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三期  > 正文

抗战老兵的英雄人生

日期:2017-05-01 18:04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雄强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26年11月6日,湖南省资兴市兰溪乡车光村大屋场村民组,一个普通农家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的父亲有些文化,故给小孩取了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何前光,希望孩子能奋发向上,将来为何氏家族争光。
  何前光没有辜负父母叔伯的希望,他一进小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在一位亲戚的指点下,考入了沅陵师范。那时正值日本鬼子侵犯祖国大好河山,“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各地各级学校普及,凡学生都能慷慨激昂地唱起这支救亡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这首歌激荡着何前光的心灵。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活一世,不仅要为家族争光,更要为祖国多做贡献。于是,他干脆将名字改为何前贡。
  弃文从戎
  1942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在沅陵招生。此时何前贡刚从沅陵师范毕业,他毅然报名投考军校。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报效祖国。天遂人愿,他被录取了。在军校,他们由24集团军74军代培入伍训练。何前贡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刻苦锻炼军事本领,兵法、射击、搏击成绩优秀,从不落后比他年龄大的同学。刚学习一年,由于正值抗日紧张之时,74军57师在常德与日军会战,日寇惨无人道,施放毒气,强行攻击,致使57师牺牲8000多人。于是,黄埔二分校学员提前补充到74军抗日。何前贡被分配到74军170团3营9连任准尉见习官。两个月后,正式任少尉排长。此时的何前贡已成为一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
  俘日兵立战功
  常德会战后,由于部队减员严重,又要保持原有番号,边整训边增补人员边与日军战斗。部队在叙浦、安江、洞口等一带参加大小战斗八九次,后来战事转移到雪峰山。
  1945年5月,在雪峰山战斗中,一天拂晓,何前贡带着一个侦察组前往107据点的战壕时,发现对面战壕上有几条枪(因天未大亮,是什么枪看不清),他对战友小声说:“有敌情!”同时喊“口令”无应答。此刻鬼子爬出战壕,何前贡再大声喊“口令”仍无应答,他立刻端起冲锋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冲几步向战壕内的鬼子扫射,当场击毙两个鬼子,另外两个一个重伤,一个轻伤。何前贡命班长捆住受轻伤的鬼子,和另几个战友将缴获枪支上的机筒卸下,并把日兵尸体拖出战壕。正在清理战场时,日军突然射来三枚枪榴弹。何前贡和班长负了伤。何前贡的伤在肚子上和右前额,血流进眼睛里,顺手一擦,满脸鲜血,所幸没有生命危险。他在战地疗养了5天后又跟部队上战场了。由于何前贡英勇奋战,击毙了两个日军、抓获两个俘虏,缴获了枪支弹药,军部、师部、团部给他记了二等军功。不久,他被提升为中尉副连长,后又提升为正连长。
  当时除了107高地外,还有铁山等另外两处高地,部队在这三个高地之间轮着换防,自从上次负伤后,何前贡在后来的战斗中又添了两处伤痕,一处是右小腿,一处是左手拇指,都是被枪榴弹的弹片和机枪子弹击伤的,至今伤痕尤在。
  1945年5月上旬,日本鬼子气焰嚣张了几天后,没有枪炮声了,原来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雪峰山会战后,部队到芷江休整,再从芷江乘飞机到南京,接收日军投降,并负责遣送了三批日军及日军家属从南京乘火车到上海,再让他们从上海乘船回日本。
  抗日结束后,何前贡等年青军官,被选送江苏徐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班16期深造,继续当初未完成的学业。所幸的是1947年淮海战役爆发,解放军派人到军校做工作,要他们认清形势做出正确选择,学校被解放军收编了。
  当时,凡是年轻的军官都到鲁中南集训学习,后随军南下到达南京浦口。何前贡加入南下工作队,参与地方减租减息等工作。
  投身山村教育事业
