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7年第六期  > 正文

武汉分校·第二分校(上)

日期:2017-12-04 15:1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二分校)

  (1936.01—1945.07)

  一、历史沿革

  1936年1月,出于形势需要,蒋介石下令恢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任命刘绍先为主任,以轮调在职军官和军士,实施短期训练为主要任务。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整军,把整编师的军官和军士调来训练,这时的武汉分校有一个军官总队和一个军士总队,总规模2000人以上。周磐为军官总队队长,张言传为军士总队队长。

  李明灏任分校主任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迅速攻占华北大片地区。上海、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党党政军重要机构迁至武汉。1937年年底,武汉分校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为确保军校安全,国民政府决定将校址迁至湖南。1938年年初,军校由武昌迁至湖南邵阳。因邵阳临近通都大邑,战祸易于波及,难以满足教学需求,3月16日又西迁至交通闭塞、宗祠遍布的武冈县。

  二分校初到武冈时,没有专门的办学地点,校本部暂设在城南陆家大院,与之相邻的张家花园作为教官宿舍。分校一边办学,一边在临近可以防日军空袭的法相岩洞外修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校本部便搬到了法相岩。而学员及各教学点仍然分布在武冈县城乡各祠堂里。

  在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的形势下,为大量培养速成下级军官,按照中央军校期别,决定从第14期起,招收青年学生,实施培养初级军官的正规教育。

  1944年8月,日寇大举南下,衡、邵沦陷,周磐派遣的侦察兵了解到日寇已攻占冷水滩,国民政府79军军长王本甲阵亡,局势紧张。周磐惊慌失措,连夜召集教育处长王檄鳌、政治部主任张泰祥商讨疏散计划。8月5日上午在中正楼前大坪召集全体官兵,报告形势紧急,宣布马上分三路疏散:一路由城步西岩,经梅口至绥宁;二路由踏踏岭至山口桥翻越七步石至绥宁武阳;三路由龙田、塘皇庙等地集中学生总队至绥宁红岩,并规定官兵每人配俄式步枪1支、子弹50发、刺刀1把,下午全军开始疏散。

  1944年、1945年,军校在两次疏散过程中,枪支、弹药、器械、财产,损失殆尽。损失原因有土匪抢劫、日寇破坏、兵荒马乱、人员流动、管理不善等。

  二分校疏散运出的枪支、弹药,贮藏在山口桥附近的一座庙里,被日寇发现,纵火焚烧,爆炸之声整夜不绝,火光冲天,数十里外可见,损失很大。

  1944年冬,日寇占领桃花坪以北的周旺铺、新宁县的白马田后,暂时停止前进,此时武冈大军云集,有王耀武部的第74军,洞口有李天霞的第100军,高沙有第73军,加上第10军的一部分,还有龙山、秀山等师部队。周磐欲重振军备,东山再起,决定将校本部迁至城西磨石村张家,教育处迁至高矛头王家,总务处迁至踏踏岭,从马家桥至曹家巷,均驻有二分校官兵。

  1945年春,日寇大举侵犯湘西,4月17日二分校再次由武冈向湘黔边境疏散。5月4日,三个大队都平安到达会同。时湘西会战胜利,抗战胜利已奠定基础,国家准备裁军,全国各分校都撤并,所有学生都拨归成都本校训练。二分校奉令与成都本校合并。8月1日成都本校接收大员桂乃馨来会同接收。10月4日,二分校官兵自会同向成都进发,途经31个县、市,行程3000里,历时7个多月,于11月23日到达成都本校。

  武汉分校及后来的二分校,前后共培养学生26000余人(其中在武汉毕业3746人),成为黄埔军校系统仅次于成都本校和西安七分校的第三大学府。

  二、组织系统与管理机构

  1936年1月初创时期的武汉分校,校部设特别党部及教育、总务、经理、医务4科,白兆琮、朱友夔、叶以新、吴云庵分任科长。训练单位有学员总队、军官教育队和练习营。学员总队分第1队、第2队、第3队、第4队及骑兵队、炮兵队共6队,周磐、王廷桂、周化南、滕云、梁鸿藻、王和华分任队长。

