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5年第五期  > 正文

血花剧社赴潮州演出

日期:2015-09-01 14:28 来源:《黄埔》 作者:贾晓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25年12月6日,随东征军到达潮州的黄埔军校血花剧社,为答谢潮州各界对东征军的热烈欢迎,在祝捷大会上演出《还我自由》白话剧。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受到潮州各界的热烈欢迎。

  1925年1月18日成立的黄埔军校血花剧社是以校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学生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下属的一个军人业余文艺团体。

  黄埔军校自创建以来,就非常重视宣传工作,校园文艺活动相当活跃。在军校政治部的推动下,一些师生将当时我国城市社会中流行的通俗新话剧引入校园,常以话剧演出的方式来活跃军校的文娱生活,宣传革命思想。据1924 年广州《民国日报》报道:9月30日,“是晚军官学校开演白黄埔话剧,七时开演,到看者五六百人”。这表明,在血花剧社正式建社之前,军校的演剧活动已经存在。

  关于血花剧社名称的来历,一般认为,是根据“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这句话而来。据黄埔4期生陈远湘回忆,他听血花剧社骨干、黄埔2期生余洒度介绍说,血花剧社是第2期爱好音乐戏剧的同学,响应周恩来主任的倡议,在廖仲恺党代表的支持下创立的。廖仲恺为剧社亲笔书写“先烈之血,主义之花”锦旗一面。黄埔4期生文强回忆血花剧社时也认为:“据有些留苏归来的文艺工作者说,舞台上悬挂的红布横幅标语和红布对联都是苏联式的布置,以红色代表革命,革命是以热血和头颅换取来的。‘革命之血,主义之花’,八个字的对联,将血花剧社的命名解释得清清楚楚。”但随着当时军校内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分歧的加剧,对“革命之血、主义之花”这副对联的含义解释上也出现了分歧。青年军人联合会的解释为花是新三民主义之花,是由新三民主义的血灌溉出来的,又认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革命之花就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溉;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一些人则解释“花”为孙文主义之花,而将“血”解释为“赤”或“赤化”。还有人认为,剧社名“血花”两个字,取自于黄埔军校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伴随着军校中戏剧活动的开展,建立演出性的剧社便提到日程上来。剧社成立事宜首先得到了校长蒋介石的大力支持。剧团成员杨大容曾撰文回忆:“蒋校长对于新剧一道,甚为赞成且极力提倡,故年前曾责成政治部组织血花剧社。”另据文强回忆,剧团成立后,每当逢年过节,蒋介石都要召集剧团成员到他家里聚餐,“关系比一般同学亲切”。

  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对血花剧社的成立可谓功不可没。周恩来早年在南开大学时,就喜爱话剧,常扮演一些角色,还当过导演。1915年南开学校 11 周年时,他参加演出 《一元钱》,获得很大成功。1924 年10月,周恩来负责政治部的工作后,由于其本身是白话新剧的提倡者,看到革命艺术的宣传作用,遂推动学生组织剧社。周恩来“对剧社极为关怀,也很内行,经常亲临指导我们自编自导自演革命戏剧”。当时,剧社的很多事情还要向政治教官萧楚女、恽代英请教,萧、恽二人“实际上是剧社的总顾问”。

  血花剧社隶属于黄埔军校政治部,社长由校长蒋介石担任,实际领导是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日常事务工作由剧社总务主任、共产党员李之龙(黄埔1期)负责。蒋先云(黄埔1期)、王一飞(黄埔2期)是剧社的主要干部,共产党员杨其纲(黄埔1期),为血花剧社秘书。剧社社员多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先进青年,其宗旨是“将革命的艺术来改造社会”,用革命艺术来实现孙中山的“唤起民众”。提倡“艺术可以改造社会,艺术可以美化人生”。当时有报道指出:“各演员纯属优良分子,均系本校1、2、3、4期学生担任演剧,并于黄埔及广州等处设立两组,黄埔组为现在在校之学生担任工作,广州组为已毕业之学生担任工作,共图发展,分途工作,曾亦表演数次,成绩甚佳。”

  血花剧社成立初期,演出活动初以校内为主,每逢革命纪念日,或学校中举行大规模文娱晚会,都会在校本部大礼堂或者在操场露天举行演出。如在黄埔3期生离校欢送大会上,当时血花剧社负责人之一的余洒度联合吴树勋、郑俊生、卢一珑等人出场演5个大节目,且与演出相关的布景、服装、道具等均由剧团自行安排、布置。后来,剧社经常为工人运动和革命战争演剧助兴、演剧筹款,慰劳罢工工友和革命部队,于是,市内南关戏院或东校场和省议会的空地都成了剧社的临时演出场所。

