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6年第六期  > 正文

“马旋风”席卷南北 国民党重新上台(下)

日期:2016-11-01 16:07 来源:《黄埔》 作者:邰言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中市场”延烧 马萧全力消毒

  台湾“总统大选”倒数20天,民进党阵营诉求年轻、中间选民的选战策略进行大调整,2月27日开始启动“中国牌”,全力攻击“两岸一中市场”。“一中市场”是对马萧阵营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的污名化与妖魔化。

  台湾经济不景气,选民要填饱肚子,经济议题因此压倒省籍议题,成了这次选举的主轴。面对无法回避的经济课题,谢长廷应对的策略显然是,尝试主导议题的讨论方式,把马英九阵营的“两岸共同市场”主张,加以操作和包装成为符合自己利益的台湾意识诉求。

  “两岸共同市场”变成“一中共同市场”,“一中恐共牌”一出,经济议题又变回绿营拿手的本土意识课题。虽然只是很被动地否定马营的经济政策,但文字上的变动,却也制造了舆论效果,抢攻了报纸版面,也成了政治性谈话节目辩论焦点。

  民进党中常会2月27日下午邀请“陆委会主委”陈明通报告“两岸一中市场”。副秘书长段宜康转述,根据民进党所做的研究显示,“两岸一中市场”实现,两岸的人员(劳工)、农产品、资金就可自由流动,假如开放大陆10万名劳工来台,就会增加25—40岁壮年人的失业率达10%以上,对40岁以上人群就业冲击虽没那么大,但失业率也在9%,平均薪资将减少1000元以上。

  谢长廷则在民进党中常会上表示,“两岸一中市场”对各行各业打击相当大,若承认大陆学历,再加上“两岸共同市场”,事实就是“一中经济”,台湾的失业率会增加,平均薪资降低,民进党坚决反对国民党推动的“一中市场”。

  谢阵营发动攻击国民党“一中市场”的策略背后,有科学化的民调数据做支撑。

  谢阵营的选战策略重大改变并非着眼于巩固绿色基本盘,攻击对方弱项而已。据了解,民进党内部经过一个多月来,对不同年龄层、行业与妇女等,做针对性的民调发现,妇女、劳工、农渔民等对马英九的“两岸共同市场”主张,开放中国大陆劳工、食品、资金、人员自由流动感到疑虑与忧心。

  要打“一中市场”就必须强化马英九、萧万长及国民党与大陆的连结。谢阵营发言人密集攻击马家人与大陆的关系,就是在强化马家人与大陆有关的印象。尔后,将马英九的两岸政治主张连结到台湾的“国家”定位与认同,再细致地将“一中市场”对台湾妇女、农渔民、劳工等弱势族群的冲击与“危害”连结,强化对大陆各种“入侵”的忧虑。

  尽管蓝军全力回击绿营“抹红”之举,也强调未主张“两岸一中市场”而是“两岸共同市场”,但已经杀红眼的激烈选战,选民哪分得清楚“共同市场”或“一中市场”的差异,贴上“一中”标签,足以让很多选民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马营认为,“两岸共同市场”是要为台湾的经济找出路,突破台湾被边缘化的窘境,尽量把饼做大,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去面对开放所带来的问题。谢营却一再指出,开放大陆劳工和农产品来台,将伤害台湾人的利益。谢营的电视文宣还以“中国劳工要来了”的字幕,配上一大群大陆人推挤的电视画面,试图制造大量大陆人蜂拥来台抢工作的视觉效果。

  谢长廷狂轰滥炸的“一中市场”已逐步发酵。国民党不敢小觑,全力消毒。

  2月28日,国民党“副总统”候选人萧万长在马萧嘉义县竞选总部举行“迎神祈福总部起跑”仪式上表示,民进党中常会指马萧主张“一中共同市场”是刻意栽赃的行为,国民党并未说过“一中共同市场”这个名词,他们所主张的“两岸共同市场”是模仿欧洲模式,目的是要取得双赢。民进党不了解,又故意中伤,自己发明一个名词,自己栽赃,是民进党惯用的伎俩。

