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6年第六期  > 正文

黄埔前酝——民国陆军四校同学会(上)

日期:2016-11-01 16:10 来源:《黄埔》 作者:寸丽香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近代史权威蒋廷黻先生曾说:“要研究近代史,必先研究中国史,尤其中华民国近代史,必先研究保定军校史。”保定军校1期毕业生李宗黄,曾是云南陆小、武昌陆军中学毕业生,他曾奉孙中山之命筹组陆军四校同学会,作为筹组人、参与者及记录者,将中国军校史上的民国陆军四校来龙去脉作过完整记录,在此对其记录及其他史料进行了初步研究。

  所谓陆军四校同学会,系指逊清末年清廷在全国各省设立的陆军小学堂, 第一、二、三、四所陆军中学,清河、南京两所陆军预备学校,以及保定军官学校在内,所共同组成的革命联谊团体。

  1916年前后,为更好团结全国革命武装力量,彻底进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孙中山决定借助清末陆军学校的军事人才来增强革命力量,亲命面授委派李宗黄筹组“陆军四校同学会”,会员包括上述各军校所有毕业和肄业的精英骨干。经李宗黄等人努力,其中的上海陆军四校同学会和广州陆军四校同学会的工作卓有成效,为后来黄埔军校成立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保定军校出身的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大力扶持“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系以“黄埔军校同学会”团结自固。蒋介石意识到军队中派系林立,甚至产生对立,必成中央心腹之患,遂以禁止军中有分散组织为由,除“黄埔军校同学会”外,禁绝军队中同学会、同乡会等组织。但 “四校同学会”存续到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并入“黄埔军校同学会”。

  据民国陆军四校同学会筹组负责人李宗黄回忆,他是“奉国父(孙中山)命,筹组学会”,“在民国五、六年间,奉国父命筹组陆军四校同学会,意在把全国陆军四校同学,纳入革命,练成一支劲旅,推翻北洋军阀,缔造三民主义新中国”。他认为,在开国建国北伐驱寇的伟大时代,应集合全国军人精英,作总体战、全面战之任用,始能收到千古未有之奇功。孙中山计划将陆军学校人才纳入革命阵营,真是天经地义,恰逢其时。

  首先,在中国第一重镇上海,组成上海陆军四校同学会,由1918年2月23日起,至1927年止。后来,在革命发源地广州,成立广州四校同学会,由1922年6月20日起,延绵至1949年广州解放,始告完全停顿。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成立南京陆军四校同学总会,从1914年3月15日起,至1929年4月5日宣布取消,并入黄埔军校同学会,统一办理。

  现将民国陆军同学会概况简介如下:

  上海陆军四校同学会

  一、从无到有,发起成立。陆军四校同学会的发起,完全是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意旨,时在1916年7、8月间,李宗黄任云南都督唐继尧的代表,驻在上海,联络各方共同讨袁。4月,孙中山先生自日本回国后,李经常到他的上海寓所访谒。约在这年七八月间的一天,孙中山曾说:“我们中华革命党,经过这一次的革新以后,组织更趋严密,阵容益为坚韧,你身为中华革命党的军事委员,当然晓得很清楚,无须我跟你多讲。不过如果以演戏作比仿,我们的党,如今是生旦净丑俱全,唯独武行比较脆弱。当革命运动初起之际,我们是用会党作基础,会党冒险犯难有余,组织和纪律则太差。后来用了革命知识青年,则又勇敢豪迈擅胜,而军事知识不足。辛亥革命时运动新军和杂牌军队,收效亦属有限,很难符合理想,你们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受过严格的完整军事教育,参加同盟会和历次革命的,为数实不在少。你应该负起责任,把他们组织起来,追随我们从事革命,如果能由保定军校的学生组成一支劲旅,把袁世凯的北注军阀全部推翻,缔造三民主义的新中国,岂不是件伟大的事业吗?”

