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四期  > 正文

内外交困 乏善可陈 
——蔡英文当局执政一周年情况回顾

日期:2017-07-01 16:26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徐家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蔡英文当局自2016年5月20日上台一年来,在内部治理、两岸关系和对外关系上诸事不顺,政绩乏善可陈,致使台湾社会内部、对外关系及绿营内部矛盾渐趋激化,民众不满意度大幅上升,已陷入执政困境。
  内部施政乏善可陈,远不符台湾民众预期
  一年来,在“内政”上,蔡英文当局提出振兴台湾经济规划,但推动受阻、效果不彰,经济民生未见改善;在社会领域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解决问题”,却不断制造问题,引发社会抗争四起;为谋求长期执政,以“转型正义”为名极力清算打压国民党,刺激蓝绿对立升温;随着蔡民调下滑,民进党内部及“独派”不满蔡声音增大,绿营内部矛盾渐趋突出。
  (一)台经济增长虽有回升,但民众无感
  蔡当局上任时提出打造以“创新、就业、分配”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试图改变过去经济增长模式,但这种迎合岛内民意的口号式提法,本身是自相矛盾、走不通的,受到岛内企业界的强力挑战。为此推出的“5+2创新产业研发计划”,由于存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诸多困难,产业结构调整难以落到实处。受蔡当局经济和能源等政策的影响,岛内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鸿海、台积电等台湾大企业加大对大陆投资,并纷纷表示要投资美国。近期,蔡当局推出8年8800多亿元新台币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试图以公共投资带动提振经济,但由于该计划出台仓促、规划浮滥、缺乏科学论证,蓝绿执政县市资源分配不均、有选举“绑桩”考量,引发蓝绿激烈对抗、社会团体严重不满,加上举债数目大、实施周期长,短期内提振经济效果有限。两岸关系持续陷入僵局,更进一步加剧台湾经济发展困境。蔡当局虽着力推动“新南向政策”,试图摆脱对大陆的经贸依赖,但收效甚微。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TPP,使台湾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
  总之,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好转,台湾外贸出口在去年下半年恢复增长、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但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青年就业困难、低薪、住房等社会问题均未得到有效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民调显示,八成民众认为台湾经济状况不好,20至29岁年轻人对蔡不满比率大幅上升。
  (二)“改革”四面出击,刺激民怨沸腾
  在社会领域,蔡当局打着落实“公平正义”的旗号,着力推动多个领域的改革,主要包括调节劳资矛盾的“一例一休”政策修法、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和“原住民族转型正义”、婚姻平权等。这些面向的改革触及各阶层、群体的不同利益与观念,达成妥协的难度较大。蔡当局试图利用“完全执政”优势四面出击,多线作战,迅速打开局面,但遭到各利益相关阶层、团体不同程度的反对与抗争。
  在推动“一例一休”劳工休假政策中,蔡当局面对社会的普遍质疑,急于通过立法,仓促上路,导致出现劳资双方和消费者三输局面,地方县市、各行业纷纷反弹,要求尽快调整。着力推动“年金改革”,标榜要“减轻下一代的负担”,将矛头对准军公教阶层,片面强调追求公平分配,而劳工团体也称利益未获保障,引发退休军公教等社会团体持续抗议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推进“司法改革”,但各方争议很大,尚没有讨论出较为明确的改革方向,外界质疑其“雷声大、雨点小”,只是为蔡英文和民进党进一步掌控司法铺路。推动所谓“原住民转型正义”,但在实质问题上没有给予承诺,也未进入立法保障程序,外界质疑只是斗争国民党的政治操作工具。婚姻平权牵涉到家庭伦理观念,在台内部争议很大,蔡当局首鼠两端,试图两面讨好,结果引起更大不满。近期,台“司法院”大法官解释认为现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要求主管机关在2年内修改相关法律,恐将加剧台湾社会内部更严重撕裂。
  (三)强力清算国民党,激化蓝绿对立