  1936年10月1日,武汉分校正式开学。校本部设特别党部及主任办公室、教育科、经理科、医务科、政训科、总务科及军鸽通讯排、卫兵队、军乐队等。

  组织系统及管理机构设置如下:

  主任:李明灏

  副主任:毛福成

  教育科长:陈宝仓

  政训科长:刘公武

  总务科长:柴镜蓉

  医务科长:郭全伦

  经理科长:叶以新

  军鸽通讯排排长:董廷

  卫兵队队长:高瑞基

  军乐队队长:茹宝清

  军士教导总队总队长:张言传

  副总队长:张植标

  军士第1队队长:刘柏心

  军士第2队队长:窦济华

  军士第3队队长:傅其鸾

  军官教导总队总队长:周磐

  副总队长:滕云

  军官第1队队长:朱炎晖

  军官第2队队长:王廷柱

  军官第3队队长:蓝蔚援

  军官第4队队长:施侥章

  1938年迁至湖南后,分校直属机构有办公处、教育处、各总队部、总务处、经理处、军医处、军械处、无线电台、练习营,配属机构有会计处、政治部和特别党部。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由主任兼任特派员、政治部主任兼任书记长,主管特别党部的工作。各驻队政治指导员负责办理吸收党员手续,并定期在总理纪念周大会上举行加入国民党的集体宣誓活动。政治部下设有俱乐部、毕业生调查处和《战斗日报》(1940年改为《党军日报》)。教职员工名单及职能如下:

  校本部,设于法相岩,总管全校

  主任:李明灏(1941年后周磐任代主任)。

  副主任:毛福成(后为周磐)。

  办公处,主管文牍、档案、人事。

  处长:姚价垣,醴陵人,保定军校毕业。

  处员:龙慕云等若干人。

  教育处,是二分校的主要部门,主管各期各总队军事教育计划的实施、军事教官的工作安排、教案的审查与修订以及各总队军事教育的执行与检查。

  处长:第17期在校时是李亚,第18、19期在校时是王檄鳌。

  处员:曹邃等若干人。

  政治部,直属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负担分校政治教育与政治训育计划的实施与检查的责任,并且还要监管特别党部和毕业生调查处办理集体入党及毕业生登记工作。

  主任:起初是刘公武,中间是沈清尘,最后是张泰祥。

  副主任:李琳。

  政治部分两科室:

  秘书室:秘书朱醒三,负责文牍、档案,及不属于一、二科的工作。

  经理室:负责财务及其他事务工作。

  第一科:科长开济,负责政治计划的制订、实施与检查,政治教官的工作安排,政治教材的编写与审查修订。

  第二科:科长施浩达,负责整个政治训育计划的制订、实施与检查,以及政治指导员的工作安排、监督与检查。

  总务处:处长柴镜荣。

  经理处:处长吴绶礼,主管武器弹药、粮秣、被服等一切后勤工作。

  会计处:主任李高传,主管全校会计工作。

  特别党部,负责全校党务工作,除办理个别教职员的入党手续外,主要是办理各期各总队学生集体入党的工作。学生入党,党证字号为“军光字”。这个党部的特派员,由分校主任兼任,书记长由政治部主任兼任,实际负责的是总干事,下边还有几个干事,总干事为袁涤非,干事有刘隆厚等。

  毕业生调查处,直属军事委员会各军事学校毕业生登记调查处,它的任务是办理毕业生登记工作,而具体登记手续是要通过政治部二科去办理的。

  1939年,二分校从武冈城内迁至东郊法相岩。法相岩原只有宝方山寺和二邓先生祠,军校校本部是在寺左荒山上修建起来的,其主要建筑有中山堂、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二分校的管理机构如办公处、教育处、总务处、管理科、经理处、会计处、无线电台都设在校本部,其他则分布全县各地。具体如下:

  政治部:设三里亭邓家祠堂

  特别党部:设三里亭邓家祠堂

  军医处:设马家桥张家院子

  军医院:设马家桥张家院子

  军械处:设在万家园(即现在的县农机厂)

  军械弹药库:设在万家园

  军需粮秣科:设在城内五显庙

  劈刺训练班:设在黄桥

  印刷社:设在东山村白齐庙

  马匹教训所:设在河道坪

  练习营:建在唐家石山下花园洞

  练习营兵房、军乐队、运输队:建在冷水庙张家坪

  通讯排:建在岩官庙

  修械所:建在荆家石山大园里

  1944年11月,校部组织机构调整,各处改为组(后又改为室)。校部设教育、机要、参谋、副官、军需、军械、军医、政务8室。

  三、学员情况

  1936年8月,经过1年零5个月的学习,原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846名学员毕业,称武汉分校第1期(1935年3月至1936年8月)。至1937年年底,武汉分校共开办有军士教导总队第1期(1936年12月至1937年11月,包括军士第1、2、3队,600名学生)、军官教导总队第2期(1936年12月至1937年6月,包括军官第1、2、3、4队,623名学员)两期训练班,共毕业学员(生)2069人(包括武汉分校第1期846人)。

  第二分校迁到武冈后,从1938年2月至1944年8月,从14期到18期,共办10个学生总队,并招有19期5、6两个入伍生总队,详列如下:

  14期5总队,时间为1938年2月至1939年1月,人数1139人,总队长为周磐。

  15期8总队,时间为1938年9月至1939年12月,人数1121人。因为抗战急需军事人才,这两期学员的训练时间都只有一年,毕业后没有见习期,立即分派到部队担任少尉军官。

  16期8总队,时间为1939年3月至1940年3月,人数1161人。总队长为蓝蔚援,驻高沙。

  16期17总队,时间为1939年11月至1941年4月,人数1454人。

  17期6总队,时间为1939年11月至1941年6月,人数1454人,总队长杨之敬,驻武冈。

  17期7总队,时间为1939年11月至1941年6月,人数1503人,总队长曹铁成,驻高沙。

  17期21总队,时间为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人数1495人,总队长卢石英,驻武冈。

  17期27总队,时间为1939年11月至1941年6月,人数977人,总队长张植标,驻山门。原为政训总队,部分学员是招来的,另一部分是从部队调来的政工人员。政训总队是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委托二分校代办的,其训练目的是培养军队的政治指导员,后亦改称学生总队。

  18期7总队,时间为1942年3月至1943年12月,人数975人,总队长卢石英。

  18期12总队,时间为1941年7月至1942年11月,人数1178人,总队长杨之敬。

  18期13总队,时间为1941年8月至1943年3月,人数1356人,总队长李寿千,分驻高沙和武冈。

  1944年6月,第19期(为第二分校最后一期)学员入学。原计划招2000人,因日军进犯湘西,江西、广东等省所招学员无法来校就读,遂将各地流亡学生收编为一个总队(第5总队),约1000人。总队下分3个大队,1大队驻李熙桥,2大队驻山口桥,3大队驻武阳。

  1945年10月,日寇已投降,为了精兵简政,二分校撤销,未毕业之19期入伍生,5总队并入21期1、2大队及辎校代培21期独3大队。6总队入伍生经甄别考核,除淘汰部分外,均编为21期3、4、5大队,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通讯第1大队及战车独立中队。

