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一期  > 正文

黄埔前酝

日期:2017-01-01 10:24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寸丽香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民国陆军四校同学会(下)

  广州陆军四校同学会

  孙中山自1916年高举护法大旗,以摧毁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从事建设为其中心目标。从1917年7月12日起,到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止。孙先生三次到广东,他在广州主持大局时间,计4年零7月22天。在这期间,陆军四校同学大多将注意力投向广东,以保定军校(9期6000余人)为例,据陆军四校同学会调查所得,各期毕业同学人数统计如下:

  一、军校生员,极其珍贵。清末编练新军,全国普设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和军事学校,但成果有限,以保定军校为例。保定军校第1至9期毕业人数分别为1116、956、801、209、630、1333、191、639、702,共毕业同学人数6577人。

  1921年,李宗黄在广州曾向孙中山提出一份统计资料。即逊清末年,各省所办陆军小学,只办到第5期即止,每期学生至少500人,22行省约有陆军小学毕业生1.1万人。清河、南京两所预备学校,只办两期,每期400人,四期共1600人。保定军校第8、9两期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计为1100人。以上相加,共约为1.36万人,毕业者以八成计,应为1.096万人。这1.096万人除了其中的6577人在保定军校就读毕业之外,还有4000多人,或则参与历次革命,已在革命军中担任军职,或者中途转入其他军校者,亦复不少。

  李宗黄将四校同学总人数约1.09万人的数据报知孙中山,孙先生感慨,逊清末年不惜倾全国之财,举全国之力,持续20多年时间,集合全国青年之精英,培植的青年将校不过如此。真是“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更加坚定了孙中山办军事学校的决心。

  二、聚集广东,成立学会。1921年2月19日,李宗黄奉命到广东就任交通部次长,即在孙中山支持下成立广州四校同学会。

  自此,来粤四校同学越来越多,李宗黄便约邓刚、欧阳驹、萧祖强、张贞、李明扬、甘芳、赵锦文等,着手同学会筹备工作,很快通过了同学会的组织章程,把在上海所拟章程略予修改,在经费一条增列“会员入会费毫洋两角”和“基金之兹息”“政府或团体补助费”三项。会址设在广州万福路一幢租来的民房,后移到大石街积厚坊2号。

  修订章程后进行筹募经费,孙中山以大本营名义,每月津贴四校同学会毫洋600元。这是孙先生给予同学会的莫大鼓励,其价值岂止600毫洋?现场25位理事,乐捐毫洋1700余元。

  原订1922年6月20日在广州第一公园举行成立大会,讵料先此四日,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先生登舰讨伐叛军,北伐中辍,广州局势亦复大变。一直到1923年初滇军桂军入粤,驱逐陈炯明,东遁惠州,2月21日,孙中山返抵广州,设大元帅府,委李宗黄为大本营高级参谋,旋任参议,陆军四校同学会方始能于3月15日把成立大会开起来。是日,到会四校同学达200余人,推选李宗黄担任主席,大会通过章程,旋即选出25位理事。以获票多寡为序,是为李宗黄、邓刚等。

  会后第二日,亦即3月16日,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25位理事推选李宗黄为常务理事,其余各负责人选,亦经推定,总干事:邓刚,副总干事:欧阳驹,总务组长:沈之荦,秘书兼编撰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裧,交际组长:马增华,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萧祖强。会议决定,陆军四校同学会自1923年4月1日起,开始办公。

  三、制订方针,展开工作。办公之始即积极展开工作,规定了广州陆军四校同学会的工作分为四大项,即调查、交际、学术和宣传。

  调查是四校同学会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当年所定办法是,在每一军事机关、各军、师、旅、团都推定一位联络员,发给若干调查表,随时调查四校同学的姓名、学籍、级职等项,函告本会,后由会方给予通信联络,并发给各科相关文件和宣传品。计划先从广东入手,再逐渐普及到全国。这项工作持续至1924年,仅在广东一地,业已和会方建立联络的,即达1000余人,其他各地共有3000余位。

  在交际方面,四校同学会可以说做得相当成功。因曾有硬性规定,凡是四校同学到广州,或广东省内其他各地,不论因公、旅行、路过或来求职。一律予以亲切招待和尽责引导。尤其前来广东求职者,尽可能介绍到各军去工作。因四校同学会在介绍军官人才方面颇有成就,为各军长官交口称赞,渐渐地,各军需要人才时,便主动来请四校同学加以协助。所以,四校同学会当年酬酢之频繁,交际之广阔,可想而知。