  1950年,何前贡回到资兴,组织上安排他在一中任军事教官,后教育科又调他到兰溪乡大田坳小学任教。何前贡原本是师范生,非常乐意接受这一光荣任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花朵干一辈子,让山区孩子有文化有知识,改变山区落后面貌。
  1952年,何前贡被调往有20多个学生的兰溪古塘小学任教。他通过家访,了解到穷苦人家的小孩中午没有饭吃,饿着肚子怎能安心学习。他想到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国家搞建设需要有文化的接班人来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他下定决心,要发动山村的穷孩子都来上学。他将妻子带来学校,为他搞炊事,给学生烧开水、热午饭,并煮稀饭给没带午饭的学生吃,让他挤出时间备课、做教具,提高教学质量。何前贡这一做法,家长们十分感激,动情地对他说:“像你这样的好老师,我们没听说过,更没有见过。”到下学期开学,校区的适龄儿童几乎100%入学了。学校由原来20多个学生增加到60多个。60多个学生,四个年级,不能一起上课,上面又没有增加老师的编制。何前贡便将自己一个月20元的工资拿出一半,请了当地一个高中生代课。(何前贡父母、叔伯都是上好的劳力,不需要他负担。)何前贡这一举动,本来是为山区普及小学教育做出了榜样。可是没想到,他不但没有受到表扬,反而受到教育科的通报批评,说他不顾实情,盲目招生,并把他调到一个更偏远的下皮石壁溪小学任教。到了壁溪村,何前贡不灰心,照样决心在壁溪小学做出成绩来。壁溪校区居民都分布在各个山坳、山沟里。有的学生家离学校有10里左右,且要爬山过河。那时山区小溪上的桥都是用三四根杉木架的简易桥,一到雨天,山洪暴发,孩子们上学、回家十分危险,家长简直是提心吊胆送孩子上学的。何前贡在家访动员孩子上学时,向家长保证,孩子们上学,他会保护孩子的安全。于是,每天孩子们上学、放学,何老师和他的妻子分别接送孩子,背着孩子过河。碰到阴雨天,离家远的学生就不回家,让妻子照料孩子们在学校食宿。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1956年,何前贡被评为资兴县“扎根山区优秀教师”并参加表彰大会。
  逆境中为民做贡献
  1957年底,何前贡被划成了“右派”分子,回老家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劳动改造。
  面对这一切,何前贡不气馁、不悲观。他觉得,自己在部队的艰苦锻炼造就了能吃苦耐劳的身体,参加生产劳动,吃得消。他坚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话不说,有害的事不做,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坚决做,最苦最累的事争着做,而且比一般人做得好。他在生产队劳动时,坚持每天只睡5个钟头觉,早上天未亮起床,到野外拾猪狗粪,每天能拾到五六十斤,记8分左右。莳插后,由社员割草交队上喂牛,他早晨割一担草160多斤,他8岁和10岁的女儿帮助割草,一早晨两担草300多斤,能记16分左右。这样一来,何前贡一天就干了两天的活,挣了两天的工分,到年终决算时,他是队上工分最多的一个。
  离何前贡家不远有座5个行政村民出入的简易桥。这桥只用了5根不大的杉木架起且已腐朽,人们从上面走过时,摇摇晃晃,十分危险,甚至有人从桥上掉下河里。何前贡想:“如果将这座桥修好,就是对人们做了件有益的事。”要重建一座安全的木板桥,必须要有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大杉树做桥梁才行。这种大杉树在本村是找不到的,必须到20多里外新江村的深山老林才买得到。他用了36元现金到深山挑选了6根直径40厘米左右的大杉树做桥梁。他这一举动,得到村里大多数人的敬佩,许多人自动帮他砍伐。四五十厘米直径、10多米长的大树要8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才能搬得动。因一时找不到这么多劳力,他们想尽了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一个多月,才将树搬到架桥的地方。有了架桥的主梁树,还需20多根直径10多厘米的杉树,做二寸厚的垫板、护拦等。运这些树要爬山涉水10多里。他每天在出工前天未亮就起床,一个人去扛树回来,又赶着与社员一起出工干活。花了近两个多月的早工才将树扛回。自己又掏钱请工把树锯成两寸厚的木板用来铺在桥梁上,桥的两边还装上了护拦。