  他指出,“两岸共同市场”定义为“两岸对等、共同协商、市场扩大”,两岸是对等的,经济问题都要经过协商;而“市场”指的是经济名词,市场扩大、经济的饼做大,经济实力就强大,对台湾就有利;“两岸共同市场”做法上要循序渐进,要符合WTO的精神,循序渐进的第一步是让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排除现存两岸经贸障碍;当初他是看到欧盟的例子,觉得此模式可为台湾参考,但欧盟也是循序渐进,耗时五六十年才做到,非一蹴而就。

  萧万长还重炮回批谢长廷的“幸福经济”是口号,并不可行。

  萧万长说,谢长廷提出的“幸福经济”,无法获得民众的相信。长昌阵营推动幸福经济的做法是减税,但是政府财政赤字已经这么庞大,还要推行减税,他强烈质疑“钱从哪里来? ”萧万长说,长昌阵营提不出主张,只能使用“奥步”,批评“两岸共同市场”是“一中市场”,对他抹黑与戴红帽,这是民进党在选举时一贯的做法。“两岸共同市场”是台湾经济的补药,民进党主张的才是台湾经济的毒药。

  3月7日,谢长廷在最后一次“总统大选”辩论时,对马英九的“两岸共同市场”政见展开新一轮猛攻。

  马英九在辩论会后的记者会中回击指出,两岸发展经贸的任何步骤都要通过谈判,马萧的政策是先从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谈起,包括投资保障、避免双重课税、直航等,并非如谢所言“全靠对岸奶水”,主要还是在扩大内需与产业再造,两岸经贸只是全球连结政策的一环。马英九说,马萧经济政策并非只对大陆开放,而是改善台湾投资环境、与全球连结,共同市场是未来两岸发展愿景,现阶段没必要“公投”,谢长廷刻意扭曲,操弄民粹及愚民,恐吓南部选民。

  3月10日晚,台湾2008“大选”唯一一场“副总统”候选人电视政见发表会登场,萧万长在第一轮发言时以“我是台湾的经济老兵”自我介绍,并强调他“对台湾这块土地十分热爱”。

  萧万长强调,过去8年在民进党执政下,民众失去愿景、社会失去宽容、经济失去活力,因此,民众十分忧心。这8年台湾失去许多珍贵资产,马萧基于此原因站出来,要为台湾民众找回珍贵资产,“我们不是喊口号,是有进取政策,要找回人民的信心”。

  萧万长说,台湾经济应该有国际观,透过全球布局及开放让台湾走出去。2003年至2007年是世界经济难得繁荣的时期,各国经济都非常好、到处繁荣,但台湾却困在岛内,都是因为没有新思维、不了解国际经济的情势。

  萧万长强调,台湾不能光靠国外资源,应以扩大内需增加工作机会、投资机会,也应让传统产业再造、增加附加价值,但也须对外适度开放,因为只要能和外面交流,活水就能进来,台湾的经济就能成长,谈到对外开放,当然不能忽略大陆。

  对于谢营“一中市场”的攻势,国民党除了反制民进党的抹黑,更主打“马萧六大保证、四大承诺”,以发展台湾经济,正面回击“一中市场”。

  在选情方面,“一中市场”造成的冲击并不明显,北部、中部选情几乎不动,影响的南部县市是“两上、两下”,也就是有两个南部县市微幅下跌,却有两个南部县市上升。

  财经“牛肉”吸选民 空头支票难兑现

  一般认为,僵持的两岸政治关系让台湾经济无法充分发挥竞争力并实现增长潜能,但其经济表现几乎完全依赖高科技出口产业作为单一增长引擎,加上内部需求与投资在民进党执政8年期间萎靡不振,被普遍认定是经济欲振乏力的根源。

  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失业率无法降低,薪资成长缓慢与贫富差距扩大,成为台湾社会挥之不去的集体焦虑。选民热切期盼即将产生的新“总统”展现领导力,终结过去8年的空转内耗,兑现为台湾整体经济重新注入活力的承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面对选民明确的诉求,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和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都清楚知道,财政和经济政策在选举中将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民心思变的情绪酝酿多时,在谢长廷提出的“幸福经济”主张与马英九强打的“开放务实”理念之间,他们将做出最终的取舍。