  此外,二分校开办有技术训练班第1期至第4期,军官补训第2总队,校官班第1期(负责人周磐),军官训练班第3、4、5期(负责人分别为周磐、蓝蔚援、周化南),军官训练班第10期第4总队、独立第2大队及第11期第2总队(负责人分别为陈怀勋、朱心持、陈怀勋)等。校官班受训时间6个月。补训总队学员均为军校毕业,且未受完一年半军官养成教育而调回补训的。至1945年军校撤销,共毕业学员7571人。

  二分校共毕业学生(员)23052人。

  四、教学与训练

  二分校在武冈时,规模很大,该校将校官佐甚多。部分师资名单如下:

  少将高级教官 崔鉴 河北 保定军校

  少将政治总教官 王平一 济南 留苏

  少将战术主任教官 吴在鑫 天津 保定军校

  上校高级教官 高冠三 桃源 日本士官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卢伯鸥 湖北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陈灌芜 安徽 留日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许复 江苏 留法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 贾书法

  中校政治教官 刘锡畴 邵阳 留日

  中校政治教官 杨恒 邵阳 留英

  中校政治教官 孙愚溪 山东

  中校政治教官 李石静 醴陵

  中校政治教官 刘字光 武冈

  少校政治教官 张少岩 上海 留日

  少校政治教官 王寿勋 江西 留日

  少校政治教官 徐公毅 江苏

  少校政治教官 邹湘 长沙

  少校政治教官 邹绍棋 长沙

  上校兵器主任教官 曾锡涛 长沙 保定军校

  上校兵器教官 王德振 开封 保定军校

  上校筑城主任教官 陈维斌 邵阳 保定军校

  上校筑城教官 黄正忠 长沙 保定军校

  上校地形主任教官 左纪楠 醴陵

  上校地形教官 俞远宁 咸宁

  上校交通主任教官 黄维汉 长沙

  中校交通教官 陈明远 四川

  上校战术教官 雷楚石 湖北

  上校战术教官 柳琼 武冈

  上校战术教官 刘冠士 武冈

  上校战术教官 唐连城 武冈

  上校战术教官 殷季朴 武冈

  上校劈刺教官 金先诞

  在教学体系上,二分校整个教学任务分成两线各自独立实施。一是军事教育,受中央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领导,在分校设教育处和军事教官来实施其计划,由军事教官会同分校学员总队的各级队长,负责带领学员上典、范、令战术课,并进行军事操练和野外演习;二是政治教育,受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领导,在分校设政治部和政治教官来实施其计划,政治教官负责给学员讲授三民主义、抗战救国纲领、民众组织与训练等课程,驻各队的政治指导员担任学员思想言行考核的职责。

  学生总队教育课程分学、术两科。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军务令、战争纲要、战术、野外勤务、筑城教练、爆破术、兵器学、测图学、内务、日语、三民主义、总理遗教等,均在课堂讲授。术科有基本教练、战地演习、野外勤务、射击演习、夜间演习、测图演习、劈刺教练、筑城教练、现地战术等,均在野外演习。

  二分校学生入校后,前3个月为入伍生教育,生活补助每人每月8元,第四个月起为学生教育,每人每月生活费12元。

  五、重要人物

  李明灏 二分校主任,1943年3月出任第97军中将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1946年7月改任中央训练团庐山分团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湖北省副省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周磐 曾任第二分校代主任,抗战胜利后退役,1947年4月任邵阳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1948年9月任第14兵团副司令官,1949年2月兼任第122军军长,4月任湘鄂赣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常德指挥所主任,11月任湘鄂赣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驻昆明办事处主任,1950年在昆明被俘。

  刘公武 曾任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49年4月任湖南各界争取和平联合会常委兼总干事,5月复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8月在长沙参加起义。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湖南省政协常委。

