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8年第三期  > 正文

台儿庄战役与黄埔精神

日期:2019-01-17 09:2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陈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台儿庄战役及外围作战中,出身黄埔的军、师、旅、团中高级指挥官有40多人,还有数百名营、连、排级下级指挥官。由黄埔军人指挥参战的部队主要集中在以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地区和豫东战场,他们或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或指挥部队冲锋陷阵,舍身报国,奋勇杀敌。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魄力,为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以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黄埔精神注入了闪闪发光的丰富内涵。

  台儿庄战役中的黄埔师生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当年的黄埔师生几乎全部投入全民抗战,特别是在历次大会战中,每战必与,每战必有黄埔师生作为死士、骨干。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史称“台儿庄战役”。战役主要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主战场在以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区域,战役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其中,3月23日至4月7日,是台儿庄激战阶段。此役因异常惨烈,又称“血战台儿庄”;因作战地域,又称“鲁南会战”;因中国军队取得了空前大胜利,又称“台儿庄大捷”。其中的台儿庄战斗,中国军队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毙伤日军1万多人。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参战约29万人,伤亡约5万人;日军参战约5万人,伤亡约2万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台儿庄一场血战,黄埔军校毕业生牺牲约2000多人,现知姓名者仅有350多人。他们中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在这个群体里,有军团长、军长、师长、旅长,也有团长、营长、连长、排长。他们有的血洒鲁南,以身殉国;有的一战成名,受到嘉奖晋升;但更多的则默默无闻、终老一生,他们的英勇事迹甚至少有人提及或早被人遗忘。以下所列35人,仅是参加此役的极小部分知名黄埔师生。

  军校教官:

  李宗仁(第5战区司令长官)

  李品仙(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

  汤恩伯(第20军团军团长)

  张轸(第20军团第110师师长)

  黄埔1期:

  关麟征(第52军军长)

  王仲廉(第85军军长)

  李仙洲(第92军军长兼第21师师长)

  张雪中(第85军第89师师长)

  陈大庆(第85军第4师师长)

  张耀明(第52军第25师师长)

  郑洞国(第52军第2师师长)

  甘丽初(第75军第93师师长)

  王文彦(第75军第140师师长)

  吴瑶(又名吴伯华,所在部队及任职不详)

  邓春华(所在部队及任职不详)

  黄埔2期:

  彭佐熙(第75军第93师第557团副团长)

  黄埔3期:

  蔡剑鸣(第13军第4师师长)

  戴安澜(第13军第73旅旅长)

  黄鼎新(第30军第30师第89旅旅长)

  石觉(第85军第4师第12旅旅长)

  王隆玑(所在部队及任职不详)

  吴超(所在部队及任职不详)

  黄埔4期:

  潘朔端(第60军第183师副师长)

  罗芳珪(第85军第89师第529团团长)

  张忠中(所在部队及任职不详)

  黄埔5期:

  吕公良(第85军第89师参谋长)

  杜鼎(所在部队及任职不详)

  黄埔6期:

  臧克家(战地记者,随行李宗仁赴台儿庄)

  黄埔高教班、高级班:

  冯安邦(第42军军长)

  赵锦雯(第60军参谋长)

  池峰城(第30军第31师师长)

  刘振三(第59军第180师师长)

  王冠五(第30军第31师第91旅旅长)

  曾泽生(第60军第183师第1081团团长)

  李以劻(第46军第92师第274旅中校参谋主任、第552团代理团长)

  黄埔将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以群雕的形式在台儿庄战役中建立了辉煌战绩和卓越功勋,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和战斗精神,彰显出对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作用和特殊贡献。台儿庄大战,以烽火硝烟作底色,在这方天地间镌刻了一组顶天立地的黄埔英烈群雕像。台儿庄战场,成为黄埔师生的一次“英雄会”,描绘出黄埔精神的一张“群英谱”。

  黄埔师生奋战台儿庄

  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境内南部,运河北岸,是津浦铁路线上的重镇。1938年初,日军以矶谷与坂垣两个师团的精锐部队向这里发动进攻,每日以几十架飞机、40辆战车和10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侵略气焰嚣张至极,企图一举占领台儿庄。但他们万万没料到,在这里遭到迎头痛击,最后狼狈逃窜。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所构筑的铜墙铁壁,就是以黄埔军人为骨干的铁血方队。