  从1965年到1966年,何前贡用了近两年时间,花了300多元建造的这座近3米宽、10多米长的木板桥竣工了(要知道,那时的300多元,比现在筹3万多元还难呀!)桥面不仅可以行人,就是手扶拖拉机也能安全通行。大家都称赞何老师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何前贡在艰难困苦中,仍然自信和开朗,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为村民们服务,他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归真返璞
  1978年,何前贡平反,恢复了公职,又担任了老师、校长。
  时隔20年,何前贡的热情不减当年,他决心要将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为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乡村小学的落后状况,他作为校长以身作则,兼任三年级班主任和语文课。
  何前贡班上有一个叫胡永华的学生,13岁,学习跟不上,还经常欺负同学,常有同学家长向何前贡告状。何前贡觉得,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将胡永华找来,以大朋友的姿态,心平气和地和胡永华谈话。他发现胡永华是饿着肚子来上学,没有吃午饭,立即从厨房端来饭菜给永华吃。永华不敢吃,经何前贡细言细语劝导,永华放下了包袱,狼吞虎咽地将一大碗饭吃完了。放学后,何前贡又陪永华回家,了解到永华是个孤儿,由一个残疾的伯父抚养。何前贡与永华的伯父谈家常,知道永华伯父家人口多,负担大,生活十分艰难,本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得添养这个不服管教的侄儿。永华自知是伯父家的累赘,有时干脆不回家,在外流浪,饿了在人家地里偷点红薯、黄瓜吃。晚上偷睡在人家牛栏楼上(一般牛栏楼上堆放着稻草)。这种生活永华过了一个多月。渐渐地,永华成了破罐破摔、谁也奈何他不得的野孩子。
  何前贡因材施教,让这个流浪孩子感到有慈母的关爱、严父的教养。何前贡每天端午饭给永华吃,给他补习功课,还给他讲英雄故事,激励他的上进心。有时陪永华到他伯父家,将永华的进步告诉他的伯父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永华能安心听讲,认真做作业了。再也没学生、家长告状了。大家都说,何老师教学真行,像永华这样的学生也给何老师教好了。胡永华脱掉了差生的帽子,一直读到六年级毕业。
  何前贡不仅注意对后进生的教育,同时还注意对绩优生的培养。他在团结完小任六年级语文教师时,培养了一名绩优生雷永连,在统考时,取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他父亲单位的奖金。
  何前贡自恢复教学工作以来,先后到两所山村完小任教,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影响着老师、同学们。他到过的两所学校都改变了面貌,得到了家长的赞扬,也得到了市、地教育局的表彰。
  甘做铺路石
  1988年,何前贡退休回到老家,他退休不退志,正如他说的:“我要决心在人生之秋这一新的旅途中,为党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何前贡回到老家时,正值“双抢”大忙时节。他村子前有段约一公里的机耕道,泥泞难行,道两旁堆满了稻草,发出一股腐烂难闻的臭味,行人与车相遇时,溅得行人一身的污泥臭水,使过往行人无可奈何。何前贡决心要搬掉这段路上的拦路虎。正值“双抢”,他家里缺少劳力,但他还是把修路作为优先任务。
  何前贡卷起袖子,赤着脚,带上工具,起早摸黑,又使出以前架桥的那股子劲,一个人奋战在烂泥巴路上,满身汗水、泥巴,累得腰酸背痛。老婆见了心痛,儿子见了埋怨说:“你这位退休老师,难道是这样享清福的吗?”群众见了赞不绝口:“何老师60岁了,还是一股劲地为百姓做好事。”也有个别人说:“看!何老师退休了,还想当英雄!”何前贡听了,只是一笑了之。经过十多天的辛苦劳作,烂泥巴路成了平坦的大道。这段路修成功了,他又发现通往中心完小和本村初小的两里多长的山间小路,茅草过膝,荆棘刺脸,孩子们上学,不是湿透鞋袜,就是划破皮肉,行走实在艰难。何前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又下定决心,要修好这条路。割掉路旁的茅草,铲土、砌石、修补。又用了10多天时间,何前贡终于将这条布满荆棘、凹凸不平的路修好了。看着孩子们在路上欢快地跳着、跑着,兴高采烈地上学、回家,他感到心里无比舒畅。
  让地建小学
  1989年初,乡政府准备兴建一所中心完小,最理想的地址选在何老师屋背的山脚下,但从1989年4月到1990年3月,建完小的事,一直悬而未决,其原因是需要占用农户的部分责任田,农户执意不肯。何老师认为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办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党委和学区领导来落实地基时,何前贡挨家挨户、三番五次地做思想工作,向村民讲兴办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决定将自家门口最好的责任田与村民调换,还将自家一块约一分左右的晒谷坪,无偿用于建校。何前贡这一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村民,大家纷纷表示愿意让出自己的责任田建校。
