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三期  > 正文

黄埔学长的贴心人 ——记吉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王欣棣

日期:2017-05-01 18:0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大庆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吉林市是吉林省黄埔同学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如同这座城市的名字一样,这里人吉地灵,黄埔同学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近些年,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黄埔人才,如黄埔军校同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原常务理事、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原会长唐格森,吉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原副会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原理事邱云海,现任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李黎等。这些黄埔同学的事迹令人钦佩,让人肃然起敬。
  在这些杰出人物中,有一位让人交口称赞的黄埔同学,他虽身份普通、地位平平,却深得黄埔同学们的爱戴,用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李黎的话说:“他是好样的,也是榜样!”李黎口中说的这位就是现任吉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王欣棣。
  王欣棣生于1929年9月10日,原籍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县。1949年2月10日,王欣棣毕业于黄埔军校22期1总队通信兵科,被分配到重庆国民党第44军。半个月后,王欣棣经东北抗联将领李杜介绍返回东北解放区。当时,同行的有炮1队毕业生颜宪雍、徐军等人。他们历时月余,辗转数千里,于1949年3月28日到达沈阳东北行政委员会报到,受到政委会王光辉秘书的接待。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安排到吉林基建学校任教。
  1952年末,王欣棣调入吉林省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后为吉林省化学工业专科学校)任教,在此任教26年。其间,他多次被评为四好教师、优秀教师,曾连任吉林市郊区、船营区三届人民代表。1977年12月6日,他被调入东北电力学院电力系任教,讲授电工学、电路学,曾受到电力系的表彰和奖励。1985年7月1日,王欣棣被授予副教授职称,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为1949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颁发的荣誉证书及国务院水力电力部颁发的教学工作30年荣誉证书。在此期间,王欣棣还担任过两届船营区政协委员。1989年9月,王欣棣从东北电力学院退休。
  1985年开始,吉林市成立沈阳黄埔军校同学会吉林市联络组,后更名为吉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吉林市工作委员会,其后,定名为吉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王欣棣历任副组长、副主委、副会长等职,后被选为省同学会理事、吉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王欣棣会长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黄埔事业无私奉献,吉林市有关部门在评价王欣棣任会长后的工作时这样写道:“1998年6月16日,王欣棣任吉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任会长期间,在黄埔同学素质提高和病困同学的生活关照,以及黄埔二代、亲友的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绩,被评为优秀会员及先进工作者。”短短数语,概括了王欣棣多年的努力和成绩。
  说到王欣棣的为人,大家都交口称赞。他把吉林市黄埔同学的事当成了自己的家事,哪怕一件小事,在他看来都是天大的事情,要给同学们办到满意。虽然,他自己作为一个普通黄埔同学能力有限,但他跑政府、找党委、跑民政,不辞辛苦、不怕劳累,不管程序多么复杂、繁琐,为了黄埔同学他从未退缩过,许多部门的领导同志被他的人品所感动,主动为他提供方便。笔者在对吉林市黄埔同学和黄埔后代的采访中,大家异口同声赞扬这位黄埔老人:“吉林市黄埔工作做的之所以这样好,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位如兄、如父般的好会长。”