  中国军队参战部队中的黄埔师生,或指挥一个方面军、军、师、旅、团,或指挥一个营、连、排。在这个群体中,有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蒋介石、第二任校长关麟征、第三任校长张耀明、第七任校长艾叆(台湾);有台儿庄大战的总指挥、“焦土抗战”思想的提出者、桂系首领李宗仁;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取得台儿庄大捷的白崇禧;有指挥机动兵团反击获胜、对台儿庄大捷起关键作用的汤恩伯;有台儿庄战役前线阵地直接指挥者、第2集团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有担任台儿庄守城总指挥、发出“宁同孤城共存亡,不与倭寇戴天地”的第91旅旅长王冠五,等等。

  蒋介石:黄埔军校校长,中国军队最高指挥者,国民党总裁。在历时一个月的浴血战斗中,他多次(有说三次、四次)到徐州、台儿庄战地视察,督导战事,组成中央临时参谋团协助李宗仁指挥,调兵遣将,部署兵力。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莅临台儿庄前线,坐火车直达台儿庄南站,接见守城御敌的第一线指挥官,到前沿阵地视察战况,慰问作战官兵,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前线将士士气为之大振,增强了战斗力。

  李宗仁: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中国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是这场关乎民族存亡之役的主角和民族英雄,他亲自率部在鲁南地区与日军展开血战,为确保台儿庄阵地,指挥所部在徐州地区激战,适时调整战略战术部署,聚歼孤军突入之日军。他在此役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和大智大勇,展现了民族大义和铮铮铁骨。

  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他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提出作战方针建议,得到深切赞许,并派出代表,鼓励李宗仁利用台儿庄以北有利的山区、湖沟地形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命令新四军在广大淮河流域配合友军,使津浦路南段日军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毛泽东即指出:“敌攻鲁南时,整个华北五省的游击战争,对于配合鲁南我军的战役作战,也尽了相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人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组织和发动民众支持”“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积极协助”等方面,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国共产党阵营中的黄埔军人为黄埔师生这座群雕像,涂上了一抹厚重的红色印迹。

  关麟征:黄埔1期,时任第52军军长。关麟征有“关铁拳”之称,他是黄埔同学中凭战功提升最快之一人。台儿庄战役中,立功将领甚多,但立功最大、杀敌最多者,当首推关麟征。关麟征善于与友军密切联击,协同作战,英勇沉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第52军官兵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战役最后阶段,关麟征率部在对台儿庄日军的反击中表现极为出色,予敌重创。3月24日,他指挥部队向台枣线的日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濑谷旅团发动进攻,昼伏夜出,采取火攻等战术打击敌人,并于3月31日全歼日军骑兵部队。关麟征对日军采取分割包抄及大迂回的战略,将顽敌各个击破,逐一歼灭。尤其是在追歼残敌过程中,不给日军以喘息之机,出击神速,使日军伤亡惨重。4月初,关麟征率部从台儿庄北面完成对日军的包围,并予敌以重创,仅毙伤日军第41、第42联队官兵就多达1400余人。此役中,日军5万余人,被歼三分之二,其余溃不成军,失魂落魄。战后敌我双方一致公认负责主攻的关麟征所率第52军打得最猛,歼敌最多,因而受到嘉奖,关麟征由第52军军长升任为军团长。蒋介石曾对第52军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军队如果都能像52军那样,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1939年,军功赫赫的关麟征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此为黄埔毕业生中升任集团军总司令之第一人,时年34岁。台儿庄战役后,关麟征一直活跃在抗日正面战场,先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等多次会战等,战功卓著。

  池峰城:黄埔军校高教班二期,时任第31师师长。1938年3月23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台儿庄猛攻,池峰城率部奋勇还击,歼敌过半。次日,日军又发动强攻,一部分突入台儿庄内,第31师官兵与日军展开巷战,迫敌退却。3月27日晨,日军在9辆战车掩护下,占领城东北角。池峰城率部猛扑日军,各旅、团、营长一律率部赤膊上阵,与日军展开拉锯战。4月3日,日军占据大半个台儿庄。池峰城率官兵与敌逐屋抵抗,任凭敌人如何冲杀,仍死战不退。酣战中,池峰城下令炸毁运河上的浮桥,切断后路,率全师官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战局最危急时,日军占领了台儿庄的五分之四。面对严峻的形势,池峰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亲自带队,东拼西杀,十进十出敌阵。池峰城军中有许多从家乡带出来的子弟兵,有第93旅旅长乜子彬以及弟弟池峰峻等,全部赤膊上阵,勇猛杀敌。全师官兵视死如归,坚守阵地。入夜后,池峰城又将残余兵力组织成敢死队,向日军发起反冲锋,激战通宵。黎明后,汤恩伯军团在日军身后出现,日军撤退不及,陷入重围。中国军队至此全线反击。此役结束后,被称为“台儿庄大捷首功者”的池峰城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升任第30军中将军长。在国民党军中以“善守将军”著称的傅作义,在看过台儿庄一役的战例报告后,称赞池峰城是“中国战史上一神人也”。

