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二期  > 正文

潮州分校

日期:2017-03-01 16:33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网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潮州分校是黄埔军校设立的第一所分校。1925年2月,为了给参加第一次东征的学生补习课程,黄埔军校筹划在广东潮安县城设立分校,后来因为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而暂停。1925年12月,第二次东征后恢复筹办潮州分校,借用潮安县城李公祠(又名李家祠)为校址。初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后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简称“潮州分校”)。潮州分校从1925年12月创办至1926年底停办,历时一年多,招收了两期学员。

  历史沿革

  陆军军官学校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是孙中山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于1924年创立起来的。因校址始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又通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后第二年,1925年1月,盘踞在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资助下,欲进犯广州,推翻广东革命政府。1月15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布东征令,欲讨伐陈炯明,由粤、桂、滇、湘、鄂、豫各军组成东征联军,分开左、中、右路作战。1925年2月,黄埔军校教官、学生和教导团3000余人,与粤军联合组成右翼军,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随同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东征的部队,还有由黄埔2期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学生总队,担负东征沿途的警戒任务,是教导团主力的得力配角。这些学生1924年8、9月间才入军校,本来正处于学习训练期间,因东征战争紧迫而离校参战,许多必修课程都来不及修完。为了不耽误学业,尽快解决第2期学生补习课程问题,第一次东征后,黄埔军校在潮州、汕头设立办事处,筹办潮州分校,拟调派黄埔军校第2期部分科目教官在1925年4月底前到潮州授课。5月15日,潮州分校步兵、辎重两科开课。

  1925年5月,广州发生杨希闵、刘震寰等滇桂军阀的叛乱。5月23日,潮州分校停办,改为办事处,全体学生即日开回广州平叛。

  校军奉命回师,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迅速平息了叛乱,一举消灭了隐藏在广东革命政府内部的危险因素。1925年10月,陈炯明乘东征军回师广州之机重占东江,国民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作为主力第二次出发东征。1925年10月13日,东征军进攻东江门户——惠州城。占领惠州城后,为断敌路,东征军制定了进军潮梅、收复粤东的战略。11月中旬东征军剿灭陈炯明军队,东征取得完全的胜利。

  国民革命军在第二次东征完全消灭陈炯明残部后,在潮汕地区整饬部队、补充下级军官的同时继续筹办潮州分校。最初分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1925年12月上旬,招考学员和入伍生。1925年12月18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1期举行开学典礼。

  潮州分校设在潮州城内李家祠,并在李家祠旁搭葵棚为学生教室、寝室,后来随学员的增加,将入伍生分驻于金山中学及郭家祠。

  1926年3月随着黄埔本校易名后,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

  1926年6月,第1期学员毕业,第2期学员入学。到1926年底,全部学员毕业后,潮州分校停办。

  组织机构

  分校初建时,校长、党代表、教育长、政治部主任均由本校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周恩来(后刘康候、何玉书)兼任。随后,蒋介石委任何应钦为代校长兼教育长(后王绳祖、邓演达),主持校务工作。

  潮州分校的组织机构和本校的基本一致,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特点。

  校长:由本校校长蒋介石兼任,负责全分校人员管理和全分校一切事宜。后由何应钦接任。

  党代表:由本校党代表汪精卫兼任,负责监督本分校行政、指挥本分校特别党部、管理党务。

  教育长:由何应钦兼任教育长(后由王绳祖、邓演达接任),按照校长、党代表的命令管理、监督教官部、大队部各官长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副官:根据教育长的命令协助教育的一切事宜。

  潮州分校设有校长办公厅、政治部、教官部、军需处、军医处、副官处(含卫兵排)、大队部等机构。

  1.校长办公厅

  王昆仑任秘书兼政治教官。

  2.政治部

  政治部主任由周恩来兼任。根据校长、党代表的命令安排政治教育和宣传的计划并与本校特别党部密切联络传达党部的命令。

  政治部下设总务科、宣传科、党务科,管理政治教官。

  总务科:设科长,服从政治部主任的命令,负责除宣传、党务两项以外的一切工作。总务科干事服从总务科长的命令,负责会计事务及收发文件;图书室管理员负责管理图书室;俱乐部管理员负责管理俱乐部。