  蔡当局一上任便充分利用“完全执政”优势力推所谓“转型正义”,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清算打压国民党,“时代力量”“独派”为此摇旗呐喊,欲将国民党除之而后快。
  蔡当局以追讨“不当党产”为抓手,从资金、人脉上试图斩断国民党的生存依靠。民进党在“立法院”强行通过“不当党产处理条例”,成立“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迅速展开行动,冻结国民党账户,认定“中央投资公司”和欣裕台公司为国民党附随组织,确定其为“不当党产”并收归公有。“党产会”还针对与国民党渊源较深的“救国团”“妇联会”以及捐资成立的基金会等组织进行清算。在历史文化领域,蔡当局频频制造事端。利用“二二八事件”70周年之机大力推动“去蒋化”,声称要统整所有“不义”遗址,启动新一波政治档案整理计划,撰写“转型正义调查报告”,订立“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加强对司法、媒体等领域的渗透,迫使马英九深陷官司缠讼之中。“绿化”台湾媒体、掌控话语权。民进党还着力分化拉拢蓝营,对国民党本土派、地方派系、支持团体威逼利诱,对亲民党释放部分政治资源,打压统派生存空间,提早布局2018年地方选举,意图全面拆解国民党支持基础,致力实现台湾社会彻底“绿化”。
  蔡当局针对国民党的一系列动作有所得逞,但也让外界看清民进党施政无方却长于政治斗争的本质,更刺激蓝绿对立气氛升温,对其政党形象造成较大伤害。民调显示,6成以上民众认为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蔡当局施政第一优先,远重于推动所谓“转型正义”。
  (四)蔡大权独揽,绿营内斗频频
  蔡上任后党政军大权一把抓,主导人事布局,强化对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的掌控,在公营企业、控股金融机构、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不断强化权力部署,巩固自身权位,贯彻其施政意志。但随着执政表现不佳,其内部反弹声浪不断涌现,为抢夺执政资源、布局未来选举,民进党内派系矛盾渐趋突出,“独派”掣肘力度不断增大,对蔡的地位构成一定挑战。
  一是蔡与党内派系的关系。蔡主导权力布局,“英派”人马占据行政、立法、党务等部门要津,极力争夺县市长提名权,拔擢任用新世代,党内其他“天王”逐渐被边缘化,引起各派系对蔡大权独揽的警惕和不满。二是蔡与新潮流系的竞合关系。新系作为党内最大派系,蔡不得不与之合作,让其占据不少政经资源,但陈菊、赖清德等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对蔡的地位构成潜在威胁。蔡为稳住权力基础,意图操控陈、赖的下一步走向,对其威逼利诱,利用其他派系平衡其影响力。三是新系与其他派系的矛盾。以林佳龙为首的“正常国家促进会”在民进党内的影响力上升,与新系形成竞逐关系。随着2018年地方选举布局来临,在高雄、台南、新北、台北等市长初选中,逐渐形成了“新系与非新系”之争,双方为选举利益内斗激烈、矛盾突出。四是深绿对蔡的掣肘。“独派”势力不满蔡的人事布局和两岸政策,不断质疑蔡“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要求推动“国家正常化”“公投制宪”“加入联合国”等,对蔡任用传统蓝营政务官担任“外交”、两岸事务等部门负责人极为不满,多次呼吁蔡不要再兼任党主席、只做一任,要求撤换“行政院院长”林全,特赦陈水扁等,挑战蔡的权力地位。
  此外,民进党与“时代力量”、柯文哲、公民团体的摩擦增多。“时代力量”一方面继续与民进党合作,着力清算斗争国民党,推动“转型正义”;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对民进党执政不满情绪,强化塑造代表劳工、青年、社运等中下阶层团体利益,在全台加强基层经营、布局选举,与民进党抢夺地盘。“时代力量”还与“独派”势力联手在两岸政策、修改“公投法”、参与国际活动等议题上向蔡当局施压,争抢绿营基本教义派的支持。柯文哲为布局2018年台北市市长连任,继续寻求与民进党合作,但也利用社会不满情绪游走蓝绿,放出民进党如不支持其连任将会参加2020年大选的消息,双方关系微妙。由于在劳工利益、环保、能源、食品安全、两岸政策等问题上出现分歧,公民团体不满蔡当局选前选后政策“发夹弯”、无法兑现承诺,双方关系产生裂痕。
  回避“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急剧降温并陷入僵持对抗
  在两岸关系上,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还在岛内纵容、推动“去中国化”的“柔性台独”活动,破坏两岸关系动作频频,致使两岸关系持续陷入僵持对抗,加剧其内外政策实施困境。台湾民众不满蔡当局两岸政策的呼声日益升高,要求其务实调整的压力不断加大。据台《美丽岛电子报》3月民调显示,51%的民众认为蔡上台后的两岸关系变差,49%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变差的主要责任在蔡当局。台《远见》杂志民调显示,48.5%的民众对蔡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没有信心。
