大小杠、满汉执事、官罩等俱全。杠夫头、执事头、响器头都是有经验的人。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光绪皇帝奉安,内务府都是交给日升杠房承办。就是靠承办过三次皇差的名气,又因日升杠房抬的大小杠从未出过事故,所以在社会上名声不错。就因为日升杠房声誉好,1929年,“总理奉安”就是孙中山先生灵榇南移,抬棺之大杠,才由日升杠房承应下来。杠大,执事别致,人数多,规模大。

  1929年1月2日,日升杠房与迎榇专员订立合同:

  “(一)灵榇由碧云寺起行;用32名挟杠,上加蓝缎绣花小棺罩,全份。另加保重夫32名,抬至山下宽大地方为止。所用挟工、抬杆、坨木等项全部新制,用白粉油油饰三道,挟杠头尾画青天白日章。

  (二)灵榇由宽大地方起行,改用64名大杠,全份。抬至前门汉平车站为止。杠夫更换3班,每班杠夫64名,拨旗夫4名、拉幌夫4名、指挥夫4名,每班共76名。3班共计228名。另外,响尺大头目2名,照料夫4名,划拨夫3名。

  (三)挟杠应用大绳,一律用蓝布包做。

  (四)大杠、枕木、千斤、抬杆等项,全用白粉油油饰三道,大杠头尾画青天白日章。

  (五)大杠应用大绳全用蓝布包做。

  (六)运料大车10辆,专为运送西山大小杠及影亭等项之用。

  (七)所有杠夫及头目、指挥夫、照料夫、拨旗夫、拉幌夫、划拨夫共237名,应制做蓝布夹衣,用白布里,共237件。钮扣用蓝布做,一律用白布硬领。蓝布单裤共237条,裤腰一律用蓝布。青布靴237双,硬胎。折合蓝布棉帽237顶,每顶正面嵌青天白日章一枚,钉铜扣。织白线腰片带237条,带宽2寸5分,扣宽2寸5分。

  (八)大罩顶长1丈1尺6寸,宽7尺2寸,前后坡高6尺左右,坡高4尺,前后走水长7尺2寸,左右走水长1丈1尺6寸,前后左右走水高2尺4寸,前后罩围长6尺2寸,左右罩围长1丈零5寸,前后左右罩围高6尺2寸,罩顶围及走水全体用加重蓝缎制作,用白布做里,全体周围花边用白丝线绣成工字不断花样,罩顶用白线织成线网,罩围以白丝线绣成青天白日章。罩围前后以蓝缎做成洋式分帘,并用白丝线绣成工字不断边。罩顶上用金漆火焰,罩顶四角用金漆吞扣,罩顶四角用白丝线绺穗,白绸拉幌,蓝缎罩之下,一律照图做成。另用蓝布做罩衬一全份,以壮观瞻。

  (九)新制三蓝彩影亭一座,用抬夫16名,头目2名,照料夫2名。

  (十)提炉夫20名,头目2名,新制铜链、铜炉、木柄20份。

  (十一)国旗一面,党旗一面,以蓝绸红绸白绸分别制成,其式样尺寸,分别另定之。执旗夫4名替换。

  (十二)小罩顶长9尺3寸,宽5尺6寸,前后坡高4尺7寸,左右坡高3尺4寸,前后走水长5尺6寸,左右走水长9尺3寸,前后左右走水高1尺2寸,前后罩围长5尺,左右罩围长8尺5寸,前后左右罩围高5尺2寸,罩顶罩围及走水全体用加重蓝缎制成,用白布里,全体周围花边用白丝线绣成工字不断花样,罩顶用白丝线织成线网,罩围以白丝线绣成青天白日章。罩围前后以蓝缎做成洋式分帘,并用白丝线绣成工字不断边。罩顶用金漆火焰,罩顶四角用金漆吞扣,罩顶四角用白丝线绺穗,白绸拉幌,蓝缎罩之下一律照图做成,另用蓝布做罩衬一全份,以壮观瞻。

  (十三)彩亭、国旗、党旗、提炉共用夫役46名,所用衣帽靴带共46份,其式样与杠夫同。

  (十四)铜棺外做蓝缎棉套,里用中国白板绫缝斜纹,前后左右以白绒做青天白日章各一座,四角按扣各5枚。

  (十五)由石塔内用24名杠夫舁至前大殿安位。

  (十六)影亭于起灵前5天安设于庙内。

  (十七)前2日先期试验办法,另行规定。

  (十八)另派头目2名,杠夫20名,携带小杠服装等件,由前门西站随车护送至浦口往返以7天回北平为止。浦口回平车票,先由办事处发给。

  (十九)大小罩、杠绳、衣帽、靴带、影亭、提炉、国旗、党旗等项,到汉平车站后,一概运回本柜。”

  日升杠房最后取价1万元(即日交定银5000元,其余分期续交),除上列各项需用8267元及随灵护送杠夫、头目沿途伙食并在京住宿不计外,该杠房实得利益1733元。每杠夫得十几至几十元不等,有的以此为本钱做了买卖。

  原定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5日,移灵,后改定为5月26日。原定由前门西站走平汉路,后改由前门东站走北宁路。

  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26日《迎榇日记》上记:“是日,零时一点由西山碧云寺起灵,灵榇上加盖小棺罩,国旗覆罩上。行起灵礼节后,奏哀乐,鸣礼炮。先由杠夫24人警谨移灵,出碧云寺大门后,改用32名杠夫,至万寿山改用64人大杠。到了西直门已9点55分,各界送殡代表及军警马、步各队,按次序排定。走至西直门内大街上,天空有3架飞机旋绕。灵榇经过地方,路两旁观众虽拥挤,但秩序不乱。民众均脱帽,俯首肃立。过新街口、西四牌楼、西单、西长安街、天安门、中华门,出正阳门至前门东车站。上火车至浦口轮渡,杠夫和其他执事人等就回归。而事先日升杠房派有42名杠夫在南京等候,俟总理灵榇在中山陵安葬后,这42名杠夫才能回归北平。”1936年,不知何故,大名鼎鼎的日升杠房停业了。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