  认为一味追求经济成长没有意义的谢长廷,描绘的台湾经济愿景包含由经济、社会正义跟人文与环保所共同组成的“等边黄金三角”。他要建构“幸福的台湾”,因此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强调创造工作机会,发展再生及替代能源,推行绿色财政改革以及加强公共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台湾竞争力、经济稳定成长与环境生态维护的三重目标。

  相对于谢长廷倾向以文字论述财经政策,马英九的相关主张显得更加具体。他对外宣布,一旦当选,将推动“爱台12建设”,计划带动总值约4万亿元的基础建设与内部投资,其中政府将出资2.65万亿元,而私人企业则将投入1.34万亿元。

  “爱台12建设”包括全岛交通便捷网、高雄自由贸易及生态港、台中亚太海空运筹中心、桃园国际航空城、智慧台湾、产业创新走廊、都市及工业区更新、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绿色造林、防洪治水、污水下水道建设。它仿效的是蒋经国在1970年代所进行的“10大建设”。那是一系列巨型基础建设工程,往后被认为是让台湾安然度过当年的石油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关键决策,并为台湾日后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此外,马英九也主张推动产业再造,通过政策自由化和产业系统化,促进台湾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他也承诺任内只会减税,不会加税。

  根据台湾智库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随着“大选”日期临近,大部分台湾民众仍不清楚两党候选人所主张的财经路线和政策,而在有所了解的调查对象之中,谢马两人的财经政策支持度差距不大(29.8%挺谢;30.2%挺马),隐约透露经济政策未必是选举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选举的最后冲刺阶段,台湾政坛依旧口水满天飞,谢马之间在财经政策主张上的交锋始终没有成为选战的唯一焦点。经济政策必须经过“国家认同”、统“独”课题的操作、包装和诠释,已是台湾选举的常态。

  谢马端出的“牛肉”是否能获得选民认同,最终取决于他们是否针对选民真正在乎的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回应。其他,诸如能否兑现竞选支票等问题,当然还是选赢了再说。

  选前之夜冲到顶 国民党志在必得

  3月22日就是台湾第十二届“正副总统”投票日,选前最后一夜(21日晚),从北到南,全台选举热度延烧至顶点。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晚间连赶三场造势晚会,首站瞄准南部铁票区嘉义市,中场进攻台中市,晚间挥军北上直攻绿营弱区台北市;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行程满档狂扫全台,一早固守台北县,傍晚挺进“敌营”高雄市,晚间进驻大台中;双方战略攻中有守,全力冲刺最后时刻。

  国民党“乘风破浪,台湾向前行”选前之夜晚会分别在台北凯达格兰大道、台中洲际棒球场、高雄梦时代广场举行。马英九和搭档萧万长一个由南往北,一个由北往南;马英九从高雄到台中,萧万长从台北到高雄。晚上9时35分,北中南三地连线,台北场有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高雄场是“立法院长”王金平和萧万长,马英九和妻子周美青则在台中连袂现身。

  民进党方面,谢长廷和苏贞昌则由中南部往北部前进。谢长廷先到嘉义市,参与嘉义七彩喷水池旁的传统蓝绿较劲活动,苏贞昌则出席台中市长昌竞选总部旁的“民主护台湾”晚会,两人最后在台北市松山烟厂会合,出席“最后一席守护台湾”晚会。

  台湾正副领导人陈水扁和吕秀莲也卖力为长昌辅选,两人到台南市以徒步方式扫街拜票,持续步行了3公里,“正副总统”同时走进人群,维安高度警戒,沿途大约每50米就有维安警力布署。晚上,陈水扁还回到家乡台南县,出席台南县永大夜市的“‘总统’故乡守护台湾”晚会,希望为长昌守住这块绿色重镇。

  谢长廷在台北选前之夜晚会上,强力诉求“台湾主权危机”,他说:“让我当选,公投过关,让全世界都知道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谢长廷还讽刺马英九还不放弃绿卡,夫妻俩随时可以溜到美国。

  最后他批评说,马英九要把大家带到“一中市场”“一中原则”,“这关系子孙的命运,我们不能草率”;马英九提出的经济政见,“他可以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而且做得比他更好”。现场气氛随着谢长廷的演说时而悲愤,时而高昂,“逆转胜”响彻天际,而同一时间马英九的演说也在进行。

