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9年第二期

一个黄埔同学的坚定信仰——记黄埔同学孙大乾

日期:2019-04-02 15:41: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陈永发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各级领导!”对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王曦宁带领的省市县慰问组说完三个感谢,90高龄的黄埔老人孙大乾已是热泪盈眶。这几句话他说了不知多少遍,可是每次说的都不是应酬语,而是肺腑之言。作为黄埔人的优秀代表,他把对党的感恩之情说在嘴上、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用毕生精力诠释了黄埔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黄埔引路立大志

  孙大乾是昭通市目前在世的三位黄埔老人之一。他1928年11月16日出生于云南省永善县溪洛渡镇,自幼刻苦好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42年至1945年就读永善、绥江两县联办的永绥联中,在永绥联中任校长的是云南黄埔五分校毕业生王建邦。王校长高大英俊、文武双全。由于正处在抗战时期,王校长经常给全校学生作抗日宣传,生动地讲述1932年“古北口大捷”等黄埔军人抗战的事迹,激励他们毕业后报考黄埔军校,把日本鬼子赶出国门。聪明好学的孙大乾把王校长当作偶像,暗自立下了报考黄埔军校,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年轻时的孙大乾。

  追求强国进军校

  1945年6月,孙大乾从永绥联中11班毕业后,邀约了同学王兴民、李玉崇两人,从永善步行到成都报考黄埔军校。到了成都才知道,报考黄埔军校要求高中毕业。正当垂头丧气时,陆军军官第一预备学校正在成都招生,初中毕业生也可以报考,孙大乾等三人立刻前去报名。考生来自全国,报考的人非常多,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笔试,孙大乾和李玉崇被录取。1945年6月30日开始入伍训练。当时的教育长是邓树仁,广东人,保定军校毕业,曾留学德国。抗战胜利后,邓树仁调走,学校改为陆军军官学校预备班,黄埔5期毕业生徐幼常任班主任。其后是黄埔4期毕业生桂乃馨接任班主任。三任黄埔人把孙大乾引上了成才的道路。

  陆军军官第一预备学校,是为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官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开办。校址在四川省新都县北门外宝光寺,校园占地约250余亩,校舍建筑十分简单,夹泥墙壁,上面盖的是茅草。校园内楠树参天,两条清澈的小河贯穿其中,风景十分优美。学校开设政治、经济、法律、地质等全部高中课程,用的是南开中学的教材,难度很高。外语方面,8个班学习英语,4个班分别学法语、日语、德语、俄语,孙大乾所在班级学的是英语。军事训练是每人发一支中式步枪,在操场上单兵训练,结合野外演习和实弹射击等军事科目。每逢军校校庆、元旦、国庆等节日,全体官兵前往成都北校场参加阅兵。晚上住宿在文殊院的佛殿中或廊檐下,如遇雨天,寒气袭人。孙大乾等人住在廊檐下,只得裹紧薄被,等待天明。经过3年的学习训练,1948年7月,孙大乾圆满完成学业,参加了在成都北校场举行的尊师大会。

  辗转圆梦入黄埔

  1948年7月16日,成绩优异的孙大乾同其他合格的同学一道,升入黄埔军校22期,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圆了黄埔梦。他所在的第3总队住在军校本部北校场西院,邻近校长关麟征的官邸。关校长以严厉著称,孙大乾得到严格的教育和训练,并受益终生。因时局需要,军校课程尽量压缩,战术、兵器、筑城、测量四大教程很快完成。1949年8月,孙大乾所在的3总队与2总队举行毕业军事大演习,2总队演蓝军,3总队演红军。演习就是作战,有监察官在后面督促,没有到达指定地点,就要交军法审判,虽然不会枪决,但军法审判后会开除,还要关3个月的禁闭。演习区域是在成都以东的龙泉驿。成都的秋季阴雨连绵,一路上全是黄泥,孙大乾草鞋陷落淤泥,也没时间捡,只好赤脚行军,再加上伙食跟不上,可说是饥寒交迫。夜间休息时,由于十分疲惫,躺下去眼睛一闭就睡着了,半夜被冻醒,才发现自己睡在稀泥地上。演习结束返校后,9月28日,关麟征校长为孙大乾等黄埔同学主持了毕业典礼。

  爱国恋乡留大陆

  因考核成绩优秀,蒋介石决定22期第3总队学生407人分拨台湾东南长官公署,并派13架B46运输机护送。1949年10月15日凌晨,选择去台湾的同学校友从双流机场起飞赴台。孙大乾不舍家乡,托人说情,选择留在大陆。当时国民政府已全面溃败,为应付时局,学校先成立了6个教导团,还剩一部分干部无法安排,又临时成立了教导7团。孙大乾被分配到7团当排长,没有一个兵、一支枪,当了一个月的空头排长。报到的第二天就出发,经过彭山县、大邑县、崇庆县等地,最后跟随黄埔军校警卫团到达灌县。