  根据这一训示,李宗黄便把保定军校1、2期已经毕业,第3期正在肄业的同学,约略一算,将离开学校、参加历次革命和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学略去,光是这3期保定同学就有3000人左右。同时,保定军校继续开办,同学人数还能逐渐增加,这真是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孙中山得知这一结果,分析道:“保定军校学生的来源,都是各省陆军小学招收的优秀知识青年,未入学以前就已经中秀才、中举人的所在多有,尤其规定每省每县至选拔一名,地域的分配非常平均、影响力当然相当的大。陆军小学3年毕业,再经过两年陆军中学半年入伍生,两年保定军校的严格训练,堪称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何况同学之中分子极为单纯,绝大多数富有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均有不少人参加,其中1期学生因反抗校内不合理措施,迭次发动风潮,曾引起北洋军阀对保定同学的嫉视和排斥,当断定保定军校学生必可重用。”

  经过对保定军校学生仔细分析后,当即决定把各省陆军小学、全国4所陆军中学、以及预备学校一概包括在内,作一个综合的组织,使革命思想贯通其中。此后,李宗黄便开始在上海联络同学,邀到吕超、臧卓、向育仁、吴本景、范承昌、张定璠、张文白、黄伯樵、高元弟、杜伟、沈应时、钱振荣等20余位,开过几次会,起草章程,决定“陆军四校同学会”宗旨是“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提倡武德、效命国家”。所谓效命国家,当然就蕴涵着从事革命的主旨在内。组织方面,采集体领导制,设理事3至5人,总干事1人,秘书、调查、联络3处主任各1人,书记若干。

  会章规定,各地凡有同学10人以上即设立同学会,经费则由各地发起同学自由义捐。并决定会址暂设上海法租界西门路润安里8号李寓,即李宗黄在上海住所,后李宗黄回滇任职,改在法租界霞飞路上三元坊吴寓,即总干事吴本景家里。

  会章有两条最重要注解:“注一,本会因同学一律平等,不采会长制,而采理事制。注二,现在时局不靖,本会行动,以暂守秘密为主,俟时局稍定,再行公开活动。”从这两条注释,就可以明显看出来,陆军四校同学会实际上是很重要的革命团体之一。她跟领导国人讨袁护国护法的中华革命党,确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陆军四校同学会最初筹备期间,前后历时一年半以上,直到1918年2月23日,李宗黄再次奉唐继尧的命令访问长江三督,赴沪晋谒孙中山先生,并且已从日本考察地方自治回到上海,方始在李宗黄的上海寓所正式举行“陆军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到会同学共34人,即席推定李宗黄、吕超、臧卓为理事,吕、臧两位同学复推李宗黄为常务理事,另推总干事兼秘书处主任吴本景、调查处主任范承昌,联络处主任黄伯樵,并且聘请高元第为秘书,经常驻会办公。其中因吴本景总干事在银行工作,家住上海,所以在李宗黄及其他人离沪期间,以吴同学所致力会务者为多。

  经费筹措,除了发起同学各掏腰包,量力捐献,在发往各省的成立同学会通知之中,以四川、湖南两省的同学反应最为热烈。因为川湘两省籍同学较多,且在北洋军阀势力范围之外,环境比较自由,同学地位也较高,经济宽裕的缘故。例如四川邓锡候、田颂尧、刘文辉三位同学,都捐了不少钱。

  困难的是联络同学的工作。1918年后,北洋军阀气焰嚣张,长江以北为其势力范围,同学中有的早离军校且风云际会,位居要津,也有初出茅庐到处碰壁而彷徨无主者,加上军阀割据,列强逞凶,全国根本无法联络畅通,当时交通、通信等条件之艰难甚至不如清末。同学会初步工作仅在上海附近和西南各省入手,花了一年功夫,方始联络了百余位同学。幸亏李宗黄为唐继尧外派代表而常在华南、华东及西南政军两界奔波,获得机缘播下到处联络同学的种子,方使陆军四校同学会渐次奠定强固基础。

  1917年,孙中山和唐继尧为使护法运动早日竟功,决定联直倒皖,分化北洋军阀。不久,李宗黄又奉唐公之命访问长江三督,沿途顺便和各地同学联络,凡是四校同学愿往长江以南各省服务,或长江以南各省当局需要四校同学为助者,同学会可负责居间介绍。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后,不断有同学到上海会所探访。