  张耀明:黄埔1期,时任第52军第25师师长。3月28日,率部在北大窖与日军激战。4月7日,率部堵截从临沂南下增援的坂本支队,并形成包围,并在兰陵镇歼其骑兵支队。4月3日,与第2师配合,将坂本支队包围于杨楼、底阁附近,使其大部被歼,敌增援濑谷旅团的计划失败,为第85军和第2集团军围歼濑谷旅团赢得了宝贵时间。张耀明后又参加了湘北大捷、滇越边境战斗和豫中会战等对日作战,再立战功。

  张轸:黄埔4期战术总教官,时任第110师师长,率部担任万年闸至韩庄运河南岸15公里的防务。4月初,张轸部第328旅2个营全线出击峄县,断敌后路,毁敌辎重,炸敌仓库,以配合友军坚守台儿庄。4月5日,张轸率部偷渡运河,向泥沟方向出击,毁掉日军大量粮食仓库后占领南洛;当日军从台儿庄突围向峄县、枣庄地区撤退时,第110师正处在日军撤退的正面,张轸率部与日军激战一天一夜,斩获颇丰,被第5战区评为“运动战第一”。

  潘朔端:黄埔4期,时任滇军第60军第183师副师长。台儿庄战役中,潘朔端率部在禹王山、陈瓦房村与南下日军遭遇,该团尹国华营官兵在装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与日军血战,并展开肉搏,终将日军消灭。此役,潘朔端身负重伤,尹国华营官兵500余人壮烈殉国。

  王冠五:黄埔高教班,时任第186团团长。3月22日,王冠五奉命率部进入台儿庄布防,担任守城总指挥,发出“宁同孤城共存亡,不与倭寇戴天地”的钢铁誓言。日军每天以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猛攻台儿庄,城内多处被敌突破。王冠五率部与日军展开犬牙交错的巷战,由街市巷战再演变为同室而战。3月27日晚,日军100余人窜入城西北角,占领文昌阁。文昌阁是台儿庄的制高点,其火力可控制西门。西门在运河北岸,是第31师同城内联络的唯一通道,失去西北角,就失去了对战局的控制。为收复文昌阁,王冠五派遣特务连72名壮士组成突击队,以黄花岗72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励壮士奋勇杀敌。在炮火掩护下,11时,突击队攻克文昌阁。72名壮士生还58名,营长王祖献等14人牺牲。孙连仲总司令闻捷,奖励有功官兵1万元。王冠五擢升为第31师第91旅旅长。3月30日,日军再攻台儿庄西北角,第27师第158团3营7连连长王范堂,奉该师师长黄樵松命率部支援。经过战地侦察,王范堂向王冠五建议由他率该连57名官兵组成敢死队攻打西北角。王冠五批准。敢死队员头戴钢盔,身着敌军服,携带手榴弹、炸弹和手枪,爬上城墙,同敌激战,再次夺回了西北角,敌残部被全部歼灭。4月3日,台儿庄三分之二被敌占领,王冠五仍坚守南关一隅,死拼不退。6月7日,国民政府以“第31师第91旅旅长王冠五,守备台儿庄内最困苦时,犹能沉毅以致全胜,授予华胄荣誉奖章,晋升少将军衔”。