  相较于对手的炮火四射,马英九在决战之夜演说,强力诉求“希望牌”,承诺选后要成为“新台湾的开创者”。针对对手猛打的“国家”认同度,马英九强调自己虽未生在台湾,但未来会葬在台湾,“我烧成灰都是台湾人”“一生一世,都是台湾人”。

  马英九重申“三不一没有”,在两岸关系方面,“要不统、不独、不武,绝对不会片面的改变台湾现状”;在内政方面,“一定不会让政党恶斗持续、绝对不会让贪腐延续、绝对不会让黑金复辟”,“绝对没有一党独大的问题”。台下群众热烈激昂,气势同样惊人。

  台北凯达格兰大道举行的大型晚会上,依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估计,有12万人站出来挺马萧,包括公园路、中山南路、信义路、仁爱路、凯达格兰大道上都挤满支持人潮,连战也第一次在大型晚会上替马英九站台。

  连战在晚会上呼吁,希望上一次“总统”选举投给连宋的644.2万多票,这次都能投给马萧,而上次“总统”选举,原来挺连宋的人因两颗子弹产生同情心,而把票转投给陈水扁,现在时间已经到了,“你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个公道还给马英九和萧万长!”

  连战指出,这次选举过程中,看到似是而非的假议题一一出现,第一个假议题就是民进党提出的“一党独大”,民主体制下没有所谓“一党独大”,政党再大都要在民意前面低头;第二个假议题就是“一中市场”,国民党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政见;第三个假议题就是“公投入联”,“公投”根本无法“入联”,“就算从早投到晚上都没用”,“公投”的目的只是某政党动员支持者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台湾独立找出立法基础,这是制造灾难。

  台北场由台北市长郝龙斌、台北县长周锡玮、桃园县长朱立伦等北部蓝营执政县市首长热场。县市长大打民进党执政8年,却造就一个贪腐政府,呼吁选民要让台湾改变,应该要换人、换党做做看。

  9点35分,北中南视讯连线,现场气氛升到最高点。马英九透过视讯向台北、高雄两地晚会现场的支持者喊话指出,他要当积极的、谦虚的、廉洁的“总统”,让台湾与全球连结,打造和谐社会。现场还点起台湾造型的蜡烛台,祈祷台湾转运。

  “马旋风”席卷南北 国民党重新上台

  2008年3月22日晚,台湾“总统大选”结果揭晓,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得票765.87万张,得票率为58.45%;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苏贞昌得票544.52万张,得票率为41.55%。马英九高票当选,台湾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

  民生经济战胜意识形态,台湾选民对未来4年新领导人的施政目标发出清楚信号,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有如狂风扫落叶,以巨大差距击败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赢得“总统大选”的胜利。

  继两个多月前“立委”选举所反映的投票率下降趋势,这次“总统”选举整体投票率首度跌破八成,仅达76.33%,比上届总统选举投票率80.28%低。这凸显台湾社会对政治正经历一段退烧过程。

  而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由民进党和国民党分别提出的“入联公投”及“返联公投”,也皆因领投票人数不足而破局。“公投”需一半以上的合格选民投票,且其中有半数同意者才能通过,22日两项“公投”的投票率仅有约35.8%。

  计票过程中,马英九的票数从未落后,情势在22日傍晚6时逐渐清晰,让国民党支持者无比兴奋。笃定当选、表情明显如释重负的马英九面对雀跃狂欢的民众,发表胜选感言时说:“人民的心声,我们都听到了,国民党必须完全执政,才能完全负责。我们执政后,一定优先拼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并以最诚恳、最负责的态度,立即推动各项改革,落实选举承诺,以回应人民的改变期待。”

  马英九说:“选举是一时的,人民的福祉、台湾的利益则是永久的。选举或许有蓝绿之分,但选完之后,执政就不能有你我之别,我们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大家是命运共同体,必须携手合作。”

  “我向大家保证,执政后的国民党,一定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努力倾听人民的心声,关心人民的苦乐,勇敢地反省检讨。只要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都是我们的头家,服务的对象。”