  在宣传方面,鉴于《武铎》杂志因人手不足,才出两期便宣告寿终正寝,新的四校同学会会刊,决定出刊两种。其一是《特刊》,每年出一期,内容分论说、革命史话、军事消息、会员动态、文艺小说等五栏。其二是《通讯》,每两月出刊一次,内容为短篇论说、军事消息和会员动态三种。两者均以孙先生三民主义和军人精神教育专文,不断向各省同学灌输、宣传,尤其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方同学,特别注重分发,务使其普及而深入,收到广泛宣传效果。这两种同学刊物的发行,由广东一隅而全国,对于联络感情,发扬武德,介绍同学入党,或纷赴广东参加革命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四校同学会的另一项宗旨,为提倡学术研究风气,使同学们继续进德修业,永远跟上现代潮流。由萧祖强同学负责主持的学术研究会,曾购置了成套成辑的各种兵书、业书,如七子兵略、各国战史、革命史、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其中最受同学欢迎的,还是可供作研究高深学问之用的全份陆军大学讲义。

  因陆军同学会的有效工作,从全国各省纷纷前来广州革命基地的同学,络绎载道,纷至沓来。其实,这正是孙中山通过四校同学会,向散布各地的四校同学发出亲切号召,伸出他坚定有力而热情的手和四校同学紧紧相握。因来粤四校同学越来越多,再加上尽量录用,多方培植,仅广州革命政府里,由四校同学担任重要职务的,为数不少。如高级参议李宗黄,参谋邬竞、臧卓,参军长吕超,参军赵超、李朗如、卢振柳,高级副官苏焕、司徒飞、邓彦华,禁卫团1营营长薛岳、2营营长叶挺、3营营长张发奎,连长李扬敬、李振球,卫士队队长卢振柳,教练官邓刚、李毅,营长李章达。此外,负责卫戍广州的粤军劲旅第1师师长邓仲元部服务的四校同学更多。

  四、参军议政,助推黄埔。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改组国民党。会后,李宗黄和邓刚、欧阳驹同赴大元帅府,代表陆军四校同学会,晋谒孙大元帅,祝贺大会圆满达成任务。在报告四校同学会工作情况及指示方略后,孙中山将其所撰的《军人精神教育》送给四校同学会,并请分赠各地同学。孙中山告诉他们说:“我决定创办一所新的军官学校,聘请贵校同学(陆军四校同学会)为教官,同时兼施政治教育,改造军队为革命的武力,也就是要把私人的军队,一改而为国家的军队,革命的军队,亦即民众的武力。必需如此,方可扫除军阀,实行主义,建设富强的新中国。陆军四校同学会负责人李宗黄当选第一届中央委员,这是同学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的第一人。我希望你们能够依照我的嘱托,继续努力,积极领导贵校同学朝向方才所说的方略,努力前进!”

  这是一个令人无限振奋的好消息,所有同学会负责同志,都热切希望四校同学能归于孙先生革命大旗之下,当即决定以同学会名义编印一期特刊,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况和《军人教育精神》刊于特刊和通讯中,转达革命导师的伟大号召。

  五、黄埔诞生,学会效力。1924年5月3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陆军军官学校由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创办,由孙先生自任总理,军校校歌一开头便以雄壮无比的歌声唱出:“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由此可知其革命色彩之浓厚。军官学校创办初期以廖仲恺为党代表,分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每部设正副主任各一人。政治教官如胡汉民、汪兆铭、戴传贤、邵元冲等,都由孙中山任命。

  伟大的号召,果然获得预期的热烈响应,四校同学相继应召进入黄埔担任教职,一时的知名之士有教授部主任王伯龄、总教习官何应钦,邓演达为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后来升任政治部主任。6期的顾祝同为管理部副主任,还有2期的刘峙、3期的钱大钧,以及陈继承、胡树森、文素松、严重、王俊、沈应时、陆福庭等同学被委派为教官,陈诚等同学为队长。从此,中国国民党有了“政治与军事并重,人格与技能共进”,真能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国民革命军。

  陆军军官学校设在虎门要塞附近的黄埔岛上。第1期学生500名,都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各省介绍入学,通过考试而录取的各地青年精英,经蒋中正以及诸教官,施予为期6个月的极严格训练,即行编为党军第1、第2教导团,以何应钦为第1教导团团长,王伯龄为第2教导团团长。当时第1、第2教导团的兵力不满3000人。