  李以劻:黄埔高教班,第92师第274旅中校参谋主任、第552团代理团长。他在回忆此役中的丁家沟战斗时讲道:“第1营营长杨亦明中弹身亡,我抱尸痛哭不已。约3时左右,第3营营长潘又新在扼守北寨门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仍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将敌人击退,才肯退出阵地治伤。大概5时左右,第2营营长王介岩被敌弹击伤,西寨门阵地被敌人攻破,团长和我以及少校团副陈业桓分头下到阵地督战。当我到阵地不久,敌人的炮弹片擦伤我的左臂,只好任由鲜血流淌,继续指挥战斗。不久,相继传来团长左腿受重伤,不能行动;团副及连长欧华等多人相继阵亡。就在这时,我临危受命,担任本团代团长,率全团坚持战斗到黄昏时,丁家沟已被敌占领近半,敌与我在寨内进行激烈的巷战到肉搏战,彼此伤亡都很大。”“丁家沟战斗结束后,我团伤亡官兵500余人。其中伤亡的团、营、连、排级军官,基本上是我们先后期的黄埔同学,充分体现了‘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臧克家:黄埔6期(武汉分校),著名现代派诗人,战地记者。他历时10余天,先后3次深入战地采访,写成《津浦北线血战记》一书。在此书中,他这样描述1938年3月23日台儿庄战役打响第一天的情景:“这时,守寨的兵力只有一个团,几次死拼,伤亡早已半数,王震团长也挂了光荣的彩。王冠五旅长代替了他的职务,他的镇静和勇敢,使得士气更旺盛起来。”此后,臧克家又写了轰动一时的长诗《红血洗过的战场》:“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1938年4月15日,臧克家完成战地采访,离开台儿庄回到徐州,经过7昼夜的创作,写成了《津浦北线血战记》,李宗仁为该书写了长篇题记,5月2日在武汉出版发行。这是当时第一本最及时、快速、真实反映台儿庄大捷的长篇战地通讯报告集。

  关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获胜的原因,国内外军事专家和历史学者多有论述,众说纷纭中各有侧重,但多论说黄埔师生在此役中有着重大关键作用,其观点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从本文以上所列举黄埔精英人物在此役中的英勇事迹,即可见一斑。

  黄埔精神升华在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民爱国精神、团结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的伟大胜利,这也即是以“爱国革命、奋斗牺牲、团结合作、责任担当”为基本内涵的黄埔精神的胜利。此役,无不表现出黄埔军人的血性和骁勇善战。日本战犯冈村宁次曾说:“中国的枪炮打不赢我们,主要是黄埔精神打败了我们!”台儿庄大战中黄埔精神的淋漓尽致展现,是全方位、多维度研究黄埔军校历史的一个特殊板块,也是深入研究此役的一个独立单元课题。

  (一)爱国精神

  台儿庄战役中,黄埔将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浴血奋战、慷慨赴死,体现出他们所特有的黄埔精神,体现出他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壮丽风采。黄埔师生在台儿庄大战中,体现出孙中山先生关于建立黄埔军校的办学初衷和育人根本,这即是对黄埔师生进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台儿庄大战,展开了一幅幅惨烈而悲壮的历史画卷,托举出一张张英武而鲜活的面孔,闪亮了一个个舍生取义、大气凛然的不朽灵魂。他们是黄埔军人,无论是国民党军人,还是中国共产党军人,他们都是中国军人。他们中有的人属于正规军,有的人来自杂牌军,有的人甚至来自地方军阀和游击队;他们有的人是高级指挥官,有的人是普通士兵。他们在这场战役中或当主角,或做配角;或当指挥员,或做敢死队员。但他们全都在黄埔军校这个大熔炉里锻炼过,在台儿庄大战的烽火中再次淬火磨砺。他们共同拥有的是黄埔精神、中华之魂。而这种精神和魂魄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血性,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华夏儿女不甘屈辱和奴役的抗争气质,全程贯穿着爱国主义,充盈着威武不屈的大无畏气概,弥漫着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家国情怀。

  台儿庄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里程碑意义,创造了抗战史上的许多个以国家为大背景的“第一”:这是影响最大、最受瞩目、最振奋国人抗战决心和信心的一次战役;这是牵动国民政府高层人物最多的一次战役,除李宗仁、白崇禧亲临一线指挥外,蒋介石亲自调兵遣将,多次到台儿庄督战;这是国民党军队摒弃前嫌、抛却派系之争、同仇敌忾、空前团结的第一次战役;这是中日双方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中方3万余将士殉国,日寇1万余殒命。以这样一场奇伟而壮美的战役为背景,更加凸显出黄埔师生的爱国情怀、战斗气概及军事才华。

  参加台儿庄战役的黄埔师生,为国效命,血洒疆场,这正是黄埔精神“爱国革命”主要内涵的充分体现,也充分反映了孙中山先生“创造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创办黄埔军校的根本宗旨。

  (二)牺牲精神

  勇于牺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崇尚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自强情怀。1938年春,参加台儿庄作战的众多出身黄埔军校的中国军队将士,拼死抵抗日本侵略军疯狂进攻,鲁南大地至今传颂着他们的铁血传奇历史故事。