  宣传科:设宣传科长,根据政治部主任的命令指导政治讨论会,编辑、收发宣传品,评阅政治问答及其他宣传事件。下设宣传科员、剪报员。

  党务科:设党务科长,受政治部主任之命调查本分校与城市各军党务,指导校党部及各小组组织及会议,与本地民众联络等事件。下设党务科员。

  政治教官按照预定计划担任政治讲演。

  3.教官部

  教官部有战术教官、兵器教官、地形教官、卫生教官。教官根据教育长的命令研究教学,负责教授各自的课程。

  4.军需处

  军需处管理分校一切军需物品、金钱的出纳,负责学校的经济状况。下设军需。

  军需管理军需物品、负责出纳。

  5.军医处

  军医处:军医处管理全校卫生、官佐学生的健康和休养室事宜兼教育《卫生学》;下设军医、司药。

  军医:负责全校官佐学生疾病治疗。

  司药:负责药品出纳。

  6.副官处

  副官处长按照校长、党代表的命令管理交际事务和与其他机关往来的公文函件,指导卫兵,对学校的运行负完全责任。下设副官、卫兵排长、司号长、收发员等。

  卫兵排长:按照副官处长的命令派出卫兵巡查学校附近,维持本校军纪风纪,维持本校秩序。

  司号长:管理分校时间并负责号兵的教育训练。

  收发员:负责收发文件。

  7.大队部

  学生大队长:负责全体学生的管理、教育、训练。

  大队副:协助大队长办理大队部内一切事务。

  队长:负全队管理教育训练的责任,负责本队的一切事务。副队长协助队长处理队内一切事务。

  区队长:受队长之命对本区队进行管理、教育、训练,负责本区队一切事务。

  特务队长:管理金钱出纳、负责全队给养。

  8.书记和司书

  书记:任公文函件之起草和案件的管理。

  司书:担任誊录和油印。

  学员

  潮州分校共招收了两期学员。

  1.第1期学员情况

  第1期学员1925年12月入学,全部是来自于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独立第2师及第14师的下级军官。分别来自湖南、广东、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西、河北、山东、云南、贵州、河南、四川、湖北等15个省, 带八成薪入学。编为学员大队,分三个中队受训。至1926年6月1日毕业,毕业生合计348人,列入黄埔本校第3期同等待遇,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2师及第20师充实下级干部参加北伐。

  2.第2期学员情况

  1926年6月6日,第2期学员入学。第2期学员是由第1期入伍生大队(原在东江及潮梅地区招考的中学生)和国民革命军第1军下级军官组成。又从东江、潮梅各县招考中学生512人,编为入伍生大队,下分三个中队。1926年6月,入伍期满,升入正科学生,与第1军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热河及越南未受过军事政治教育的军官50多人一起入分校受训,1926年底380人期满毕业,为分校第2期学生,列入本校第4期毕业生。毕业文凭有两张,一为由何应钦代校长签发,写“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2期毕业文凭”;一为由校长蒋中正签发,写“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4期潮州分校毕业文凭”。毕业生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从事军事或政治工作。

  教育与训练

  黄埔军校最初的教官,是以广东服务于粤军及驻粤各省军队的初中级军官组成。有部分教官毕业于当时中国几所著名军校,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云南讲武堂,还有个别来自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潮州分校军官的情况大体相同。与初期不同之处在于潮州分校出现了由黄埔军校自己培养的军官。

  教官大体分为教官(包含军事学科与担当术科训练之队官)、官佐(担当术科与训练之辅助人员)、职员(负责必需的辅助功能)三大部分。

  潮州分校的军事教育内容及训练全部参照黄埔军校本校,政治教育则着重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课程有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世界革命史、社会主义等15门政治教程。

  1.教育目标: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注重革命精神,实施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纲领,以培养军政兼备的“国民革命下级干部人才”,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因此,潮州分校的教育内容与本校相同,分为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两部分课目。

  2.教育科目:军事教育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课目。前者着重军事理论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军事学的原理,主要开设有《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地形学》《筑垒学》《交通学》和《卫生学》等课程,以及向学生讲授国内外最新的军事学说与军事技能。后者着重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阵中勤务和技术原则,以及训练指挥小部队作战的能力,主要开设《步兵教练》《射击》《阵中勤务》《技术》《特种武器操作》《野营演习》等课程。学科的学时为458小时(包括测图和各种作业41小时计算在内);术科的学时为300小时(夜间的演习38小时不计算在内)。

  政治教育方面,主要开设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世界革命史》《政治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经济学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党的组织问题》《军队政治工作》《特别讲演》等课程。政治学教学时数为258小时。

  3.教育时间:每期教育时间为6个月(根据实际需要可延长2个月,教育期间如果需要延长时间,教育计划由教育长和政治主任拟呈校长、党代表核准后施行)共197天。除“障故日”外,实际教育天数为144天,每天教育时间为7小时,一共需要1008小时。

  4.考试:各科目必须在考试前授完。考试分为入校考试和临时考试、定期考试、毕业考试四种。入校考试在学生入校时举行;临时考试由各教官临时举行;定期考试每月一次;毕业考试在各科教授结束后举行。除临时考试由教官自行规定外,各种考试的一切规定和考试科目考试方法,均由教育长、政治部主任会商制订,经校长、党代表核准后施行。