  弃暗投明跟党走

  1949年11月,孙大乾在黄埔军校地下党工作人员引导下,参加了四川灌县起义。起义后分配到一野62军186师随营军校学习。1950年4月,随营军校奉命到西康修建天荃到雅安的公路。7月修路完成,回到成都住华西坝中学,学校开了一次隆重的评模大会,孙大乾因工作积极,吃苦耐劳,表现优异,被评为一等模范。孙大乾8月毕业,被分配到186师556团任文化教员。

  英勇剿匪黔东南

  1950年8月,186师奉命赴黔东南剿匪,孙大乾所在的556团于8月15日由崇庆县出发,步行50里到温江乘车,全团乘坐近100辆军车,车上红旗招展,战士们斗志昂扬、威武雄壮。部队经过重庆、贵阳,28日到达麻江县。9月初,各团和师部陆续抵达麻江县城周围的村庄住下。1950年9月15日开始在雷山县、丹寨县、从江县、黎平县、榕江县等地剿匪。由于正确贯彻军事进剿、政治攻势和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干部战士艰苦作战,历时半年,经过3次围剿,歼匪3万余人,圆满完成剿匪任务,受到贵州军区通令嘉奖。孙大乾参加多次剿匪战斗,英勇顽强,战绩显著。1951年1月,贵州剿匪结束,孙大乾作为师部选派的70名干部之一,到贵州省平坝县参与接管新招收的志愿军,作为186师所属的一个补充训练团。

  抗美援朝立新功

  1951年4月,186师奉命北上参加抗美援朝。孙大乾所在团由贵州平坝县乘车出发,经过贵阳、贵定、都匀、独山到广西的金城江火车站,再坐火车经过柳州、衡阳、长沙到武昌。孙大乾下车坐船过长江,步行到汉口街,看见街上热闹非凡,一问才知道当天是1951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只见街上一片红色,当地老百姓扭秧歌、踩高跷,“欢迎志愿军出国参战,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人民群众的抗美激情,激发了孙大乾和战士们的无穷斗志和必胜信心。5月2日,部队乘火车北上,经过湖北、河南,过黄河到达河北省石家庄附近,住了一段时间,又经保定到达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水泥厂附近住下。因战争需要,186师炮兵营要扩建为炮兵团,补充训练团的干部战士全部编入炮兵团。该团由野炮营、无后坐力炮营、高射炮营、榴弹炮营、战车防御炮营、火箭炮营、重炮营、高射机枪营8个营组成。孙大乾分配到野炮营工作,全营有18口野炮,全部是苏联先进装备。经过1年的勤学苦练,孙大乾在军事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得到师部表彰。

  

  孙大乾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1952年6月,186师正式入朝参战。为使参战人员没有后顾之忧,英勇杀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颁发给每位参战人员一份革命军人证明书,从北京邮寄到参战人员家乡,要求当地政府对革命军人家属实行优待,这份证书孙大乾珍藏至今。1952年7月,部队由北京出发经过天津、唐山、山海关、锦州、沈阳直到渤海湾营口,作好了反登陆作战的准备。

  1952年10月,孙大乾所在的186师炮兵团不分昼夜、千里迢迢赶去增援上甘岭战斗,他们从营口出发,经沈阳、抚顺到吉林梅河口、集安过鸭绿江,到朝鲜满浦至阳德下火车,连夜乘炮车赶往五圣山野炮阵地,马上投入战斗。孙大乾是野炮营的主炮手,5000发炮弹十多天就打完了。11月24日,全师大反攻,占领了上甘岭的全部阵地,美军再也无力进攻,战斗结束。

  平反昭雪获重生

  1952年12月,孙大乾奉命回国。1953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防空司令部驻营口市,以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陆军62军186师师部363名干部为主,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高射炮兵第101师,代号4151部队,师长王正平,政委戚先初,参谋长解泽霖,孙大乾被委任为师部文化教员(副连级)。

  1954年1月,孙大乾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永善县粮食局工作。1958年,孙大乾蒙冤入狱。在狱中的日子,孙大乾虽然心里痛苦,但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国家必将走入正轨,自己终将得到公正的待遇。

  1978年4月,孙大乾得以平反。1980年1月,孙大乾恢复工作,重新分配到永善县沼气办。进入新行业,接手新工作。孙大乾依旧干一行爱一行,干哪样专哪样,不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1983年,孙大乾因研究发明新型沼气灯,解决了众多农村家庭照明问题,被评为云南省级发明二等奖。1987年光荣退休。

  坚定信仰再追梦

  是金子就会发光!无论何时何地,孙大乾都秉持着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心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黄埔人的强国夙愿,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即使退休后,他也积极参加老干部活动,为国为民发挥着余热。

  

  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王曦宁率工作组看望慰问孙大乾。

  一次座谈会上,孙大乾说:“我爱我的祖国,即使在艰辛的日子里,我也没后悔留在大陆。如今国家强盛了,我虽年迈,仍有雄心壮志,我一生实现了‘黄埔梦、跟党梦、平反梦’,如今最大的希望就是同所有的黄埔人,黄埔人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紧跟中国共产党,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新闻