  退休后,王欣棣从教师到专职做同学会工作,角色变了,可勤勤恳恳的本色没有变、全心全意的工作精神没有变。那些年,他的老伴患病在床,吃喝拉撒都得王欣棣照顾,同学会的工作又需要人打理。每年校庆纪念、中秋座谈等活动,都要王欣棣一个人张罗。小到复印材料,大到会议讲话、各部门协调,全部由他来跑。纵然如此,王欣棣咬牙挺住了,家里家外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他毕竟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到老伴辞世那年,他已经疲惫不堪,身体虚弱,几次病倒入院,但出院后他一如既往。王欣棣心里始终惦记着黄埔同学和黄埔后代们。面对巨大的人生变故,他并没有沉浸在悲痛里,虽然自己的老伴走了,他还有黄埔这些亲人。他将全部身心投入到黄埔工作中,为黄埔同学奔波的节奏没有减缓,黄埔工作没有停滞一分一秒。他更忙碌了。
  王欣棣为了响应省同学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黄埔”的号召,每次召开会议都以学习为主题,围绕“发挥黄埔精神,促进祖国统一”这个目标展开,以座谈、讨论等不同形式进行。会议每季度一次,如遇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都会加开会议。王欣棣会找来报纸或会议材料复印,再把黄埔同学和后代们召集起来,分发之后一起座谈讨论。有人这样评价王欣棣:“王老,您们人在影响在,您是我们的主心骨,希望您们保重身体……”听到这样的评价,王欣棣心里特别感动,工作上就更努力。有时去外地开会,晚上没有回来的车,他就搭个地铺,或搭个椅子当床了。没有场地,王欣棣还曾在自己家里开过会。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开一次台情分析报告会,“非典”流行那年也没中断,王欣棣采取分散学习的方式,将学员分为永吉、磐石、龙潭、昌邑四个小组,坚持学习。
  王欣棣把所有能参会的黄埔同学都召集来,再把已经故去的黄埔同学的后代们也找来,让老学长常和黄埔后代们见面,拉家常,讲时事,让他们再次感受到父辈的谆谆教诲,也是替已故的老学长们教育子女,让后代们记住黄埔,记住父辈的光辉历史,在亲如一家的氛围里,把黄埔精神传承下去。时光荏苒、水滴石穿,如今,他的努力也见了成效。开会时出现了令人振奋的现象:原来开会都是黄埔同学作为主讲人,现在变成了黄埔后代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由过去的“要我发言”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发言”,学习气氛日渐浓厚。玉树发生地震时,全市黄埔同学和黄埔后代在自身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向红十字会捐款2400元。
  王欣棣十分重视与台湾黄埔同学的联系,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吉林市的黄埔同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交往工作,取得了成果:白洁与台湾同学主动联系;王全义与台湾同学每年保持数十封的书信往来;沈家琳与台湾同窗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宋锡文的弟弟在台湾新民党任职,家书频传;魏桐茂的儿子与台湾黄埔后代保持着联系。
  王欣棣退休前是电力学院的教授,他觉得自己收入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又没有大病,所以,他对自己的身体并不注意。但是提起黄埔同学,他却心细如发、体贴入微。同学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甚至黄埔亲友们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健康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但是,也正因为他对别人关心、对自己健康的忽视,使得他在年初的时候再次大病一场。
  为了帮助那些特困同学和家庭,他将自己的工资定为“前半年拿,后半年花”。为什么这样呢?原来,每年6月16日校庆活动都要从财政申请款。但实际上,去市外参加会议的费用、办公费用、给黄埔同学订阅《黄埔》杂志和《协商新报》等学习材料的费用、每月的困难同学补助从年初就已经发生了,全部要从这次庆祝活动的申请款里出,平时开会的资料费、打印费、复印费等也是如此。而每年向财政的申请款,按程序要到下半年才能发下来,前半年实际上是无米之炊。这么长时间的等待,王欣棣担心黄埔学长们有个急事需要钱。所以,每年初,他就把自己的工资积蓄拿出来先垫上,一一送到同学家里。等到下半年,财政拨款下来,才补回到自己的工资折上,别人觉得这事挺亏的,可王欣棣觉得为了大家方便,自己难点也没什么。
  黄埔同学李文奇经历坎坷,从城市到农村,及至年迈,又从农村调回到城里,没有工资收入,全家人靠老伴的退休工资过日子,生活困窘。经王欣棣多方奔走,每年春节给李文奇争取到补助金500元,每年还给其补助数千元,这些钱都于上半年一次性发到李文奇手中。黄埔同学崔承范子女都在乡下种地,他本人没有工资,没人照顾,83岁时摔了一跤,长期卧床。后来,儿子、姑娘和女婿照看他。王欣棣每年从经费里拿出一部分钱补贴给崔承范,使他的生活困难问题得到了缓解。黄埔同学魏桐茂患有糖尿病,吃饭都得有人喂,每天都要打胰岛素,老伴又患有精神类疾病。王欣棣从下发的补助里,每月贴补给他数百元,使他的生活大大改善。
  王欣棣老人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平凡谱写着动人心魄的绚丽乐章。他不为名利,用自己的品行感召着后人向黄埔精神致敬。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