  二分校所培养的学生,部分也升任至少将以上军衔或担任某一方面重要职务。如,第16期第8总队第4队学生王诚华,江西南康人,曾任去台后国军第3军副军长。柯大澍曾任香港政府房屋署经理、贾乃隆曾任国民革命军空降兵部队司令部中将副司令。杨敬斌,1949年曾任国民党第15集团军排长、连长、少校参谋、中校参谋主任、山炮营营长、上校参谋长等职。1949年5月随部移驻舟山,后撤退到台湾。历任国民党第52军作战处处长、第34师100团团长、金门防卫部副参谋长、第1军团第3处处长、第26师少将师长、陆军作战发展司令部战斗实验中心指挥官、陆军军官学校少将副校长、第1军少将军长、第2军团中将副司令、步兵指挥部中将指挥官兼步兵学校校长等职。

  六、其他

  二分校有《战斗日报》社和武冈青年联谊社,都是刘公武任政治部主任时创办的,从筹备到成立实际负责的都是龚次榆。

  《战斗日报》社是1938年冬成立的,由刘公武任社长,龚次榆任总编辑,刘修德任编辑,编辑部和印刷厂都设在民生工厂(现县招待所大门左边),由于武冈偏处湘西南,交通梗塞,外地的报纸要三四天才能寄到。抗日时期,时局瞬息变化,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广大人民非常关心战事消息。《战斗日报》每天有抗战前线的电讯,编排、印刷也颇为清晰,是受人欢迎的报纸。《战斗日报》对开化武冈风气起了积极作用。

  这种情况维持不过两三年,后刘公武离职,龚次榆、刘修德被调走。1940年,《战斗日报》更名为《党军日报》。人员调走、报刊改名,报纸的风格随之变样。改名以后,报社迁到和气街16号(现中医院位置),从1940年到1945年,王平一、刘尚均、姚素舫、刘锡畴先后担任总编辑,编辑人员有洪需珍、沈鑫寰、黄子侃、沈仁等。

  1945年,日本侵略军窜犯武冈,《党军日报》和《武冈民报》迁至七步石山坳里出联合版。日寇窜到山里,报社仓促撤退,总编辑刘锡畴被杀害,另一政治部科员巩固也同时被害。

  武冈青年联谊社,地址在三义官,开始成立时,由龚次榆任总干事,刘修德任干事,随后因政治部主任易人,联谊社总干事和干事也换了几次,最后是马健任总干事,刘厚隶、彭少白任干事。联谊社有京剧组,不定期演出节目,京剧组名义上是该社剧组,实际上是独立机构,由军事教官曹玉成和高冠三负责,演员都是二分校官佐,如李高传、刘锡畴、李殿垄、唐耀华、阴汉平、魏坚文、佐铁陶等不下40人,文武场面、服装道具也基本齐全,公演时间也比较多,关肃霜剧团司鼓的宋东保,当时就是这个京剧组的司鼓。

  二分校在武冈还创办了洞庭中学及和平小学。和平小学是二分校为子弟就学创办的,校址起初设城内许氏总祠(现红旗小学所在地),后迁至校本部所建的校址。

  洞庭中学设在许家大屋,开办时,除购买了许家大院子外,还新建了教室楼房两栋,初设初中,后设高中。高中设法相岩(接收二分校校本部全部房屋,李明灏将其住舍洞庭别墅全部捐与洞庭中学)。

  洞庭中学第一任校长为刘侃元,第二任校长为谢行恕,第三任校长为殷德饶,第四任校长为王鉴清,第五任校长为周调阳,直至解放。

  殷德饶任校长期内,两次参加全省会考,考生全部及格,创造空前记录,经当时省政府会议决议,两次各奖4000元。

  洞庭中学之所以办得好,是由于主事者同心协力专志办学,不受外界干扰,独立成风。而名教师如廖六如、刘林、喻科盈、李度、陈平一、徐公毅、黄河、罗世蕃、李石静、张健甫、周用君、李昌董、肖敏颂、彭秉朴、赵连城、宗培林等,皆一时之选,其中有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员及进步人士甚多,故思想进步,学风特优。洞庭中学解放后改为武冈第二中学。

  和平小学和洞庭中学对促进武冈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