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6年第三期  > 正文

归国抗日记

日期:2016-05-01 14:45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陈昭权(黄埔17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巧越日寇封锁线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我有家归不得,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投笔从戎,于1941年6月,只身经广州湾到柳州,入贵州独山考入军校17期26总队,学生全是港、澳、华侨归国抗日的青年,故又称“华侨总队”。毕业后,我被选送军令部在重庆办的情报参谋训练班受训,结业后要留我在班工作,但我杀敌心切,请求分发到战列部队去。后获批准,与梁均同学一起分发到粤西的62军158师。我俩在1945年春由重庆出发,到了黔南以后,这一段路程的交通线已为日军占据,只能钻隙迂回,探路潜行,甚至昼伏夜行,有时在崇山峻岭中跋山涉水,穿越蛮烟瘴雨,好不容易到达广西百色62军军部。适158师有干部回粤西,于是得以同行去粤西师部报到。

  那时候,日军正以庞大的兵力控制通往越南的交通线,在桂南、粤西地区的兵力就有第5、第28、第48等师团。沿途敌据点星罗棋布,一般平民都感难行,我们是军人,只有用在敌占区打游击的精神和办法见缝插针、潜行偷越。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式的途程,终于到达位于粤西信宜县东镇塘面村的158师报到,分配在参谋处工作,我们把到达部队的经过向军令部汇报,得到复电嘉奖。

  在敌后的战斗

  158师师部及罗(定)云(浮)师管区司令部驻扎在这里,兵源也在这里。我们的部队可以说是在敌后西江地区的本地部队,军民关系特别融洽。生活是艰苦的。由于敌我杂处,有的地方犬牙交错,有的地方四面受敌。我们部队利用有利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有众多的人民,战士们多是来自本地的子弟,亲身体会到打仗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体会到受外敌侵略的痛苦。在广大群众的协助下,部队经常以小部队出击、奇袭、先发制人,使敌寝食不安,四面楚歌,不敢外出骚扰、破坏耕作,只好蛰伏在据点里。我们的大小袭敌战斗,难以数计,士气越来越旺。老百姓因不受敌人骚扰而能正常生产,对抗战胜利前途信心大增,我们的防地也更加巩固,战士们从实战中积攒了战斗经验,提高了作战技能。

  1945年5月,我师奉命反攻,并派一部进入广西配合作战。这时,日寇末日来临,风声鹤唳。6月末,桂境敌寇全被肃清,我军集中兵力,准备反攻广州,消灭日本南支派遣部队残部。接着,迎来了8月15日抗战的胜利。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