  完小终于破土动工了。何前贡经常到工地察看,及时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还天天送茶水给建筑工人喝。一年后,一栋三层九间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完小建成后,师生饮水成了一大难题。何前贡与学校校长、老师一起,冒着酷暑,到处寻找水源,终于在一座山间找到了一个泉水眼,但离学校路程约有3里,用简易的竹子引水是不行的,必须用镀锌钢管引水,因此就需一大笔钱。何前贡一方面动员乡亲们捐资助学,一方面外出求援。经过多方集资,买回了两吨镀锌钢管,将泉水引到了学校和校区附近的居民家中。学校和居民见何前贡劳神劳力,还自贴了不少钱,一再表示要给他发补助,都被他谢绝了。
  义务行医
  何前贡在农村劳动时,经常在夜晚读医书,同时拜乡村几位有祖传医术的老人为师。他反复钻研,探索实践,掌握了少儿部分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尤其对小儿疳积病的治疗得心应手。除本乡村民求医外,外乡村民求医的也不少。如汤市乡上坳村民邝国汉的独生女,因缺奶引发了严重的疳积病,长泻不止,饮食不进,多次到医院治疗,花了上千元,未能见效。邝国汉抱着这个皮包骨的孩子上门求医。何前贡留他在自己家里食宿,经过十多天的治疗,小孩痊愈了。波水乡前进村村民何香癸的小女儿也是疳积病,在医院治疗的时候,医生对她的康复失去了信心,何前贡接收了这个重病号。在何前贡家治疗12天就痊愈了。小孩的父母感动得热泪盈眶,拿出200元酬谢,被何前贡谢绝了。数十年来,前来找何前贡治疗小孩疳积病的达千多人次,有时一个月多达数十人上门求医。如按现在的医药价格计算,保守估计也要20多万元医药费。为了寻找中草药,何老师不顾自己年岁已高,经常冒着寒暑到深山老林,一去就是一整天,饿了,吃一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喝几口山泉水。有几次天黑了,他还在半路,急得家人团团转。当家人看到他那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往往会进行善意的干涉,而何老师想到病人痊愈后舒畅的笑脸,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看到一个个家庭多一份安宁和温馨,他便感到自己是一个最幸福的人。
  为黄埔同学出力
  从1992年起,何前贡担任资兴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及郴州地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现任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他经常去看望有病的同学,并帮助几个生活困难的老同学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补助,解决实际困难。2003年,何前贡了解到抗日老兵王飞黄生活困难,在他的多方奔走下,2004年1月,王飞黄在资兴市唐洞街道大全路社区落了户,住上了廉租房,办理了低保证,基本生活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2016年7月,通过各方努力,又帮王飞黄的儿子解决了户口,办好了残疾证、低保等事项。
  何前贡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默默地工作,为祖国、为百姓做有益的事。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无私奉献的事迹,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何前贡退休前被评为市、地级模范教师,优秀工作者;退休后被评为省级文教卫退(离)休干部先进个人。何前贡曾经写过一幅字作为他的座右铭:“人生是短暂的,如果不把宝贵的时间好好地利用在有价值的地方,即使活到一百岁,也是个短命鬼。”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何前贡无愧于自己的座右铭,他的一生,实在是无一点掺假的英雄人生!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