  (一)在两岸政策表述上维持“就职演说”基调,但始终回避两岸关系性质问题
  一年来,蔡当局维持“就职演说”两岸政策基调,试图表达“不挑衅”态度。在大陆压力下,蔡曾先后抛出所谓“承诺、善意不变,既不在压力下屈服,又不重回对抗的老路”的“四不”主张,追求所谓“两岸互动新模式”,两岸共同面对“新情势、新问卷、新模式”等说辞,试图在回避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同时,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但徒劳无功。两岸协商联系机制中断,各领域交流合作、人员往来急剧降温,两岸关系处于僵持对抗局面。为缓解压力,蔡当局极力推卸恶化两岸关系责任,借营造“被打压”的悲情来凝聚内部向心力,既妄图要大陆在“不设政治前提”或模糊处理“九二共识”的情况下与之交往互动,又想欺骗岛内民意、争取国际舆论。
  (二)在岛内推动“柔性台独”,并采取措施限缩两岸交流
  蔡当局尽管在大陆压力下,不敢推动“激进台独”“法理台独”,但顽固坚持“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放任和推动各种形式的“柔性台独”活动。从废除课纲微调、取消遥祭黄帝陵和中山陵、“中正纪念堂”“去蒋化”、停办抗战80周年纪念展、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历史、企图构建“原住民史观”等,不断在社会、文化领域推动“去中国化”,鼓吹“台独”史观,大力削弱两岸联结。还推动修改“公投法”、将中华台北奥委会篡改为“国家奥委会”等,在涉两岸关系法案上制造事端。
  蔡当局还酝酿、出台诸多限缩两岸交流措施,渲染两岸敌意氛围。一是蔡当局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推动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增订限制文武职高阶退职人员赴大陆参加政治活动条款,并提高罚则。二是炒作两岸高校交流中签署的“一中承诺书”事件。台“教育部”称,经清查有72所大专校院与大陆高校签署“不适当的承诺书”,将发函纠正;要求未来各校与大陆签署的书约,都必须在一个月前报审,内容不得“限缩学术自由”。三是持续炒作“共谍渗透”。在蔡当局推动“保防法”“反渗透法”引起争议的敏感时机,“共谍案”相继冒出,绿媒甚至炒作在台有5000个“共谍”。随着两岸关系僵局持续,蔡当局不思根本解决之道,反而各种小动作不断,如此只会加剧两岸摩擦,进一步恶化两岸关系。
  在对外关系上实施“亲美日、远大陆”战略,虽偶有得手但遭遇更大挫败
  在对外关系上,实施“亲美日,远大陆”战略,试图加强与美、日等国的实质关系,推行所谓“踏实外交”,谋求“外交突破”,意图摆脱对大陆的经贸依赖,但受制于两岸实力对比和国际格局,其图谋不仅不可能得逞,反而遭遇更大挫败。
  一年来,蔡当局在强化与美、日的实质关系上虽取得与特朗普通话、日台关系对口单位更名等“突破”,但接连付出两个“邦交国”与台断交、被多个国际组织拒之门外等惨重代价,国际活动空间不仅没有扩大,反而被严重限缩。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大局稳定后,蔡当局高度忧虑成为美国与中国交换的筹码。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吃定台有求于己以对抗大陆,因此在对台军售、经贸、岛屿争端、海洋权益等方面的要价越来越高。蔡当局有意满足美、日需索,但又遭到岛内民众强烈反对而进退失据。
  推动“新南向政策”,一方面,受制于大陆在地缘政治上的强大影响,蔡当局能够施展的动作有限,现阶段重点在强化民间经贸、人文、教育等领域与东南亚、印度等国的交流合作,强调“软实力”的投射,避免与大陆正面对抗;另一方面,大陆陆续出台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台商投资大陆,不断吸引台民众到大陆生活、发展,对“新南向政策”产生有效对冲。
  总体看,过去一年里,蔡当局在“内政”、两岸、对外关系上均无建树,三者联动陷入恶性循环,使其陷入执政困境。蔡在选前宣扬要打造的“新经济、新社会、新政治”,显然在执政一周年时已破产。多项民调综合显示,蔡执政一周年,台民众对其满意度已降至3成左右,不满意度高达6成左右。但台民众对蔡的信任度还维持在一定比例。岛内舆论普遍认为,经济民生未见改善、两岸关系持续僵局,蔡英文民调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时报》社论认为,蔡英文必须尽快回到稳定两岸、改善民生、繁荣经济的施政重点,如此才能平息岛内民怨,给岛内民众一个交代。尤其是蔡当局要想缓解内部治理和对外关系困境,关键还在于处理好两岸关系。
  (作者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