  血花剧社以宣传革命为主要工作,以青年军人的高尚革命理想和娱乐性的演技为依托,其表演充满救国激情。演出的剧目主要有《血泪湖》《黄花岗》《还我自由》《鸦片战争》《革命军来了》《马上回来》《联合战线》《沙基血》等,剧情和表演大多朴实、真挚、感人。剧社经常将革命斗争的生动题材(基本上由左派文艺家提供),如帝国主义怎样侵略中国、军阀怎样摧残百姓和资本家怎样压迫穷人等编成活报剧演出。剧社的日常事务由李之龙负责。李之龙天生就是一个搞文艺的材料,早在少年时期他就热爱戏剧事业。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常对其他演员说:“枪炮只能攻城,艺术可以攻心,搞戏剧工作就是革命。”剧社演出的很多剧目都是李之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由于文化水平较高,其他剧社成员也参与编写剧本,严格实行按照剧本念词,每次上演剧目前要经过多次排练,方才开场。

  因为当时军校没有女生,女角由男社员扮演。据说,李之龙、曾扩情(黄埔1期)常常在戏剧中装扮女性。而扮演女性最为成功的,要数陈赓(黄埔1期)。一次,血花剧社排练讽刺剧《皇帝梦》,陈赓饰演袁世凯的五姨太。当五姨太出现在舞台上时,陈赓脸施粉黛,头上插花,双手捧着袁世凯的皇冠,迈着“金莲碎步”走来转去,还时不时向台下挤眉弄眼,观众被逗得大笑不止。

  在舞台上演出时最爱忘词儿的,当属胡宗南。胡宗南参加血花剧社后,很想演主角,但由于自身受形象限制,总是被分配演反面人物,而且特别容易忘台词或者忘记动作。一次,胡宗南扮演一个北洋军官,一出场,就把台词儿给忘了,站在台上不知如何是好。正在台上的李之龙急中生智,抬手给了他“一枪”。胡宗南心领神会,顺势“啊”地一声惨叫,马上倒下“死了”。

  剧团演员舞台表演颇具感染力,其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演员。一次,台上正上演地主虐打长工的剧情。正在台下观看的地主家庭出身的贺衷寒突然冲上台来,让演员无法表演下去。贺衷寒上台后还对观众解释说:这个情节是在丑化他父母的形象,其实他们家对长工很好,没有这么虐待过长工。最后贺衷寒被观众轰下台去,表演继续进行。

  随着剧社演出活动的扩展,血花剧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两次东征期间,剧社随军担任宣传工作。周恩来专门指示政治部经济上支持血花剧社。剧社根据东征中的素材,编导了打倒军阀的各种话剧,将军阀割地自据、欺压百姓的种种丑态尽情表演,广泛宣传解放民众的革命思想。1925 年2月5日第一次东征时期,东征军顺利攻下淡水后,血花剧社入城后随政治部沿街张贴《安民布告》、发表演说,并在广场进行了革命剧演出,吸引了市民蜂拥观看,盛况空前。此举大大安定了民心、并提高了东征军的声誉。

  到第二次东征期间,血花剧社已成长为闻名遐迩的大剧团。他们在“广州、黄埔、汕头、潮梅、东莞等处工作,颇受军民之欢迎,对于唤起民众,联合军民感情实有圆满之结果”。他们在革命宣传中,广泛采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白话剧艺术形式,在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把革命的火花带到广东各地。在血花剧社的影响下,广州、潮梅、汕头等地纷纷组织起自己的革命话剧团体,推动了广东革命话剧运动高潮的到来。时人杨大荣曾写《黄埔观剧后》一文评论道:“近来新剧日盛,各商埠各省县,无不极力提倡,在新剧初兴之际,尚无十分精确,亦不受社会欢迎,故睹者杳杳,一般籍为营业者,是以生一异常困窘,后来有学校团体,时而表演新剧,以做宣传,而易风化,久之颇得一般人士之欢心,故亦渐次发达!”

  北伐前夕,随着宣传任务的日益加重,蒋介石决定改组剧社,组织改组筹备委员会。1926年5月18日,剧社举行改组大会,推定蒋介石续任社长,余洒度等人为执行委员,蒋先云等人为候补执行委员,顾仲起等人为监察委员。扩大后的血花剧社除每月演剧一次,还准备进一步开拓电影制作。为此,军校决定拨款每月2000元。血花剧社改组后,为适应宣传工作需要,公开登报向社会招收演员,并第一次招收女演员。

  北伐开始后,血花剧社一部分成员随军出发,沿途排练,登台聚众表演,以唤醒民众、推进工人运动和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另一部分社员则留在广州,作为血花剧社黄埔分社继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