  校内团体与刊物

  校内团体主要有潮州孙文主义学会。据宋思一回忆录《黄埔军校建立的前前后后》中所述:“潮州孙文主义学会的主持人是黄绍美。在军队中,参加该组织的人有王俊、陈隐冀、陈又新、冷欣、刘汉珍、胡遯、胡启儒和一些西山会议派以及潮州分校、潮汕大中学校的许多学生,它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青年军人联合会在潮汕一带很难开展活动,但斗争仍很激烈。如孙文主义学会拒绝邓演达(周恩来推荐)到潮州分校当政治部主任,逼走第1师政治部主任李公侠。后来,北伐军进入福州后,孙文主义学会的人响应蒋介石背叛革命,在福州掀起了‘清党运动’”。以后孙文主义学会的人更演变成复兴社的核心成员。

  潮州分校的刊物主要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出版的《潮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印制的《韩江潮》、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特别党部出版的《满地红》。

  重要人物和事件

  (一)重要事件

  1.参加北伐

  1926年9月20日,何应钦奉命任北伐军东路总指挥,挑选潮州分校学生编成炮兵团,由苏联顾问加罗觉夫教练。又调动原教导团即58团长王文翰各部,与11师51团协同第1军第3师、14师、独4师共6000人,枪、炮6门编入战斗序列,集中大埔、永定外围一带。当时入侵之敌约有2万多、炮20多门,是北伐军4倍的兵力,向松口、蕉岭、饶平三路袭来。10月8日,何应钦率领所属各部分进合击,直攻永定县城,与孙云峰旅及五省联军第四方面军周荫人司令部直属部队展开激战,经一昼夜战斗将敌军完全摧毁。这一战役胜利地占领永定城,大部敌官兵被俘,周荫人败逃。后来由何应钦率谭曙卿、冯轶裴、张贞、曹万顺、杜起云各师官兵分道入闽,势如破竹地平定闽局,安抚地方后乘胜入浙。然后会同入赣的中路北伐军白崇禧部继向杭、沪、宁进军,把“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敌军打得落花流水,残部被赶过长江向北逃窜。各路北伐会师占领南京。这一次北伐初步实现孙中山先生多年的遗愿和期望,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

  2.校内斗争

  军校内部的斗争,集中反映在“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两大组织之间。共产党员在“青年军人联合会”中起着主要领导作用,“孙文主义学会”则是以国民党中反共分子为骨干。分校和本校一样,都有两种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分校代校长何应钦曾请戴季陶到潮州分校作“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演讲,抽去孙中山学说的革命思想,并宣扬“孙中山是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1925年在广州本校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对抗青年军人联合会,迅速波及潮州分校。在分校相继发生开除进步同学李天民、朱以德等事件。

  1926年3月12日,在潮安县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大会时,国民革命军第1军宣布有蒋先云等250多名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还有李默庵等39人退出共产党。

  1926年4月,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相继宣布解散。5月,蒋介石组织了黄埔同学会,由蒋介石自己担任会长。黄埔同学会并不属于黄埔军校,听命于蒋介石。会址设在广州南堤二马路,不久从总会派人到潮州分校组织黄埔同学会分会筹备会。同学会负责调查同学中的政治面貌、思想倾向,要求黄埔同学服从会长蒋介石的指挥。

  (二)潮州分校军官中的著名人物

  1.王昆仑(1902—1985),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

  王昆仑,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北大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曾积极参加爱国宣传和示威游行活动。1922年初,北洋政府委派彭允彝出任教育总长,激起北京爱国学生的义愤。王昆仑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南下上海寻求各界的支持,其间拜见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启发和鼓励下,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1926年“中山舰事件”时,王昆仑任潮州分校政治部秘书,后来何应钦以调回广州的名义,撤销了王昆仑潮州分校政治部秘书职务。

  2.宋思一(1899-1984),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生大队队长。

  宋思一,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贵州贵定人。父从农商,家境贫困。陆军大学特别班第1期毕业。1920年,由时任上海新建设杂志社编辑恽代英、靳经纬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系,后辍学。1922年留学日本,1924年初回国,再由恽代英、靳经纬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2队学习。毕业后历任副官、军需官、连长,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生大队队长、大队副,何应钦侍从参谋,营长,北伐东路军教导1团上校团长,第4师政治部主任。

  (三)潮州分校毕业生中著名的共产党员

  1.李云贵,福建连城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3期步科毕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潮州分校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连长,国民党连城县党部宣传委员,组建中共连城县党支部。曾任红4军第4纵队7支队党代表兼19大队大队长。1929年秋,在长汀县涂坊牺牲。