  领导在野8年的国民党重新执政的党主席吴伯雄22日晚率全党感谢台湾选民,保证“没有‘一党独大’的问题,因为人民最大。只有人民手上的选票最大,没有一个政党比人民大”。

  民进党在选举中落败,证明不可能的任务最后还是不可能,8年的绿色执政终究必须画下句点。

  相较于4年前选举结果揭晓后的激烈对立,这次选举在毫无争议的结果下落幕。在冲刺阶段不断被放大的“一中市场”与“制衡一党独大”等议题,并不如预期能让谢长廷迎头赶上。

  格外悬殊的票数差距,更意味执政两任的民进党近年来在选举中最可靠的各种“中国牌”操作,宣告彻底失灵。而它具有传统优势的民主诉求,也因过去8年政绩不彰、贪腐频传,无法获得选民信任。

  马萧之所以胜选,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当然是陈水扁执政8年的成绩单太过难看,成为谢苏团队这次竞选的最大包袱。更重要的是,转型正义徒托空言。国民党执政50年固然有许多失政失德之处,但国民党早已在8年前付出政治代价。

  第一次政党轮替之后,民进党本应好好把握执政机会,许台湾一个美好的未来。不幸的是,民进党拼经济的结果,却是全民经济缩水,独厚陈水扁一家与他的亲信。

  民进党当局的“烽火外交”,结果却是遍地烽火,本来要让台湾有尊严地走出去,最后却让台湾在东亚经济整合的过程中被边缘化。

  其次,马萧团队在当选之前就对未来执政做了充分准备,不但对当选与执政后可能发生的问题与挑战都全盘掌握,也巨细无遗地提出对策。选举之前两个月,马萧阵营更陆续将所有政策公布并上网。

  反观谢苏团队,直到3月初,一些政策还未上网,反而批评马萧阵营的许多政策是抄袭他们的。马萧有执政团队,人才济济,更有执政的准备;谢苏团队却看不出有多少人才,只会批评对手的政策,却拿不出自己的理念。许多选民看在眼里,自然知所选择。

  第三,两场“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使马谢二人的执政理念与人格特质无所遁形,更让选民有一个比较的机会。在第二场辩论中,谢全力批评马萧的大陆政策,自以为成功地利用这场辩论,将“大选”变成一场支持或反对“两岸共同市场”的“公投”。但谢穷追猛打此一议题,却也让马不断有机会加以澄清。

  事实上,正是民进党执政8年过度政治化,才使两岸经贸谈判陷入僵局。马阵营的执政理念与两岸政策是通过“一中各表”,暂搁争议,与北京对等谈判,进而与大陆、东南亚、东北亚以及全球各国进行经贸合作。

  以谢的理念,如果所有两岸与东南亚、东北亚的经贸合作都要在主权问题搞得一清二楚才能谈,台湾可能将永远在东亚经济整合过程中缺席。

  第四,在整个选举过程中,谢苏阵营从绿卡、护照、妻女、“非常光碟” “一中市场”到“一党独大”等问题,对马萧阵营紧缠不放,穷追猛打,激起蓝营选民的危机意识。

  这些事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证明历经8年民进党当局的无效治理,选民变得更聪明了,不再相信民进党的抹红与抹黑,民众只关切谁能带领台湾真正走出去。

  胜选之后,马英九肩上的责任显然比选举时更为重大。选举期间,他的责任是全力以赴、勤跑基层、尽量不要说错话、约束手下与党籍“立委”少犯错,慎防对手“奥步”,做好危机处理,达到胜选目标。但是胜选之后,他必须弭平因为“总统大选”而撕裂的族群意识与统“独”情结,并负责兑现他在竞选期间所承诺的选举支票。台湾民众会睁大眼睛看他如何兑现3万美元人均所得的承诺。这需要他的经济、财政、贸易、“国安”、两岸的执政团队通力合作,订定严格的时间表,定期严加考核,全力以赴,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当然,要履行这些承诺,与大陆改善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大陆观光客、更多农产品销往大陆、常态包机、直航、两岸共同市场的谈判都会陆续上场。

  马英九以高票当选台湾领导人,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全新的挑战。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在可能为两岸关系带来缓和、开放的同时,也会对大陆的对台政策提出新的挑战。两岸关系如何发展,人们正拭目以待。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