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8年第四期  > 正文

《黄埔》杂志滋润着我们一家三代

日期:2019-01-17 14:4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王泽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文作者王泽勋

  王泽勋:1955年生于云南省鹤庆县,高级政工师。1976年至1996年在部队工作,转业时为副团职职务,中校军衔。1996年9月转业至昆明供电局,直至2016年退休。

 

  自然界中,万物生长靠的是阳光雨露。人类社会要进步、要发展、要文明靠的则是人们掌握知识,知识的源泉就是林林总总的好书,《黄埔》杂志就是这样的好书。

  我们一家与《黄埔》的渊源还得从2018年2月18日刚刚离世的父亲说起。

  家父潘崇兴,1928年5月生于云南省鹤庆县云鹤镇。1944年,他怀着誓死抗日、不胜不归的决心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五分校学习。1945年9月任滇军93军司令部四科参谋,随即开赴越南接受日本军队投降。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随军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政协鹤庆县第三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鹤庆县联络组组长。

  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当知青已经满两年,面临招工进厂、推荐上学、参军入伍多种选择。最后,有着浓厚军人情结的父亲力排众议,支持我参军入伍。于是,我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时间到了1988年国庆节。这天,还在部队工作的我意外收到老家寄来的一个包裹。当时,我很纳闷,部队条件那么好、昆明物资那么丰富,家里怎么还给我寄东西。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本1988年6月的《黄埔》杂志创刊号,同时还附有一封简短的家书。家书是父亲写的,大意是:在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和徐向前等老帅的关心和支持下,黄埔军校同学会创办了《黄埔》杂志,此书观点鲜明新颖,是沟通海峡两岸黄埔同学乃至沟通海峡两岸人民思想和感情的桥梁,值得一看。今后,每一期《黄埔》杂志我阅后都会留下给你,学习后对你在部队的工作会有帮助。

  我仔细阅读了《黄埔》,犹如感受到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杂志内容新颖、史料祥实、撰文者功底扎实、文章充满了情和义。联想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和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了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等大事件,我感悟到《黄埔》不是一本普通的杂志,它宣传的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治主张,它传递的是两岸黄埔军人和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情结。

父亲全神贯注阅读《黄埔》杂志。

  部队的思想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从“一定要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祖国”,有一个思想转弯的过程,有一个正确理解中央大政方针的问题。《黄埔》在这些方面给我提供了帮助,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过程中也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我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统一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政治抱负。

  2008年,年过八旬的父母从老家到昆明与子女一起生活。《黄埔》杂志社也及时按昆明的新住址为家父邮寄《黄埔》杂志,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到昆明一段时间后,门房的同志通过转交《黄埔》杂志知道了父亲的历史,有时邻居也会亲昵的称他为“老黄埔”。对此,父亲是嘴上谦虚肚里快乐。父亲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要上街散步,然后是看电视,再就是翻来覆去地看《黄埔》杂志。

  作为一名爱国革命的黄埔军人,父亲十分注重孙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为此,他常对已经参加工作的孙辈讲:爱国要体现在工作中,工作不好谈何爱国。对仍然在校读书的孙辈,他则说:爱国要学本领,学习不好如何爱国。为给孙辈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常把《黄埔》杂志分发给孙辈轮流阅读。如今,孙辈能准确讲出百团大战、台儿庄大捷、长沙会战等抗日战争中的经典战役,也能讲出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林彪、陈赓、杜聿明、宋希濂等黄埔军校师生的生平。母亲曾打趣地说,我们一家三代与《黄埔》结缘了。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之前,父亲已领到了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9月3日,是国家的节日,也是我家的节日。一早,全家几十口人集中在一起观看了央视的转播,父亲更是整天都神采奕奕、胸前挂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晚餐时,父亲绘声绘色地给孙辈们讲述黄埔名将的故事。记得当时一个孙子天真地问道:“爷爷,你和他们是战友?”他却认真地答到:“他们是爷爷的学长,这些人中爷爷只见过陈赓将军一次,那还是云南和平解放的时候 。”他的一席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我们知道,他烂熟于心的很多历史事件他并未亲身经历过,他也是通过《黄埔》杂志得知。

  父亲年近九旬,但关心国家大事,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一字不错、顺序全对、脱口而出。我们都很好奇他何以记忆力这么好,在整理他遗物时,我们才发现其中的原因。原来,他看书学习有一个习惯,重要的句子要用笔随手写上几遍,以帮助记忆。

  今年初,父亲因肺部疾病住进医院,入院时他还带上了几本《黄埔》杂志。并叮嘱我们,新的杂志到了就给他送过去。但当2018年第二期《黄埔》杂志送到家中时,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国家和家庭。望着这本他想看而未能看到的《黄埔》杂志,我思绪万千,深感遗憾。但能告慰父亲的是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已经在我家薪火相传。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