  会里有人手,也有经费,于是四校同学会尽量多做服务工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广西李宗仁、湖南唐生智,这两位同学的老太爷因为避乱搬到上海来住。四校同学会获讯立刻前往谒见,并且时予招指。其他类似情形,也往往如是办理,所以四校同学都认为本会可资依赖,加入同学也越来越多。

  二、创办会刊《武铎》宣扬革命。四校同学会的实际任务既在于引导全体同学,共同从事革命大业,同学会负责人决定办份会刊,作为宣传革命的喉舌。几经商议,决定创办《武铎》杂志,推举李宗黄为社长,负责主持,请高元第、钱昌荣负责编校之责。

  《武铎》杂志创刊号编印之前,李宗黄到上海莫利爱路29号谒见孙先生,他向孙先生报告何以要创办这个杂志,以及它所将负的使命与任务。同学会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当时北洋军阀的势力正弥漫全国,连穷乡僻野外的小茶馆、鸡毛店,都挂上了“休谈国事”的警告牌,倘若大张旗鼓,公然宣传革命,很显然,《武铎》杂志势将不能出上海一步,办这个杂志的效用也将大打折扣。

  孙中山先生指示其中的宣传之道,认为与其高呼口号,不如旁敲侧击,发人猛醒。根据这一指示,李宗黄等人便跟同学会几位同志厘定宣传方针,研讨编辑计划,决定先着手撰述世界各国的革命事迹,用以振奋各地同学的爱国精神,然后假以时日,到环境许可之期,方始倡言革命无忌。在孙先生的亲自指导之下,《武铎》杂志创刊号问世,创刊词是李宗黄主笔撰写,主旨在阐扬发挥“四校同学会”成立宗旨。创刊号还刊发了李宗黄所撰《美国革命史》一文。

  另外,《武铎》杂志创刊号还刊发了一篇万众瞩目的杰作,即我国兵学权威,四校同学由衷钦仰的蒋百里大师所作的《军制论》,就纯军事学观点抒发其独到的心得和精辟的议论。还有刘文岛同学大作《民兵论》,以及臧卓学长所撰《万里征骖录》,吴本景同学写的《第四中学史》。这本新发刊杂志之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在当时确是无与伦比。

  可惜,因经费等原因。创刊号只印了500本,一半分送,一半为同学索去,转眼之间所存无几。由于这次《武铎》宣传的意外成功,李宗黄特地引领吴本景、黄柏樵两位同学谒见孙中山先生,面陈种切。那一天,孙中山非常高兴,当面勉励,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同学会为革命前途共同奋斗!吴本景、黄伯樵这两位同学,见过孙中山后极其振奋,受了莫大的感动,接下来便几度开会,研讨《武铎》杂志应该如何再接再厉,继续鼓舞革命精神。当时约定,从《武铎》杂志第2期起,除增加世界各国革命事迹的报道,每期发表一篇“名将事略”,初选卫青、霍去病、李靖、李绩等震古灼今的名将,由臧卓和李宗黄执笔,轮流撰述。1917年6月,张治中在《武铎》杂志上发表《改造国家与改造军队之商榷》,署名张文白。

  可惜,后来,《武铎》杂志终因人手不足,办到第2期便宣告停刊。

  三、助党卫国,黄埔招生。从1916年元月,李宗黄为首义护国,奉唐继尧之命抵沪,到1927年止,前后12年间,他以上海为活动中心,曾4次回云南,3次去广东。赴日本考察暨赴苏、赣、鄂三省各为1次。1925年至1927年,足有两年多时间驻上海,12年间始终以住上海时候居多。上海也一直是陆军四校同学会据点,它不断为同学会和同学的前途努力。四校同学会对外行文,一概以李宗黄和总干事吴本景同学的名义出之。李不在上海时,会务则由吴本景、黄伯樵两同学不辞劳瘁,纯尽义务地为同学们服务。更为孙中山的革命大业略尽绵薄。例如,上海四校同学会曾全力协助陈果夫、陆福廷两位同学为黄埔军校办理招生事宜,一直持续到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光复京沪,将北洋势力彻底清除时为止。当时,从事这一带有秘密性质的工作,极可能会危及身家性命,充分表现了同学会骨干冒险犯难、仗义勇为的军人精神。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