  六、迎送师友,参加革命。因陆军四校同学抵达广州的日渐增多,四校同学会的工作越来越繁杂,办事人员也在因为配合需要而日益增加,原储备3000余元,大石街集原坊2号会所已不够用。学会又请广州市政府帮忙,搬迁新址。会址扩充,会务发展突飞猛进,只靠大本营每月补助的600元毫洋,已难应付逐渐增多的开销,同学会决定群策群力,设法解决。陆续由广州市内3位军事首长,警备司令吴铁诚、粤军第1师师长李济深、广东江防司令李宗黄,每人按月捐款300元,还有一位广西陈雄同学,他一举代募1000余元。经费困难就此宣告解除。

  1923年至1924年间,四校同学会举行了一次欢迎会,即保定军官学校第三任校长曲同丰、老教官路孝忱,奉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之命,到广州谒见孙中山筹商时局,曲校长和路教官下榻广州,在穗四校同学,借两位老师下榻处西濠酒店大厅,举行欢迎大会。那一天,四校同学到得较多,把大厅挤得座无虚席。同学们热忱欢迎,并报告南方同学近况和四校同学会发展情形。保定军校自始至终既出自北洋军阀之手,但对学生却始终怀疑猜忌,军阀首要大多不敢重用保定军校学生,在北洋军中的保定军校毕业生寥寥无几。北洋政府以11年时间,无数人力与金钱,训练出6000余名新军将校,结果大半投向革命阵营,乐为孙先生驰驱,乃至尽瘁效死,与北洋军阀周旋到底。这真是对他们的莫大讽刺。二位教师相继致词时,以诚恳态度、真挚语句,对孙中山推崇备至。

  还有一次有意义的欢迎会,欢迎保定军校3期同学白崇禧。白崇禧和李宗仁、黄绍竑,都从广西从偏裨将校干起,努力奋斗,力争上游,在陆荣廷等军阀旧势力压制下,迭经鏖战,历尽艰辛,终于代之而起,开创新局面,将旧势力连根拔除,巩固两广革命根据地,促成国民革命发展力量。李、白、黄三同学肃清广西残余军阀势力之前,曾推派白崇禧同学抵穗谒见孙中山先生。从事前联络、届期安排,均由四校同学会为之代办。白崇禧抵穗之期,四校同学会曾在李宗黄负责的江防司令部里,举行欢迎白崇禧同学大会。当时李、白、黄三部正在广西陷于苦战,前途如何尚未定,但四校同学争先恐后自动请缨,愿跟同学到广西领军助阵。当时情景使白崇禧大为感动,因这是四校同学充分发挥同甘苦、共患难的同窗友爱精神,也是四校同学对他的鼎力支持。

  七、身先士卒,参加北伐。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广统一,革命基础赖以大定,国民革命军于7月9日督师北伐。当时,由广州出发的国民革命军8个军中,即以蒋介石亲自统率的第1军,中上级军官多为陆军四校同学,其名较著者有后来代蒋介石领第1军的何应钦(陆军三中转日本士官)和师长钱大钧、顾祝同、刘峙、王懋功(陆军四中转日本士官)。当年第1军中上级军官俱为四校出身,中下级军干部则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如李济深所率第4军(后陈可钰代),其中如参谋长邓演达、副官长何彤、师长陈济棠(陆小速成)、陈铭枢(保定1期炮科)、张发奎(广东陆小),旅长、团长如余汉谋、徐景堂、缪培南、李汉魂、邓龙光、蒋光鼐、罗卓英等,都是广东省籍四校同学。国民革命军第4军团长以上的军官,几乎无一不出身陆军四校。又如以李宗仁为军长的第7军,起先下辖3个纵队,自3位纵队司令夏威、胡宗铎、钟杆轩以下,所有的团、营、连长一律全是四校同学。再如保定1期同学唐生智所率的第8军,参谋长龙浩,师长刘兴、何键、李品仙,旅长张国威、李云杰、吴尚,团长以下的营、连长也都是四校同学。尚有鄂军总司令参谋长万耀粕,旅长张森、李振中,悉为保定军校出身。北伐军总司令部里,总参谋长是保定军校3期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是保定军校1期邓演达,北伐前敌总指挥兼第8军军长是保定军校1期唐生智。

  陆军四校同学和黄埔同学挥戈北指,几经鏖战,为革命大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有人在。诸如师长张森战殁于江苏沛县,又一位师长张宁阵亡于鱼台。尤有东北籍的同学荣臻、魏益三、鲍文樾、苏炳文、胡毓坤、宗双英、刘翼飞等,以及山西阎锡山部的杨爱源、孙楚、周岱、袁申三、傅作义、王靖国、李生达、李服膺、陈长捷等诸同学,无不把握机会,望风来归,使国民革命军的实力大增,军事系统也渐趋统一。