  战斗初期,日军凭借炮火优势,攻入台儿庄城内。之后,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展开了巷战、肉搏战,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中国军队的阵地白天丢失了,晚上利用日军飞机、坦克、大炮不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再夺回来。

  3月27日,是台儿庄战事趋向激烈的时刻。蒋介石在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陪同下,来到台儿庄南车站。他勉励坚守台儿庄的第31师师长池峰城,鼓舞前方将士士气。黄埔军人池峰城坚决表示:“我师绝对战斗到底,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国家。”并立即组织敢死队,发誓夺回被日占领阵地。在此之前,攻城的一个营士兵全部牺牲,再上一个145人的连,只剩下18人负伤后活着回来。报名参加敢死队的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敢死队每人赏大洋30块。”报名的勇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作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和解放。”3月28日晚,英勇的敢死队队员身背大刀,每人配备两颗手榴弹,勇猛地冲向敌营,与日军展开惨烈的肉搏战,在后援部队的支援下,发起了反冲锋,终于夺回了阵地。而57名敢死队员只剩下11人。同时期,黄埔军人关麟征的第52军和王仲廉的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发起猛烈攻击。再次激战4天后,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向峄县、枣庄撤退。

  有亲历者回忆台儿庄室内逐屋争夺战,惊险场面历历在目:“第31师王冠五旅长陪同我们参观战场,他边走边谈,告诉我们,当台儿庄内激烈巷战时,就是墙上一个枪眼,双方都奋力争夺。一次,日军的刺刀已插进我军守卫的墙内,我们的战士立即把刺刀抓住。刺刀刺破了战士的手掌,流血不止,但战士死不放手。另一位战士冲进邻室,用手榴弹结束了敌人的生命。”(陆诒《团结抗战的典范》,载1993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0军军部副官倪志本回忆:大战前一阶段,敌机群轮番轰炸,战斗进行得相当艰难,各师长急得跳脚乱骂。在巷战最激烈的时候,第186团团长王冠五曾一日之内两三次被人从打塌的房子内扒出来。4月1日、2日,官兵们手持大刀,以血肉之躯与敌厮杀,其惨烈非笔墨所能形容。

  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溃了日本侵略军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两个精锐师团的主要部分,歼敌2万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此役,严重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遏制了日军侵华的凶猛势头。1938年4月2日的日军《步兵第十联队战斗详报》中记载:中国军队官兵“凭借散兵壕,全部守兵顽强抵抗直到最后”,“尸山血河,非独日军所特有”。

  “战地桃花,沂水皆赤,黄土变成血泥。”浓春的季节里,正值春光无限。经过长达半个多月的拉锯血战,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血泥”湮没了桃花,浸红了所有春花。黄埔军人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出了凛然的民族气节和热血的男儿本性,他们面对强敌的凶猛炮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鲜血和生命抵挡住了日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守住了城池,更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最终赢得了胜利。台儿庄大战,震惊中外;台儿庄,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扬威的不屈英雄之地。在这块烈士鲜血浇灌过的土地上,中国军人的流血牺牲精神,黄埔英烈的奋勇不屈英魂,流芳千古,光昭日月。

  黄埔师生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是数以万计的台儿庄抗战者的生命绝响,也使之成为黄埔师生的沙场生命大合唱。

蒋介石赴徐州视察战事

  (三)团结精神

  台儿庄战役,击溃日军两个师团,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这也是国共两党以及各地方派系军队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丰硕战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游击队,在铁路、公路干线大力开展游击战、伏击战,破坏日军交通运输线,打击和钳制日军,使日军自顾不暇,很难为台儿庄提供兵力和物质支援,有力地配合了台儿庄的正面作战。

  战区司令官、黄埔军校原教官陈诚在《台儿庄歼灭战》总结中说:在华日军计有55万人(不包括东北四省的),而参加台儿庄会战的不过五六万人,“彼何以不抽调他处兵力增援?此盖因我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