  2.李上达,江西赣县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1期(比叙校本部第3期)步科毕业。早年在赣州参加农民运动,1925年奉派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南昌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29年初,被中共江西省委派赴赣东北苏区,曾任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政委,赣东北红军独立师政委,中共红10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夏,奉命派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8月18日,在江西乐平众埠被捕,不久英勇就义。

  3.刘孟槐,四川资中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1期步科毕业。1926年军校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参加广东东江革命斗争。曾任闽西红21军纵队政委,闽西新红12军第1团政委。1931年,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

  4.刘瑞生,广东大埔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1期(比叙校本部第3期)步科毕业。1925年春参加学生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奉派入潮州分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北伐福建的战斗。1927年起,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中共闽南临时特委常委兼共青团特委书记。1929年后,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中共(长)汀连(城)县委书记、闽西军政委员会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红军新编第12军代理政委等职。参加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和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2月9日在战斗中牺牲。

  5.魏赤,福建龙岩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2期步科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任中共龙岩县委委员,参与领导龙岩农民起义。曾任江西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粤赣军区第1作战分区(建黎泰军分区)司令员、江西军区参谋长。1935年春在云南牺牲,年仅29岁。

  6.吴汉超,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2期步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和“一·二八”淞沪抗战,任第19路军60师副团长。福建事变后返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48年,任闽粤赣边纵队粤东纵第4大队军事教官、副大队长。1949年,在梅县松岗战斗中牺牲,时年46岁。

  (四)潮州分校毕业生中著名的国民党将领

  1.滕久寿(1899-1932),别字祺之,贵州三都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教官。贵州陆军讲武学堂炮兵科毕业。1919年加入黔军,任排、连、营、团长。1926年离贵州赴广州,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任战术教官。1927年任潮州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革命军第17军第2师参谋长,第10军29师少将参谋长。1929年调任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1932年1月,配合第19路军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2月4日在吴淞镇阻击日军进犯时阵亡。1984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单。

  2.黄纪福(1902-1937),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2期毕业。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入伍生连及第11师教导队肄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20师排长、中尉副官,南昌行营警备队中队长。1932年,任第11师中校营长。1936年,任第66军159师上校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调防南京,任第477旅副旅长。同年12月12日,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

  3.蒋志英(1902-1941),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1期(比叙黄埔军校第3期)步科毕业。别号志槎,别字伯清,浙江诸暨人。参加北伐战争。历任粤军第1师第3团班长,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第2师排、连长,浙江省政府军事厅特务营营长,浙江省保安第3团上校团长,浙江保安总队副指挥官,浙江省保安处副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省保安第2支队少将司令官,浙江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浙江第3保安纵队司令。1940年起,任第三战区高参室少将高参,兼浙东沿海台州守备司令。1941年4月19日,在浙江海门与日军作战中殉国。1946年2月,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4.程啸平(1903-1941),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2期毕业。又名绍清,江西乐平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3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排、连长,第20师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78师上校团长、第三战区预备第8师少将参谋长、金华警备区副指挥官。1941年春,在绍兴与日军作战中阵亡。

  5.赵公武(1906-1953),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1期步科毕业。原名世清,别字懋森,广东大埔人。大埔高陂仰文中学、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第4期、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1期毕业。毕业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5年冬,任第2师第4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40师副师长兼参谋长。1938年春,任第52军第2师师长、第25师师长。1939年6月,授陆军少将。1942年7月,任第52军副军长。1943年2月升任军长。由于他严以治军,精于训练,装备充足,所属的第2师、第25师、第195师,皆为中央军精锐之师。1944年,军训部对全军训练考评,该军被评为第一名,并赐颁该军番号代字为“冠军”。先后率部参加了上海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三次长沙会战、远征印缅会战诸役。1945年1月,陆大将官班毕业。1946年,任整编第52师师长。1947年,任安东警备司令、东北“剿总”第三绥靖区司令,兼第52军军长。同年12月,在辽沈战役中于营口逃返南京。1949年5月往舟山群岛,不久转赴香港居住。1953年夏,因患膀胱癌在香港逝世。

  6.方靖(1901-1990),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2期毕业。原名柳溪,别字海濂,江苏江都人。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3期毕业。1920年冬加入粤军,任司务长、排长,第7旅14团机枪连长、副营长。1936年冬,任北伐东路军兵站总监部队长,第1军第3师第9团辎重营长,第11师营长、中校团附,第11师62团上校团长,第59师117旅少将旅长,第52师156旅旅长,第98师代理师长。1937年5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76师副师长、第13师师长、第18军副军长、暂编第9军军长、第66军军长、第79军军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湘北常德会战、桂柳会战。1945年后,任四川内江、泸州警备司令。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湘鄂川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2月,在湖北荆门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66年4月特赦释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7月逝世。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