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六期  > 正文

邓小平的黄埔情缘

日期:2017-11-17 14:17 来源: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来自台湾的黄埔同学。左起:杨斯德、邓文仪、邓小平、侯镜如、周乐军、滕则千(黄埔4期同学滕杰之子。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也是精通兵略、战功卓著的军事家。不同于周恩来、徐向前、陈毅、聂荣臻等开国元勋,邓小平未曾在被誉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就读或工作过,却多次与“黄埔”发生交集,抒写了一段跨越60年的黄埔情缘:青年时期的邓小平主办了素有“第二黄埔”之称的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上世纪80年代,作为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批准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亲自会见台湾知名黄埔同学……今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此时回顾这一段难忘的历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主办“第二黄埔”

  1924年至1927年,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主要目标的国民革命,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在大革命的影响下,陕西的国民革命运动也掀起了高潮。1926年9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一职,接受国共合作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树起打倒北洋军阀政府、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旗帜。五原誓师后,在陕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开创国民军联军各部队政治工作,同时兴办学校培养军政骨干。1927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国民军联军驻陕司令部决定在西安创办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学校是以“开展政治军事教育、练成革命军人干部人才”为宗旨,仿照黄埔军校办学方式创建的新型军政干部学校。学校形式上隶属于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实际上由共产党所掌握。在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声名鹊起,被称为“第二黄埔”或“西北黄埔”。

  邓小平是受党组织委派,提前结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留学生活回国办学的。1927年2月,邓小平一行3人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到达西安。邓小平与受冯玉祥邀请在国民军联军担任政治部部长的刘伯坚接上头,随后到刚成立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书记。邓小平后来回忆说:“这个学校(即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的主要职务都是由党派人担任的。校长史可轩是党员(后牺牲),副校长是由苏联回国的李林同志(我们在法国就熟识,李后在中央苏区牺牲),我同时担任校党的书记。学校经过短期筹备,很快办起来,学生不少是党的团员,除了军事训练外,主要是政治教育,健全和发展党团等项工作。政治教育主要讲革命,公开讲马列主义,在西安,是一个红色的学校。这个学校在1928年成为陕西渭华暴动的基础。”

  年仅23岁的邓小平迅速进入角色,挑起了学校政治工作的重任。他不仅要抓学校政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还要作为政治教员给学生上课。邓小平先后开设了《社会主义概论》《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及《新三民主义》等政治理论课程,对学员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增强他们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认识。据当年的一些学员回忆,邓小平知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深奥的道理经他用历史典故和浅显的比喻讲出,学员一听就懂。他经常给学员讲法国大革命和苏联革命的经验、中国大革命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每个革命军人应遵守纪律,养成吃大苦、耐大劳、英勇善战的作风,使学员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信念、增强了斗志。

  在开展政治工作过程中,邓小平注重培养骨干力量,吸纳了一批优秀分子入党,增添了党的新鲜血液。邓小平努力将这些加入了党组织的学生分派到冯玉祥的各基层部队去,逐步组建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后来党领导陕西渭华起义创造了条件。陕北红军的一些将领,也是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培养出来的。

  1927年春夏,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反共,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6月,倒向蒋介石的冯玉祥也开始在自己辖区内进行“分共”和“清党”,将在他部队里工作的共产党员“礼送出境”。根据党的安排,邓小平转赴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离开工作了4个月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

  批准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道路。在大陆方面的积极推动下,阻隔海峡两岸的坚冰开始消融。长期以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的大陆黄埔同学受两岸新形势鼓舞,期盼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联络台湾及海外黄埔同学、推动两岸交流交往的工作。在1983年春节前的一次座谈会上,侯镜如、郑洞国、黄维等早期黄埔同学,共同提出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议。会后,有关部门将座谈会情况向邓小平作了报告。邓小平非常重视,专门做出批示:“请中央书记处议定。”此后,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定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

  经过精心筹备,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4年6月在北京成立。6月16日上午,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黄埔同学和有关人士出席了纪念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高规格的黄埔军校校庆活动,盛况空前,徐向前、习仲勋、杨尚昆、许德珩、宋时轮、程子华、杨静仁、杨成武、肖华、陈再道、吕正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纪念会上,正式宣布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通过了同学会章程,确定黄埔军校同学会领导成员是:会长徐向前,顾问聂荣臻、许德珩,副会长程子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

  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会的成功召开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黄埔同学闻讯后欢欣鼓舞,纷纷申请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很多同学表示:“同学会是自己的家,今后更是报国有门了。”海外黄埔同学得知消息后也都异常激动,一些同学专程回国申请入会。

  成立33年来,黄埔军校同学会坚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广泛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展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斗争,围绕增进两岸黄埔同学感情、拓展两岸各领域交流交往等做了大量工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见台湾知名黄埔同学

  为宣传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会见来访的台湾、港澳及海外朋友,取得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其中,以会见台湾黄埔同学邓文仪反响最为热烈。

  邓文仪是黄埔军校1期生,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45年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新闻局长、政工局长,是国民党第六届中常委。1949年后,先后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行政院内务部次长”等职,在台湾政界颇有影响力。邓文仪还是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两人都就读于中山大学第1期第7班。

  大陆对台方针的转变,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邓文仪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经黄埔军校同学会牵线,邓文仪于1990年5月来北京访问。5月16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邓文仪。这是邓小平首次会见来自台湾的黄埔同学,堪称历史性时刻。邓小平亲切地对邓文仪说:“我们都姓邓,而且都是老朋友,什么事都可以商量。”当邓文仪提及往事时,邓小平再三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不要再提了,都是兄弟之间的事情。”他对邓文仪讲道:“大陆和台湾是兄弟,都是一家人,不必打仗了,打仗对双方都不好……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商量、不能改变的?但是要谈台独不可以的……我们过去国共两次合作都很好,也可以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他希望邓文仪在台湾多联络黄埔同学,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邓文仪激动地说:“我这次来京访问,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难得的一次”,“尤其是见到领导大陆的各位老前辈”,“能受到最高的优待感到荣幸……”他表示回台后将积极联络在台黄埔同学,致力促进两岸交流往来。

  这次会晤,新华社是唯一在场的媒体,但没有发新闻稿,而是根据邓小平授意,将会见时的照片交给邓文仪。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邓文仪的处境,让他自己选择发表时间。5个月后,邓文仪在台湾向媒体披露了访问大陆的详细情况。1990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台湾《新新闻》周刊连载了“两邓”谈话内容及照片,引起岛内强烈震动。这是在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两岸关系破冰试水的重要时期,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直接向台湾同胞阐释对台方针政策和两岸关系发展蓝图,向岛内发出了积极信号,对岛内广大思念故土、渴盼统一的黄埔同学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1991年1月1日,邓文仪与刘詠尧、袁朴、刘璠等黄埔同学在台北发起成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并担任名誉会长。该会以“联合黄埔同学、推动祖国统一”为宗旨,号召台湾黄埔同学共同为国家统一、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邓小平的开阔胸襟和远见卓识,为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两岸黄埔同学交流合作指引了方向。此后,台湾黄埔同学到大陆参观访问的越来越多,两岸黄埔同学往来更加频繁,共同开展了以反“台独”、促统一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成为联结海峡两岸的重要纽带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骨干力量。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