  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部分四校同学在各军担任要职,相继北上讨贼,广州同学会的会务转入停滞阶段,不过分会依然存在,且照例每年或每季由在粤主政之同学,如陈济棠、张发奎、余汉谋、薛岳诸氏作东道主,邀集在粤同学聚餐联欢。抗战八年广州沦陷期间,会务宣告停顿。尤其是学会办公所在地二层小楼,竟在广州战事将起之际,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实在非常可惜。

  南京陆军四校同学会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陆军四校同学多数散布京沪杭及津浦两线各军服务,乃由在沪穗两地主持四校同学会的李宗黄、邓刚、陆福廷等奔走联络。

  1928年3月15日,在南京三山街青年会堂,举行南京四校同学总会成立大会,出席同学300余人,多为国民革命军各军、师、旅、团长或参谋长等职务。到会同学过半主张采取会长制,推举李宗黄、邱公瑾、邓刚、陆福廷、吕超、钱大钧、陈诚、陈果夫、杨劲从、吕学书、臧卓、叶焕航、姚宝训、李明扬、温克刚、钱振泽、华振麟、谷正伦、杜威等31人为理事。并推李宗黄为常务理事、邱公瑾为总干事,姚宝训、温克刚、华振麟分兼总务、调查、联络三组组长。会址就设在香铺。南京四校同学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各省分别成立分会;二是《武铎》杂志复刊;三是设图书馆暨各种俱乐部,并购办国术器械,聘请教官传授国术。

  一、抗战军兴,国之栋梁。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决定对日作战,八年抗战中,动员了1200多万兵力,支出近1万亿元的战费,伤亡官兵320多万名,全国同胞所遭到的伤亡及损失,更是无法胜计。其中,四校同学再度出生入死,奋战不休。仅在正面战场中,慷慨捐躯的为数不少,如郝梦麟军长壮烈牺牲于山西,罗策群旅长力战阵亡于苏沪。

  抗战期间,不少四校同学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全国12个战区的司令长官,依次罗列如下: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广东陆小转他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广西陆小),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其中除程潜、阎锡山、孙连仲3人,其余9位均为四校同学。此外,抗战中担任中枢要职的四校同学,还有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军法总监唐生智、军法副监王懋功、政治部长陈诚、政治部长张治中、内政部长何键、军训部长白崇禧、中央训练团主任王东原、成都中央军官学校教育长万耀煌等。

  二、总会分会,相继结束。抗战胜利后,陆军四校同学会南京总会、广州分会相继恢复。此外,四校同学吕超、向育仁、孙理、张为等在成都骡马市孙宅成立成都分会,臧卓则在北平市王府井大街成立北平分会。总会和各分会均为四校同学作些服务工作,其中广州分会每年一次的同学聚餐,持续至1949年。最后一次聚餐系由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薛岳同学作主。时年4月15日,值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迁穗,聚餐同学多达300余人,气氛热烈。李宗黄在答词中详述国父孙中山先生命令筹组四校同学会,及如何支持同学会,并嘱以同学为会为党的外围,欢迎各地同学来粤。孙中山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引导四校同学走上康庄大道等,使四校同学为之深切感念。

  国民党政府迁台,四校同学陈诚、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陈济棠、万耀煌、李宗黄、薛岳、李扬敬、何彤、龚浩、张贞、王泽民、刘文岛、李品仙、孙震、刘峙、钱大钧、黄镇球、余汉谋、王俊、周至柔、郭寄峤、刘和鼎、邓龙光、徐培根、吴本景、秦德纯、徐庭瑶、欧阳驹、华振麟、毛炳文、韩德勤等赴台。

  三、封疆大吏,不乏其人。抗战八年前后,担任过省主席的四校同学共有数十位之多。即: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王懋功、顾祝同、韩德勤;安徽省政府主席冯轶裴、廖磊、刘和鼎、李品仙、李宗仁;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严重、陈诚、张笃伦、王东原;湖南省政府主席唐生智、何键、张治中、薛岳;福建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刘建绪、刘和鼎;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曹浩然;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谷正伦、贺耀祖;云南省政府代主席李宗黄;河北省政府主席楚溪奉;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山东省政府主席秦德纯;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刘翼飞;宁夏省政府主席门致中;新疆省政府主席朱绍良;贵州省政府主席顾祝同、谷正伦、薛岳;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周至柔等。

  (作者为中国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