  黄埔军校原教官聂荣臻在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一书所作序中写道:“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和汗同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了8年之久,这是一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同各民主党派、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联合进行的神圣的民族战争。至今,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非中央嫡系的滇军、桂军、川军中的黄埔将士也同样发挥了抗日模范军人的作用,如滇军第60军参谋长赵锦雯(黄埔3期工兵教官)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后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黄埔军人曾泽生、潘朔端等继续在正面战场杀敌,接下来的武汉保卫战、崇阳之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都有他们率领滇军浴血奋战的矫健身影,后又在滇西配合远征军反攻,立下赫赫战功。1945年9月,他们率部进入越南,在河内接受日军2万多人投降,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台儿庄一战,大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抗日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使日军十分震惊,一向轻视中国的西方列强,也不得不因此而对中国军民刮目相看。

炮兵力阻日军进犯

  (四)责任担当精神

  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是黄埔军人的本色和基本素质。从上至最高军事指挥,中在机关参谋人员,下到前线各级指挥员,在台儿庄战役中无不显现出各负其责、不推诿的责任担当精神。台儿庄大战,可以说是黄埔军校师生在鲁南大地驰骋疆场上演的一堂军事教学、黄埔精神实践课。

  时任蒋介石的副官居亦侨在《台儿庄大战亲历记》中记述:4月3日,台儿庄前沿阵地第31师电讯联系突然中断,李宗仁急电向蒋介石告急。蒋看完急电,神色骤变,愤愤地对副官居亦侨说:“备车到机场,马上飞徐州!”“飞抵徐州后,他要求派人去前线,慰问并联系。我站在一边自告奋勇:委座,派我去。师长池峰城、旅长王冠五都是我的好友!蒋听后说:好,你快去。我火速启程,经乘车和步行到达前沿,和池师长等阵地相逢。师长池峰城、旅长王冠五,已经血战六昼夜未下火线。他们声音嘶哑,眼睛里布满血丝,精力却很旺盛。他们告诉我:第31师已经损失70%,我军已经击毁日军4辆坦克,打落日机1架,击毙日军63团团长等。”

  前线各级指挥员守土有责,以鲜血和生命承诺,履行职责,即互相支援又分工分明,坚守阵地,智勇兼备,坚决完成战斗任务。由于敌军装备精良,第52军军长关麟征指挥部队白天以防守为主,采取夜间出击、逐村包围歼灭的战法。当日军负隅顽抗、龟缩拒降时,即下令用火攻的战法,少数士兵用云梯上屋纵火,迫使顽敌外逃,以便就地歼灭。这种打法,部队名之曰“煽风点火战术”。

  信任是责任的基石。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建立在上下级共信、公信的基础上,这种指挥链条关系在战场上尤为重要。“4月3日,台儿庄在最危机之时,王冠五旅长所部仅占城内五分之一,眼看此最后根据地即将不保,后方司令部打电话问他怎么样时,他说不要紧。前方下级干部问他如何支撑这样危难的局面时,他说自有办法。其实,他哪有什么特别的办法。不过,他相信上级长官一定会全力支持台儿庄,绝对不会做退后的打算。同时,他相信部署抗战的决定不会动摇,他的部下对他也是如此信任。因为有此互信,故造成牢不可破的共信。池师长不仅是他的直属长官,而且是负责保守台儿庄的人。他清楚地知道台儿庄的实情,当他听到王旅长说不要紧时,一面感动,一面立刻吐出一口鲜血,因为他确实知道不要紧的实际,是如何要紧啊!”(范长江《血战台儿庄故事》,载1938年4月18日《大公报》头版头条)

  第185团2营5连牛洪凯连长回忆:反攻胜利后,池峰城师长正在开会,从战场上归来的王冠五旅长急冲冲来见师长。池师长赤脚出迎,高声对王冠五说:我这里跪迎了!王旅长急忙趋前,握着池师长的双手。两人相对无言,眼中泪水夺眶而出。这两个黄埔硬汉的泪水中,又有多少亲兄弟般的信任和上下级责任担当,一切都在不言中了。守土有责,浴血奋战;各负其责,服从指挥。一切都已经定格在血火的战场上。

  台儿庄大战取得胜利之后,参加过此役的黄埔将士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抗日战场上,他们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缅北滇西战役、湘西会战、豫湘桂会战、豫西鄂北大捷等抗日作战。他们奋勇杀敌,战功卓著,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此后,黄埔军校师生在抗战中战功显赫,名将辈出,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黄埔精神的熏陶和不断充实升华有着最直接的基因血缘关系。

  黄埔军人徐向前元帅曾经满怀深情地挥笔写道:“黄埔军校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台儿庄战役中的所有黄埔军人及全体将士,誓死抵抗外来侵略,以国家民族存亡为重,共赴国难,共同对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精忠报国,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永彪史册。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